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水平1-2学习目标 水平3-4学习目标
能够叙述民国时期共和制度的确立及曲折发展历程; 能够了解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度探索的历程, 理解革命时期制度探索与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关系; 能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说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能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产阶级共和制在中国建立及其失败的原因;能够认识中国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能够认识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增强对国家制度的认同感,树立制度自信。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习要点】
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共和制,国家最高权掌握在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机关或公职人员手中的政权组织形式。
当代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政治制度
中共的制度
探索
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中华民国和南京临时政府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政党政治开始出现
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袁世凯复辟始末
“训政”时期:颁布《训政纲领》
“宪政”时期:宪政外衣下的独裁
革命根据地和各级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
土地革命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边区政府,三三制,抗日民主制度
实践:行政区的建立
理论:《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近代中国
缔造
共和
破坏共和
探
索
共
和
确立
完善
共和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说出各个时期的具体时间及演变的主要内容
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1924
古代中国
现当代中国
近代中国
1949
1912.1
1840
晚清
中华民国
北洋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1927
4月
南京临时政府
1928
中国近代时间定位
1912.2
国民革命
土地革命
全面抗战
解放战争
1937
1945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01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02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民国初期:政党政治尝试遭到失败。
国民政府:坚持“训政”,实为独裁统治。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的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缔造共和
破坏共和
探索共和
1912年1月1日
南京临时政府
正式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
1912年3月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1913年春
“宋教仁”惨案
“二次革命”
袁世凯正式就任总统,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1915年
袁世凯复辟帝制,后取消,军阀混战
1928年
国民党统治
通过《训政纲领》,进入训政时期
1948年
召开国民大会,建立总统府,推行“宪政”
【知识梳理】
叙述民国时期共和制度的确立及曲折发展历程;
中华民国:1912——1949年: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月——4月; 北洋军阀时期:1912——1928年;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年(军政时期:1912—1927—1928年;训政时期:1928年——1948年;宪政时期:1948——1949年)
中华民国临
时政府成立
1912.1.1
1912.2.12
《清帝逊位诏书》
1911.10.10
武昌起义
颁布《中华民
国临时约法》
1912.3.11
1912.2.15
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孙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
1912.4.1
袁就任
1912.3.10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4)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4)
(1)中华民国的建立
时间
临时大总统
国旗
纪年
意义
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
五色旗
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
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诞生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选举合影
民国某年=公元某年-1911
公元某年=民国某年+1911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4)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直接目的:防止袁世凯独裁
根本目的:维护民主共和
颁布:孙中山颁布,临时参议院制定
内容原则:①主权在民
②平等自由
③三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
④责任内阁制
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
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是中国法制史上的里程碑(上P112)。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下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二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总揽行政事务。
第四十八条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任命之法官组织之,行使司法权。
第十九条 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辅佐临时大总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以上皆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权在民
自由平等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
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防止专制独裁,
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防止袁世凯专权,
维护共和制度
辛亥革命的影响
性质: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积极影响:
政治-推翻清政府,结束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共和政体
思想-传播民主共和,推动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社会-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变化
经济-冲破封建藩篱,打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历史局限:
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失败根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
【纲要链接】
材料二 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2)材料反映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政体设计上有什么不足?
局限性:存在“因人设法”的局限;职权不明,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
材料一 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佩弗《远东》
(1)“仿制品”指什么?简要评价材料中的观点。
实行美国式的三权分立的总统共和制;
中国并不只是美国政体的简单复制,后把总统制改为内阁制。
【素养提升】
陈旭麓先生所言:“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以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可以说是‘揖美追欧’的结果,是五四以前80年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几代人的奋斗而取得的最富深远意义的结果,是中国近代民主政治实践的一块里程碑。”下列有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它实际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②它宣称中华民国的主体属于全体国民
③它规定只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④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性质的重要文件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议会可以对临时大总统的谋叛和国务员的失、违法行为进行弹劾,并可以“提出质问于国务员,并要求其出席答复”。至于内阁是否具有提请总统解散议会的权力,或者总统是否具有径行解散议会的权力,《临时约法》未置可否。这些规定
A. 突出体现了革命派的政治意图 B. 体现了立法与行政权相互制约
C. 落实了启蒙思想三权分立原则 D. 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与等级制
A
1913.10-11
就任正式大总统
解散国民党
1914
《中华民国约法》
实行总统制
《修正大总统选举法》
1915.5
《中日民四条约》
1915底
复辟帝制
1912.8 1913.3
宋教仁案
护国战争
二次革命
1917
张勋复辟
段祺瑞
护法运动
军阀混战
2、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国民党成立
政党政治尝试
共和制名存实亡
捍卫民主共和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2、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
(1)政党政治
①背景:辛亥革命后,随着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
②尝试: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
→宋教仁等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负责组织责任内阁。
③破坏:“宋案”发生(上P113历史纵横)
→“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被镇压
→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1913.11)
④结果: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⑤失败原因: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国民党内部力量涣散
(2)帝制之路
①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在反对下,被迫取消帝制。
②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军阀割据,政治格局混乱不堪。
【历史纵横】民国初期的党派
【纲要上114学习聚焦】北洋时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相继爆发。军阀混战和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是这个时期最大的特点
【习题演练】
民国初年,出现了人们竟相从政参政的热潮,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在一些城市中“今日开会,明日结社,不日男女平权,即日财产平等”。对以上现象的合理解读是
A.政局变动增强了民众参政意识 B.是对议会斗争道路的成功尝试
C.这是政党政治的一次成功尝试 D.违背民主精神并导致军阀割据
针对中华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有学者提出“多数本应参与其中的人”却形成国会“万万不能存立”之共识。据此可知,民国初年的民主政治
A.社会基础薄弱 B.违背社会潮流 C.导致军阀割据 D.缺乏理论依据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3、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
理论: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P15历史纵横)
孙中山初衷:主权在民
(1)训政时期(1928-1948)
开始:1928年,国民党成为新统治者,宣告军政结束
实质:剥夺人民权利的 一党专政
(2)宪政时期(1948-1949)
(1)制宪国民大会(纲要P149)
内容:1946年,通过《中华民国宪法》
实质:国民党坚持独裁和内战
(2)行宪国民大会(1948)
史实:1948年,国民党打出“行宪”的招牌,召开“国民大会”
内容: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
实质: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代表,企图为独裁统治披上“宪政”外衣
结果:最终崩溃
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付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由国民政府总揽执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训政纲领》
国民政府“总揽中华民国之治权”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
(纲要上126)
五权分立
一党专政
1927年秋,宁汉合流:国民党专制统治确立
1928年东北易帜:国民党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
角度 南京临时政府 北洋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政权与制度建设 ⑴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⑵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⑴1912年8月,同盟会与几个党派合并,改组为国民党,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实际由宋教仁主持党务;⑵1913年,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多数党领袖;⑶(1913年春,袁世凯制造“宋案”,并镇压二次革命)1914年,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后解散国民党和国会。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⑴1928年,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训政纲领》,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⑵1946年11月,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通过了国民党一党专制的《中华民国宪法》;⑶1948年,国民党打出“行宪”招牌,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宪法性文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约法》 《训政纲领》和《中华民国宪法》
政治特征 缔造了民主共和制(三权分立和内阁制) ⑴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⑵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政党政治的尝试;⑶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破坏民主共和,实行独裁统治(4)军阀割据混战 披着“训政”“宪政”的外衣,实行独裁统治
【知识梳理】
1.叙述民国时期共和制度的确立及曲折发展历程;
结合地图及书本P16、17,简述中共对民主制度的探索与建设。
学习聚焦: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的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为新中国政权建设 理论基础 苏维埃政权 抗日民主制度,三三制 奠定坚实基础
【纲要链接】
第一个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意义: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一)农村革命根据地(27-37)的制度探索
1.背景:理论基础: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实践基础:已建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陆续建立
2.制度探索: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1)建立:1931,江西瑞金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2)内容:
(3)意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法令 宪法大纲、土地法、劳动法等
政府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主席 毛泽东
政权归属 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3.意义: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1.背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抗日民主根据地扩大
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
2.政治制度探索:
①设立边区政府(民国地方政府)
②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
③“三三制”
④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纲要142)
(二)抗日根据地(全面抗战时期1937-1945)的制度探索
【纲要链接】纲要上 P142
背景:国民党消极抗战,反共倾向日益增长
皖南事变引发抗议
目的: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
政策:经济-减租减息,开展大生产
政治-精兵简政,“三三制”,选举制度
材料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思考点:结合所学分析抗日根据地与革命根据地采用不同政权模式的原因。
原因:革命形势(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不同;
指导思想不同:前者受苏俄革命和政权建设影响较大,
后者反映党独立自主地探索政权建设。
材料二: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材料一:
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全部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的。
1.解放战争期间:行政区
(1)背景:解放战争期间,
战局发生变化,解放区日益扩大
(2)措施: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在行政区设置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3)意义: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
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新中国胜利前夕: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意义:是对马克思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内容: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探索
①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资产阶级共和国应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史料阅读)
②提出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科学概念以及现阶段人民的范畴。(纲要上P156历史纵横)
1949.10.1
1956
1966
1976
1978
两年徘徊
中国当代史时间轴
新中国 社会主义
成立 改造完成
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 文化大革命
十一届三中全会
共同纲领
54宪法
82宪法
★
★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92 2012 2017
★
★
★
南方谈话
中共十四大
中共十八大
中共十九大
新阶段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学习聚焦:中国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有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949
1954
1957
1966-1976
1982
《共同纲领》奠基: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54宪法正式建立: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
遭到严重破坏,“文革”结束后逐渐恢复
82宪法进一步完善: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历程梳理
【概况】
①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这一制度的核心是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②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1.奠基:1949年第一届政协《共同纲领》(性质:临时宪法)
2.正式建立
(1)标志:1954第一届全国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意义①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②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顺利进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脉络
【链接纲要上P160】
性质: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54宪法》
3.遭受破坏和挫折
4.进一步完善
⑴标志: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 1982年宪法
⑵人大改进表现①改进选举制度,扩大范围,差额选举
②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职权
③赋予省级人大规定地方法规
1982年宪法意义:
①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
②性质:是一部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
③集中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
④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局面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⑤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⑥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链接纲要上170)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脉络
【链接纲要上170】
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
经济基础 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 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工具
行使权力主体 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体是人民 协调资产阶级内部利益关系的场所。
权力机关原则 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按照权力制衡原则组织。
相似点 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从形式上看有某些相似之处,都是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 【归纳总结】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脉络
1949
1956
1978
1982
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代行人大职能
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进一步明确这一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并提出了一整套与之相关的理论与政策
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
改革开放后
中共十二大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走上制度化轨道
【知识梳理】
1993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46
1946年政协会议在重庆召开
1954
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代行人大职能结束
八届人大一次会议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基本内容
①地位:中共是执政党(核心),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②关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③性质: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④职能:54年前 代行人大
后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纲要上155 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权力:行使自治权
行政地位:原则上依据各自治地方的地域大小和人口多少决定
区划: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功能: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形成过程: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实践中逐渐形成,首先发于城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脉络
①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②1945年
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③1947年
内蒙古地区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成为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自治区
④1949年《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⑤1954年
宪法规定
各“少数民
族聚居的
地方实行
区域自治”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发展
②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③1990年
“三个离不开”
④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⑤中共十八大以
两个共同
五个认同
四个要
中共十九大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3
2019
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系统总结成就和显著优势;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
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特点和优势:
三个坚持
一个既又: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国国情。
归纳总结
历程:
君主权力不绝对——封建君主专制———资产阶级共和制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
人民民主
认识:
政治体制总发展趋势:专制→民主 人治→法治
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政体
先秦 秦朝————清朝 中华民国 新中国
归纳总结
世界各国政治制度
主要形式: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共和制等(多样性,独特性)
原因:各国国情不同,在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演进的结果
【知识整理】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政府颁布的重要法律文件(不包括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颁布的法律文件)
(1)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钢》。(纲要上P109)
(2)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纲要上P11)(选必一P14)
(3)1914年5月袁世凯颁布《中华民国约法》。(纲要上P113)
(4)国民党于1928年通过《训政纲领》。(纲要上P126)
(5)1928年,国民政府颁布《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纲要上P126)
(6)1946年底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通过《中华民国宪法》。(纲要上P149)
【易错易混】1912年2月12日,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此时,南京临时政府已经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尚未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