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生命的诗意
第三单元
专题一:古典诗歌的体裁
古体诗古体诗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亦称“古诗”“古风”。这种诗体产生较早,唐以前各种形式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以后把凡是不遵守近体诗规则的诗歌也叫古体诗。也有一些采用乐府旧题创作的古诗,很多标题中有“歌”“行”“引”等。古体诗的特点:章无定句,句无定字,句式可整可散,篇幅可长可短,每句字数可多可少。不讲平仄,不讲对仗;用韵押韵,自由灵活。(注意“唐朝”这个时间节点)古体诗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以及杂言古诗等。近(今)体诗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句数、字数、声韵(押韵和平仄)、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根据句数多少,分为律诗和绝句; 根据每句诗字数的多少,律诗可分为五言律诗(五律)和七言律诗(七律);绝句可分为五言绝句(五绝)和七言绝句(七绝)。律诗和绝句律诗共有八句,绝句共有四句。绝句又叫“截句”。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律诗共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不必掌握)
专题一:古典诗歌的体裁
【专题二】
进取与超脱:两种人生取向
一、知人论世
履历表 姓名 曹操
职业
主要经历
主要作品
作品风格
《短歌行》创作背景
后世评价
履历表 姓名 曹操
职业 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
主要经历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逐鹿中原
主要作品 《薤xiè露行》《蒿里行》《龟虽寿》《步出夏门行》
作品风格 慷慨悲凉
《短歌行》创作背景 赤壁之战前夕
后世评价 许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裴松之:“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唐太宗:“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司马光:“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
鲁迅:“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李宗吾:“三国英雄,首推曹操,他的特长,全在心黑:他杀吕伯奢,杀孔融,杀杨修,杀董承伏完,又杀皇后皇子,悍然不顾,并且明目张胆地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心子之黑,真是达于极点了。”
易中天:“曹操是可爱的奸雄,他的奸与雄统一于雄。”
关于“短歌行”
“短歌行”是汉乐府旧题,节奏短促,低吟浅唱,适于抒发内心忧愁苦闷和胸怀抱负,是一种多用于宴会的歌辞。
根据乐府同题创作的诗歌,多承袭前人所作格式,但是也讲究沿袭与变化。
二、解题
三、赋文互见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苏轼《赤壁赋》
如何最快的把握诗歌的情感?
抓住感彩最浓的词句
四、赏读诗歌
诗眼:
忧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1.初读课文
《短歌行》 正文 内容 艺术手法 心情
2.再读课文,完成表格
《短歌行》 正文 内容 艺术手法 心情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人生短暂,借酒浇愁 比喻、借代 忧苦人生短暂
《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
情人青色的衣衿,令我情思悠长,纵然我没有去你那里,难道你就不能和我保持联系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语出《诗经·小雅·鹿鸣》,原是周代宴请宾客的诗句。
《短歌行》 正文 内容 艺术手法 心情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人生短暂,借酒浇愁 比喻、借代 忧苦人生短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思慕贤才;若贤才投奔,必竭尽礼节招待 用典 思慕贤才,求贤若渴
《短歌行》 正文 内容 艺术手法 心情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人生短暂,借酒浇愁 比喻、借代 忧苦人生短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贤才若来投奔自己,必竭尽礼节招待他 用典 思慕贤才,求贤若渴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 ,心念旧恩。 贤才难得 比喻、想象 对贤才难得的忧思和想象既得贤才的欣喜
《短歌行》 正文 内容 艺术手法 心情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人生短暂,借酒浇愁 比喻、借代 忧苦人生短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贤才若来投奔自己,必竭尽礼节招待他 用典 思慕贤才,求贤若渴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 ,心念旧恩。 贤才难得 比喻、想象 对贤才难得的忧思和想象既得贤才的欣喜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贤才找不到可效忠的明君,我渴望多纳贤才,一统天下 比喻、用典、类比 渴望多纳贤才,表达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一、人生苦短
二、求贤之意
三、贤才难得
四、功业未就
志:统一天下
忧
表面忧伤,实则积极进取,是英雄的慷慨豪迈的悲歌。
建安风骨——雄健深沉、慷慨悲凉
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代表人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归
园
田
居
陶
渊
明
一、解题
标题的题眼是什么?围绕此字可以从哪些方面解读诗歌?
是谁来归
从何而归
为何归来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归
五柳先生(自号)
靖节先生(谥号)
田园诗
隐逸诗人(41岁辞官归田)
不为五斗米折腰
二、是谁来归?——陶渊明
在诗人里面,陶渊明可以说是一个自我实现的人,他完成了自己最超越的、最美好的一种品格。
陶渊明的诗就像日光七彩,融为一白。不过,他是经过心灵上很复杂的矛盾和精神上种种痛苦才最后到达这种真淳之境界的。——叶嘉莹
梁启超:“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鲁迅先生:“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林语堂:“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是简朴的,令人敬畏,使那些聪明与谙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
三、从何而归?
从何而归?用原文回答。由此可见诗人的什么态度?
尘网、樊笼、羁、池
——比喻束缚人的尘世、污浊的官场
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误入仕途的悔恨。
四、为何归来
为何归来?探寻诗人回归的内因和外因。(原文回答)
内因: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热爱自然、不合世俗的性格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回归田园的迫切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本性愚拙,不适合巧伪、争名夺利的官场
外因:
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束缚本性的俗世
保持自我
五、归向何处?
田园的魅力在哪里?
归向田园
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庄
炊烟
狗吠
鸡鸣
近景
远景
静
动
视听结合
白描:宁静优美的田园
动静结合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安逸、闲适、自由和喜悦。
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的独立与自由。
六、归去如何?
苏轼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陶渊明的诗写得非常简净,情意却是千回百转。
看起来它很简单质朴,内里实在是很美丽很丰富。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袁行霈
【活动】评和说:志士与隐士的思考——理解与评价不同的生命价值追求
曹操和陶渊明,一个是一世之雄,一个是隐逸之宗;一个具有一统天下的宏大气魄,一个则有崇尚自由的隐逸情怀。你更想成为哪个?
刚健与淡远:两种诗歌之美
有壮语;豪迈之气,豪情壮志
质朴中有深味:多平常语,白描;志在山林的隐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