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你还不配……”
曾经有个笑话:
说一个人在路上丢了钱会怎么表现。美国人会兴师动众地报警,英国人会满不在乎继续赶路,德国人会在原地仔细寻找,日本人会马上回家面壁思过,自我反省,而中国人会说,___________!
谁捡到钱,他拿回家买药去!
我愿意用我全部的作品换鲁迅的一篇小说,换他一个《阿Q正传》。
鲁迅
知人论世
代表作品: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小说集:《呐喊》《彷徨》,
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我又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我曾经仔细想:阿Quei,阿桂还是阿贵呢?倘使他号叫月亭,或者在八月间做过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而他既没有号......又未尝散过生日征文的帖子:写作阿桂,是武断的。又倘若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贵了;而他又只是一个人:写作阿贵,也没有佐证的......只好用了“洋字”,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他为阿Quei,略作阿Q。
解 题
阿Q名字的由来
正
传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原是应该极注意的。传的名目很繁多:列传、自传、内传、外传、别传、家传、小传……而可惜都不合。“列传”么,这一篇并非和许多阔人排在“正史”里;“自传”么,我又并非就是阿Q。说是“外传”,“内传”在那里呢?倘用“内传”,阿Q又决不是神仙。“别传”呢,阿Q实在未曾有大总统上谕宣付国史馆立“本传”……其次是“家传”,则我既不知与阿Q是否同宗,也未曾受他子孙的拜托;或“小传”,则阿Q又更无别的“大传”了。总而言之,这一篇也便是“本传”,但从我的文章着想,因为文体卑下,是“引车卖浆者流”所用的话,所以不敢僭称,便从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所谓“闲话休题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取出“正传”两个字来,作为名目。
题为“正传”,一方面对儒家的“正名”说(孔子说的“名正言顺”)、旧社会阔人和立言的人、有历史癖和考据癖的人进行了讽刺。另一方面,又揭示了阿Q生活的社会环境及其社会地位。
不厌其烦地诉诸笔墨诠释“正传”的来历,目的在于对传统的正史进行否定,同封建文人划清界线,映射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及腐朽观念。具有讽刺幽默意味。
”阿Q“问世
阿Q的影像,在我心目中似乎确已有了好几年,但我一向毫无写他出来的意思。经这一提,忽然想起来了,晚上便写了一点,就是第一章:序。因为要切“开心话”这题目,就胡乱加上些不必有的滑稽,其实在全篇里也是不相称的。署名是“巴人”,取“下里巴人”,并不高雅的意思。
——《阿Q正传》的成因
姓名籍贯皆渺茫 闲话休题言正传
1
序
2
优胜纪略
3
续优胜纪略
土谷祠里想孤孀 无处立足因吴妈
4
恋爱悲剧
生计无着恨小D 静修庵里偷萝卜
5
生计问题
风风光光回未庄 敬而远之一小偷
6
从中兴到末路
独自投身革命党 手执钢鞭将你打
7
革命
假洋鬼子真霸道 白盔白甲成碎片
8
不准革命
稀里糊涂成死囚 圆圈不圆也嚓嚓
9
大团圆
《阿Q正传》内容简介
这是乡中的一个穷极无聊的家伙的故事。这个人一半是流浪汉,困苦潦倒,被人瞧不起,而且他确实也有使人醮不起的地方,可是他却自得其乐,并且十分自豪(因为一个人既然扎根于生活之中,就不得不有点值得自豪的理由!)。最后,他被枪毙了,在革命时期被枪毙,不知道为什么。使他郁郁不乐的却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当人们叫他在供词下边画个圆圈时(因为他不会写自己的名字),他的圆圈画不圆。
1
序
自尊自负癞疮疤 即使挨打也优胜
2
优胜纪略
耸肩等候哭丧棒 欺软淫辱小尼姑
3
续优胜纪略
4
恋爱悲剧
5
生计问题
6
从中兴到末路
7
革命
8
不准革命
9
大团圆
《阿Q正传》内容简介
情境任务
你是一位心理咨询师。这一天,咨询室走进一个来访者。
他 (描述外貌),你凭借 认出了他。
他就是阿Q。
骨瘦伶仃,身罩破夹袄
他头上的癞疮疤、脑后的黄辫子
情境任务
心理诊断流程
1.初诊接诊,收集人物资料,定位来访者身份形象。
2.初步诊断,分析生平事迹,评估来访者性格特征。
3.病因诊断,根据生活环境,探讨来访者性格成因。
六无:无名无姓无籍贯无行状
无家无固定职业的
底层贫民
任务二 初步诊断,分析生平事迹,评估来访者性格特征。
敏感禁忌
——“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 再后 来,连“灯”“烛”都讳了。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 由于内心卑微,他对周围的一切十分敏感,用“怒”来武装自己,维护自己所谓的“尊严”。
欺软怕硬
——“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 是 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 面对对手,力量薄弱他就欺负,比他强大的,他欺负不了,就“识时务”地转变策略,改为“怒 目而视”,这就是典型的欺软怕硬。
自欺欺人
——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 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面对现实中的失败,阿`把自己被打“假想”为被“儿子”打,逃避现实,通过这样欺骗自己来寻 求安慰,寻求解脱。这体现了他的“自欺欺人”。
懦弱卑怯
——“打虫豸,好不好 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 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对手,阿q很懂得“审时度势”,马上卑躬屈膝起来,骨子里的“懦弱”和“卑怯” 顿时显露无遗,他受过很多苦,深知反抗是得不到好处的,他通过“示弱”来换取“不挨打”,此时的 阿q,虽懦弱,却是广大生活在底层人们的弱小代表的一个缩影!
总结:
闲人事件
——敏感禁忌、欺软怕硬、懦弱卑怯、自欺欺人
王胡事件——自尊自大、争强好胜、怯懦怕恶
假洋鬼子事件
——愚昧狭隘、奴性十足、圆滑世故、自欺欺人
小尼姑事件——蛮横霸道、猥琐无赖、欺负弱小
学者林兴宅概括阿Q的十大性格特征
质朴愚昧 又 圆滑无赖 率真任性 又 正统卫道
自尊自大 又 自轻自贱 争强好胜 又 忍辱屈从
狭隘保守 又 盲目趋时 排斥异端 又 向往革命
憎恶权势 又 趋炎附势 蛮横霸道 又 懦弱卑怯
敏感禁忌 又 麻木健忘 不满现状 又 安于现状
阿Q是羊而同时又是狼,可怜可恨。“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 ——《坟·灯下漫笔》
------即使显得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
优
胜
记
略
先前阔
见识高
真能做
光荣的癞头疮
挨打的荣耀
痛苦的转移
麻木、愚昧、落后、无赖的万劫不复的奴才相
精神
胜利
法乃
立身
法宝
阿Q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表现及用意
续
优
胜
记
略
怕硬篇
欺软篇
赵太爷的巴掌
王胡的碰墙
假洋鬼子的哭丧棒
调戏小尼姑
因荣耀得意
意外灭威风
轻松高兴
更轻松得意
精神胜利法乃快乐之道
探究一:探究精神胜利法的心理过程(形成机制)和行为模式,并分析其特征及实质。
心理机制:
受践踏→出于本能的反抗→无力的怒目主义→隐蔽的腹诽战术→在假想中克敌制胜以转移痛苦(忘却/欺凌弱小/自轻自贱)→精神得胜而愉快如常
行为模式:
受辱--御辱
辱他--受辱--御辱--辱他
特征:现实中处处受凌辱,无力也无法对抗现实,只能于精神上寻求安慰与解脱,以便在黑暗的社会中继续苟且偷生。
实质: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麻醉和自我摧残的手段,具体表现为忍辱屈从、逃避、麻木、健忘、愚昧、怯弱,无聊、狭隘等,是奴性的典型表现。
任务三 病因诊断,自主合作探究,探讨来访者问题成因
闭塞保守的地理环境:未庄是一个面积不大离城市较远的小村庄,这里的人长期生活在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环境中,稍有满足便夜郎自大,盲目排外;
愚昧麻木的社会环境:在未庄,赵太爷之流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甚至可以决定人的姓氏,普通群众和下层穷苦百姓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饱受欺凌而又互相争斗。
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贫苦农民长期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毒害,人格上受侮辱。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是阿Q性格和悲剧产生的土壤。
“精神胜利法”作为弱势群体的一种精神特征,它揭示出了中国国民性的劣根性。它的实质是弱者对于无力抗拒的身体失败的救赎。
阿Q为什么要发明“精神胜利法”?
争,几乎是找死。
不争,几乎是等死。
争 or 不争,that is a Question.
《阿Q正传·序》里面写阿Q无名无姓,并长篇大论模糊介绍阿Q意味着什么?阿Q是否真如小尼姑说的那样断子绝孙?
作品所塑造的阿Q这个形象具有符号的意义,因为他不仅是阿Q这一个体,而同时也是“国民性”的浓缩体;他所生活的环境也具有高度的历史概括性,从中可以窥见中国辛亥革命前后的历史状况、人性状况。 阿Q表明其人无名无姓,具有抽象性,象征意味更浓,可以指代我们所有人。
高度典型化
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中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是嘴再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
由“奴”而“人”
至于百姓,却就默默的生长,萎黄,枯死了,像压在大石底下的草一样,已经有四千年!
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
——《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
鲁迅所讲的国民性:是指“国民劣根性”,某些国民的落后性,不是指的进步思想。《阿Q正传》是鲁迅对旧中国病态国民性的一次集中展示和系统的大清算。精神胜利法贯穿阿Q的一生。阿Q要被杀头了,也还在用精神胜利法使自己忘记杀头的苦楚。
用鲁迅的话解释精神胜利法:“中国人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地满足着,即一天一天地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鲁迅自述:创作本篇“实不以滑稽或哀矜为目的,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
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
我的方法是在使读者摸不着在写自己以外的谁,一下子就推诿掉,变成旁观者,而疑心到像是写自己,又像是写一切人,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
——《答〈戏〉周刊编者信》
我也很愿意如人们所说,我只写出了现在以前的或一时期,但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
——鲁迅《〈阿 Q 正传〉的成因》
阿Q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总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是呵,他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呀。呀。 ——茅盾
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种。 ——茅盾《读<呐喊>》
我们民族中的每一个分子,都把自身检验一下,看你还带有阿Q灵魂原子没有......一定要勇于正视我们自身的缺点和毛病,一定要洗涤我们的灵魂。
——作家张天翼《论 〈阿Q正传〉》
阿Q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技巧赏析
本文运用了哪些语言及形象塑造技巧?
语言上:
①口语化;②准确、鲜明、生动
③人物语言的高度个性化;④默而含讥、婉而多讽:
这种漫画式的幽默和讽刺表现在:适时插入恰当议论,犀利幽默;大量运用反语,入木三分;以喜剧的形式来反映悲剧的内容,将悲与喜巧妙融合;夸张而不失真的表达,增强了小说的艺术张力。
◆小说的主题
通过记叙阿Q 的 “精神胜利法”,讽刺了以阿Q 为代表的旧中国下层人民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对劳动人民的麻醉和毒害,从而表达了作者在改良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的愿望。
拓展延伸
有人认为,阿Q精神在现代社会有其存在的价值;有的人却认为,阿Q精神在现代社会根本没有什么用处。你认为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阿Q精神吗?请谈一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