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游园
汤显祖
《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也称《还魂记》《还魂梦》《牡丹亭梦》)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该剧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西厢记》《窦娥冤》《长生殿》(一说《西厢记》《长生殿》《桃花扇》)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传奇与杂剧的区别】
明清传奇是以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形式,它与杂剧主要有以下区别:
杂剧体制的通例是四折一楔子,不标折目;传奇不称“折”而称“出”,并加出目,出数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长篇。传奇没有楔子,第一出是“家门”,又叫“开场”,说明创作意图,介绍剧情概况,不是剧情的组成部分。开场之后,第二出才是正戏。
传奇和杂剧一样有唱、白、科,但不像杂剧那样通常由一个角色唱到底,而是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合唱;传奇中不称“科”而称“介”;重要人物上场时先唱引子,继以一段定场白,每出戏有下场诗。
【传奇与杂剧的区别】
杂剧和传奇在音乐上都采取曲牌联套的方式,所不同的是:杂剧每折限用同一个宫调,一韵到底;传奇每出不限用一个宫调,可以换韵。杂剧演唱用北曲,传奇多用南曲。北曲豪迈雄壮,南曲婉转柔媚。因而传奇与杂剧的音乐风格各异。
传奇的角色与杂剧大同小异,但角色增多,分工更细。杂剧的主角是末、旦,传奇的角色是生、旦。传奇也有末,但不是主角。
总之,传奇与杂剧相比,规模宏大,曲调更丰富,角色分工更细致,形式更自由灵活,因此更便于表现生活。
汤显祖(1550~1616),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家,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早有才名,21岁中举人,34岁中进士。先后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礼部祠祭司主事等。因上奏《论辅臣科臣疏》,激烈抨击朝政,谪广东徐闻县典史。两年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一任五年,政绩斐然,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在万历二十六年(1598)49岁时愤而弃官归乡,致力于戏曲创作。汤显祖深受“左派王学”影响,反对程朱理学,批判拟古主义的文学,追求个性解放。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戏曲上,代表作有《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合称“玉茗堂(汤显祖居所名)四梦”(又名“临川四梦”),诗文有《玉茗堂全集》等。
【创作背景】
汤显祖自幼心性灵慧,才华卓越,但因时运不济、兼得罪权贵而四次科举考试失利,使汤显祖对科举制度的弊端与权贵以势压人、恶意报复的丑陋面目有了清醒深刻的认识,人生之路上的磨难,未能改变汤显祖坚持自我、重视德行的做人准则,反而造就了他坚定意志、注重操守品行的风格。不久,身处官场险途的汤显祖慢慢消减了其经世致用的雄心壮志,上疏贬官事件后,汤显祖下定决心告别官场,将满腔报国热情投注于戏曲创作之中。
【创作背景】
重情重义的汤显祖始终将“情”与“志”紧密相联,并指出“万物之情各有其志”,很早就开始尝试以言情主题为核心开展戏曲创作。而汤显祖与好友之间“梦生于情”“情生于适”的友情互动带给了他特别的感情体会,最终促使汤显祖走上“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创作之路。
汤显祖辞官回到家乡江西临川县的乡村闲居以后,在生活中耳闻目储了一些青年男女的爱情遭遇,这些经历激起了他的创作感情。回乡不久,他便依据明人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开始了《牡丹亭还魂记》的写作。
【剧情简介】
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冲破约束,私出游园,触景生情,困乏后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从此一病不起,伤怀而死。杜宝升官离任,在女儿的墓地建造了梅花观。柳梦梅进京赴试,借宿观中。他在园内拾得杜丽娘生前的自画像,情有所钟,终于和画中人的阴灵幽会。柳生依暗示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成夫妇,同往临安。杜丽娘的教师陈最良看到墓地情况,柳生又不辞而别,就往临安向杜宝告发柳生盗墓之罪。柳生在临安应试后,恰逢金兵南侵,延迟放榜。安抚使杜宝在淮安被围。柳生受杜丽娘嘱托,送家信传报还魂的喜讯,反被囚禁。金兵退却后,柳生高中状元。但杜宝仍拒不承认婚事,强迫女儿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和解。
【《牡丹亭》名句】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三分春色描来易,一段伤心画出难。
人易老,事多妨,梦难长。一点深情,三分浅土,半壁斜阳。
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庭树不知人去尽,秋春还放旧时华。多情唯有池中鲤,犹为离人护落花。
游园
汤显祖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参考译文】
这样繁花似锦的迷人春色无人赏识,都付予了破败的断井颓垣。这样美好的春天,宝贵的时光如何度过呢?使人欢心愉快的事究竟什么人家才有呢?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碧瓦亭台,如云霞一般灿烂绚丽。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我这深闺女子太辜负这美好春光了。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明媚春光被辜负,美丽青春被埋没。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直抒胸臆,寂寞哀怨,对封建礼教、社会环境的不满。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畅想更广阔、更美好的自然。反衬自己处境可怜,犹如笼中鸟。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良辰美景无人赏、空流逝,大好青春被禁锢、被扼杀。
这支曲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表现了杜丽娘怎样的心情?
杜丽娘:“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繁花似锦的景象。
展现了杜丽娘由惊喜到惆怅的复杂心情。
试分析这支曲子的情景关系。
以乐景衬哀情。
这支曲子描绘了一幅姹紫嫣红、景色宜人的春景图,富于诗情画意。
但景美情伤,表达了主人公惜春伤春的情感,抒发了她冲破封建牢笼、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和愿望不能实现的郁闷心情。
这支曲词历来广被吟咏,你认为其美在何处?
音韵美。一韵到底,宛如清泉流动,泠泠清响,给人以明快的美。
句式美。对仗工整,如“姹紫嫣红”对“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对“赏心乐事”。
景美。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繁花似锦的春景图,富有诗情画意。
情美。用反衬手法,表现了主人公的惆怅哀怨。
【总结】
《游园》描写贵族小姐杜丽娘游览自己家的后花园,发现万紫千红与断井颓垣相伴,无人欣赏,良辰美景空自流逝,感到惊异和惋惜,抒发了对美好青春被禁锢、被扼杀的叹息。
全曲语言精美,以词的手法写曲,抒情、写景及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无不细腻生动,真切感人,流动着优雅的韵律之美。
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曹雪芹借用《西厢记》和《牡丹亭》来开启另外两个反叛封建家庭、追求美好爱情的年轻人的心。
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 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因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 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胜景不常,韶华易逝。诗文中折射出青春少女对纯真爱情的向往,以及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无力、无奈和无助。
在封建教义对人的身心禁锢、扭曲至深的中国,尊重“人”,尊重人的俗世生活,尊重人的情感,尊重人的尊严,关注“个体的人”的存在与幸福,不因宏大的规则而束缚、扭曲、丧失人的个性与尊严,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人”的启蒙,在中国,又是一件多么艰巨而伟大的工程。《牡丹亭》“以情抗理”的意义,正在于此,它远远超出了一般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