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 人口与地理环境-浙江省2023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总复习(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6 人口与地理环境-浙江省2023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总复习(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5-23 14:46:12

文档简介

专题六 人口与地理环境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节次 考点 考试内容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6.1 人口分布 考点43. 世界人口分布 ①人口分布的概念;②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考点44.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①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因素;
6.2 人口迁移 考点45. 人口迁移的概念及类型 ①人口迁移的类型;
考点46.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考点47. 国际人口迁移 ①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考点48. 我国人口迁移 ①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6.3 人口容量 考点49. 人口增长 ①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考点50. 资源环境的限制性 ①资源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
考点51. 人口合理容量 ①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和资源环境承载力; ②人口合理容量的特点;
【知识清单】
6.1 人口分布
一、世界人口分布
1.衡量:人口密度。
2.特点:极不平衡。
(1)表现
①从世界上看:在占地球陆地面积10%的土地上,大约居住着世界90%的人口。
②从各大洲看:世界人口在各大洲的分布状况差异很大,亚洲占比最大。
③从各国看:目前,中国人口最多,其次为印度,13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
④从城乡看:总的趋势是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乡村人口比例逐渐下降。
(2)规律
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区。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地理条件
(1)气候: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2)地形: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
(3)水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很大。一般来说,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密,干旱地区的绿洲人口集中,农牧业发达。
(4)土壤:更多的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
(5)矿产资源:开发吸引人口聚集。
2.人文地理环境
包括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和科技等因素。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
(1)采集—狩猎社会和农业社会,人口分布表现出相对分散而均衡的特点。
(2)农业社会以后,人口分布格局呈现点、轴集中态势。
(3)国际贸易的发展,使海岸带人口变得稠密。
6.2 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1.人口迁移
(1)概念: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属性
①时间属性: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的人口流动行为。
②空间属性: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在一国范围内,一般以跨越某种行政区域界线为依据。
(3)分类
①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它包括永久性移民、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国际定居难民等。
②国内迁移: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4)形式
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1)是推力(或排斥力)与拉力(或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3)现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4)其他因素:包括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优惠政策的出台等。
二、国际人口迁移
1.影响因素: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2.特点
(1)20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目的地主要是人口较少的地区和尚未开发的“处女地”。
①15世纪:欧洲殖民者及其从非洲贩运的奴隶移民到“新大陆”。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世纪到20世纪初:欧洲各国形成涌向美国及加拿大的移民潮。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①国际人口的政治性迁移急剧增加。
②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
③美国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但迁入人口的来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欧洲移民逐渐减少,拉丁美洲取代欧洲成为美国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地。20世纪70年代后,亚洲迁入美国的人数也超过了欧洲。
三、我国人口迁移
1.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1)影响
①对我国人口分布状况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促进了我国多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2)原因:主要有政治、经济、战争、灾害等方面。
2.我国当代的人口迁移
阶段 特点 方向
20世纪 80年代 以前 组织性迁移为主,自发性迁移一直比较少 方向:从东部向中部,从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为主
20世纪 80年代 以来 人口流动日益活跃,组织性迁移的比重逐渐下降,自发性迁移的比重迅速上升 从中部向东部迁移,西南、西北向东部迁移的趋势扩大。一定数量的人口向北美、欧洲各国和澳大利亚等国迁移
6.3 人口容量
一、人口增长
1.总趋势:世界人口不断增长。
(1)工业革命开始之前:人口增长比较缓慢。
(2)工业革命后:人口迅速增长。
(3)目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2.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政治制度等。
3.世界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变化,还与当地的人口迁入率和迁出率有关。
二、资源环境的限制性
1.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1)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
(2)各种资源的人均消耗量在逐渐增加。
2.解决途径
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需要建立良性循环关系,以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人类的持续发展。
3.资源环境的限制性
(1)环境问题的产生:人类在开发利用各种资源的过程中,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使用,会导致人地关系失调,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2)资源环境的限制性
表现 原因 影响
矿产资源枯竭 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 限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森林植被破坏 乱砍滥伐
草原退化 过度放牧
土地沙漠化 大面积开垦草原
大气、水环境恶化 工业生产
三、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容量
(1)概念: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容纳的人口数量,又可分为人口合理容量、人口最高容量等。
(2)作用:是衡量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资源环境承载力: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资源、环境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
3.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影响和制约因素:自然资源环境、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人均资源消费水平等。
(3)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4)作用:对于制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真题再现】
(2022春·浙江·高一统考学业考试)一个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达7%及以上,意味着该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下图为2020年我国某城市部分区域老龄化程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该区域老龄化程度空间分布总体特点有( )
A. 离核心区越远越低 B. 南部地区较北部地区高
C. 离核心区越近越低 D. 从核心区向外先低后高
24. 造成该城市核心区老龄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
A. 人口迁入率高 B. 人口迁出率高
C. 人口出生率低 D. 人口出生率高
【答案】23. BD 24. BC
【解析】
【23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区域老龄化程度空间分布,南部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区域总人口比重较高,北部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区域总人口比重较低,B正确;由城市核心区向外,65岁及以上人口占区域总人口比重先降低再升高,D正确,AC错误。所以选BD。
【24题详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核心区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大量青壮年外迁,导致城市核心区老龄人口比重增加,B正确,A错误;青壮年劳动力外迁以及生活成本的增加,导致城市核心区的人口出生率低,老龄人口的比重增加,C正确,D错误。所以选BC。
【点睛】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例的增加是生育率和死亡率水平降低的结果,生育率的下降造成了低年龄组人口数量的减少,死亡率的下降则导致了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从而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上升,形成人口老龄化。除以上直接因素外,一些间接因素也推动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例如,城镇化快速发展,通过提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和降低生育率水平间接推动人口老龄化进程等。
(2021春·浙江·高一统考学业考试)人口重心移动轨迹可形象地展现人口分布的变化过程,下图为2000—2015年我国常住人口重心变动轨迹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0.2000—2015年全国常住人口重心总体( )
A.东移 B.南移 C.西移 D.北移
11.2000—2015年我国常住人口重心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政治 D.经济
【答案】10.B 11.D
【分析】10.对比2000—2015年的人口重心变动,2015年位置位于2000年的南侧,说明重心总体南移,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地形和气候是长期因素在2000—2015年并无明显变化,排除A、B。我国南北方政治环境并无差别,也无促使人口迁移的政策出台,排除C。南方经济发展更快,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更好,吸引北方人口自发迁移,导致重心南移,D正确。故选D。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自然灾害;
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事业、婚姻和家庭;
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
【模拟预测】
下表是中部某省人口总数、可承载人口数、人均耕地和人均粮食消费随时间变化(含预测)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年份(含预测) 人口总数(万人) 可承载人口数(万人) 人均耕地(平方千米) 人均粮食消费(千克/年)
2016年 3574 2415 0.121 400
2021年 3718 2273 0.120 480
2026年 3782 2226 0.118 540
1.目前(2022年)该省的环境承载力约为( )
A.2415万人 B.2273万人 C.2226万人 D.3718万人
2.该省人口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消费水平提高 B.科学技术进步 C.人口迁出增大 D.资源跨区调入
【答案】1.B 2.A
【解析】1.结合材料图文和所学知识,当前为2022年,该省的环境承载力应最接近2021年,大约为2273万人,B正确;2415万人为2016年的环境承载力,2226万人为2026年的环境承载力,3718万人为2021年实际人口数量,ACD错误;故选B。
2.结合材料图文和所学知识,该省人口承载力不断下降,主要因为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主要体现在人均粮食消费),A正确;科学技术进步、资源跨区域调入都会使得环境承载力提高,BD错误;人口迁出对人口承载力影响不大,C错误;故选A。
【点睛】环境人口容量指的是一个地区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的最大值,人口合理容量指的是一个地区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的合理或者适宜的数值。两者共同的影响因素:资源、受教育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科技水平、消费水平等,其中与消费水平呈现负相关,其他均呈正相关。
为了更好地应对我国目前面临和未来可能产生的人口问题,科学家积极学习和借鉴他国应对相关人口问题的成功经验。下图示意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人口增长率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推测2000年后,美国人口增长率持续下降的直接原因是( )
①生育意愿降低②康养产业发展③环境条件改善④移民数量平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针对目前我国人口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可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 )
A.加快海外人才引进 B.全面实施“三孩政策”
C.积极推动西部开发 D.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答案】3.D 4.A
【解析】3.2000年后,美国人口增长率持续下降的直接原因是生育意愿降低,自然增长率降低,同时移民数量平稳,机械增长率贡献减小,①④正确;康养产业发展、环境条件改善会提高人口平均寿命但不会提高增长率,②③错误。故选D。
4.针对目前我国人口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可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加快海外人才引进,提升机械增长率,达到快速增加人口的效果,A正确;全面实施“三孩政策”可以提高自然增长率,但成效较慢,B错误;积极推动西部开发,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但不能较快地显著提高人口数量,CD错误。故选A。
【点睛】提高我国的人口增长率的措施:第一,是移民政策要适当放开,吸纳全球各国的人才,既有利于人口持续增长,也有利于国家发展需要。第二,适当缩短学制,缩短了一代人的更替的时间,还增大了生二胎的可能性。第三,就是出台各种配套政策,鼓励生二胎、三胎。以良好的公共服务减轻养育成本,让年轻人能够减轻生活压力,有利于提高人口生育率。
读“世界不同纬度人口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世界人口分布特点是( )
A.高纬度多,低纬度少 B.南半球多,北半球少
C.南半球中高纬度多,低纬度少 D.北半球中低纬度多,高纬度少
6.南、北半球人口数量差异较大,主要是由于南半球( )
A.地形复杂多样 B.海洋面积广阔 C.经济发展水平低 D.热带雨林面积大
【答案】5.D 6.B
【解析】5.读图可知,世界人口分布在10°N~50°N的比例最大,其它纬度带相对较少,因此北半球中低纬度多、高纬度少,南半球少、北半球多,D正确,AB错误;图中显示,南半球中低纬度人口分布较多,高纬度几乎没有人口分布,C错误。故选D。
6.图中显示南半球比北半球人口少,且数量差异较大,主要是陆地面积分布不均所致,南半球海洋面积广阔,陆地面积比北半球少,B符合题意;与北半球相比,南半球地形复杂程度、经济落后程度、热带雨林面积并不具有突出特点,均不是南半球人口少的主要原因,排除ACD。故选B。
【点睛】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自然条件(土地面积、地形、气候、水源和环境质量等);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就业状况,城市化水平,交通状况);开发历史长短。
2022年香港人口为729.16万人,下图示意2011-2021年香港净迁移人口数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读图可知,香港( )
A.2021年总人口数量最多 B.2020年人口死亡率最高
C.2018年净迁入人口最多 D.2011年人口增长率最低
8.推测从香港迁出人口的迁入地最可能是( )
①新加坡 ②韩国 ③澳大利亚 ④印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7.C 8.B
【解析】7.2020-2021年香港净迁出人口多,人口流失较严重,总人口减少,故2021年香港总人口数量并不是最多,A错误;2020年香港人口净迁出多,但无法判断死亡率高低,B错误;读图可知,2018年香港净迁入人口最多,66.5千人,C正确;2011年香港人口净迁入少,但不能说明人口增长率最低,D错误。故选C。
8.香港经济水平高,且英语普及率高,从香港迁出的人口最可能迁入经济发达且距离较近的新加坡和澳大利亚,①③正确,B正确;韩国较远且英语普及率低,印度经济欠发达,都不是最可能的迁入地,②④错误,ACD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自然灾害;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事业、婚姻和家庭;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
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迁居已成为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下图为我国近年来家庭化分批迁居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9.在家庭化分批迁居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中,影响第三批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因素 B.经济因素 C.政治因素 D.家庭因素
10.第二批人口迁居后人口流动表现的主要特点是( )
A.劳动适龄人口中的女性人口呈现回迁趋势
B.家庭女性人口在各批次迁居人口中一直处于最高比例
C.劳动适龄人口迁居比例不断下降,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口成为迁居人口的主体
D.在迁居的各年龄组人口中,5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的比例最小
【答案】9.D 10.C
【解析】9.由于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劳动适龄人口中的男性进行第一批流动,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动到经济较发达地区寻找就业机会;随后,夫妻关系中的女性跟随男性进行第二批流动;接着,第三批迁居人口以少年儿童为主,主要是为了方便被照顾而随迁到父母工作的城市。故影响第三批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因素,D正确。自然因素不是近年来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A错误;第三批迁居人口以少年儿童和老年人为主,少年儿童和老年人不是劳动力,其人口迁移不会受到各地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影响,经济因素不是主要因素,B错误;第三批人口流动是自发性的人口流动,与政治因素无关,C错误。故选D。
10.由图可知,劳动适龄人口中的女性人口主要属于第二批迁居人口,回迁趋势从图中不能得出,A错误;在第一批迁居人口中家庭男性人口所占比例大于家庭女性人口,B错误;读图可知,第三、四批迁居人口以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口为主,这些年龄段的人口主要是非劳动人口,故第二批人口迁居以后,劳动适龄人口迁居化例不断下降,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口成为迁居人口主体,C正确;第二批人口迁居后,在迁居的各年龄组人口中,50—54岁人口所占的比例比5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的比例小,D错误。故选C。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政治因素包括政策、战争、国家政治变革和政治中心改变等。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11.下图表示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1)按照经济发展水平来说,A表示____国家(发达国家/发展中),B表示____国家(发达国家/发展中)。
(2)A类国家的是____(德国/尼日利亚),人口增长趋势是____(人口增长缓慢/人口增长快)。
(3)从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来看,主要是从____类国家迁往____类国家(填字母),其原因是____(经济原因/政治原因)。
(4)A类国家人口年龄构成容易产生的问题是____,说出至少一项解决措施____;B类国家面对的人口问题是____(人口增长慢/人口增长快)。
【答案】(1) 发达 发展中
(2) 德国 人口增长缓慢
(3) B A 经济原因
(4) 人口老龄化 鼓励生育 人口增长快
【分析】本题以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结构为材料,涉及人口增长模式、不同类型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综合素养能力。
【详解】(1)按经济发展水平来说, A 类国家0-14岁人口占比小,出生率低,65岁以上人口占比大,老龄化严重,一般属于发达国家; B 类国家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小,0-14岁人口占比大,属于发展中国家。
(2)由上题可知, A 类国家属于发达国家,尼日利亚是发展中国家,德国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为"三低模式",特点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缓慢。
(3)从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来说,发达国家主要是迁入地,发展中国家主要是迁出地,所以人口迁移主要是从 B 类国家迁往 A 类国家,由于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经济收入较高,所以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
(4)发达国家医疗卫生条件好,出生率也低,老年人所占比重较大,所以主要问题是人口老龄化,解决措施是鼓励生育或鼓励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出生率较高,所以人口增长很快。
12.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内容,对人口迁移而言,属于拉力的是____,属于推力的是____,属于中间阻力的是____。(填字母)
(2)对于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移缓解了当地____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利用农业____资源,对更好地保护农村的____有积极作用。
(3)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既积极地推动了城市的____发展,同时也给城市的____、____、____、造成巨大的压力。
【答案】(1) CDE FG AB
(2) 人地 土地 生态环境
(3) 经济 交通 住房 环境
【分析】本大题以人口迁移的图片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城市化的拉力作用即城市吸引人口迁入的因素,如C较好的就业机会,D较好的生活条件、E较好的教育医疗条件。推力即城市的不利因素,如F污染严重、G住房紧张。中间阻力是到达城市的阻碍因素,如A路途遥远、B交通不便。
(2)农村人口迁出,能缓解农村的人多地少的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利于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
(3)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也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导致交通、住房、环境等压力增大。专题六 人口与地理环境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节次 考点 考试内容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6.1 人口分布 考点43. 世界人口分布 ①人口分布的概念;②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考点44.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①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因素;
6.2 人口迁移 考点45. 人口迁移的概念及类型 ①人口迁移的类型;
考点46.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考点47. 国际人口迁移 ①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考点48. 我国人口迁移 ①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6.3 人口容量 考点49. 人口增长 ①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考点50. 资源环境的限制性 ①资源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
考点51. 人口合理容量 ①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和资源环境承载力; ②人口合理容量的特点;
【知识清单】
6.1 人口分布
一、世界人口分布
1.衡量:人口密度。
2.特点:极不平衡。
(1)表现
①从世界上看:在占地球陆地面积10%的土地上,大约居住着世界90%的人口。
②从各大洲看:世界人口在各大洲的分布状况差异很大,亚洲占比最大。
③从各国看:目前,中国人口最多,其次为印度,13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
④从城乡看:总的趋势是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乡村人口比例逐渐下降。
(2)规律
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区。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地理条件
(1)气候: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2)地形: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
(3)水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很大。一般来说,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密,干旱地区的绿洲人口集中,农牧业发达。
(4)土壤:更多的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
(5)矿产资源:开发吸引人口聚集。
2.人文地理环境
包括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和科技等因素。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
(1)采集—狩猎社会和农业社会,人口分布表现出相对分散而均衡的特点。
(2)农业社会以后,人口分布格局呈现点、轴集中态势。
(3)国际贸易的发展,使海岸带人口变得稠密。
6.2 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1.人口迁移
(1)概念: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属性
①时间属性: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的人口流动行为。
②空间属性: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在一国范围内,一般以跨越某种行政区域界线为依据。
(3)分类
①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它包括永久性移民、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国际定居难民等。
②国内迁移: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4)形式
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1)是推力(或排斥力)与拉力(或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3)现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4)其他因素:包括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优惠政策的出台等。
二、国际人口迁移
1.影响因素: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2.特点
(1)20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目的地主要是人口较少的地区和尚未开发的“处女地”。
①15世纪:欧洲殖民者及其从非洲贩运的奴隶移民到“新大陆”。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世纪到20世纪初:欧洲各国形成涌向美国及加拿大的移民潮。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①国际人口的政治性迁移急剧增加。
②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
③美国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但迁入人口的来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欧洲移民逐渐减少,拉丁美洲取代欧洲成为美国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地。20世纪70年代后,亚洲迁入美国的人数也超过了欧洲。
三、我国人口迁移
1.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1)影响
①对我国人口分布状况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促进了我国多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2)原因:主要有政治、经济、战争、灾害等方面。
2.我国当代的人口迁移
阶段 特点 方向
20世纪 80年代 以前 组织性迁移为主,自发性迁移一直比较少 方向:从东部向中部,从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为主
20世纪 80年代 以来 人口流动日益活跃,组织性迁移的比重逐渐下降,自发性迁移的比重迅速上升 从中部向东部迁移,西南、西北向东部迁移的趋势扩大。一定数量的人口向北美、欧洲各国和澳大利亚等国迁移
6.3 人口容量
一、人口增长
1.总趋势:世界人口不断增长。
(1)工业革命开始之前:人口增长比较缓慢。
(2)工业革命后:人口迅速增长。
(3)目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2.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政治制度等。
3.世界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变化,还与当地的人口迁入率和迁出率有关。
二、资源环境的限制性
1.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1)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
(2)各种资源的人均消耗量在逐渐增加。
2.解决途径
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需要建立良性循环关系,以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人类的持续发展。
3.资源环境的限制性
(1)环境问题的产生:人类在开发利用各种资源的过程中,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使用,会导致人地关系失调,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2)资源环境的限制性
表现 原因 影响
矿产资源枯竭 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 限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森林植被破坏 乱砍滥伐
草原退化 过度放牧
土地沙漠化 大面积开垦草原
大气、水环境恶化 工业生产
三、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容量
(1)概念: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容纳的人口数量,又可分为人口合理容量、人口最高容量等。
(2)作用:是衡量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资源环境承载力: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资源、环境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
3.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影响和制约因素:自然资源环境、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人均资源消费水平等。
(3)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4)作用:对于制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真题再现】
(2022春·浙江·高一统考学业考试)一个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达7%及以上,意味着该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下图为2020年我国某城市部分区域老龄化程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该区域老龄化程度空间分布总体特点有( )
A. 离核心区越远越低 B. 南部地区较北部地区高
C. 离核心区越近越低 D. 从核心区向外先低后高
24. 造成该城市核心区老龄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
A. 人口迁入率高 B. 人口迁出率高
C. 人口出生率低 D. 人口出生率高
(2021春·浙江·高一统考学业考试)人口重心移动轨迹可形象地展现人口分布的变化过程,下图为2000—2015年我国常住人口重心变动轨迹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0.2000—2015年全国常住人口重心总体( )
A.东移 B.南移 C.西移 D.北移
11.2000—2015年我国常住人口重心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政治 D.经济
【模拟预测】
下表是中部某省人口总数、可承载人口数、人均耕地和人均粮食消费随时间变化(含预测)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年份(含预测) 人口总数(万人) 可承载人口数(万人) 人均耕地(平方千米) 人均粮食消费(千克/年)
2016年 3574 2415 0.121 400
2021年 3718 2273 0.120 480
2026年 3782 2226 0.118 540
1.目前(2022年)该省的环境承载力约为( )
A.2415万人 B.2273万人 C.2226万人 D.3718万人
2.该省人口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消费水平提高 B.科学技术进步 C.人口迁出增大 D.资源跨区调入
为了更好地应对我国目前面临和未来可能产生的人口问题,科学家积极学习和借鉴他国应对相关人口问题的成功经验。下图示意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人口增长率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推测2000年后,美国人口增长率持续下降的直接原因是( )
①生育意愿降低②康养产业发展③环境条件改善④移民数量平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针对目前我国人口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可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 )
A.加快海外人才引进 B.全面实施“三孩政策”
C.积极推动西部开发 D.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读“世界不同纬度人口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世界人口分布特点是( )
A.高纬度多,低纬度少 B.南半球多,北半球少
C.南半球中高纬度多,低纬度少 D.北半球中低纬度多,高纬度少
6.南、北半球人口数量差异较大,主要是由于南半球( )
A.地形复杂多样 B.海洋面积广阔 C.经济发展水平低 D.热带雨林面积大
2022年香港人口为729.16万人,下图示意2011-2021年香港净迁移人口数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读图可知,香港( )
A.2021年总人口数量最多 B.2020年人口死亡率最高
C.2018年净迁入人口最多 D.2011年人口增长率最低
8.推测从香港迁出人口的迁入地最可能是( )
①新加坡 ②韩国 ③澳大利亚 ④印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迁居已成为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下图为我国近年来家庭化分批迁居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9.在家庭化分批迁居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中,影响第三批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因素 B.经济因素 C.政治因素 D.家庭因素
10.第二批人口迁居后人口流动表现的主要特点是( )
A.劳动适龄人口中的女性人口呈现回迁趋势
B.家庭女性人口在各批次迁居人口中一直处于最高比例
C.劳动适龄人口迁居比例不断下降,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口成为迁居人口的主体
D.在迁居的各年龄组人口中,5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的比例最小
11.下图表示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1)按照经济发展水平来说,A表示____国家(发达国家/发展中),B表示____国家(发达国家/发展中)。
(2)A类国家的是____(德国/尼日利亚),人口增长趋势是____(人口增长缓慢/人口增长快)。
(3)从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来看,主要是从____类国家迁往____类国家(填字母),其原因是____(经济原因/政治原因)。
(4)A类国家人口年龄构成容易产生的问题是____,说出至少一项解决措施____;B类国家面对的人口问题是____(人口增长慢/人口增长快)。
12.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内容,对人口迁移而言,属于拉力的是____,属于推力的是____,属于中间阻力的是____。(填字母)
(2)对于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移缓解了当地____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利用农业____资源,对更好地保护农村的____有积极作用。
(3)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既积极地推动了城市的____发展,同时也给城市的____、____、____、造成巨大的压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