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学情诊断2023.5.2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我国宪法总纲第四条规定:“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我国维护少数民族权益的最主要做法是( )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C.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D.坚持民族平等团结
2.下列举措直接推动了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是( )
①和平解放西藏 ②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③建立经济特区 ④修建青藏铁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共同繁荣,党中央实行( )
A.可持续发展战略 B.西部大开发战略 C.放宽政策 D.搞活经济政策
4.小明同学为班会准备了下图所示方面的素材,下列各项中较适合作为本次班会主题的是( )
A.朋友遍天下 B.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C.科教兴国 D.“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5.第58届联大主席亨特说:“人们都知道邓小平是一位有远见的中国领导人,他对如何带领中国人民前进有着具体和准确的思路。”以下属于邓小平在祖国统一方面的思路是( )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一国两制”构想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求同存异”方针
6.“一国两制”是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制度创新。下列关于“一国两制”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一个中国”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 B.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的自治
C.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中国行使主权 D.特别行政区原有社会制度不变
7.“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如果收不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就是李鸿章!”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时机已经成熟”最主要是指( )
A.中国人民渴望国家统一 B.“一国两制”的构想被各方接受
C.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D.中国在政治上已经完全独立自主
8.澳门回归10年,经济持续增长,2002—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20.5%,人均生产总值达29.2万澳门元(约3.6万美元),已成为亚洲最富有的地区。这一现象最能说明( )
A.在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适合我国实际 B.澳门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基础
C.澳门的稳定为世界经济繁荣作出了贡献
D.“一国两制”是澳门稳定繁荣的政治保证
9.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争传客从台湾来。这首改编的《回乡偶书》反映出( )
①历史上海峡两岸曾长期隔绝 ②如今海峡两岸有了交往 ③台湾同胞浓烈的思乡之情 ④祖国统一大业实现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0.20世纪90年代初期,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不包括( )
①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 ②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③推进和平统一祖国大业 ④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1.进入21世纪以来,两岸关系经历种种风云变幻,不断取得进展。下列属于两岸关系得到发展的是( )
①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中国大陆 ②2008年,两岸实现“三通”,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③2015年,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 ④蔡英文当局拒绝承认“九二共识”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2.如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图片,据图片内容判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
A.香港与台湾的交往B.澳门与台湾的交往
C.海峡两岸的交往 D.香港与澳门的交往
13.反映我国空军发展的电影《歼十出击》,曾一度在全国热映,引起很大反响。以下关于我国空军发展表述错误的是( )
A.人民空军是在陆军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B.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了对美作战的经验
C.空军建立早期就自主研发走国产化道路
D.改革开放以来,空军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
14.某班同学在观看了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介绍导弹部队产生的军事节目之后,对导弹部队的主要任务展开了争论,形成了以下四种观点。你认为正确的是( )
A.防御 B.进攻 C.核反击 D.防空
15.某军事博物馆举办“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 90周年”图片展。请根据图片选择最恰当的一条标语( )
A.90年磨砺利剑出 科技强军换新颜 B.90年英雄辈出 长征精神永远传承
C.90年不忘初心 传承红色服务人民 D.90年披荆斩棘 本色不改为国为民
16.下面材料说明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门户开放”的外交政策
C.大国结盟的防御外交政策 D.“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
17.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同。这一方针体现了中国政府( )
A.不以社会制度异同处理国际纠纷 B.主张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C.倡导世界各国避免战争,和平共处 D.大力支持弱小国家共同发展
18.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20世纪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就座了属于她的席位”,成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主要动力。“就座了属于她的席位”指中国( )
A.重返联合国 B.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C.创办上海合作组织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9.1971年,美国提出“双重代表权”方案,即同意北京和台北都在联合国拥有席位。基辛格访华时曾以此试探中国,被周恩来总理拒绝。这说明( )
A.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一个中国原则是我国政府的一贯立场
C.中国已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D.驱逐台湾在联合国席位成为中美共识
20.上图是“中美建交纪念瓷盘”。瓷盘正面标有“1979年”字样,该时间是(
A.尼克松访华的时间 B.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时间
C.中美正式建交的时间 D.该瓷盘的制作时间
21.如图反映了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其共同因素是( )
A.“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B.美国对华政策的改变
C.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D.改革开放的成就
22.1975年1月,周恩来总理在会见日本客人时高度评价1972年9月访华的田中角荣首相,他说:“田中先生,是了不起的,值得称赞,他比尼克松勇敢。”日本的田中首相“比尼克松勇敢”是指( )
A.在西方国家中率先与新中国建交 B.在尼克松之前访问新中国
C.早于美国与新中国联合抗苏 D.早于美国与新中国建交
23.新中国的外交充满艰辛,也闪耀着智慧,下列事件与时间一一对应正确的是(
①周恩来率团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②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③中美正式建交 ④中日正式建交
A.1971年、1972年、1979年、1955年
B.1955年、1971年、1972年、1979年
C.1955年、1971年、1979年、1972年
D.1955年、1972年、1971年、1979年
24.“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这反映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布局是(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和平共处
C.求同存异 D.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25.从粮票布票的交换,到现金交易、刷卡消费、网上银行,再到现在的手机支付,消费方式变得越来越便捷,不带钱包就能走遍天下。支付方式的改变,折射出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见证了一个大国的崛起。李明同学准备就此写一篇小论文,下列题目最为恰当的是(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B.《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发展机遇》 D.《支付创新改变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非选择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国家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支援。1979年,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额外补贴40亿元,以后每年递增10%。2001年以来,国家共投资1 000多亿元用于西部建设,改善西部生态环境,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
(1)材料一是为纪念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而发行的邮票。该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的哪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这一制度的实行有什么意义 (4分)
(2)据材料二指出党的民族政策是什么 20世纪末,中央在西部地区实行的哪一项措施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 (4分)
(3)和谐的民族关系需要我们共同来维护。请你为营造更加和谐的民族关系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2分)
27.祖国统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想。七年级(6)班学生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伟大中国梦”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歌中寻史]
材料一 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 ——《东方之珠》
材料二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七子之歌》
(1)你知道材料一中所说的“东方之珠”是指哪个地方吗 它是什么时候从哪个国家收回的 (2分)
(2)你知道材料二中所说的“MACAU”是指哪个地方吗 2021年是它回归祖国多少周年 从哪个国家收回的 (3分)
[伟大构想]
材料三 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种制度。香港问题也是这样,一个中国,两种制度。 ——《稳定世界局势的新办法》
(3)结合材料三说说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的构想是什么。这一伟大构想是谁提出来的 (4分)
材料四 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 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说一说中国政府为什么能够成功解决香港问题。(2分)
[统一大业]
材料五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反分裂国家法》
材料六 历史不能选择,现在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新时代是中华民族大发展大作为的时代,也是两岸同胞大发展大作为的时代。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只要我们和衷共济、共同奋斗,就一定能够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好未来,就一定能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习近平《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四十周年讲话
(5)结合材料五、六,说一说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是什么 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青少年能够做些什么呢 (3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指出:“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 关系。”
材料二 新中国的外交充满艰辛,也闪耀着智慧,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各种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材料三 1956—1974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年份 1956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建交国家 数(个) 25 49 54 69 87 88 95
(1)材料一中“唯一合法政府”“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内容,与旧中国外交相比,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是什么 (2分)
(2)材料二中“闪耀着智慧,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的外交政策,在20世纪50年代有哪些体现 (4分)
(3)结合材料三列举2项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外交大事及其影响。(4分)出现建交高峰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2分)(至少两点)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国总理重申指导两国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且感到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他们将形成和平与安全的坚固基础。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材料二: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材料三:2019年1月8日是周恩来总理逝世43周年纪念日。南京市民自发赶到周恩来纪念馆,或献上鲜花,或深情鞠躬。馆内周恩来汉白玉坐像前,摆满了敬献的鲜花,不少花蓝上书“缅怀敬爱的周总理”。周恩来纪念馆全体工作人员来到周恩来汉白玉坐像前,手持白菊花,一一敬上,以表达对周总理无限的怀念之情。
(1)材料一中所说“两国总理”分别指的是谁?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具有怎样 的重要历史意义?8分
(2)材料二中周恩来为什么能够改变会议的航向?这又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4分
(3)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人们缅怀用恩来总理是由于他身上的哪些人格魅力。2分报告查询:登录或扫描二维码下载App
(用户名和初始密码均为准考证号)
2023.5七年级历史月考题 解答题
28. (1)
姓名: 班级:
(2)
准考证号
考场/座位号:
(3)
[0] [0] [0] [0] [0] [0] [0] [0]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将姓名、班级、考场、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1] [1] [1] [1] [1] [1] [1] [1]
2.客观题答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 [2] [2] [2] [2] [2] [2] [2] [2]
3.主观题答题,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 [3] [3] [3] [3] [3] [3] [3] [3]
4.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 [4] [4] [4] [4] [4] [4] [4] [4]
5.保持答卷清洁、完整。 [5] [5] [5] [5] [5] [5] [5] [5]
[6] [6] [6] [6] [6] [6] [6] [6]
正确填涂 缺考标记 [7] [7] [7] [7] [7] [7] [7] [7]
[8] [8] [8] [8] [8] [8] [8] [8] 解答题
[9] [9] [9] [9] [9] [9] [9] [9]
29. (1)
单选题
1 [A] [B] [C] [D] 6 [A] [B] [C] [D] 11 [A] [B] [C] [D] 16 [A] [B] [C] [D] 21 [A] [B] [C] [D]
2 [A] [B] [C] [D] 7 [A] [B] [C] [D] 12 [A] [B] [C] [D] 17 [A] [B] [C] [D] 22 [A] [B] [C] [D]
3 [A] [B] [C] [D] 8 [A] [B] [C] [D] 13 [A] [B] [C] [D] 18 [A] [B] [C] [D] 23 [A] [B] [C] [D]
4 [A] [B] [C] [D] 9 [A] [B] [C] [D] 14 [A] [B] [C] [D] 19 [A] [B] [C] [D] 24 [A] [B] [C] [D] (2)
5 [A] [B] [C] [D] 10 [A] [B] [C] [D] 15 [A] [B] [C] [D] 20 [A] [B] [C] [D] 25 [A] [B] [C] [D]
解答题 (3)
26. (1)
(2)
(3)
解答题
27.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