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宇宙中的地球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节次 考点 考试内容
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考点1.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①主要的天体类型和特点; ②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 ③太阳系示意图及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考点2. 特殊行星—地球 ①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运用资料,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考点3. 太阳辐射与地球 ①太阳辐射的概念及能量分配; ②太阳辐射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考点4. 太阳活动与地球 ①太阳活动的类型和特点; ②太阳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考点5. 地震和地震波 ①震级和烈度; ②地震波类型和特点;
考点6. 地球的内部圈层 ①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层的特点; ②岩石圈的范围;
考点7. 地球的外部圈层 ①地球的外部圈层及特点
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1.4 地球的演化 考点8. 地层与化石 ①地层和化石的含义、特点; ②研究底层和化石的地理意义;
考点9. 地球的演化史 ①地球历史的划分依据及地质年代; ②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 ③地球的演化过程;
【知识清单】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过程漫长而曲折。
(2)对宇宙的知识积累得越来越多。
2.宇宙的含义
(1)宇宙是所有时间、空间和物质的总和,是我们这个物质世界的整体。
(2)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作“可观测宇宙”或“已知宇宙”。
(3)可见宇宙的半径约137亿光年。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天体:宇宙中的恒星、星云、行星、卫星等各种物质,通称天体。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
2.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
3.银河系与河外星系
(1)组成:主要由恒星等比较大的天体组成。
(2)最小距离单位:光年。
(3)银河系:由大量恒星和星云组成。
(4)河外星系:与银河系同级别的恒星系统。
(5)可观测宇宙:包括银河系与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
4.太阳系与地月系
(1)太阳系:
①概念:由太阳、行星、矮行星和卫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小天体组成。
②太阳:太阳是中心天体,质量约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
(2)地月系:
①概念:地球与其卫星月球组成的天体系统。
②月球:月球公转、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完全一样,总是以一面对着地球;月球本身不发可见光,反射太阳光。
(3)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与它们各自的卫星,分别组成类似于地月系的天体系统。
5.常见天体系统分为四级
三、特殊行星——地球
1.有唯一高级智慧生命——人类。
2.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1)充足的水分。
(2)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3)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等。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与地球
1.太阳辐射
(1)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2)组成: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三部分。
(3)能量集中波段:太阳辐射波长范围在0.15~4微米,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约占总能量的50%。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经植物的生物化学作用,可以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生物化学能。
(2)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地质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3)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
(4)为人类源源不断地提供能源。
二、太阳活动与地球
1.太阳活动
(1)概念:指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
(2)类型及分布:
类型 太阳黑子 耀斑、日珥 太阳风
分布 光球层 色球层 日冕层
(3)重要标志:太阳黑子和耀斑。
2.太阳黑子
(1)概念:太阳光球层表面的黑斑点。
(2)活动特点:
①以11年为一个周期。
②分为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数目最多的年份)和太阳活动谷年(黑子数目最少的年份)。
3.耀斑
(1)概念:在色球层的某些区域,会出现短时间内突然增亮的现象,又叫作太阳色球爆发。
(2)活动的周期:11年。
(3)实质:色球层中激烈的能量爆发,以太阳射电爆发和高能粒子喷发等方式放出辐射能。
(4)影响:引起大气电离层中强烈的电磁扰动——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干扰电子设备,甚至威胁运行在太空中的宇航器的安全。
4.太阳风
(1)实质:日冕层温度增高,使高能带电粒子向外运动,脱离太阳的引力飞向宇宙空间。
(2)活动规律:太阳活动峰年,太阳风的强度相应增大。
(3)影响:太阳风到达地球时,受地球磁场的作用,偏向极地上空,使大气电离,形成极光现象。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震和地震波
1.地震
(1)概念: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
(2)地震构造:
①图中C为震源、B为震中、BC为震源深度、AB为震中距。
②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
③D位于等震线上,是指将烈度相同的点连成封闭的曲线。
④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用烈度表示。
2.地震波
(1)含义: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2)类型和特点:
类型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共同特点
纵波(P波) 较快 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能传播 ①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②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横波(S波) 较慢 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3)应用:获得地球内部物质和结构状况的主要依据。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1.一个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
2.两个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3.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位置范围 地震波传播特点 特点
地壳 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比较稳定;到了莫霍面,传播速度突然增加 地壳厚度变化规律: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地幔 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圈层,在莫霍面以下到古登堡面以上 能传播横波 ①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由上而下,铁、镁含量逐渐增加;②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是岩浆主要发源地
地核 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 横波不能在外核中传波 ①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 ②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的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4.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1.组成: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对应要素是大气、水体和生物。
2.大气圈
(1)组成: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2)密度变化特点:
①近地面的大气密度大。
②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密度迅速减小。
③在2 000~3 000千米高空,与星际空间情况很接近,视为大气圈的上界。
3.水圈
(1)组成: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2)按照存在位置和状态,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3)陆地水:①陆地水与人类社会关系最为密切;②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4.生物圈
(1)含义: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2)特点: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分别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1-4 地球的演化
一、地层和化石
1.地层
(1)概念:地壳上部呈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
(2)意义:地层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
2.化石
(1)概念:在地层中保存有不同时代的生物遗体或遗迹,这是环境变化的物质凭证。
(2)类型:①多数是古生物的遗体;②少数是古生物活动的遗迹。
(3)特征: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地层往往保存着相同或近似的化石。
(4)作用:①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②追溯地层沉积时的环境特征。
二、地球的演化史
(一)地质年代
1.概念:地壳中不同地质时代地层的具体形成时间和顺序。
2.划分依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地壳运动和岩石年龄。
3.划分单位:宙→代→纪。
(二)前寒武纪
1.时间:指古生代寒武纪以前的时期,大约经历了40亿年。
2.演化过程
阶段 演化特点
冥古宙 初生地球阶段,地球经历了复杂而有序的发育与变化
太古宙 地质环境 ①深浅多变的广阔海洋,没有宽广的大陆; ②岩浆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频繁; ③是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
生物演化 ①早期:没有生命现象; ②中期:出现最原始的生物
元古宙 环境变迁 地壳运动剧烈,晚期出现若干大片陆地
生命发展 ①海水中的生命活动明显加强; ②出现了藻类、海绵等低等的多细胞生物
(三)显生宙
1.时段:指寒武纪以来的时期。
2.生物特征:生物逐渐向较高级的发展阶段进化,动物已具有外壳和清晰的骨骼结构。
3.演化过程
(1)古生代:
地质环境变迁 生物进化
早期 中期 中后期 末期
地壳剧烈变动:反复上升和下沉→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雏形基本形成 海生无脊椎动 物空前繁盛 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 部分鱼类逐渐演化为两栖类;动物从海洋向陆地发展;后期是重要的造煤时期 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陆地上蕨类植物繁生
(2)中生代:
环境演变 动物演变 植物演变 中生代末期
陆地面积空前扩大;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形成高大山系,也带来了丰富的金属矿产 ①爬行动物盛行; ②恐龙繁生; ③出现了始祖鸟 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苏铁纲、银杏纲、松杉纲等植物是主要代表植物 ①恐龙突然销声匿迹; ②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
(3)新生代:
造山运动 海陆格局 气候特点 生物演变
发生一次规模巨大的造山运动,形成现代高山 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形成 第四纪大冰期,气候变冷 ①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 ②出现了灵长类; ③出现了人类
【真题再现】
(2022春·浙江·高一统一学业考试)地球上生命出现后,物种数量随着地理环境的改变会出现变化。下图为不同地质时期地球物种数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恐龙灭绝的时期发生在(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 甲地质时期,地球演化史的特点是( )
A. 铁矿形成的重要时期 B. 动物逐渐适应陆地环境
C. 被子植物开始大量出现 D. 现代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答案】3. D 4.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恐龙灭绝发生在中生代白垩纪与新生代古近纪之间,对应图中的④,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4.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地质时期为泥盆纪末期到二叠纪末,属于晚古生代。前寒武纪是重要的铁矿形成时期,A错误;晚古生代脊椎动物繁盛,鱼类逐渐进化成适应陆地环境的两栖类,B正确;被子植物繁盛,出现在新生代,C错误;联合古陆在新生代解体,各大陆板块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形成了现代海陆分布格局,D错误。所以选B。
【点睛】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简称K—Pg事件或K—Pg灭绝),由于此次灭绝事件完全毁灭了非鸟恐龙,故又俗称“恐龙大灭绝”,旧称为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简称K—T事件或K—T灭绝),是地球历史上的一次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同时也是在一般人认知范围内最著名的一次大灭绝事件。此次灭绝事件发生于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与新生代古近纪之间,年代误差为30万年,灭绝了当时地球上的大部分动物与植物,包含恐龙在内,除了恐龙以外,沧龙科、蛇颈龙目、翼龙目、菊石亚纲以及多种的植物与无脊椎动物,也在这次事件中灭绝。哺乳动物与鸟类则存活下来,并辐射演化,成为新生代的优势动物。大部分的科学家推测,这次灭绝事件是由一个或多个原因所造成。
(2022春·浙江·高一统考学业考试)下图为某学校学生制作的简易太阳活动观测装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用该装置可观测到的太阳活动类型是( )
A.日珥B.太阳风C.太阳耀斑 D.太阳黑子
8.正确使用该装置观测太阳活动( )
A.只能正午时刻观测 B.可直接用肉眼观测
C.必须戴护目镜观测 D.可在阴天天气观测
【答案】7.D 8.B
【解析】7.日珥,比太阳圆面暗弱得多,在一般情况下被日晕(即地球大气所散射的太阳光)淹没,不能直接看到。因此必须使用太阳分光仪、单色光观测镜等仪器,才能观测到。A错误。太阳风是从太阳上层大气辐射出的超声速等离子体带电粒子流,用简易太阳活动观测装置是看不见的,B错误。太阳耀斑一般通过白光是不能观测到的,只有通过Hα线和电离钙的H、K线才能观测到。C错误。太阳黑子可以被该装置观测,D正确。故选D。
8.活动中我们并不是将太阳的图像直接投射到视网膜上,而是投射到纸板上。光线从纸板上被反射时,会向不同的方向散射,这样光线的强度就会比直接观察太阳看到的光线要弱得多。因此,这样观察太阳的方法是比较安全的。可以直接肉眼观测。B正确,C错误。该装置可在晴朗的白天任何时刻观测,AD错误。故选B。
【点睛】只有光球层能用肉眼看到,而色球层和日冕层只有在日全食时或用特殊的仪器才能看到。
(2021春·浙江·高一统考学业考试)2021年5月19日,我国“祝融号”火星车成功传回第一批火星照片,引发人们去火星开辟第二家园的畅想。完成下面小题。
1.“祝融号”火星车降落到火星,表明其己离开( )
A.地月系 B.银河系 C.河外星系 D.可观测宇宙
2.与目前的火星相比,地球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主要条件是( )
A.液态水 B.稳定的光照 C.深厚的土壤 D.安全的轨道
【答案】1.A 2.A
【解析】1.火星和地球都属于太阳系的行星,“祝融号”火星车降落到火星,表明其已经离开地月系,进入以火星为中心的行星系,A正确;仍然属于银河系和可观测宇宙,B错误;不属于河外星系,C错误。故选A。
2.生命存在需要适宜的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与目前的火星相比,地球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主要条件是地球存在液态的水,A正确;火星和地球都属于有稳定的光照条件和安全的轨道,BD错误;地球深厚的土壤是在地球生物作用下形成的,不是地球生命存在的最主要条件,C错误。故选A。
【点睛】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1、宇宙环境:太阳光照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2、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得地面有适宜的温度,水以液态存在)、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自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年变化都较小,适合生物生长)。
【模拟预测】
北京时间2023年2月6日9时17分,土耳其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震后,中国19支救援队伍500多人驰援土耳其灾区,在积极营救幸存者的同时也播撒了国际人道主义的“种子”。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核 B.上地幔 C.地壳 D.软流层
2.地震发生时( )
A.一次地震有多个震级 B.震级相同的点连接成等震线
C.震源越深,对地表的破坏越大 D.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答案】1.C 2.D
【解析】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本次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该深度属于地壳,大陆地区平均地壳深度33千米,C正确;地核位于地下2900千米以下,A错误;上地幔与软流层位于莫霍界面(33千米)至地下2900千米的古登堡界面之间,BD错误,故选C。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A错误,D正确;烈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等震线,B错误;震源越深,对地表的破坏越小,C错误,故选D。
【点睛】地震对于地面建筑的破坏程度叫做烈度,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
松属是现存裸子植物最大的属,约113种,占松科的50%。下图表示松属多样性地质历史演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松属物种多样性变化说明其能适应气候( )
A.变冷 B.变暖 C.变干 D.变湿
4.古新世松属多样性急剧减少的原因可能是( )
A.全球大幅降温B.陆地大规模火山喷发C.联合古陆分离 D.白垩纪末物种大灭绝
【答案】3.A 4.D
【解析】3.读图可知,从白垩纪至第四纪,随着气候整体趋于变冷,松属物种多样性总体呈现增多的趋势,说明其能适应气候变冷,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读图可知,古新世并未出现全球大幅降温,陆地上也并未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AB排除;结合所学可知,联合古陆分离发生在中生代末期,对古新世松属多样性急剧减少的影响不大,C错误;结合所学可知,白垩纪末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导致古新世松属多样性急剧减少,D正确。故选D。
【点睛】前寒武纪是重要的成铁期,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期。地壳演化的大致历程是二叠纪末期形成联合古陆,之后古陆解体,在6500万年前海陆轮廓出现,新生代时期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状况。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
读“我国太阳辐射分布图”,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地形区中年太阳辐射总量属于丰富地区的是( )
A.四川 B.拉萨 C.兰州 D.北京
6.自然状态下,青藏高原与同纬度的四川盆地相比,花开得更鲜艳,病虫害更少。其主要原因是( )
A.海拔高,冬夏温差大 B.海拔高,降水多
C.水热条件好,地形平坦 D.太阳紫外线强,总辐射量大
【答案】5.B 6.D
【解析】5.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太阳辐射总量最丰富的地区在青藏高原,拉萨位于西藏,B正确,ACD错误;故选B。
6.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较低,冬夏温差不大,A错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四千米以上,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B错误;水热条件较差,C错误;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总量大,光照更加充足,花开得更加鲜艳,且由于紫外线较强,气温较低,病虫害较少,D正确;故选D。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量大小的因素有纬度、天气状况、海拔、日照时间。
下图为某中学地理研究小组在地质博物馆拍摄的古生物化石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化石中的生物( )
A.①出现的时间比②早B.②生存于海洋C.③最早出现在新生代 D.④最早形成于中生代
8.图中两种化石之间能够体现地球生物演化顺序的是( )
A.①→② B.③→① C.③→② D.④→②
【答案】7.B 8.B
【解析】7.始祖鸟出现在中生代,而三叶虫出现在古生代,①比②晚,A错;三叶虫为古生代的海生无脊椎动物,B对;恐龙在中生代白垩纪灭绝,恐龙化石不可能形成于新生代,C错;煤炭最早是古生代茂密森林埋藏在地下形成的,D错。故本题选B。
8.三叶虫为海生无脊椎动物,始祖鸟是中生代的动物,不存在由始祖鸟演化为三叶虫,A错;结合所学知识,始祖鸟是恐龙向鸟类进化的一种,B对;恐龙晚于三叶虫出现,正确的演化顺序应为②→③,C错;三叶虫为动物,煤炭化石为植物化石,两者之间不会有演化关系,D错。综上,本题选B。
【点睛】动物演化顺序:原核生物-真核生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
2022年10月26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布了一张太阳的“微笑”照片(如图)。完成下面小题。
9."微笑"的太阳还有明亮的“鼻子”,据此推测,“鼻子”位于( )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太阳内部
10.太阳“笑”了,你认为最不应该加强研究和预报的部门是( )
A.航天部门 B.气候研究部门 C.通信部门 D.地震监测部门
【答案】9.B 10.D
【解析】9.鼻子区域明亮,是能量高度集中释放的形式,应为耀斑,耀斑发生在太阳大气的色球层,ACD错,B对。故选B
10.太阳笑了,意味着太阳活动增强,太阳活动增强,对地球无线电短波通信的干扰加强,所以通信部门和航天部门需要加强研究和预报,AC错;太阳活动加强会对地球的气候产生的影响也加强,所以气候研究部门也会加强研究,B错;地震和太阳活动关系相对于其他选项关系较小,地震监测部门最不应该加强研究和预报,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主要有太阳黑子、光斑、谱斑、耀斑、日珥和日冕瞬变事件等。由太阳大气中的电磁过程引起。时烈时弱,平均以11年为周期。处于活动剧烈期的太阳辐射出大量紫外线、x射线、粒子流和强射电波,因而往往引起地球上极光、磁暴和电离层扰动等现象。
11.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____波,B表示____波,判断理由是:____。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F表示____界面,该面以上E代表____,该面以下G代表____。
(3)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C.地球的内能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答案】(1) 横波 纵波 理由:横波速度慢,纵波速度快
(2) 古登堡界面 地幔 外核
(3)A
【分析】本题以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为材料背景设置试题,涉及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地震波的类型及其特征、地震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对地理基本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落实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所学可知,横波传播速度慢于纵波。读图可知,图中A传播速度较B慢,因此A是传播速度较慢的横波,B是传播速度较快的纵波。
(2)读图可知,F是第二个不连续界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左右,是古登堡界面,经过该界面时,古登堡界面之上E代表地幔,其下G是地核中的外核,H是地核中的内核。
(3)地球内能主要来源于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地震发生时,横波传播速度慢于纵波,首先到达地面的是纵波;海洋中的强烈地震可能引发海啸,对人类产生危害。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专题一 宇宙中的地球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节次 考点 考试内容
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考点1.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①主要的天体类型和特点; ②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 ③太阳系示意图及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考点2. 特殊行星—地球 ①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运用资料,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考点3. 太阳辐射与地球 ①太阳辐射的概念及能量分配; ②太阳辐射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考点4. 太阳活动与地球 ①太阳活动的类型和特点; ②太阳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考点5. 地震和地震波 ①震级和烈度; ②地震波类型和特点;
考点6. 地球的内部圈层 ①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层的特点; ②岩石圈的范围;
考点7. 地球的外部圈层 ①地球的外部圈层及特点
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1.4 地球的演化 考点8. 地层与化石 ①地层和化石的含义、特点; ②研究底层和化石的地理意义;
考点9. 地球的演化史 ①地球历史的划分依据及地质年代; ②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 ③地球的演化过程;
【知识清单】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过程漫长而曲折。
(2)对宇宙的知识积累得越来越多。
2.宇宙的含义
(1)宇宙是所有时间、空间和物质的总和,是我们这个物质世界的整体。
(2)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作“可观测宇宙”或“已知宇宙”。
(3)可见宇宙的半径约137亿光年。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天体:宇宙中的恒星、星云、行星、卫星等各种物质,通称天体。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
2.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
3.银河系与河外星系
(1)组成:主要由恒星等比较大的天体组成。
(2)最小距离单位:光年。
(3)银河系:由大量恒星和星云组成。
(4)河外星系:与银河系同级别的恒星系统。
(5)可观测宇宙:包括银河系与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
4.太阳系与地月系
(1)太阳系:
①概念:由太阳、行星、矮行星和卫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小天体组成。
②太阳:太阳是中心天体,质量约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
(2)地月系:
①概念:地球与其卫星月球组成的天体系统。
②月球:月球公转、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完全一样,总是以一面对着地球;月球本身不发可见光,反射太阳光。
(3)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与它们各自的卫星,分别组成类似于地月系的天体系统。
5.常见天体系统分为四级
三、特殊行星——地球
1.有唯一高级智慧生命——人类。
2.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1)充足的水分。
(2)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3)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等。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与地球
1.太阳辐射
(1)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2)组成: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三部分。
(3)能量集中波段:太阳辐射波长范围在0.15~4微米,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约占总能量的50%。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经植物的生物化学作用,可以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生物化学能。
(2)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地质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3)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
(4)为人类源源不断地提供能源。
二、太阳活动与地球
1.太阳活动
(1)概念:指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
(2)类型及分布:
类型 太阳黑子 耀斑、日珥 太阳风
分布 光球层 色球层 日冕层
(3)重要标志:太阳黑子和耀斑。
2.太阳黑子
(1)概念:太阳光球层表面的黑斑点。
(2)活动特点:
①以11年为一个周期。
②分为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数目最多的年份)和太阳活动谷年(黑子数目最少的年份)。
3.耀斑
(1)概念:在色球层的某些区域,会出现短时间内突然增亮的现象,又叫作太阳色球爆发。
(2)活动的周期:11年。
(3)实质:色球层中激烈的能量爆发,以太阳射电爆发和高能粒子喷发等方式放出辐射能。
(4)影响:引起大气电离层中强烈的电磁扰动——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干扰电子设备,甚至威胁运行在太空中的宇航器的安全。
4.太阳风
(1)实质:日冕层温度增高,使高能带电粒子向外运动,脱离太阳的引力飞向宇宙空间。
(2)活动规律:太阳活动峰年,太阳风的强度相应增大。
(3)影响:太阳风到达地球时,受地球磁场的作用,偏向极地上空,使大气电离,形成极光现象。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震和地震波
1.地震
(1)概念: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
(2)地震构造:
①图中C为震源、B为震中、BC为震源深度、AB为震中距。
②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
③D位于等震线上,是指将烈度相同的点连成封闭的曲线。
④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用烈度表示。
2.地震波
(1)含义: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2)类型和特点:
类型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共同特点
纵波(P波) 较快 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能传播 ①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②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横波(S波) 较慢 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3)应用:获得地球内部物质和结构状况的主要依据。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1.一个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
2.两个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3.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位置范围 地震波传播特点 特点
地壳 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比较稳定;到了莫霍面,传播速度突然增加 地壳厚度变化规律: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地幔 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圈层,在莫霍面以下到古登堡面以上 能传播横波 ①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由上而下,铁、镁含量逐渐增加;②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是岩浆主要发源地
地核 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 横波不能在外核中传波 ①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 ②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的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4.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1.组成: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对应要素是大气、水体和生物。
2.大气圈
(1)组成: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2)密度变化特点:
①近地面的大气密度大。
②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密度迅速减小。
③在2 000~3 000千米高空,与星际空间情况很接近,视为大气圈的上界。
3.水圈
(1)组成: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2)按照存在位置和状态,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3)陆地水:①陆地水与人类社会关系最为密切;②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4.生物圈
(1)含义: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2)特点: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分别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1-4 地球的演化
一、地层和化石
1.地层
(1)概念:地壳上部呈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
(2)意义:地层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
2.化石
(1)概念:在地层中保存有不同时代的生物遗体或遗迹,这是环境变化的物质凭证。
(2)类型:①多数是古生物的遗体;②少数是古生物活动的遗迹。
(3)特征: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地层往往保存着相同或近似的化石。
(4)作用:①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②追溯地层沉积时的环境特征。
二、地球的演化史
(一)地质年代
1.概念:地壳中不同地质时代地层的具体形成时间和顺序。
2.划分依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地壳运动和岩石年龄。
3.划分单位:宙→代→纪。
(二)前寒武纪
1.时间:指古生代寒武纪以前的时期,大约经历了40亿年。
2.演化过程
阶段 演化特点
冥古宙 初生地球阶段,地球经历了复杂而有序的发育与变化
太古宙 地质环境 ①深浅多变的广阔海洋,没有宽广的大陆; ②岩浆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频繁; ③是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
生物演化 ①早期:没有生命现象; ②中期:出现最原始的生物
元古宙 环境变迁 地壳运动剧烈,晚期出现若干大片陆地
生命发展 ①海水中的生命活动明显加强; ②出现了藻类、海绵等低等的多细胞生物
(三)显生宙
1.时段:指寒武纪以来的时期。
2.生物特征:生物逐渐向较高级的发展阶段进化,动物已具有外壳和清晰的骨骼结构。
3.演化过程
(1)古生代:
地质环境变迁 生物进化
早期 中期 中后期 末期
地壳剧烈变动:反复上升和下沉→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雏形基本形成 海生无脊椎动 物空前繁盛 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 部分鱼类逐渐演化为两栖类;动物从海洋向陆地发展;后期是重要的造煤时期 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陆地上蕨类植物繁生
(2)中生代:
环境演变 动物演变 植物演变 中生代末期
陆地面积空前扩大;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形成高大山系,也带来了丰富的金属矿产 ①爬行动物盛行; ②恐龙繁生; ③出现了始祖鸟 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苏铁纲、银杏纲、松杉纲等植物是主要代表植物 ①恐龙突然销声匿迹; ②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
(3)新生代:
造山运动 海陆格局 气候特点 生物演变
发生一次规模巨大的造山运动,形成现代高山 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形成 第四纪大冰期,气候变冷 ①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 ②出现了灵长类; ③出现了人类
【真题再现】
(2022春·浙江·高一统考学业考试)地球上生命出现后,物种数量随着地理环境的改变会出现变化。下图为不同地质时期地球物种数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恐龙灭绝的时期发生在(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 甲地质时期,地球演化史的特点是( )
A. 铁矿形成的重要时期 B. 动物逐渐适应陆地环境
C. 被子植物开始大量出现 D. 现代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2022春·浙江·高一统考学业考试)下图为某学校学生制作的简易太阳活动观测装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用该装置可观测到的太阳活动类型是( )
A.日珥B.太阳风C.太阳耀斑 D.太阳黑子
8.正确使用该装置观测太阳活动( )
A.只能正午时刻观测 B.可直接用肉眼观测
C.必须戴护目镜观测 D.可在阴天天气观测
(2021春·浙江·高一统考学业考试)2021年5月19日,我国“祝融号”火星车成功传回第一批火星照片,引发人们去火星开辟第二家园的畅想。完成下面小题。
1.“祝融号”火星车降落到火星,表明其己离开( )
A.地月系 B.银河系 C.河外星系 D.可观测宇宙
2.与目前的火星相比,地球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主要条件是( )
A.液态水 B.稳定的光照 C.深厚的土壤 D.安全的轨道
【模拟预测】
北京时间2023年2月6日9时17分,土耳其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震后,中国19支救援队伍500多人驰援土耳其灾区,在积极营救幸存者的同时也播撒了国际人道主义的“种子”。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核 B.上地幔 C.地壳 D.软流层
2.地震发生时( )
A.一次地震有多个震级 B.震级相同的点连接成等震线
C.震源越深,对地表的破坏越大 D.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松属是现存裸子植物最大的属,约113种,占松科的50%。下图表示松属多样性地质历史演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松属物种多样性变化说明其能适应气候( )
A.变冷 B.变暖 C.变干 D.变湿
4.古新世松属多样性急剧减少的原因可能是( )
A.全球大幅降温B.陆地大规模火山喷发C.联合古陆分离 D.白垩纪末物种大灭绝
读“我国太阳辐射分布图”,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地形区中年太阳辐射总量属于丰富地区的是( )
A.四川 B.拉萨 C.兰州 D.北京
6.自然状态下,青藏高原与同纬度的四川盆地相比,花开得更鲜艳,病虫害更少。其主要原因是( )
A.海拔高,冬夏温差大 B.海拔高,降水多
C.水热条件好,地形平坦 D.太阳紫外线强,总辐射量大
下图为某中学地理研究小组在地质博物馆拍摄的古生物化石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化石中的生物( )
A.①出现的时间比②早B.②生存于海洋C.③最早出现在新生代 D.④最早形成于中生代
8.图中两种化石之间能够体现地球生物演化顺序的是( )
A.①→② B.③→① C.③→② D.④→②
2022年10月26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布了一张太阳的“微笑”照片(如图)。完成下面小题。
9."微笑"的太阳还有明亮的“鼻子”,据此推测,“鼻子”位于( )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太阳内部
10.太阳“笑”了,你认为最不应该加强研究和预报的部门是( )
A.航天部门 B.气候研究部门 C.通信部门 D.地震监测部门
11.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____波,B表示____波,判断理由是:____。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F表示____界面,该面以上E代表____,该面以下G代表____。
(3)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C.地球的内能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