(共25张PPT)
一曲田园牧歌,一种美的形式
——《边城》
知人论世,初入文本
沈从文(1902--1988)
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作家群”发起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其小说大多以湘西生活为背景,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为一炉,展示人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代表作《丈夫》《三三》《长河》等。
作者简介
◎只身闯北京,去北大“蹭课”。20岁时,沈从文厌倦了“半匪半军”的生活,只身来到北京,想上大学。连新式标点都不懂,自然考不上,也上不起,只好在北大“蹭课”。而北大竟然也让这样的人“蹭”。一边苦读,一边写作。
◎不懂标点符号,竟成著名作家。1924年沈从文在《晨报》副刊发表了一篇小说,初涉文坛。到1948年,出版小说、散文、文论等共70多本,是中国最多产的作家。
◎只有小学文凭,却当大学教授。1928年,只有小学文凭的沈从文应聘上海中国公学讲师,竟受到校长胡适赏识,让他讲授“小说写作”和“新文学研究”。后来又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讲师,在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任副教授、教授。
◎两次诺贝尔奖提名,可惜擦肩而过。1988年,心脏病猝发逝世,享年86岁。如他晚去世半年,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生平
文学常识·京派作家群
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文学的重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代表作家有:周作人、沈从文、朱光潜、林徽因等。
他们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倾向于自由主义,提倡纯文学,反对文学的政治化和商业化。崇尚自然,表现乡土是他们的共同倾向。具有古典化和抒情化的审美情趣。赞颂纯朴、原始的人性美、人情美。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创作背景
沈从文出生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已经形成。1911年,孙中山领导国民革命军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连年的征战,使青年时代的沈从文目睹了百姓生活的疾苦。
20世纪30年代,沈从文回到阔别十余年的故乡。此时,这里已不是他一直想念的湘西了。社会的黑暗腐败,现代“文明”的精神污染,使湘西人古朴的人性发生了扭曲裂变,正在走向令人不寒而栗的方向。他深刻地感悟到:唤醒一个民族重新做人的意识,实现人与人关系的重造是必需的。他的这种感慨和对生命的感悟,构成了《边城》的情感基础和思想基础。
解说题目
“边”:边界(两省接壤处),即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所谓边城就是靠近两个地区交接处的城镇,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是茶峒。那里有小河沿岸的优美风光,那里有凭水依山的小城,那里有清澈见底的河流,那里有浓翠逼人的细竹,那里有恬静幽美的山村,那里有桃花深处的人家,沈从文给我们勾画出一个如诗如画,如烟似梦的田园牧歌式的美丽湘西世界。它代表了沈从文先生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小儿子傩送并喜欢上了他。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之后,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故事梗概
3
(三)湘西过端午的风俗
第三个端午节:边城赛龙舟
(四)翠翠与傩送的相遇
第一个端午节:美丽的邂逅
(五)翠翠与天保的见面
第二个端午节:意外的相识
(六)老船夫对翠翠的试探
第三个端午节:甜美的心事
情节梳理
线索
回忆与现实交错
顺叙与插叙结合
深入研读,仔细品味
3
思考1:边城的人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
鉴赏环境特点
14段:龙船水刚刚涨过,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晴朗
19段: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的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
21段:河面已朦朦胧胧,看上去好像一只白鸭在潭中浮着……
92段: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
青山、绿水、渡船、老人、女孩、黄狗 等组成一幅诗意的风景画。湘西山城幽静淳朴、生机盎然,纯净、自然、古朴、人与自然浑然一体,远离世俗的尘嚣,充满了原生态的自然美。
自然环境
(风景美)
3
思考:边城的人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
鉴赏环境特点
两地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特别变故发生。水路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能成为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
“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龙舟比赛、捉鸭子游戏等)
治理得法、隔绝战乱、治安稳定、极有秩序、质朴原生,极具地域特色的世外桃源,具有和谐淳朴、美不胜收的风土人情。
社会环境
(风俗美)
3
1.内容上:交代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暗示人物命运。奠定感情基调。
2、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3、情感上:奠定感情基调,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4、主题上:深化(升华、揭示)主题。
环境描写的作用
本文景物描写作用:
1.苍翠的山林、豆绿的河水、温柔的黄昏,展示出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渲染了静谧朦胧的氛围。
2.交代了小说人物的生活背景。
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清新秀丽的环境也烘托了翠翠、爷爷等善良淳朴的形象。
3
思考2: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翠翠的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
第46段:“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第63段:“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
第85段:“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哩。”
第19段: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
第55段: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
第80段:翠翠还正想起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哪。
第89段:远处有吹唢呐的声音……翠翠还爬到屋后塔下去眺望。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神态、动作描写
翠翠是一位翠翠清纯美丽、天真无邪、自然善良、活泼可爱,孝顺体贴,而又微微带些胆怯与羞涩的女孩儿。在她身上,人们感受到了乡村少女的自然清纯,她是“美”的化身。
(人情美)
3
思考3: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爷爷的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
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 ”便不加检点笑着说:“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 ”说明爷爷对翠翠生活上无比关爱,婚事上用心良苦,体现了爷爷的慈爱可亲。
溪边的那个朋友,也应当来看看年轻人的热闹,回去一趟,换换地位还赶得及。且说:“看得好,就不必再回来……”说明爷爷体贴他人。
老船夫听说十分高兴,于是把酒葫芦取出,推给城中来的那一个。两人一面谈些端午旧事,一面喝酒,不到一会儿,那人却在岩石上被烧酒醉倒了。说明爷爷豪爽热情。
一个人乘船过河后,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为此两人还起了争执。爷爷说“礼轻仁义重”,虽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钱,但他还是领了这份情。说明爷爷纯朴厚道、重义轻利。
(人情美)
3
思考3: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傩送、天保的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
傩送——热情大度的少年
性格与天保很相似,孤独地追求爱情,最后为亲情放弃爱情。
天保——痴情、豪爽、慷慨
既大胆表露爱情,又爱惜手足之情,在不知情中陷入爱情的矛盾中,最后孤独地离开并死于意外。
(人情美)
3
思考4:探索文本中有何象征意义。
文本深度剖析
◎翠翠象征着什么呢?
爱与美
翠翠凝聚了沈从文对湘西文化的无尽伤逝和眷恋
◎“渡船、爷爷、端午节”的意象又象征着什么呢?
民族古老的历史和传统
风俗淳朴、重义轻利、正直素朴的人情美
民族古老的生活方式,充满风俗美
3
思考5:剖析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文本深度剖析
亲情:爷爷和翠翠相依为命,关爱、呵护
兄弟之爱:真诚、无私
爱情:懵懂羞涩、纯洁、执着
邻里情:有仁有义,不求回报,互助、和睦
军民情:官民同乐
(人情美)
《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
写作背景
总结全文,概括主旨
3
分析结局用意
合作探究:小说给我们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纯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这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作者为何要将这样一个美好温暖的故事处理成悲剧呢?
观点一:那么美的人,他们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矫揉做作,毫不急功近利,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可等待他们的都是非正常死亡、离家出走、爱情破灭等不好的结局,在这样一个充满善和美的“世外桃源”里,发生的却是一场以悲剧告终的爱情。这是什么?这就是人生,这才是作者所说的“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思想。人生不可能只有圆满,我们要正视,更要珍视每一种生命的形式。所以,美是深广的,而同时又是复杂的,无法纯粹。
观点二: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试图揭示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
观点三:有人认为,翠翠的爱情悲剧,是由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中人们精神的孤寂导致的。可以说,就在卷入这场爱情旋涡中的每个人的孤独挣扎中,翠翠的爱情以悲剧结束了,“也许明天回来”不过是孤寂中的自我安慰罢了。
3
探究文本主旨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拜金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美好品德和人格。
沈从文在自己所创造的“边城”世界里,以人性美、人情美的笔墨把“边城”描绘成一个理想化的世外桃源,实际上却是针对满目疮痍的湘西现实寄托着个人美好的社会理想,呼唤着自由、美好的“牧歌”式社会的回归,并以此对混乱黑暗的社会进行批判。
(主旨美)
3
赏析语言
一、修辞美——比喻排比象征
二、用词美——单纯词叠词合成词
三、句式美——骈(整)散结合 长短有致
四、语言风格美——典雅简约通俗
(语言美)
《边城》是一部充满爱与温暖的作品,但在其后还隐藏着一些其他的东西为我们揭开人生和谐的另一面。——汪曾祺
《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象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汪曾祺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沈从文
“一部田园牧歌式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李健吾
相关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