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张孝祥,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鄞yín县(今浙江宁波)人。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唐代诗人张籍的七世孙。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张孝祥状元及第,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为权相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谋反,并将其父下狱。次年,秦桧死,授秘书省正字。历任秘书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宋孝宗时,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隆兴元年(1163年)任建康留守。又为荆南、湖北路安抚使,此外还出任过抚州、平江府、静江府、潭州等地的长官,颇有政绩。乾道五年(1169年),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致仕:辞官退休)。次年在芜湖病逝,年仅三十八岁。
张孝祥善诗文,尤工于词,其风格宏伟豪放,为“豪放派”代表作家之一。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等传世。
【创作背景】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张孝祥出任静江(今属广西)知府,第二年遭谗言而落职(落职:罢官)。他虽然心中充满愤懑,但自感无愧于天地。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即景生情,写下这首词。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yì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参考译文】
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无垠,在这个中秋将至的时候,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月光下的洞庭湖水皎洁澄澈,如镜似玉,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内心悠游自在,与眼前景物相合,却不知如何道出这妙处,与君分享。
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胸襟仍像冰雪一样透明。而此刻的我,头发稀疏,衣衫单薄,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洞庭湖。让我用北斗舀一瓢西江水,细细品斟,请天地万物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的拍打着船舷,独自放声高歌,不知此时是何年!
作者面对洞庭湖,内心悠游自在,那到底洞庭湖有什么特点?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平静
玉鉴琼田三万顷——清澈、广阔(比喻)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清澈、透明
词的下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肝肺皆冰雪——冰清玉洁,襟怀坦荡,光明磊落(比喻)
稳泛沧浪空阔——自己虽遭贬谪,变得萧条冷落,但自己的心神无一丝动摇,仍沉稳地泛舟洞庭,显得洒脱豪迈,心胸开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拿北斗星当酒器,舀起西江之水,请天地万物作宾客,陪我纵情豪饮,这是何等的自信与豪迈(比喻、想象)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作者置身水天相接、澄澈广阔的洞庭湖上,怡然自得,宠辱皆忘,忘情地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达到了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
现在我们把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形象放在一起,你们再看看,发现了什么?
表里俱澄澈
“表里俱澄澈”一句堪称千古名句,请分析其在表达上的妙处。
“表里俱澄澈”一语双关,既是写景,也是写人,是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一写秋月秋水之美,美在哪里,美在澄澈。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没有一丝一毫的浑浊,没有一丝一毫的污染,可谓纤尘不染。
一写自己品格之美,有如秋月、秋水。作者在此表明自己是一个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男子汉、大丈夫。
杜甫诗有“心迹喜双清”一句,强调为人处世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中国文史馆馆长袁行霈认为,“表里俱澄澈”“心迹喜双清”可以集成一副对联。
表里俱澄澈(张孝祥)
心迹喜双清(杜甫)
这首词不仅写出了词人坦荡磊落的胸襟,也流露出一丝“孤独”,请找到相关“证据”加以分析。
孤光自照——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万象为宾客——以自然为友,而不是以人为友
扣舷独啸——无人理解的孤独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中国古代文人常用的逃避现实的法门:寄情山水,聊以慰藉自己无人理解的孤独,生活中的不得志。
【总结】
这首词是一首即景抒怀之作,词人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自己的高洁坦荡和豪迈气概,同时隐隐透露出被贬谪的悲凉。这种悲凉在月光的照抚下,在湖水的摇篮里,回归恬淡和安宁。他原先躁动不安的心灵,找到了最好的休憩和归宿之处。作者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中,人的开阔而洁净的心灵之与澄澈的景色“合二而一”,这岂不就是最大的快慰与欢愉?此种“妙处”,又岂是“外人”所能得知!张孝祥真正做到了“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舒云卷”。
妙处难与君说
上片:洞庭澄澈、清疏淡远、宁静宽广
下片:内心澄澈、融我与境、物我合一
【情景默写】
《念奴娇·过洞庭》中,“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写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且难以诉诸言语。
《念奴娇·过洞庭》中,由忆往事到内心抒怀,表现作者襟怀坦荡问心无愧的句子是: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念奴娇·过洞庭》中,“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两句语意双关,写出了月夜泛舟的具体感受和从容之举,象征着对群小进谗、众口铄金的世俗风气的蔑视。
《念奴娇·过洞庭》中,“素月分辉,明河共映,表里俱澄澈”三句写扁舟上的诗人,如秋月秋水一般,是一个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大丈夫。
《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借明亮的月光和灿烂的银河,说自己“表里俱澄澈”的两个句子是:素月分辉,明河共影。
【情景默写】
《念奴娇·过洞庭》中,以江为酒,对星细酌,万物为友,用奇崛想象之语表达词人愉悦的心境和豪迈的气度的句子是: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念奴娇·过洞庭》化用苏轼文词击节叹咏夜色美好的诗句: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念奴娇·过洞庭》中,“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写如玉镜美玉一般的湖面广阔而邈远,上面只有我一叶细小的扁舟。
《念奴娇·过洞庭》中,忆起“岭海经年”的为官生涯,并以“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来象征自己纯正无私和洁身自好。在结构上,它又与上片的“表里俱澄澈”在意境上下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