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导读】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
各国国家制度和国情不同,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方式各异,但也呈现出相互学习、借鉴的特点。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探索和建立起考试选拔的文官制度,以规避政党更替造成的政府工作动荡。
晚清以来的近代中国,改科举教育为学堂教育,改科举选官为学堂选官,并在民国时期尝试建立公务员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制度,并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与推行公务员制度。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要点 水平1-2学习目标 水平3-4学习目标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 能够叙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迁的历史过程,解释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迁的原因;能够简述不同选官制度的作用;通过了解科举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内容,归纳科举制的特征。 能够通过比较中国古代不同选官制度的差异,认识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重大的创举;认识选官制度基于不同的时代特征、社会状况和统治需要而不断调整。
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能够叙述中国古代官员考核、监察制度变迁的历史过程,知道不同阶段考核、监察制度发展的表现。比较不同朝代考核、监察制度的异同,理解中国古代官员考核、监察制度变迁的原因。 认识中国古代官员考核、监察制度发展的特征。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社会治理和官员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认识古代官员管理制度的变化是基于不同的时代特征、社会状况和统治需要而不断调整。
【学习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学习聚焦】元朝恢复科举制,明清时期科举制仍是选官的主要途径。这一时期考核与监察制度也更趋严密。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学习聚焦】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以考试取人,扩大了用人范围,对历代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学习聚焦】重法吏、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是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选拔的主要制度和用人特点。
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时期 选官制度 标准 方式
西周
春秋战国
秦
两汉
魏晋
隋唐至明清
世官制
举荐、军功爵制
察举制、积功劳为官、征辟制
血缘
才能、军功
世袭
举荐、立军功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才能
向官员学习律令
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
影响: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原因: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争霸图强的需要。
原因:法家思想治国。
两汉察举制
材料:“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 ——《资治通鉴·汉纪·武帝元光六年》
背景
标准
方式
内容
影响
补充
汉武帝巩固和发展大一统(措施之一,纲要上P21)
德行和才能(舆论评价、为官能力)
分类 制度 门类
常科 岁举,有人数规定、具体标准 孝廉、茂才
特科 无固定时间,有具体标准 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
(郡、国地方官)先考察后推举。
分常科和特科
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积功劳为官、征辟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背景
创立
方式
标准
影响
①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
②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动加剧,察举制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
③曹操尝试新的选人方法;④礼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上P38)
曹丕
中正评定“状”,吏部授官(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
初创时期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纲要上P38)
①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上P38);
②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上P38)。
时期 阶段 概况
隋朝 确立
唐朝 继承完善
宋朝 进一步发展完善
元朝 恢复
明清 加强
清末 改革、废除
隋文帝分科考试;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形成)
①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②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纲要上P38)④分为制举和常举
①“取士不问家世”,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②崇文抑武、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纲要上P50)③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实行糊名、誊录、锁院等④南北分卷制度(纲要上P63)
恢复科举,时断时续,比例不高;1313年,元朝宣布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上P67)
三级考试;四书五经命题(八股取士);明南北卷——南北中卷制度
戊戌变法改科举:加设经济特科;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清末新政废科举(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立停科举之奏)
隋唐—明清:科举制
1.背景:①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纲要上P38);
②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
2.演进历程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①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举人。
②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考中者成为贡士。
③殿试:在会试后举行,由皇帝主持,通过者成为进士。
进士分三甲:一甲二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等;二甲、三甲均取若干名,分别赐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
范进中举
“天子堂”保和殿
【材料一】: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 盛于贞观、 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卷一
【材料二】:(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1.以考试取人,扩大了用人范围/扩大了统治基础;
2.对历代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
3.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4.加强了中央集权;
5.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纲要上P38)
6.为西方文官制度提供了借鉴。
3.科举制度的影响
模拟演练
材料一 北宋科举较之唐代科举大大发展了一步,基本上脱弃了前期封建社会荐举制的残余,对后期封建社会整个社会结构、文化形态的最终形成发生了重大的作用。如果说科举制度在历史上经过长期孕育而在唐代脱胎成形的话,那么科举制度的成熟定型则是在北宋……北宋科举的一系列条规和立法,元、明、清三代都递相承袭,即令有所变化,也不过是在北宋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扩展罢了。
——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度的成熟定型则是在北宋”的主要表现,概括“科举制对后期封建社会整个社会结构、文化形态”的影响。(6分)
表现:脱弃了前期封建社会荐举制的残余;条规、立法为元明清递相承袭;“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2分,写出其中2点即可)
影响:社会结构:推动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1分)促进了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扩大用人范围,扩大封建统治基础。(1分)
文化形态:推动向学风气的形成。(促进学校教育发展、维系儒家核心地位) 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日益束缚人们的思想,阻碍科学文化发展。(2分)
时期 选官制度 标准 方式
西周
春秋战国
秦
两汉
魏晋
隋唐至明清
世官制
举荐、军功爵制
察举制、积功劳为官、征辟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血缘
才能、军功
德才
家世、道德、才能,后只看重家世
考试成绩或才学
世袭
举荐、立军功
地方举荐、中央征召常科与特科
中正评定(状),吏部授官
考试(制举与常举),吏部选拔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才能
向官员学习律令
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
趋势:
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
选拔方式:由地方评定推荐演变为中央考试选拔。
选拔特征: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出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影响: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社会阶层流动;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思考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趋势及影响。
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
指国家对政府官员的监督、考察及检举。
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
指上级主管部门对所属官吏在一定任期内施政效果进行考察。
二、中国古代的官员管理制度
◎ 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出土西汉《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木牍
1. 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
1.秦汉:
上计制
郭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报于郡国。
郡国将各县、侯国上报来的各项数据汇总,制成计薄/集簿后,上报中央。
御史参与审核,防止造假。上计考核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
2.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战乱使考核多流于形式
3.隋唐考核由尚书省吏部负责(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中央、地方两种形式;
唐朝考核官员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分为九等。)
宋朝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
4.明清:考核严密
清朝考课制度:
三年一次的京察(京官)和大计(外省文官)。
1. 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
朝代 考核制度 考核内容 考核对象 考核机构
秦汉
隋唐
明
清
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盗贼多少等
御史参与
品德、才能
吏部
考满、考察;
上计制
考课
(京察 大计)
任职期满;贪、酷、不作为
京官、外省文官
各县、郡国
(隋)九品以上官员
京官、外地官员
秦汉至明清时期官员考核制度的演变历程
演进趋势:
①官吏考核重点由品德才能逐步转向加强对官吏的控制,与我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吻合。
②逐渐形成有规定期限,有指定的具体内容,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层次分明,各有分工,自上而下较为完善的官吏考核制度。
探究拓展:结合材料(学习拓展P34),谈谈你对中国古代考核问题的看法。
考核是中国古代官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历代十分重视考核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明朝张居正曾说: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恐亦难以底绩而有成也。
——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
积极:
局限:
一定程度监督作用;提升良好素养,推动吏治清明和行政效率的提高,社会秩序良性发展……
本质是维护君主专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等现象
模拟演练
材料 中国古代历朝都把对官员的考课(考核)作为治国治吏的重要措施。唐朝初年建立完善的考课制度,其考课标准主要有“四善二十七最”等。“四善”即德、慎、公、勤,是对全体官员的品德要求:“最”是对官员任职才能和工作绩效的要求,按官员职务与职责分为“二十七最”,如“铨衡人物,擢尽才良,为选司之最”“扬清激浊,褒贬必当,为考校之最”等。四品以下官员的考课由吏部考功司掌管,三品以上须报呈皇帝亲自裁决。所有官员每年都需行一小考,每三年或四年一大考,据“善”“最”综合考察分为三等九级,以等级定升降和赏罚。唐中期以后,考课渐流于形式。 ——摘编自高元庆《中国古代官员政绩考课制度》等
(1)依据材料,概括唐初考课制度完善的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6分)
完善: 一整套考课制度:考核标准——品德、 绩效、才能并重;考核类别——一年小考, 三年大考;考核层级一三品以上皇帝裁决、三品以下吏部掌握;考核结果——按考核等级确定升降和赏罚。 (4分)
作用:有利于改善吏治,提升官僚队伍素质;有利于提高行政效能,维护中央集权;为唐朝前期出现“治世”局面提供了制度保障。(任写2点给2分,共2分)
2. 中国古代的官员监察制度
中央 地方
秦汉
隋唐
宋
元
明
清
御史大夫
御史台
台谏合一
(御史台、知谏院)
都察院:监察御史、
六科:给事中
都察院
郡监御史、(汉)刺史
道(监察区)
路(监察区,设四监司)
通判
御史台
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汉武帝:十三部州刺史
唐太宗:十道监察
刺史制度:
①原因:加强中央集权,澄清吏治。
②特点:品级不高,权力很大。
③职能: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以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上P21)
④影响:巡视监察制度一直延续下来。
“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唐朝的巡回监察制对地方有巨大的震慑作用。
明朝“科道”的职能和特点?
都察院:不仅负责纠察内外官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负责皇帝的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差六部百司之事。 特点:品级低,权力大。
清朝“科道”职能的变化?
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
模拟演练
材料 “刺史”即是刺举不法之人。(汉)武帝时称部刺史,全国划分为十三个部(州),每部(州)包括若干个郡。每年秋八月,刺史分部周行督察,年终返京奏报,其没有常设的办事机构,走到哪里便临时设“治所”或“所止理事处”,作为中央政府派遣的监察特使其具体职责从一开始就有明文规定,即“六条问事”。对于郡国诸侯王的行为一经查出有违法之处,便可奏报皇帝,其不察小吏,专察大吏,不光举劾奏报,还可以贬退大吏,刺史受中央御史中丞直接管辖,地位并不高,属下大夫,待遇也不丰厚,每年秩六百石,但刺史所监察的对象却远远高出自身的地位,可以监察二千石的官吏(地位相当于郡守,即地方最高职位)。
——摘编自窦重山《浅论刺史制度的产生及其演变过程》
据材料,指出汉武帝时部刺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设立部刺史的意义。(8分)
特点:①小官监察大官(以小驭大);②中央派遣并直辖;③职责有明文规定;④无常设办事机构。(4分)
意义:①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②整顿了吏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每点2分,共4分)
2. 中国古代的官员监察制度
中央 地方
秦汉
隋唐
宋
元
明
清
御史大夫
御史台
台谏合一
(御史台、知谏院)
都察院:监察御史、
六科:给事中
都察院
郡监御史、(汉)刺史
道(监察区)
路(监察区,设四监司)
通判
御史台
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1)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监察官位卑权重;中央到地方单线垂直(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中央到地方层层监督渐趋严密。
(2)监察体系行使监察权的主要表现?
①监察官对行政官权力的制约;②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制约;
③皇权对官僚权力的制约;
④监察官之间权力的相互制衡。
(3)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体系?
①监察体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②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四善七十二最
吏部考核、严格的考核标准
课堂小结:
实质:始终围绕着皇权的强化、中央集权的加强而变化,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