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苏武传 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0 *苏武传 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4 10:10: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作者:班固
统编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
作者介绍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史学界:与司马迁并称为“班马”
文学界:与扬雄并被称为“班扬”
地理界:与张衡并被称为“班张”
辞赋:九岁观奇书,作赋《两都赋》
作者介绍
家庭成员:
父亲:班彪(史学家)
弟弟:班超(投笔从戎)
妹妹:班昭(续写《汉书》)
作品---史书: 《汉书》
辞赋: 《两都赋》
诗: 《咏史诗》
《汉书》介绍
作者---东汉班固撰写,班固去世后,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
性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
内容---记录了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新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汉书》
又称前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由东汉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所著, 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和《史记》合称“史汉”。
史书类别
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左丘明)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
《资治通鉴》(司马光)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最大)
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编订)
史书类别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
例《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纪传+断代
《汉书》----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与《史记》之比较
《汉书》 《史记》
体裁
时间跨度
体例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29年
3000多年
纪、表、志、传
本纪、列传、世家、书、表
两书合称为“史汉”
背景介绍
匈奴:我国历史上北方的一个古老游牧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不断扩大控制地区。
文帝、景帝时代:和亲政策
汉武帝: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作战取得几次胜利后,匈奴单于有意示好。
匈奴的起源和族属问题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学者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周朝时的猃狁(xiǎn yǔn),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控制着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国、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中亚北部、中国东北等地区。自西周起,戎族开始威胁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犬戎部落入侵,迫使平王东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蒙恬北击匈奴,收河套,“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过秦论》)。真正与匈奴进行大规模战斗是在汉朝。背景简介汉初前201年,韩王刘信投降匈奴。次年,刘邦亲率大军征讨,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冒顿单于30余万骑兵围困七昼夜。后用计逃脱,之后开始与匈奴和亲。其后的文、景诸帝也是沿用和亲政策以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汉朝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前127年,派卫青占领河套地区,前121年派霍去病夺取富庶的河西走廊,前119年卫、霍分东西两路进攻漠北。前33年呼韩邪单于娶王昭君,与汉修好。195年,南匈奴参与了中原混战,东汉蔡邕之女蔡文姬被掳掠去匈奴。202年,南匈奴首领归附汉丞相曹操,蔡文姬归汉。曹操将南匈奴分成五部。  介绍苏武出使背景
秦末汉初,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课文主要记叙苏武奉命出使匈奴的故事,他被匈奴羁留,但坚贞不屈,历尽千辛万苦,经十九年之久,终得归汉。
思考探究
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首先剑斩虞常,威胁张胜。在张胜请降后以“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遭拒绝后,又“复举剑拟之”来威逼,然“武不动”。威逼不成,又以“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来利诱。
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
卫律是怎么对苏武进行劝降的?苏武态度如何?
思考探究
(1)忠义无人能见,汉朝百姓看不见,汉朝天子更看不见,诱使苏武放弃守节。
(2)家人不幸遭遇:① 长兄苏嘉(长君),伏剑自刎;② 弟弟苏贤(孺卿),饮药而死;③ 母亲已死,妻子改嫁,妹妹和儿女生死未卜。
(3)自己投降的经历。
(4)现在的皇帝年老昏庸,法令无常,不值得为他守节。
(5)推心置腹,委婉通情: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李陵是如何对苏武进行劝降的?
思考探究
(1)身份上:卫律原是汉使,但已投降匈奴,是无气节的武夫、希冀献功的小人,,是可耻的叛徒;李陵是一代名将飞将军李广之后,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同时与苏武“俱为侍中”“素厚”,是亦敌亦友的关系。
面对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措辞和态度为何迥然不同?
(2)劝降方式:卫律劝降时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软硬兼施;李陵以老朋友、老同事关系劝降,采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文雅方式。
对二人不同的回答,表现了苏武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问题:苏武不愿意投降,匈奴是怎样对待他的?(1)肉体折磨(2)精神折磨在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情况下企图以贫贱移其志(迫降)“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啮雪,咽毡毛”、“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等。“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等。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1)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所以要自杀避祸、避辱。在被卫律审讯时,他大义凛然,“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刀自刺,以死明志、为国雪耻。(2)匈奴在威权、富贵无法征服苏武的情况下,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求死而变成了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为尊严而生,为荣誉而生,为使命而生。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文章艺术特色
详:苏武宁死不降、卧雪牧羊等
略:苏武为於(wū)靬(jiān)王赏识及牛羊被盗等
一、详略得当
突出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本文详写了苏武几件事?出使匈奴,以求通好缑王谋反,殃及汉使张胜语武,恐负国 ,欲自杀卫律审武,引刀自刺卫律劝降,威逼利诱,宁死不屈幽禁窖中,饮雪吞毡牧羊北海,持节不渝李陵劝降,忠心表白汉匈和亲,请还汉使历尽艰难,白发归汉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参考: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文章艺术特色
二、用语言、行动、细节刻画人物
(1)语言描写:
1、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2、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3、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愿勿言。”
(2)行动描写:引佩刀自刺。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3)细节描写:
1、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2、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文章艺术特色
三、对比和映衬手法的运用
一、张胜与苏武:
二、卫律与苏武:
三、李陵与苏武:
张胜贪生怕死
苏武大义凛然
卫律卖国求荣
苏武高风亮节
李陵计较个人
苏武忠君爱国
VS
VS
VS
文章艺术特色
四、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单于和卫律逼降 副使张胜的屈降 朋友李陵的劝降
幽武置大窖:绝饮食,天雨雪
北海无人处:天气寒冷,廪食不至
关于气节的名句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4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5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禹》)
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7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8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题画·竹石》)
七、文化常识
1.《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西汉的历史,作者班固。
2.丈人:对老人或长辈的尊称。
3.节:又称“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凭证)。
4.假吏:临时充任的官吏。
5.斥候:侦察兵。
6.阏氏:匈奴单于的配偶的称号,如同王后。
7.蛮夷:古代用以指边远民族。四夷:为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之泛称也。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8.奉车: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马。
9.后土:地神,相对皇天而言。
10.宦骑:侍卫皇帝的骑马的宦官。
11.黄门驸马: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
12.上林: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
13.相坐:相连坐(治罪)。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叫“连坐”或“相坐”。
14.株连: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株,本指露出地面的树根,根与根之间牵连甚多。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