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23 23:34:41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高产作物的传入给中国带来哪些变化?
乔家大院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1.通过图片及史料让学生了解清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史实;
2、通过对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相关知识点的能力;
3、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人口增长的关系,培养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史料实证
历史理解
唯物史观
目录
一、国之大计看农业
二、乔家大院看工商
三、盛世危机多思量
一、国之大计看农业
LOGO
1.原因
材料二: 顺治十三年以前钦州“土寇跳梁,人民徙亡,田地十荒八九,钱粮稀少”。直到顺治十六年才“始有开垦”。
—道光《钦州志》卷3《经政志·田赋》
清代 《皇帝亲耕图》
(2)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1)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材料三: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时期,政局稳定,疆域开拓并巩固。——《中外历史纲要》
(3)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材料一: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①大力推行垦荒政策,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时期 垦田面积
顺治十八年(1661) 549.3万顷
康熙二十四年(1685) 607万顷
雍正二年(1724) 683万顷
乾隆十八年(1753) 708万顷
乾隆三十一年(1766) 741万顷
嘉庆十七年(1812) 790万顷
凡各处逃亡流民,不论原籍、别籍均广加招徕( lái,招揽),编入保甲(户籍),使之安心乐业。查本地方无主荒田,州、县官给以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
——《垦荒令》
清朝开荒执照
2.表现
②大力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淮河、大运河。
康熙帝亲政后,极为重视治河的问题,他把治河、三藩、漕运列为三件头等大事,“书而悬之宫中柱上”以备日夜观看思考。1677年,康熙任命靳辅为河道总督治理黄河,靳辅在水利专家陈潢的协助下组织大批民工,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将淮黄故道次第修复,不仅畅通了漕运,而且大大减轻了黄河中游和淮河沿岸地的水患威胁。
黄河筑堤图
黄河治水图
地有了,水管够了,我们种些什么呢?
庄稼种植
苏湖熟,天下足(宋)
玉米
甘薯
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
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
湖广熟,天下足(清)
引进农作物的意义?
1.丰富了我国农作物的品种。
2.增加粮食产量。
3.改善饮食结构。
③粮食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高产作物。
农业生产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①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②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③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3)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3)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3)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④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唐宋以来,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江南地区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枢纽。经过数百年的人口迁移与持续开发之后,人多地少、耕地紧张,成了明代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大问题。江南地区也是一个重赋的地区。所以农民就要通过减少耕地转种植经济作物来寻找出路。
一朱小田
二、乔家大院看工商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阅读课本P97,找一找清朝前期手工业发展有哪些表现?
1.手工业的发展
(1)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品种繁多、产品精良。(特点)
(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手工工场生产
清紫色云龙杂宝纹妆花绸单蟒袍
(江宁织造博物馆藏)
粉彩九桃纹过枝盘
(清雍正年间)
清代粉彩瓷器是中国清代汉族传统彩瓷品种之一,康熙时,粉彩瓷器技术已问世,雍正时期,粉彩瓷器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史料研读1】手工业
(5)观察《清代纺织图》与《男耕女织图》以及文字材料,看两者的纺织业生产有何不同?
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
清代纺织图
传统男耕女织图
传统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生产和经营都靠自己或家人。
工场手工业:人员规模更大,人分工更细,经营一般会雇佣劳动者。
规模大
分工合作
雇佣关系
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2、一些农村发展成为工商业市镇
【史料研读2】商业
《前门街市》描绘了北京的繁华
《盛世滋生图》描绘了乾隆时苏州繁华的市井风情景象
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工商业繁荣。
【史料研读3】 商业
商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区域性市场突破,发展为全国性互有联系的网络性市场,及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长江、沿海在清代成为全国最主要的商品流通干线……清代的工商业市镇在规模、数量、分布地域上又比明代扩大。
——杜家骥《概说清朝历史的特点》
(6)依据材料说出清代商业发展有何新突破?
结合课文回答,商业网由哪几部分组成?
①出现了全国性互有联系的网络性市场商业网
②工商业市镇在规模、数量、分布地域上比明代扩大
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全国性市场
突破:
组成:
3、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等。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乾隆三十一年到四十一年,仅由山西商人在苏州开设的钱庄就至少有130余家。
晋商
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开设“票号”。
乾隆三年,苏州有以徽州商人为主体的木商94家,木牙5人,可见其时木商店铺之多。
徽商
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
(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十分活跃,积累了百万乃至千万资金。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他们在各地设会馆,公所,组织商帮……清代,山西票号商、两淮盐商、广东行商,富甲天下,山西庄氏号称数千万两。——以上资料摘自《简明中国经济史》
【史料研读4】商业
三、盛世危机多思量
【史料研读5】
(8)观察图表数据,说一说清朝前期人口数量有什么变化?分析上面图表数据,说明清朝前期面临着怎样的问题?
变化:
问题:
时间 人口总数 时间 全国人均耕地面积
顺治八年(1651年) 4253万 顺治十八年(1661年) 6.88亩
康熙五十年(1711年) 9845万 康熙六十年(1721年) 8.26亩
雍正十二年(1754年) 10942万 雍正十二年(1734年) 8.13亩
乾隆六十年(1795年) 296900万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2.51亩
人口不断增长
耕地面积增加,但人均面积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明朝中叶以来农、工、商各业的发展,为人口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清康熙时期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这意味着新增人丁不再有人头税负担…刺激了人口迅猛增长。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商周

养活百万人
春秋战国


养活千万人

稻麦
养活上亿人
清朝
玉米


养活三亿人
材料一:
材料二:
合作探究:清朝人口大量增加的原因有哪些?
①高产作物(如红薯、玉米等)的推广,粮食产量增加
②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③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的刺激
【史料研读6】
(9)材料说的是什么问题?这样做会带来哪些问题?这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问题:
问题:
启示:
进一步开垦荒地
植被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影响经济持续发展
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边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
注重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
闯关东与走西口
电视剧《闯关东》再现了当年人们背井离乡、历经磨难的移民生活。
清朝前期人口大幅増长,华北地区人多而耕地短缺,人地矛盾突出。而邻近的内蒙古和山海关以东地区地广人稀,吸引着失去土地的人们前往寻求生计,由此引发了以山东人为主体的“闯关东”移民浪潮。
电视剧《闯关东》剧照
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所呈礼单:
天文仪器有天体运行仪、地球仪、望远镜、气压计等,工业设备有蒸汽机、织布机等,军事装备有步枪、装备有110门火炮的巨型战舰模型等。
——《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乾隆皇帝回赠英国马戛尔尼使团的礼单:
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
——《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英国:先进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
中国:落后的封建农业文明
两份礼单分别代表着两种怎样的文明?
1793年,承德避暑山庄
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觐见清朝乾隆皇帝
“清帝国好比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而他胜过其邻船的地方,只在它的庞大体积和外表。”
——马戛尔尼
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意义
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原因:统治者重视,推行垦荒政策
人口增长
原因: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粮食产量提高
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兴修水利;粮食产量提高
影响:人地矛盾突出;社会压力增大;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繁荣
促进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基础
手工工场发展
手工业:
商业:
各级商业市场繁荣、大城市繁荣;商帮发展
课堂小结
1.宋代城市商业繁荣,在“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景象最能表明 (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2.某历史兴趣小组打算编排一场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课本剧。
你认为下列情景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A.粮店出售占城稻 B.城市“买卖昼夜不绝”
C.买东西不再使用铜钱 D.景德镇瓷器在市面上畅销
A
C
随堂训练
3.(四川内江中考题)下列现象不能够反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是( )
A.外来农作物玉米、甘薯等的引进 B.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C.苏州成为丝织业中心 D.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业中心
D.“晋商精神”是开拓创业、讲究诚信
4.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许多问题,包括(  )
①人口密度过大 ②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③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地力下降 
④不利经济的持续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A
随堂训练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