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第二次月考
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共41小题,1-36题每题1分,37-41题每题2分,共4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生物体内的 DNA 常与蛋白质结合,以 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 DNA﹣蛋白质复合物
B.真核细胞的核中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
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DNA 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 DNA 聚合酶
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RNA 的合成,则该复合物中含有 RNA 聚合酶
2.碳汇造林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森林碳汇是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如图为碳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是甲
B.图中乙,丙、丁、戊均为消费者
C.采用“秸秆牲畜—沼气—肥料”模式会增加碳排放
D.实现碳中和只需森林碳汇
3.叶绿体是一种动态的细胞器,随着光照强度的变化,其位置和分布会发生改变,该过程称为叶绿体定位。CHUP1蛋白能与叶绿体移动有关的肌动蛋白(构成细胞骨架中微丝蛋白的重要成分)相结合,用野生型拟南芥和CHUP1蛋白缺失型拟南芥进行实验,叶绿体的分布情况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强光照射下,叶绿体定位的意义在于叶肉细胞能充分地吸收光能,更多制造有机物
B.若破坏细胞微丝蛋白后叶绿体定位异常,可推测叶绿体定位需要借助细胞骨架进行
C.实验表明,CHUP1蛋白和光强在叶绿体与肌动蛋白结合及其移动定位中起重要作用
D.对同一叶片不同部位设置强光照射和遮光处理,根据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叶绿体定位
4.下列关于教材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研究抗体的合成和分泌过程,最好用3H标记非必需氨基酸
B.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需要用清水洗去卡诺氏液
C.等距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D.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为了保证单一变量,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
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说法正确的是( )
A.呼吸中枢受损可引起内环境pH改变
B.大量出汗时只需补充清水便可维持内环境稳态
C.冬季人体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多以维持产热多于散热
D.能被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的抗原均来自于外界环境
6.冻疮是冰点以上的低温与高湿度环境暴露所致的一种局限性皮肤炎症。如果皮肤在10℃以下的潮湿环境下暴露过久,低温就会使小血管收缩,而这时再进人温暖环境则会令小动脉受热扩张,使皮肤发红并产生水肿。水肿的组织会刺激神经末梢,并使人体产生痒痛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寒冷环境下,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使小血管收缩
B.寒冷环境可能使某些细胞缺乏足够的养料供应而出现功能障碍
C.水肿的组织刺激神经末梢使人体产生痒痛感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D.人体在寒冷环境受冻后,应立即用热水浸泡或取火烘烤
7.细胞间信息交流是实现多细胞生物体稳态的重要基础。下列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与其余三项不同的是( )
A.精子与卵细胞 B.抗原呈递细胞与辅助性T细胞
C.胰岛B细胞与肝细胞 D.细胞毒性T细胞与癌细胞
8.20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了哈特韦尔等3位研究者,他们发现细胞中的一些基因(比如START基因)和蛋白质等一系列调控因子,在细胞周期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下列有关说法或推测不正确的是( )
A.癌细胞属于连续分裂的细胞,具有细胞周期
B.细胞周期是一个复杂的生命现象,受到细胞内因和外因的共同影响
C.参与调控细胞周期的START基因只存在于能分裂的细胞中
D.细胞周期中,能促进核仁解体的物质在分裂前期活性最高
9.下面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如果A是血浆渗透压升高,则由下丘脑分泌神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D会增加
B.如果A是血糖浓度降低,则激素D胰高血糖素分泌会增加,促进组织细胞对糖的利用,促进肝糖原的分解
C.人的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通过A→B→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
D.在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甲状腺、肾上腺等内分泌腺是下丘脑神经调节的效应器
10.下列有关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突变一定不利于生物适应环境,但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B.三倍体植物能够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也可由无性繁殖获得
C.生物进化的都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再发生生殖隔离
D.用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则四倍体植株上会结出三倍体无子西瓜
11.下列有关“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的模拟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NaOH在大小不同的琼脂块中扩散的速度不同
B.本实验用NaOH扩散的深度模拟物质运输效率
C.琼脂块体积越小,相对表面积也越小
D.NaOH扩散的体积和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
12.下图为长度共8千碱基对(Kb)的某基因结构示意图,人为划分为a-g共7个区间(未按比例画出),转录后加工产生成熟mRNA的过程中,d区间所对应的区域被切除。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该基因形成的成熟mRNA含有1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B.RNA聚合酶与图中起始密码子对应位点结合,启动转录过程
C.转录后加工产生成熟mRNA的过程中涉及磷酸二酯键的断裂和生成
D.能编码蛋白质的mRNA长度为900个碱基,可编码299个氨基酸
13.下列有关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缺水会引起垂体后叶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对水分的重吸收
B.人体大量失水时,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尿量减少
C.当正常人血钠升高或血钾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增加
D.机体水盐平衡的维持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调节
14.图1表示草原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图解,图2为一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碳元素在图1中的B、D、E、F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传递的
B.图2中的食物链是植物→乙→丙→甲,乙对应图1中的F
C.图1中的A与B、C、D、E、F间的能量一定不能循环,而物质一定可以循环
D.种群丙在a、b、c、d四个时期中增长最快的是b时期
15.下列有关实验的材料选择或研究过程或方法思路,正确的是
A.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时,需要先用8%的盐酸溶液处理,再用健那绿染色
B.用于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的紫色洋葱表皮细胞同样可用来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
C.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与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研究方法都是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D.观察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及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均可用绿色植物成熟叶肉细胞作为实验材料
16.某实验小组用高浓度胰岛素溶液诱导小鼠的肝细胞,建立胰岛素抵抗(对胰岛素敏感度下降)细胞模型,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高浓度胰岛素会诱导肝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增多
B.与对照组相比,高浓度胰岛素组的细胞生成的丙酮酸更多
C.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加入胰岛素以及葡萄糖消耗量
D.与高浓度胰岛素组相比,对照组细胞内肝糖原的量更多
17.研究人员以大豆、甘薯、花生、水稻、棉花作为实验材料,分别进行了三种不同的实验处理,甲组提供大气CO2浓度(375μmol·mol-1)环境,乙组提供CO2浓度倍增(750μmol·mol-1)环境,丙组先在CO2浓度倍增的环境中培养60d,测定前一周恢复为大气CO2浓度。整个过程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选择晴天上午测定各组的光合速率。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CO2浓度和作物种类,其中同种CO2浓度对各农作物光合速率的影响差异较小
B.CO2浓度倍增后,限制农作物光合速率持续增强的因素为光照强度、温度、CO2浓度等
C.冬季蔬菜大棚在白天提高棚内CO2浓度和光照强度,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光合速率
D.丙组的光合速率比甲组低,可能是因为作物长期处于高浓度CO2环境而降低了叶绿素含量
18.新冠病毒是一种带有包膜的RNA病毒,其侵染与释放的过程如下图所示,虚线为省略的增殖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新冠病毒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B.新冠病毒的增殖过程需要逆转录酶的作用
C.新冠病毒的S蛋白与其侵染宿主细胞无关
D.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新冠病毒蛋白质
19.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发现丙型肝炎病毒(HCV)的三位科学家。下图为丙型肝炎病毒在肝细胞中的增殖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过程①、②和③,所需的原料和能量均来自于肝细胞
B.一般来说生物学家根据RNA能否直接起mRNA作用而将RNA病毒分成单股正链RNA(+RNA)病毒与单股负链RNA(-RNA)病毒,HCV属于前者
C.②和③完成+RNA复制过程中,极易变异,因此研制疫苗的难度很大
D.-RNA既可以与宿主细胞内的核糖体结合,还可以通过③产生出大量+RNA
20.2020年,东非国家面临一个新的困扰—蝗虫大规模入侵。1平方公里的蝗群,1天就能吃掉3.5万人的口粮,1190万人的粮食供应受到直接威胁。长期以来,应对蝗灾的主要方式是大量喷洒化学制剂,但化学农药的使用会导致蝗虫的抗药性不断增强,从而使药效逐年降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东非的所有蝗虫的抗性基因构成了蝗虫的基因库
B.由于化学农药的使用,蝗虫产生抗药性突变
C.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蝗虫出现多种变异类型
D.具有抗药性的蝗虫,属于新物种
21.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威廉·凯林等三位科学家在研究地中海贫血症的过程中发现“缺氧诱导因子”(HIF),并揭示了细胞感知氧气的分子机制。HIF由两种不同的结合蛋白(HIF-1α和ARNT)组成,其中对氧气敏感的是HIF-1α,而ARNT基因不受氧调节且稳定表达,即HIF-1α是机体感受氧气含量变化的关键。当细胞处于正常氧条件时,HIF-1α会逐步被降解;在缺氧的条件下,HIF-1α不被降解而在细胞内积聚,并进入细胞核与ARNT形成转录因子(如图),使多种基因被激活,这些基因产物可以促进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合成,或者促进血管增生,从而加快氧气输送以适应低氧环境。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叙述,不合理的是( )
A.细胞内合成HIF-1α的细胞器成分与HIV病毒相似,HIF-1α被蛋白酶彻底水解的产物能够在细胞内重复利用
B.HIF-1α进入细胞核的方式与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相同,人体细胞核内HIF-1α的含量可能在高原地区较平原地区高
C.缺氧条件下HIF-1α会使EPO基因的表达水平升高,EPO能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生成红细胞
D.氧气浓度升高,细胞核内的ARNT含量相对稳定
22.某同学用洋葱同一片鳞片叶的外表皮细胞,制成甲、乙、丙三组临时装片,用0.3 g/mL的蔗糖溶液充分处理相同时间后,甲、乙、丙三组视野的20个细胞中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数分别为15、18、16。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每组装片中未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细胞液渗透压比蔗糖溶液大
B.已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初始细胞液渗透压比未发生质壁分离的大
C.不同装片中大多数细胞的细胞液渗透压增大,细胞吸水能力增强
D.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细胞细胞液中的蔗糖含量存在差异
23.如图所示为来自同一人体的3种细胞。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虽然这三种细胞的大小不同,但所含基因种类通常相同
B.虽然这三种细胞的功能不同,但所含蛋白质种类相同
C.虽然这三种细胞的形态不同,但都有三种双层膜结构
D.虽然这三种细胞都不能分裂,但都能进行核DNA复制
24.下列有关真核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溶酶体主要分布在动物细胞中,其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
B.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同一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C.植物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对细胞起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D.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维持着细胞的形态,锚定并支撑着许多细胞器
25.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DNA会随着复制次数增加而逐渐缩短。在生殖细胞和癌细胞中存在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形成的复合体),能够将变短的DNA末端重新加长。端粒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端粒酶中的RNA能够催化染色体DNA的合成
B.促进端粒酶的作用可抑制癌细胞增殖
C.细胞凋亡与染色体DNA随复制次数增加而缩短有关
D.人体生殖细胞以外的其他细胞也含端粒酶基因
26.下列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仅35S标记组就能证明蛋白质未进入细菌
B.离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S型菌的DNA能诱导R型菌产生定向突变
C.若让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含32P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的DNA有放射性,蛋白质有放射性
D.从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实验中可知:RNA病毒的RNA可以单独感染宿主细胞
27.水平转基因是自然转基因的一种类型,指基因在不同物种的生物个体之间的交流过程与结果(如图中过程1所示),或者在单个细胞内部的叶绿体、线粒体与细胞核等结构之间的交流过程与结果。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水平转基因可以发生在农杆菌和红薯细胞间,属于基因重组
B.过程1中获得A基因的红薯可通过过程2将A基因传递到子代
C.细胞内不同结构之间能进行基因交流与DNA的结构相同有关
D.过程1、过程2均使作物发生定向变异,均有利于作物适应新环境
28.下列关于生物学史上重要探究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有( )
(1)科学家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对细胞器进行了分离
(2)赫尔希和蔡斯用对比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沃森和克里克用DNA衍射图谱得出碱基配对方式
(4)孟德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遗传规律
(5)摩尔根等基于性状与性别的关联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6)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示踪的方法研究了光合作用中氧气的来源
A.五项 B.四项 C.三项 D.二项
29.落地生根、仙人掌等景天酸代谢植物的叶片,晚上气孔开放,在细胞质基质中的PEP羧化酶作用下,CO2与PEP结合形成OAA(草酰乙酸),进一步还原为苹果酸积累在液泡中;白天气孔关闭,苹果酸转运出液泡后在NADP-苹果酸酶作用下氧化脱羧放出CO2进行光合作用。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景天酸代谢植物主要在夜间进行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
B.景天酸代谢植物固定CO2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叶绿体基质
C.景天酸代谢植物细胞液的pH在夜间逐渐升高、白天逐渐降低
D.景天酸代谢途径是植物定向变异的结果,是植物适应干旱的特征之一
30.有研究发现当人体温度达到高热(38.5℃)及以上水平时,热刺激会促使免疫细胞中控制合成热休克蛋白(Hsp90)的基因表达,产生的热休克蛋白转移到细胞膜上,并与alpha4整合素结合,从而会加速T细胞迁移到淋巴结和炎症部位发挥作用。该发现让人们对发烧在机体清除病原体感染中的作用机制及退热药的使用有了新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热休克蛋白转移至细胞膜上需要高尔基体的参与
B.热休克蛋白基因的表达有利于细胞免疫
C.机体清除外来病原体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功能
D.退热药可能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从而发挥作用
31.人在长时间运动过程中会大量出汗,但机体能通过调节作用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机体主要通过神经调节和免疫调节维持体温的稳定
B.运动过程中大量出汗,垂体释放到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C.机体可通过神经调节使汗腺分泌量增多以增加散热
D.大量出汗后,饮用淡盐水可以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稳定
32.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非特异性免疫是免疫防御能力的基础,可遗传给后代
B.特异性免疫过程中,一种病原体只能激活一种B细胞
C.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需要抗原和细胞因子两个信号的刺激
D.接种疫苗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自稳功能,从而清除外来病原体
33.植物激素是影响马铃薯块茎休眠和芽萌发的重要因素,下表是马铃薯块茎休眠过程中主要内源激素的含量变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休眠时期1 含量
IAA GA CTK ABA ETH
休眠初期 低水平 低水平 低水平 低水平 高水平
休眠深期 高水平 低水平 低水平 高水平 低水平
休眠释放期(萌发前) 低水平 高水平 高水平 低水平 低水平
IAA:植物生长素: GA:赤霉素: CTK:细胞分裂素; ABA:脱落酸; ETH:乙烯
A.在促进马铃薯芽萌发方面IAA和CTK具有相同作用
B.GA具有解除马铃薯休眠的作用
C.马铃薯芽萌发只是GA和CTK共同作用的结果
D.ETH对马铃薯的休眠几乎无作用
34.某种洄游鱼类幼鱼阶段在海水中生活,性成熟后回到淡水中产卵。当进入淡水环境中时,由于其细胞外液的浓度高于周围淡水,体外的淡水会不断地渗入体内。鱼体在淡水中会减少饮水并减少神经垂体激素的分泌来调节水分的排出量,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以减少Na+的排出量,从而维持体内较高的渗透压。据上述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减少神经垂体激素的分泌可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B.神经垂体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后,在体液中定向运输到肾脏
C.神经垂体激素和肾上腺素协调配合,维持鱼体内渗透压相对稳定
D.该洄游鱼在进入淡水环境的渗透压调节过程中,只存在激素调节
35.植物生长发育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植物根中具有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可以将重力信号转换为生长素合成信号
B.受到光刺激后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
C.年轮、春化作用均能说明温度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
D.种子的萌发是受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控的生命活动过程
36.科学家用红光和红外光依次照射的方法,对一批莴苣种子进行处理,然后置于暗处。已知莴苣种子对自然光中红光的反应远比红外光敏感。一段时间后,这些莴苣种子的发芽情况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光照射处理方式 发芽情况
对照组 无光照 不发芽
组1 红光 发芽
组2 红光→红外光 不发芽
组3 红光→红外光→红光 发芽
组4 红光→红外光→红光→红外光 不发芽
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射处理的方式
B.该实验增加仅有红外光照射的处理组更严谨
C.该实验说明红光促进莴苣种子发芽,红外光抑制莴苣种子发芽
D.若光照射处理后置于自然光下,发芽情况应为不发芽
37.紫杉醇为脂溶性抗肿瘤药物,可影响纺锤体的正常形成。传统游离紫杉醇药物的注射液采用蓖麻油和乙醇作为溶剂,易引起严重过敏反应。科研人员制备出一种紫杉醇脂质体药物,利用肝肿瘤模型鼠开展研究,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组别 对照组 脂质体药物组 游离药物组
药物浓度(mg·kg-1) 0 20 35 20 35
肿瘤重量(g) 1.379 0.696 0.391 0. 631 死亡
肿瘤抑制率(%) / 49.4 71.6 50. 1 死亡
A.紫杉醇能够通过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来实现抗肿瘤作用
B.紫杉醇不能通过包在脂质体的两层磷脂分子之间进行运输
C.浓度为35mg·kg-1的紫杉醇脂质体药物抗肿瘤效果明显
D.与游离紫杉醇药物相比,紫杉醇脂质体药物对小鼠的副作用小
38.科学家在某二倍体的鱼中发现了“孤雄生殖”现象。关于这种鱼类的“孤雄生殖”,科学家提出了下图中A、B、C三种可能的发生途径,甲、乙、丙分别代表这三种途径所得到的“孤雄生殖”后代的体细胞。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甲、乙、丙中均只含有父方的遗传物质
B.图中的二倍体精子是由于亲代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而形成的
C.图中丙细胞中两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不可能完全相同
D.甲形成的过程中曾发生有丝分裂异常
39.科研工作者发现某核基因能控制 p53 蛋白的合成,该蛋白可以判断 DNA 损伤的程度,若损伤小,该蛋白就促使细胞自我修复(过程如图所示);若 DNA 损伤大,则该蛋白诱导细胞凋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p53 蛋白被激活,则细胞会凋亡
B.p53 蛋白基因在细胞周期的合成期复制
C.抑制 p53 蛋白基因的表达,细胞将不能分裂
D.p53 蛋白可使 DNA 受损的细胞分裂间期缩短
40.从池塘一定深度采取水样,分别等量装于透光白瓶和不透光黑瓶中。测定初始含氧量后,将样瓶悬浮于水体某深度4小时。测得白瓶和黑瓶的含氧量分别为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为植物制造的量,折算成有机物量即总初级生产量
B.将白瓶中自养生物过滤烘干称重,4h前后干重之差为生物量
C.是自养生物呼吸消耗的量,模拟池塘夜晚呼吸速率
D.若黑瓶中生物的细胞呼吸强度与白瓶相同,则该方法没有实验误差
41.下列各图所表示的生物学意义,哪一项是正确的是( )
A.甲图中生物自交,后代中 AaBbDD 个体的概率为 1/8
B.乙图中黑方框表示男性患者,由此推断该病最可能为伴 Y 染色体遗传病
C.丙图所示的一对夫妇,如产生的后代是一个男孩,该男孩是患者的概率为 1/2
D.丁图表示哺乳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
本题包括必选题和选修题两部分。第42题~第45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6题、第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如做多题,则按所做第一题记分。
42.(6分)内环境稳态是通过多种调节方式共同维持的。下图表示影响胰岛A细胞分泌的因素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请据图回答:
(1)胰岛A细胞能合成和分泌____________,在此过程中参与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
(2)图中激素与受体结合后,靶细胞内发生的主要代谢变化是____________。
(3)从反射类型看,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②结构位于____________,③结构称为____________。
(4)结构③通过释放化学信息直接影响胰岛A细胞的分泌,该化学物质称为____________。
43.(14分)图1表示小肠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情况.为进一步探究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与细胞内、外葡萄糖浓度差的关系,有人设计了如图2实验(记作甲):锥形瓶内盛有130mg/dL的葡萄糖溶液以及生活的小肠上皮组织切片。溶液内含细胞生活必须的物质(浓度忽略不计)。实验初,毛细玻璃管内的红色液滴向左缓缓移动,5min起速率逐渐加快,此时,锥形瓶内葡萄糖溶液的浓度为amg/dL。
(1)据图1分析:小肠细胞吸收葡萄糖方式主要是____________。分析CD段变化原因可能是载体失活而不是载体饱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2)图2锥形瓶红色液滴的移动直接显示瓶内____含量的变化。
(3)为验证5min时造成红色液滴移动速率加快的直接因素,需要设计一个对比实验(记作乙):乙实验装置的不同之处是5min 时用呼吸抑制剂处理小肠上皮组织。假定呼吸被彻底阻断,预期结果:①实验开始5min时,液滴移动情况是:实验甲突然加快,实验乙____;②葡萄糖溶液浓度变化情况是:实验甲____,实验乙____。
(4)若用相等质量的成熟红细胞替代小肠上皮细胞,红色液滴移动情况是____。
44.(7分)下列I、II、IIIl 、IV分别表示几种不同的育种方法,回答有关问题:
(1)I图所表示的育种方法中,最常用的做法是在①处用______处理______。
(2)II图所表示的育种方法的育种原理是__________。
(3)图Ⅲ所表示的育种方法中,通过①②过程获得ddTT的幼苗的概率是____。与II表示的方法相比,Ⅲ表示的方法的突出优点是______。
(4)在IV图中,③处的氨基酸由物种P的天冬氨酸改变成了____。(缬氨酸GUC;谷氨酞胺CAG;天冬氨酸GAC) 。在细胞中由少量mRNA就可以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的蛋白质,其主要原因是____
45.(12分)湛江红树林是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下表是该湿地两种小型野生灌木的种群数量的调查数据(单位:株)。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甲种群 4 900 4 120 3 176 1 218 110
乙种群 0 12 72 432 2 592
(1)甲、乙种群都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成分),对生态系统完成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功能有重要作用。
(2)乙种群从无到有,在这五年之内种群数量接近“J”型增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3)红树林生态系统能为人类提供大量鱼、虾、蟹等海产品,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价值。
46.(15分)【选修1】随着垃圾分类实行,餐厨垃圾高效处理迫在眉睫,餐厨废液中含有淀粉、蛋白质等有机物能够被微生物分解并利用。下图为餐厨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过程。请回答:
(1)废渣养殖红头丽蝇得到的蝇蛆成虫除主要作为高蛋白饲料原料外,还可从提取的蛋白粉中通过凝胶色谱法或_______等技术分离出凝集素和抗菌肽等不同种类的蛋白质,以实现高产值利用。采用凝胶色谱法分离凝集素(分子量为80000~335000KDa)和抗菌肽(分子量为2000-7000KDa)时,先洗脱出来的是_____,理由是_______。
(2)为测定废水中活菌数,可用__________法接种于基本培养基中培养。进行计数时,选取菌落数在__________内的平板计数。若出现菌落计数结果为稀释倍数低的计数结果小于稀释倍数高的,导致该结果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
(3)脂肪酶有助于催化废油脂转化为生物柴油,若要从废油脂中筛选产脂肪酶菌株,主要的操作思路是:____________。为加快废油脂转化,可投放固定化脂肪酶,将酶固定化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__。
47.(15分)【选修3】某女性的线粒体携带某种严重致病基因,她的前两个孩子因患该病夭亡,后来她接受一个健康女性捐赠的卵母细胞,生有了一个拥有“三父母”的婴儿,培育过程如图所示。
请据此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该健康婴儿培育过程中依次涉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技术。
(2)图中取自健康女性的卵母细胞是___________(填“A”或“B”)。取卵之前对该女性需要注射____________(填激素)。
(3)哺乳动物胚胎的培养液成分一般都比较复杂,除一些无机盐和有机物类外,还需添加维生素、__________、__________、核苷酸等营养成分,以及_____________等物质。
(4)据图分析,理论上医疗团队在进行胚胎移植时没有必要对胚胎的性别进行选择,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2.A 3.A 4.C 5.A 6.B 7.C 8.C 9.B 10.B 11.D 12.B 13.D 14.B15.D 16.D 17.B 18.D 19.D 20.C 21.B 22.C 23.A 24.B 25.D 26.A 27.D28.D 29.B 30.C 31.A 32.A 33.B 34.C 35.A 36.D 37.B 38.D 39.B 40.A41.C
42.(6分,每空1分)
(1)胰高血糖素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2)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
(3)下丘脑 传出神经
(4)神经递质
43. (14分,每空2分)
(1)主动运输 当载体饱和时,细胞仍然会吸收葡萄糖而使细胞内浓度升高,这与事实矛盾
(2)氧气 (3)停止移动 下降 不变 (4)不移动
44.(7分,每空1分)
(1)秋水仙素 幼苗 (2)基因重组
(3)0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4)缬氨酸 一个mRNA分子可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
45.(12分,每空2分)
(1)生产者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2)空间充裕、没有天敌等 (3)直接
46.(15分,每空2分,特殊标记的除外)
(1) (凝胶)电泳(1分) 凝集素 凝集素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不易进入凝胶内部通道,只能在凝胶外部移动)路程短,移动速度较快
(2) 稀释涂布平板 30~300 培养基被杂菌污染
(3) 将废油脂稀释液接种到以脂肪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进行筛选 化学结合法、物理吸附法
47.(15分,每空2分,特殊标记的除外)
(1) 细胞核移植 体外受精
(2) A(1分) 促性腺激素
(3) 激素 氨基酸 血清
(4)因为受精卵的细胞质由健康女性提供,无论胚胎是男性还是女性,其线粒体都不会携带致病基因,所以都不会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