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3 17:53:23

文档简介

哈尔滨市南岗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2023.5.18
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9:00—11:30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4小题。
材料一:
近几十年来的“红学”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人物、医药、法律、饮食、服饰、园林等等微观方面。而《红楼梦》作为经典名著,我们的阅读和研究更应该着眼于文学本身,更应该立足于小说的社会背景、情节故事和人物命运。对《红楼梦》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认识《红楼梦》的意义不仅仅是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也不仅仅是“有情之天下”以及对个体命运的体验和感叹,而且是存在于多重世界和生命历程之中,存在于观照现实生活之中,这是超越种族和国度的。《红楼梦》中有生活世界、艺术世界和哲学世界三重世界,《红楼梦》还写了希望、烦恼和无奈失落三个生命历程。
(摘编自成中英《<红楼梦>的世界、人生和艺术》
材料二:
《红楼梦》的诞生,给我们提供了一部可借鉴的艺术典范。在中国古典小说乃至世界文学史领域里,它达到了高峰。《红楼梦》的创作登峰造极、出神入化、浑朴天成。小说中表现出的唯物观、辩证论、发展论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也是客观的。
《红楼梦》成书迄今已200多年,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小说之一,它不仅感动了中国人,而且也得到了其他民族的重视与喜爱。《红楼梦》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数十种续书,被翻译成各种文字,流传到世界各国,感动了不同民族的读者。
《红楼梦》即梦断红楼、梦逝红楼之意,《红楼梦》的创作以贾、史、王、薛(谐音理解为假、死、亡、血)四大封建贵族大家庭为背景,叙写了四大家族的兴衰。曹雪芹试从时代精神演进及其与社会实践互动的角度切入,把握当时的历史发展的主线与脉络,达到了对艺术性、文学性、思想性协调统一的全新理解和深刻把握。《红楼梦》融政、经、文、艺、史、哲、理、法、医、社会、建筑、音乐、绘画、舞蹈、戏剧、孔儒、李道、释佛、玄学以及伦理于一炉,既是思想小说,又是社会、经济、政治小说。可以说是中国18世纪中叶封建社会发展到高度文明的产物,是中国18世纪中叶封建社会的大百科全书。《红楼梦》不是死的小说,而是有时代精神活跃其间的“活”的化身。
“红学”与“甲骨学”“敦煌学”,并称东方三大显学。红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谓三教九流、五花八门、一览无余。
(摘编自李海林《<红楼梦>赏析》)
材料三:
《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我们不只是在读《红楼梦》,我们也是在阅读自己的人生。许多人把《红楼梦》摆在床头,每天晚上睡前读一段,若有所悟,每次感觉都那么不同。
许多人会问《红楼梦》十二钗,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林语堂说:最喜欢探春,最不喜欢妙玉。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最喜欢”和“最不喜欢”。反复看了二三十次《红楼梦》,我不敢回答看起来这么简单的问题。
探春是贾政的女儿、宝玉的妹妹。她的母亲赵姨娘,一个丫头出身的妾。因为卑微的出身,赵姨娘似乎总是愤愤不平,嫉妒他人,总觉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她也把这委屈转化成报复他人的恶毒言语或行为,连自己亲生的女儿探春,也不例外。探春聪明,大器,极力想摆脱母亲卑贱的出身牵连,她努力为自己的生命开创出不同于母亲的格局。她处事公正不徇私,曾经在短时间内代理王熙凤管理家务,有条不紊,兴利除弊,展现了精明干练的管理才能。
林语堂深受欧洲启蒙运动影响,重视个人存在的自由意志,重视个人突破环境限制的解放能力。林语堂一定喜欢探春,探春是他尊崇的生命典型。
但是妙玉呢?妙玉是一个没落的官宦人家的女儿,因为家道败落,不得不出家为尼,她寄养在贾家的寺庙中,看来是修行,心中却积压着不可说的郁浊的苦闷。妙玉孤傲,看不起俗世的人,对乡下来的刘姥姥嗤之以鼻。她孤芳自赏,这样的性格,即使在今日,恐怕也很难有朋友,在世俗社会,总是招人嫌怨。我们能够“不喜欢”妙玉吗?我们能够嘲笑妙玉吗?
《红楼梦》的作者,没有“嘲笑”,只有“悲悯”,没有“不喜欢”,只有“包容”。《红楼梦》的作者引领我们去看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高贵的,卑贱的;富有的,贫穷的;美的,丑的。
宝玉关心每一个人,关心每一种生命不同的处境,他对任何生命形式,都没有“不喜欢”,都没有恨,包括地位卑微的丫头、仆人。在他的心目中,她们都是应该被尊重的对象,都是可以被欣赏的。他在繁华的人间,看到芸芸众生,似乎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像自然中的一朵花,他没有比较,只有欣赏,只有欢喜与赞叹。
多读几次《红楼梦》,回到现实人生,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原来也都在《红楼梦》中。每个人都背负着自己的宿命,走向自己的命运,或许我们会有一种真正的同情,也不会再随便说:喜欢什么人,或不喜欢什么人。
(摘编自《蒋勋说<红楼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学”是东方三大显学之一,其研究集中在人物、医药、法律、饮食、服饰、园林等等微观方面。
B.《红楼梦》因为是中国最重要的小说之一,感动了很多人,所以乃至在世界文学史领域里都达到了高峰。
C.《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因为我们不只是在读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我们也是在阅读自己的人生。
D.《红楼梦》的作者不喜欢妙玉。小说中的妙玉家道败落,出家为尼,孤芳自赏,心中积压着郁浊的苦闷。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认为阅读研究《红楼梦》应立足于小说的社会背景、情节故事和人物命运,不能忽视文学本身。
B.《红楼梦》的内容包罗万象,既是思想小说,又是社会、经济、政治小说,读者可以从中各取所需。
C.《红楼梦》呈现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作者引领我们理解每一种生命不同的处境,去悲悯和包容。
D.宝玉关心每一个人,对谁都没有恨,对丫头、仆人也尊重、欣赏,这体现了宝玉善良、顺从的性格。
3.《红楼梦》风靡世界,感动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读者,下列不属于其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的创作登峰造极,出神入化,浑朴天成。小说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B.《红楼梦》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数十种续书,被翻译成了各种文字,方便阅读。
C.《红楼梦》是中国18世纪中叶封建社会的大百科全书,内容丰富,思想性强。
D.《红楼梦》的意义存在于多重世界和生命历程之中,存在于观照现实生活之中。
4.在《红楼梦》十二钗中,林语堂为什么最喜欢探春 请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题 ,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每一朵雪花都认真飘落
余君才
(1)雪是什么时候开始下起来的,我已经记不清了。母亲在半夜里翻身,在沉寂的夜里忍不住大声咳嗽。大半夜的,风轻轻推开虚掩的窗户,屋子里越发清冷,母亲帮我盖好棉被,又走回了自己的屋子,然后传来一阵轻微的咳嗽声。窗外的天空低垂,风更加凛冽起来,我静静地躺在夜里,毫无睡意,看着窗外。窗外的天空慢慢地变亮,我感觉雪就要落下来了。
(2)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又睡过去了,母亲起身的时候,我也不知道。雪要落下来了,母亲想起了山野上的那一块麦地。麦苗青青,但疏于人力,麦垄里的杂草还没有来得及铲掉。母亲拿起锄头,走向了那块月光下的麦地,她对山野里那些迎风招摇的麦子无比珍视。她要赶在雪花落下来之前将那块麦地的杂草除掉。不然大雪落下来,麦子连同杂草埋在下面,土地的营养全被杂草给吸走了,冬雪之后的麦子就会面黄肌瘦。
(3)母亲回到家的时候,雪已经越下越大。我透过房间的窗户看见母亲扛着锄头从大雪纷纷的小路上走回来,她的脸颊已经被冻得通红,母亲用龟裂的手轻轻去掉落在身上的雪花,将锄头靠在屋前的墙角,然后经过庭院走进屋子里,母亲的身后,大雪将夜晚映得发亮。
(4)窗外的雪越下越紧,每一片雪花都在天空中飞舞。仿佛一个盛大的节日,雪花纷纷扬扬,在大地上尽情狂欢。那年的雪可真大啊,它是我记忆中最大的一场大雪。雪落在大地上,发出簌簌的声响,一会儿工夫大地就变成雪白的一片。那一年的庄稼也大丰收,母亲说:“瑞雪兆丰年,多亏那场雪啊!”但我总是觉得所有的收获都是母亲劳动得来的,我永远忘不了那场雪,忘不了透过房间窗户看见母亲扛着锄头从大雪纷纷的小路上劳作回家的画面。
(5)后来,长大了些,在书里读过很多下雪的场景。“风雪山神庙”里那一场越下越紧的大雪令人惊心动魄,林冲的人生又将何去何从。读到《红楼梦》里“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想到漫天大雪、万物归一的世界,难免有些悲伤。读过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风雪中归来的人会是谁呢 那个风雪中归来的人一定经历了风雪的洗礼,但我想得更多的是在风雪夜里劳作归来的母亲。
(6)在走南闯北的岁月里,我见过在空中旋转升腾、尽情狂舞的朔方的雪,也见过妩媚婉约、涂着胭脂的江南的雪。我见过一个在风雪中,推着三轮车急着赶路的收废品的老人,雪落在他的破旧的衣服上,他继续赶路前行。我还见过一个在大雪纷纷的夜里,推着手推车等在火车站帮人拖行李赚钱为老伴看病的老人。我甚至看见过一个在大雪纷飞的夜里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瑟缩发抖……
(7)他们和我的母亲一样,都太普通了。他们在每一片雪花之下,过着自己平凡的生活,经历自己的人生。一切都是那么稀松平常,他们好像从来都没有被人们发现过。
(8)但,每一片雪花都认真飘落。它滋润万物,落在山间、湖泊、田野、城市的街道……仿佛每一片雪落下时,都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在每一片雪花下面,人们都过着自己的生活,有的轻衣简从,有的锱重前行,有的乞讨人生,有的辛苦劳作,有的在百叶窗下享受一杯热咖啡的温暖,有的在大雪弥漫的街道上认真地讨着自己的生活……
(9)应该说,自然的万物都有着自己的生存定律。大地上的人们,都经历着自己落雪的人生。
(10)人生如落雪,又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坠的人生,虽贵贱殊途,但都可以改变自己的命数,最为可贵的是,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飘落。
(11)每一朵飘落的雪花都有属于自己的命运,毎一朵雪花下面都有着人们不同的生活,每一种生活都值得被歌颂,每位认真生活的人都是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一如那个在风雪夜里劳作归来的我的母亲。(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围绕着雪花,全文写了雪夜里的母亲、书里下雪的场景、北方和南方的雪下的人们,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B.首段两次写到咳嗽,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关心和“我”对母亲身体不好还要冒着雪劳作不辍的担忧。
C.第四段写那一年的雪是记忆中最大的雪,很大程度上是作者的心理原因,因为在那一年“我”想到了雪夜里劳作的母亲。
D.第五段写书里读到的《水浒传》《红楼梦》和刘长卿诗中的下雪情景,都是为下文写风雪中像母亲那样讨生活的人做铺垫。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在本文中选取典型事例,塑造了一个勤劳、勇敢、不平凡的母亲形象。
B.第六段,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C.作者首先叙述了雪夜中母亲的劳作,然后联想到了许多的有雪的场景和像母亲一样在雪中讨生活的平凡的人,最后进行议论、抒情,表达对母亲的热爱,画龙点睛,提示了文章主旨。
D.本文拿人和雪花交错着来写,有深意,体现了作者的匠心所在。
7.这篇散文以“每一朵雪花都认真飘落”为标题,有多层含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陆光祖,字与绳,平湖人。年十七,与父同举于乡。寻登嘉靖二十六年进士,除浚县知县。兵部尚书赵锦檄畿辅民筑塞垣,光祖言不便。锦怒,劾之。光祖言于巡抚,请输雇值,民乃安。郡王夺民产,光祖裁以法。补祠祭主事,历仪制郎中。严讷为尚书,雅重光祖,议无不行。及讷改吏部,调光祖验封郎中,既而改文选。益务汲引人才,登进耆硕几尽。又破格擢廉能吏,或由乡举贡士,或起自书吏。由是下僚竞劝,讷亦推心任之,故光祖得行其志。
左侍郎朱衡衔光祖,有后言,御史孙丕扬遂以专擅劾光祖。时已迁太常少卿,坐落职闲住。大学士高拱掌吏部,谋倾徐阶。阶宾客皆避匿,光祖独为排解。及拱罢,杨博代为吏部,义之,特起南京太仆少卿。又就进大理卿,半道丁父艰。万历五年起故官。张居正以夺情杖言者,光祖遗书规之。及王用汲劾居正,居正将中以危祸,光祖力解得免。居正与光祖同年相善,欲援为助,光祖无诡随。十一年冬,荐起南京兵部右侍郎。甫旬日,召为吏部。悉引居正所挟老成人,布九列。李植、江东之力求居正罪,光祖言居正辅翼功不可泯,与言路左。吏部尚书宋纁卒,遂用光祖代。时部权为内阁所夺,纁力矫之,遭挫,光祖不为慑。尝以事与大学士申时行迕。时行不悦,光祖卒无所徇。时行谢政,特旨用赵志皋、张位,时行所密荐也。光祖言,辅臣当廷推,不当内降,帝命不为后例。
光祖清强有识,练达朝章。每议大政,一言辄定。丕扬劾罢光祖,后再居吏部,推毂之甚力。御史蔡时鼎陈登云尝劾光祖光祖引登云为知己时鼎视鹾两淮以建言罢商人讦于南刑部光祖时为尚书雪其诬,罪妄诉者,人服其量。
(节选自《明史·陆光祖传》)
8.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御史蔡时鼎/陈登云尝劾光祖/光祖引登云为知己/时鼎视鹾两淮/以建言罢/商人讦于南刑部/光祖时为尚书/雪其诬
B.御史蔡时鼎陈登云尝劾光祖/光祖引登云为知己时/鼎视鹾两淮/以建言罢/商人讦于南刑部/光祖时为尚书/雪其诬
C.御史蔡时鼎陈登云尝劾光祖/光祖引登云为知己/时鼎视鹾两淮/以建言罢/商人讦于南刑部/光祖时为尚书/雪其诬
D.御史蔡时鼎/陈登云尝劾光祖/光祖引登云为知己时/鼎视鹾两淮/以建言罢/商人讦于南刑部/光祖时为尚书/雪其诬
9.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垣,即墙、矮墙,一般来说,“垣”突出大,而“墙”突出高。
B.郎中,本是官名,始为帝王侍从官,后世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宋代成为医生的代称。
C.丁艰,即遭遇丧事。子遭母丧,为丁外艰;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为丁内艰。
D.同年,指同一年、年岁相同等,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彼此称为同年。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陆光祖聪慧有才,幸遇伯乐。他十七岁时考中举人,不久考中进士;因为严讷重视他,他一度能够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B.陆光祖一心为国,举荐人才。他在担任吏部验封郎中的时候,致力于荐推人才,既能升用年高而有德望的人,又能破格提拔廉洁、能干的官吏。
C.陆光祖坚持正义,不结朋党。在大学士高拱谋划倾轧徐阶的时候,徐阶的宾客都隐匿了,陆光祖却能替他调解;与张居正同年考取进士,能够不曲意相随。
D.陆光祖襟怀磊落,气量恢宏。蔡时鼎、陈登云曾经弹劾陆光祖,陆光祖将陈登云当做知己;替蔡时鼎洗刷被诬陷的罪名,惩处胡乱诉讼的人。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御史孙丕扬遂以专擅劾光祖。时已迁太常少卿,坐落职闲住。(5分)
(2)尝以事与大学士申时行迕。时行不悦,光祖卒无所徇。(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13题。
送王适[注]徐州赴举
苏辙
送别江南春雨淫,北方谁是子知音。
性如白玉烧犹冷,文似朱弦叩愈深。
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
明年榜上看名姓,杨柳春风正似今。
[注]王适:苏辙的二女婿。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在江南春雨绵绵的季节里为奔赴徐州参加科举考试的王适送行,写下此诗赠别。
B.首联下句写不知北方谁是知音,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相似处。
C.在诗人眼中,王适性情如白玉,品德美好;诗文如朱弦,秀雅流畅,越读越有深意。
D.王适想起马上要乘船行万里路,山高水长,不禁悲从中来,一饮杯中酒,难舍难分。
13.诗歌的尾联写法巧妙,意蕴丰厚,极具神韵,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本题共3小题,每空1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了。
(2)杜甫《蜀相》中“ ? ”两句自问自答,点明了诸葛武侯祠所在的位置。
(3)在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通过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6题。(本题共2小题,共9分)
北京时间2021年7月4日14时57分,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①_______________,标志着我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这是继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后,( ),也是空间站阶段中国航天员的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此次出舱活动,天地间大力协同、舱内外密切配合,圆满完成了舱外活动相关设备组装、全景相机抬升等任务,首次检验了我国新一代舱外航天服的功能性能,首次检验了航天员与机械臂协同工作的能力及出舱活动相关支持设备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为②_______________奠定了重要基础。
神州十二号航天员乘组自6月17日进驻天和核心舱以来,③_______________,目前三名航天员状态良好,后续在轨飞行期间还将进行一次出舱活动。
1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航天员再次实施的空间出舱活动
B.出舱活动进行得很是顺利
C.中国航天员再次顺利出舱
D.中国航天员进行的一次出舱活动
16.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
17.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3分)
A.昨天晚上,忽然狂风大作,暴雨如注,我被振聋发聩的雷声惊醒了。
B.《康熙王朝》是一部以史实为依据的鸿篇巨制,它囊括了康熙在位时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
C.最近,那位足球明星在场上情绪低落,心不在焉,传球和防守都差强人意,真是令人失望。
D.当年中国音乐家往外走,现在世界著名音乐大师趋之若鹜地进入中国。
18. 请选择一项合适的成语放在文中划线处( )(3分)
这些年来,很多地方都喜欢在文化典籍中“ ”,重建历史上有过的、甚至只是传说中的景点,看起来是为了文化,实际上有很多经济图谋。
A. 空穴来风 B. 捕风捉影 C. 张冠李戴 D. 无中生有
四、课内文言文,完成19-23小题(共15分)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臣之辛苦(辛酸悲苦)  形影相吊(安慰)
B.躬亲抚养(亲自)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期望)
C.寻蒙国恩(不久)  听臣微志(准许)
D.夙婴疾病(早时)  拜臣郎中(授官)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而刘夙婴疾病 客逾庖而宴
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室西连于中闺
C.谨拜表以闻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D.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儿之成,则可待乎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群贤毕至(全,都) 少长咸集(全,都) 茂林修竹(修整) 列坐其次(排列)
B.畅叙幽情(深远高雅) 人之相与(交往) 崇山峻岭(高) 或取诸怀抱(有的人)
C.感慨系之矣(连接) 修短随化(变化) 流觞曲水(酒杯) 兴感之由(原因)
D.列坐其次(旁边) 喻之于怀(比喻) 趣舍万殊(趣味) 临文嗟悼(摹写)
22.下列语句中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之 B.所
C.为 D.以
2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志,即“记”,是古代一种叙事抒情的文体,行文可叙可议,表达方式较为灵活。
B.先妣,指“去世的母亲”,“先”常用于尊称死去之人,如先父、先烈、先哲等。
C.束发,指“收束头发”,清以前汉族男孩12岁时束发为髻,故也指“成童之龄”。
D.笏,我国古代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所执的手板,可供记事,用象牙、玉石等制成。
五、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4岁的全红婵在东京奥运会上近乎完美的表现让她一夜爆红。在她还没有回到家中时,一套任意选择户型的房子、一间商铺、20万现金……这些丰厚的奖励已比她先到家,显然这些加起来价值几百万的财产对于家境贫寒的全红婵一家来说足以改变他们的生活,可她的父亲表示不能消费全红婵的荣誉,拒绝了这些可能会给女儿带来隐患的奖励。
张桂梅扎根边疆山区教育四十余载,她千辛万苦筹钱,又千辛万苦地去山里找需要读书的女孩子。她把全部奖金、捐款和大部分工资累计100余万元,都花给了华坪女高的山区的孩子们,可她却怒斥一名大学毕业后当起全职太太的学生,拒绝了她的捐款。
身处当今的时代,正值青春的你总有一份内心的坚守,那么你对以上材料有着怎样的触动呢?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期中考试答案:
1.C; 2.D; 3.B;
4.①林语堂深受欧洲启蒙运动影响,重视个人存在的自由意志,重视个人突破环境限制的解放能力。
②探春聪明,大器,她极力摆脱母亲卑贱的出身牵连,努力为自己的生命开创出不同于母亲的格局,处事公正不徇私,展现出精明干练的管理才能。
③探春的形象符合林语堂的思想取向,探春是林语堂尊崇的生命典型。
解析:1.A项,扩大范围,“其研究集中在……”错误,“集中”前少了“绝大多数”。B项,因果混乱,《红楼梦》“在世界文学史领域里都达到了高峰”是因为它的艺术性和思想性。D项,曲解原意,“《红楼梦》的作者不喜欢妙玉”的说法不对,林语堂不喜欢妙玉,原文是“《红楼梦》的作者没有“嘲笑”,只有“悲悯”,没有“不喜欢”,只有“包容”。
2.“宝玉顺从的性格”于文无据,并且也不符合小说中塑造的宝玉叛逆的形象特征。
3.原文是“《红楼梦》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数十种续书,被翻译成各种文字,流传到世界各国,感动了不同民族的读者”,这是《红楼梦》风靡世界的表现,不是原因。
5.B; 6.D; 7.①冬天的雪花,滋润万物,带来丰收。②母亲在风雪夜里关爱孩子,为了生活顶着风雪勤苦劳作。③雪花下有着不同生活的普通人们,为掌握自己的命运,选择自己的方式飘荡,认真过着自己的生活。5.“‘我’对母亲身体不好还要顶着风雪勤作不辍的担忧”分析错误,根据第二段首句“我不知道------母亲起身的时候,我也不知道”可知, ‘我’当时并不知道母亲要顶着风雪去劳作。6.A“不平凡”错了,母亲是平凡又可敬的。B.改比喻为拟人C.主旨归纳错,赞像母亲一类的人。
8.A9.C10.B
11.(1)御史孙丕扬就用独揽权势(的罪名)弹劾陆光祖。当时陆光祖已调任太常少卿,因此被削职闲居。
(2)(陆光祖)曾经因事与大学士申时行相抵触。申时行不高兴,陆光祖最终没有顺从。
解析:
8.“蔡时鼎”“陈登云”是两个人,二者之间应有一个顿号,由此排除B、C;“时鼎”为人名,排除D。
9.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凡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称丁外艰。
10.陆光祖在担任吏部文选郎中的时候,致力于荐推人才。
11.【参考译文】
陆光祖,字与绳,平湖人,在十七岁的时候,就与父亲同时考中了举人。随即又于嘉靖二十六年考中进士,被授予河南浚县知县一职。兵部尚书赵锦,下令征召京都周围地区的百姓修筑边塞墙垣,光祖(因浚县较远)说百姓去不方便。这就惹怒了赵锦,便上书要弹劾他。光祖将这些情况报告给巡抚,请求交纳雇工的工钱,老百姓于是安定下来。郡王夺取百姓产业,光祖依法裁处了郡王。补任祠祭主事,历任仪制郎中。严讷为礼部尚书,十分尊重光祖,建议没有不被采纳的。等到严讷改任吏部尚书,就调陆光祖为验封郎中,不久调任文选郎中。更加致力于荐举人才,升用了几乎所有年高而有德望的人。又破格提拔廉洁而有能力的官吏,有的是由乡试举出的贡士,有的是由书吏中选拔上来。由此下面的僚属竞相勉励,严讷也真心信任他,所以陆光祖能够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左侍郎朱衡忌恨陆光祖,在背后说陆光祖的坏话,御史孙丕扬就用独揽权势(的罪过)弹劾陆光祖。当时陆光祖已调任太常少卿,因此被削职闲居。大学士高拱掌管吏部,谋划倾轧徐阶。徐阶的宾客都躲避隐匿,只有陆光祖替他调解。等到高拱被罢职,杨博接替掌管吏部,赞许陆光祖讲正义,特别起用他为南京太仆少卿。又升为大理卿。半路上遭遇父丧(就回家奔丧)。万历五年,被起用为原来的官。张居正因为居丧未满出任官职,杖责议论的人,陆光祖写信(寄信)规劝他。等到王用汲弹劾张居正,张居正将要用大罪加害他,陆光祖极力解救使他得以幸免。张居正与陆光祖同年考取进士,相互友好,想引荐他做助手,陆光祖不曲意相随。万历十一年冬天,他被举荐起用为南京兵部右侍郎。才过十天,就被征召担任吏部职。他把张居正所摒弃的成熟稳重的人全部召回,安排在九卿各部中。李植、江东之极力请求治张居正的罪,陆光祖称张居正辅佐的功绩不可抹杀,与舆论相反。吏部尚书宋纁去世,于是起用陆光祖代替。当时部中的权力被内阁夺取了,宋纁极力矫正,遭受挫折,陆光祖不因此惊惧。曾经因事与大学士申时行相抵触。申时行不高兴,陆光祖最终没有顺从。申时行辞职,神宗特意授旨起用赵志皋、张位,都是申时行暗中推荐的。陆光祖称,辅佐大臣应当由朝廷推荐,不应当由宫内降旨。皇上这次的命令应下不为例。
陆光祖为人耿介有骨气,见识高明,通晓朝廷典制,每当议论大政方针,他一言确定要害。 孙丕扬弹劾罢免陆光祖,后来孙丕扬两次在吏部任职,陆光祖极力推荐支持他。御史蔡时鼎、陈登云曾经弹劾陆光祖,陆光祖将陈登云当做知己。当时蔡时鼎到两淮视察盐政,因为提建议被罢免,商人到南方刑部攻击他,陆光祖当时担任尚书,替蔡时鼎洗刷了被诬陷的罪名,惩处了胡乱诉讼的人,人们佩服他的器量。
12.D
13.①想象明年王适金榜题名的情景,表达了对王适赴考的无限期望与美好祝愿,情真意切;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将美好祝愿寓于春风美景之中;③变上文伤别之悲为高中之乐,情感变化自然,诗歌格调为之一新。
解析:1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不禁悲从中来,一饮杯中酒”的不是王适,而是诗人;另外,“万里同舟宽老病”指当年王适陪伴诗人行舟万里,并非王适将要乘船。
13.这是苏辙写的一首送别诗,写于送友人王适北上徐州赴举之际,整首诗既有对友人北上无知音的担忧,又有对友人人品和文品的赞美,既有送别之际的痛苦与无奈,又有对友人高中的期望。本诗的尾联“明年榜上看名姓,杨柳春风正似今”是作者想象的情景,想象明年此时,王适金榜高中,这是虚写;同时,作者在此借景抒情,“杨柳春风”正是此时眼前的美景,作者借此来表达对王适的美好祝愿,情真意切,充满长辈对晚辈的期许之情。同时,尾联在情感上有一个明显的转变,化颈联“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中离别的悲切为此联的想象明年王适科举高中的欢乐,作为一首送别诗,虽然有暂时的不舍和难过,但最后却流露出诗人满怀光明的希望,基调并不低沉,因此评价此诗“于悲吟看出希望”。
14(1)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2)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3)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 
15.A
16.①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②空间站后续出舱活动的顺利实施③按计划开展了各项工作(意思对即可)
解析:1.从前文“继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后”可知,这次出舱是中国航天员再次出舱,而B项强调的是出舱的顺利,与句意不连贯,故排除;D项没有强调“再次出舱”这一事实,故排除;而据后文“也是空间站阶段中国航天员的首次空间出舱活动”可知,此次出舱的性质是空间站阶段的“空间出舱”,而C项并未强调“空间出舱”,故排除C项。
2.本段文字介绍的是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出舱活动”的有关内容。根据“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标志着我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和“神州十二号航天员乘组自6月17日进驻天和核心舱”可知①应填写的内容是“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根据“此次出舱活动,天地间大力协同……可靠性与安全性”和“为”“奠定了重要基础”可知②应填写的内容是“空间站后续出舱活动的顺利实施”。根据“神州十二号航天员乘组自6月17日进驻天和核心舱以来”和“目前3名航天员状态良好,后续在轨飞行期间还将进行一次出舱活动”可知③应填写的内容是“按计划开展了各项工作”。
17. B
试题分析: 振聋发聩,比喻唤醒昏聩糊涂的人,不合句意,应换为“震耳欲聋”。差强人意,意为勉强能使人满意,不合句意。趋之若鹜:比喻很多人争着前往;多含贬义,不合语境。
18. B空穴来风:有了洞穴才进风,比喻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也比喻流言乘机会传开来。
捕风捉影: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张冠李戴: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无中生有: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
根据文意,是说有的文化典籍根据“历史上有过的、甚至只是传说中的景点”进行重建,由此推知其并不是谣言,或消息,用“空穴来风”不合适,排除答案A;也不存在弄错对象的问题,“张冠李戴”也不合适,排除答案C;既然是“有过的”,哪怕是“传说中的”,但至少不是“本来没有的”,用“无中生有”不合适,排除答案D。故选B。
19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B.期,指穿一周年孝服的人。
故选B。
20.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
B.于:介词,比/介词,和。
C.以:连词,表目的,来。
D.之: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故选C。
21B A.修:长,高。C.化:指自然;D.喻:明白,一说是消解、释怀 ;趣:趋向,取向 临:面对
22【答案】 A 【解析】 A项,“之”,①助词,取独,不译。②代词,这种情感。B项,“所”,都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C项,“为”,都是动词,是。D项,“以”,都是介词,因。
2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清以前汉族男孩12岁时束发为髻”错误。束发,是将头发束起来。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
24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共两部分,第一部分列举了两个典型事例。全红婵从7岁开始练习跳水,每天坚持跳水400次,为了祖国的荣誉,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书写华丽青春,夺得奥运冠军。面对价值几百万的财产,面对贫困的生活,她的父亲依然选择了拒绝,因为不能消费女儿的荣誉。拒绝从天而降的财富,可以保护全红婵的赤子之心,可以让她继续为自己的未来和理想奋斗,可以更为从容地迎接属于她自己的荣耀,可以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而不是选择眼前的安逸,收起拼搏的勇气、信念等。
张桂梅校长扎根边疆山区教育四十余载,她千辛万苦筹饯,又千辛万苦地去山里找需要读书的女孩子。她的理想和信念只有一个,让孩子走出大山,见识外面更为广阔的世界,获得自己的精彩人生,而不是困于大山的一隅,走着前辈的路。因此,她拒绝全职太太学生的捐款,甚至怒斥责骂。只是因为她怕自己的学生从此选择安逸,忘了初心,忘了理想,忘了青春应有的模样。
材料第二部分引导学生思考上述事例,思考正值青春的自己应当坚守什么?可以坚守纯真的初心,可以坚守青春的理想,可以坚守拼搏的信念,可以坚守肩上的重任……总之,不能选择安逸,放弃拼搏,放弃理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