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年级下册 1古诗词三首 第4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四年级下册 1古诗词三首 第4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3 17:59: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古诗词三首》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前两首是七言绝句,第三首是是词。三首诗词均作于南宋时期,描绘的都是纯朴自然的田园生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是范成大所作,描绘了初夏江南的田园风光。《宿新市徐公店》写的是杨万里借宿客店时见到的乡村春日美景。《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所作,展现了悠闲的农家生活。 本单元以“乡村生活”为人文主题,在学习时,可以鼓励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自主读诗词,抓住诗词中不同景物的特征展开联想,想象画面,体会乡村生活的情趣。此外,教师要教给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联系上下文进行想象的方法,逐步引导学生说出想象的画面。
2.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很多古诗以及在三年级下册学习了《忆江南》一词,掌握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以及了解了词的基本特点。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课程标准对古诗词的教学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理解诗词的意思。根据诗词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
3.学习目标确定
1.认识“锄、剥”2个字,会写“茅、檐”等5个字。(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清平乐 村居》,想象这首词描绘的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重点) 3.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难点)
4.学习评价设计
古诗词三首(第三课时)评价表能够读准生字的字音☆☆☆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尝试背诵课文☆☆☆ 能结合插图、注释、资料等理解词句的意思☆☆☆ 能想象这首词中描绘的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本节课我可以得到☆☆☆☆☆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谈话导入,揭题释题教师活动1 1.谈话引入: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宋代写词出名的人有很多,南宋的辛弃疾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和北宋的苏轼齐名,人称“苏辛”。 2.释题:“清平乐”是词牌名。词牌名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和曲调。比如说,凡是叫“清平乐”的词牌都是四十六个字。“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乡村生活。 3.让学生自由读这首词,并想一想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学生活动1 1.学生了解辛弃疾。 2.学生联系生活和所学的古诗,说说在自己的印象中,农村生活是怎样的。 3.学生自由读词,读准生字,并交流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活动意图:通过诗与词的对比,引导学生了解词及其特点。环节二:初读课文,朗读悟情教师活动2 1.指导朗读。 2.提问:你发现词跟诗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点拨1:所以词也叫长短句。 点拨2:段在词当中叫“阙”或“片”。上面一段词叫上阙,下面一段叫下阙。课文排版时,上下阙中间空了两格,读的时候,两阙中间停顿要稍长一些。 3.指导读好停连节奏。 (1)出示停连节奏,老师范读。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提问:读了这首诗,这里的村居给你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2 1.先个别读,再齐读。 2.学生交流讨论。 预设1:前面两首古诗每句字数一致,词的句子有长有短。 预设2:前面两首词不分段,词分为上下两段。 3(1)学生根据停连节奏自由读两遍。 (2)学生交流。 预设1:这里的生活环境优美,清新自然。 预设2:这里的乡村生活很宁静、快乐。 活动意图:通过读整体感知诗词内容,落实《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环节三:再读课文,想象画面教师活动2 1.学习上阙 (1)理解“溪上青青草”。 理解“青青草”。 提问:“青草”是绿色的小草,多加一个“青”字,让你看到了什么样的草? 想象“溪上青青草”的画面。 提问: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溪?小溪两边长满“青青草”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2)理解“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提问:老两口一边喝着酒,一边聊着天,这老两口过得怎么样?联系整首诗,想象这老两口喝酒时会聊些什么? 2.学习下阙 (1)理解“大儿……中儿……”句。 启发思考:能赞一赞大儿子和二儿子吗? (2)理解“小儿”句。 出示荷花、莲蓬、莲子的图片。 调皮的孩子会怎么“卧”剥莲蓬呢? 3.体会人物情感。 提问:联系整首诗,想象喝着小酒的老两口,他们心中有几重“喜”? 学生活动2 1.(1) 理解“青青草”。 预设:叠词让这个句子更有韵味。 想象“溪上青青草”的画面。 学生想象清澈的溪水倒映着两岸青草的样子,远看仿佛草长在“溪上”。 (2)学生看注释理解“翁媪”。 学生自由表达 2.(1)理解“锄豆”“鸡笼” 预设1:大儿子勤劳能干。 预设2:二儿子心灵手巧。 (2)联系注释,理解“亡赖”,想象小儿顽皮可爱。理解“莲蓬”以及“剥”莲蓬的动作。 想象小儿“卧”的画面,想象仰卧、俯卧、侧卧、打滚等有趣的画面。 3. 预设1:一喜,居住环境好,风景优美。 预设2:二喜,大儿、二儿勤劳懂事,小儿天真可爱。 预设3:三喜,老两口感情恩爱。活动意图:引导学生使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环节四:课堂练笔,体会情感教师活动4 1.布置任务:从居住环境、老两口聊天、大儿二儿劳动、小儿剥莲蓬四个画面中,任选一个写一写头脑中想象到的画面。 2.小结:把大家想象的画面连起来,就是一幅景美人更美的乡村生活画。辛弃疾想赞美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生活?学生活动4 1.学生交流自己写的画面。 2.预设:美好宁静,安居乐业。 齐诵《清平乐 村居》 活动意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描述画面,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有感情地读出自己的感受。
7.板书设计
清平乐 村居 茅檐 青草 景之美 翁媪 三儿 人之和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背诵《清平乐 村居》 2.读一读左面的诗句,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你连一连。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多媒体
10.教学反思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