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东莞市高中历史教学能手微课比赛:抗日战争(东莞石龙中学-胡波,微课+课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年东莞市高中历史教学能手微课比赛:抗日战争(东莞石龙中学-胡波,微课+课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8-10 18:11:15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抗日战争东莞石龙中学·胡波此处插入经压缩后的授课教师照片,大小不能超出此相框2011年
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后中国网友的不理性表现。然而仅隔一天的中国地震…下面是日本雅虎一条新闻后面的网民跟贴,大多数日本网民对中国这次地震表示同情和关注。
老实说,我对中国意见多多。但是,面对自然灾害时,各国应该互相协助。这不是什么说反日,反中的时候。对于自然灾害,我们必须齐心协力共同应对。
相手が反日だろうと、困った时はお互い様なんだから、非难とかじゃなく助け合ってほしい。政府はミャンマーのように二次灾害がでないようにしてください。
……………………………………………………………
不管对方是不是反日,危急时刻应该彼此协助,这不是说风凉话的时候,我希望大家能够互相帮助。也希望政府不要像缅甸那样,让2次灾害的悲剧发生。
阪神大震灾や新潟中越地震を経験している日本の救助技术はこういった灾害には确実に役に立つと思う。昨今の政治情势がどうあれ、隣国でもあることだし一刻を争うことなので今は反日だのなんだのと言わずぜひ受け容れてほしいし、日本政府も早く援助队を派遣してほしい。原来是地震与人性之间的矛盾,
到现在却演变成中日历史与当今
现状的矛盾。一场地震带来的思考——历史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公民教育的重要性
——回望抗日战争东莞石龙中学·胡波一、不忍回顾的战争之殇一、不忍回顾的战争之殇一、不忍回顾的战争之殇一、不忍回顾的战争之殇一、不忍回顾的战争之殇一、不忍回顾的战争之殇一、不忍回顾的战争之殇一、不忍回顾的战争之殇一、不忍回顾的战争之殇一、不忍回顾的战争之殇一、不忍回顾的战争之殇一、不忍回顾的战争之殇追问“殇之凶”?一、不忍回顾的战争之殇 如果连一个俘虏都没砍过,我无法当野战小队长……在做一个人和做一个野战小队长之间,我选择了后者。 ——《战争与罪恶》人性之殇这是战争留给日本人的记忆…,一场战争,经历
生命之殇,文明之殇的不仅仅只有中国人。日本人 凶手 ?二战时期日本军民的伤亡数为:陆军死亡与失踪1439101人,残废85620人,共计1524721人;海军死亡与失踪419710人,残废8895人,共计428605人,以上各项合计为195万人。参见[日]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第4卷,军事译粹社1978年版,第392页。 局部侵华 全面侵华
(局部抗战) (全面抗战) 抗日救亡运动 全民族抗战
1931年——————1937年——————1945年“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二、团结奋起抗争于战争之殇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
共产党“游而不击”。
中华民族团结抗战。
各种声音 求证:历史真相?
哪一个声音更符合历史事实?
依据?二、团结奋起抗争于战争之殇抗日活动
国民党:组织正面战场会战——淞沪会战(意义)、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枣宜会战(张自忠),开辟滇缅战场(国际战场)
共产党:组织抗联、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参加正面战场会战(平型关大捷)、组织敌后战场抗战——洛川会议、开展游击战,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粉碎日军的“扫荡”、“蚕食”和“清乡”、组织百团大战和少数民族抗日武装、发起局部反攻、召开中共“七大”(内容、意义)、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爱国民众: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工人罢工、募捐;爱国工商业者抵制日货,拒收日钞,要求政府对日经济绝交
国民党爱国将领 :蔡廷锴、蒋光鼐、安德馨、宋哲元、冯玉祥、张学良、杨虎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共合作抗日
淞沪会战、太原会战
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滇缅战场等
全面抗战路线、
游击战 、百团大战等历史的真实:国共两党合作抗战;
各民族、各阶层、各团体团结抗战;正面战场敌后战场那段历史留给了我们太多太多与死亡有关的回忆。但是,一个殇字就是那段历史留给后人的唯一的记忆吗?三、艰难走出于战争之殇 日本的飞机炸弹让中国所有人的命运联结到了一起,不管他们相距多遥远。日本人让中国人知道,中国是整个的,这对地方观念极强的中国人是民族精神的洗礼。
——《抗战回望》真的走出了战争之殇?“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己历史伤痕的记忆,不能依靠仇恨来维持,必须依靠深入骨髓的“文化记忆”。如何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不忘过去、记取教训,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应当是我们研究抗日战争历史的主要目的之一。感谢各位指导!授课:东莞市石龙中学胡波
邮箱:313891925@qq.com
QQ:313891925
如抗战史专家樊建川指出的那样:“宏大的叙述往往意味着省略掉很多东西。而历史一旦过于抽象,失去细节,就会变得远离人心的感知,变得容易消散,容易被淡忘。”下面这些书目有助于对抗日战争形成一个较为全面、客观和理性的认识。 臧运祜:《日本侵华与中国抗战:有关史料及其研究》 郭德宏:《论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若干重大问题》 杨大庆:《南京残暴行为——建设性的对话是否可能》 袁成毅:《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若干“量化”问题》 孙宅巍著:《南京大屠杀》 荣维木:《抗日战争史》 [日]吉田裕著、刘建平译:《日本人的战争观——历史与现实的纠葛》 王振德:《中国抗日战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费正清:《外国人看中国抗战-中国之行》 附件2:
东莞市中学历史教学能手微课教学设计模板
授课教师姓名
胡波
微课名称
抗日战争
知识点来源
□学科: 历史 □年级:高一
□教材版本: 岳麓版 2010年6月第3版
□所属章节:第五单元第20课
录制工具和方法
屏幕录像专家共享版 +PPT软件
设计思路
本微课从三个维度解读抗日战争。第一“不忍回顾的战争之殇”,就是抗日战争中中日两国人民遭受的苦难为例,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战争的危害;第二“团结奋起于战争之殇”,以抗战史实为依据,引导学生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第三“艰难走出于战争之殇”,概括抗日战争的影响,通过当今现实中中日社会对过往历史的非理性态度,让学生感受到客观正确对待历史问题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
内 容
教学目的
以现实中中日对历史的非理性行为为例,回顾抗日战争中中日两国的战争之殇,反思战争,反思人性、以史为鉴,引导学生理性爱国,形成科学、健全的公民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抗战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意义。
难点:辩证看待战争双方的灾难,正确对待历史的态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公民意识。
教学过程
引子: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和中国大地震中中日网民的不同表现引出微课主题——历史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公民教育的重要性。
一、“不忍回顾的战争之殇”
展示“南京大屠杀”等日本侵华史料照片视频,感受日本侵华的罪恶;分析战争前后日本国民的“蜕变”,认识战争对人性和整个人类文明的影响。
二、“团结奋起于战争之殇”
通过诗人田间的诗句铺垫引出中华民族的众志成城团结一心的抗战精神。围绕抗战时期的争议性言论,通过对抗战史实的分阶层梳理,让学生对“国共两党团结抗战,全民族、各阶层团结抗战”的史实形成客观正确的认识。
三、“艰难走出于战争之殇”
通过《抗战回望》等抗战史著作的经典言论,思考分析该怎样对待和记忆抗日战争这段历史,客观评价抗日战争的影响。结合当今现实中中日社会对过往历史的非理性态度,让学生感受到客观正确对待历史问题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
抗日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里程碑性质的事件,事件跨度有十四年,有关日本侵华的各种新史料、新证据不断涌现。作为一节10分钟的微课,抗日战争这个主题太过于宏大,以至于我要改变之前沿用了很久的教学模式和思维习惯。对于如何展现抗战历史,抗战史专家樊建川说过:“宏大的叙述往往意味着省略掉很多东西。而历史一旦过于抽象,失去细节,就会变得远离人心的感知,变得容易消散,容易被淡忘。”诚然,只有10分钟时间,历史细节到底该怎么把握。我摸索良久,改来改去。
抽到题目后不久,我就着手买了好几本抗战史专著(《日本侵华与中国抗战:有关史料及其研究》《中国抗战画史》),希望充实一下抗战史知识,也看了很多研究论文。但面对十分钟的事件限制,我只好放弃了很多自认为有创新的细节设计,有学习了前人教授“抗日战争”的优秀案例,最终还是决定以“爱国主义人文关怀和公民教育”为主题,以现实中中日隔阂为切入点展开微课设计。
心里忐忑,知识与能力目标达到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到否?这样的上课形式真的可以常态化吗?真能对学习有帮助吗?一切都在等待现实的检验。总之,且做且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