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南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南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25 15:2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南阳中学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级历史科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在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春节迎新,清明节踏青,端午节挂艾草,中秋节赏月,重阳节登高。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是( )
A.天人感应 B.天人合一 C.敬天保民 D.厚德载物
2.柏拉图认为,正义的城邦或理想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统治者应从有才能的人中挑选出来;第二,统治者阶层应过公社生活;第三,国王应是哲学家,或应该让哲学家做国王,因为只有哲学家才具备治理国家应有的知识。这一主张( )
A.初显了理性主义的思想理念 B.规划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宏伟蓝图
C.否定了雅典的城邦民主政体 D.促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鼎盛时期
3.“白昼逝去了,伊斯兰教的医学和科学却反射出古希腊文化太阳的光芒,它像一轮明月,照亮了欧洲中世纪漆黑的夜晚。”材料意在强调阿拉伯文化( )
A.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成就 B.是欧洲文明的源头
C.为文艺复兴创造了条件 D.是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4.49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从此获得基督教会支持。6-7世纪的西欧,唯一有文化的人是教士,唯一的精神生活是在修道院。这样,日耳曼国王控制着西欧国家的政权,但精神文化生活的领导权却属于基督教会。这些反映了( )
A.中古时期的西欧文化一片黑暗 B.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地位显赫
C.法兰克征服者与教会平起平坐 D.教会控制中古西欧的一切权力
5.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指出:在19世纪20年代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大约260万人,1900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则高达900万;其中1846年到1932年间,超过5000万的欧洲大移民到了美国、加拿大、南美洲、澳大利亚及南非。欧洲对外移民的增加( )
A.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B.掀起了各国瓜分世界的狂潮
C.使欧洲丧失了世界中心地位 D.源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
6.据统计,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移居海外的中国人约有1000万人,主体是劳工,商业、政治性移民次之,文化、亲属团聚等又次之。他们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也有大批前往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等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
A.中国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 D.工业革命后世界联系加强
7.茶马古道是中国古代用川、滇茶叶交易西藏马匹、药材的一条商贸之路。宋代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元代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据此可知,茶马交易( )
A.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垂直管理 B.政府发挥主导与管理作用
C.对重农抑商政策产生重大冲击 D.促进中原与边疆经济交流
8.玄奘于627年(一说629年)自长安沿丝绸之路西行,经中亚进入印度佛教最高学府学习。645年,玄奘回到长安,从印度带回佛经657部,后将其中的75部共1335卷译为汉语,这些佛经中的许多内容在印度已经失传,仅凭汉译本流传于世。这说明( )
A.商路发展利于文化传承 B.中印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佛教在中国渐趋本土化 D.古代商路促进西学东渐
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不得不改变对印度的殖民政策,最终在20世纪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立了共和国。印度独立前后,亚洲的印度尼西亚、老挝、菲律宾、缅甸等国家也纷纷宣布独立。上述材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A.亚非掀起了民族独立浪潮 B.中东地区矛盾错综复杂
C.亚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D.亚洲独立同时埋下了隐患
10.1886年到1894年,上海格致书院设计的考课命题有:“《墨子》经上及说上,已启西人所言历学、光学、重学之理,其条举疏证以闻”“华人讲求西学用华文用西文利弊若何论”“中外各国刑律轻重宽严异同得失考其”等。这些考课命题反映出格致书院致力于( )
A.传播西方科学文化知识 B.促进政治变革
C.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D.宣传民主科学
11.西周以前,图书属于国家官藏,由史官掌管。春秋开始,各诸侯国拥有自己的藏书所,士阶层也已经能够读到官方藏书。进入战国时期,图书流通的速度大大加快,士阶层中私人藏书逐步增加。这一变化
A.表明私人讲学日益普遍 B.具体反映了百家争鸣的状况
C.实现诸侯富国强兵要求 D.有利于文化传播与学术繁荣
12.《诗》等是周王室及中原诸侯国所使用的标准书面语教材。考古发现,到春秋中叶楚国王孙遗者钟、王孙诰钟、王子午鼎、镈、钟等铭文有明显模仿《诗》的痕迹。史书也记载,楚庄王的太子所学教本有《诗》《礼》《乐》等九种。据此可知( )
A.儒家学说在楚国占据统治地位 B.楚国增强了对华夏文化的认同
C.周王室对楚国的控制力度加强 D.中原诸侯国与楚国的矛盾缓解
13.据史书记载,商王自称“余一人”、“予一人”,以示其至高无上,唯我独尊。商王朝见于甲骨卜辞的官职名称有“尹”、“多尹”、“司工”,“马”、“多马”、“射”,“巫”、“卜”等二十余种。这表明商朝( )
A.君主专制的确立 B.中央集权已经形成
C.宗法制度的成熟 D.国家机构趋于完善
14.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约晋、楚两国在宋国都城商丘开会,调停两国间的战争,这次弭兵会盟由各国有势力的大夫参加。会议约定各国间停止战争,破坏协议者,各国共讨之。这一活动( )
A.标志着分封制已经瓦解 B.反映了士族阶层的崛起
C.确立了宋国的霸主地位 D.表明政治结构发生改变
15.“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材料主要表明秦朝( )
A.大力推行分封制 B.坚持世卿世禄制度
C.创立官僚政治体制 D.郡国并行体制终结
16.《汉书·魏相传》载,魏相升迁为扬州刺史,“考案郡国守相,多所贬退";《汉书·何武传》载,何武作扬州刺史,二千石官吏有罪,“应时举奏,其余贤与不肖敬之如一,是以郡国各重其守相,州中清平”。这表明汉代刺史的设置( )
A.有助于维护地方吏治清明 B.建立了系统完善监察体系
C.提升了地方政府行政效率 D.实现了地方机构分权制衡
第II卷(非选择题)
材料分析题(共52分;其中17题12分,18题19分,19题9分,20题1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亚历山大东征到公元前30年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被西方学者称为“希腊化时代”。在这段时间里,希腊文化随着希腊人的足迹扩散开来,同时与东方诸文明进行了深刻的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新文化也就是“希腊化文化”。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于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连成一体的世界。1763-1914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突出地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对“希腊化文化”进行合理解读。(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500年后世界文化交流呈现的特点,并指出“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这一时期文化交流的历史意义。(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卢浮宫的历史始于13世纪初,起初是一座存放王室档案和珍宝的城堡。14世纪,被查理五世改为王宫并进行扩建。然而,在路易十四看来,即便扩建,卢浮宫仍不足以体现王权的尊严与荣光。于是,他斥巨资新建凡尔赛宫,卢浮宫不再是法国政治中心,但依旧是王室收藏艺术珍品的地方。1791年,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既是王室居所,也是汇集科学、艺术的纪念物以及公共教育的场所。次年,国民议会进一步宣布,卢浮宫将属于大众,成为公共博物馆。1793年,卢浮宫正式向公众开放。19世纪初,卢浮宫的扩建规模空前,在拿破仑的东征西伐中,被征服国家的大量艺术珍品变为卢浮宫的藏品。滑铁卢战役失败后,约有5000件艺术品物归原主,但仍然有很多掠夺而来的艺术珍品留在了卢浮宫。第三共和国时期,共和派特别重视利用各种平台与途径开展公民教育。为此,他们通过收藏并展示《自由引导人民》之类的作品,将卢浮宫打造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据吕一民《卢浮宫:“法国的象征与骄傲”》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大量珍贵文物以各种方式流出宫外。后来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在组织点查清宫物品时,发现清室复辟的企图。为杜绝这一妄想,委员会认为必须迅速成立故宫博物院。1925年,故宫博物院宣告建立,皇宫成了故宫,终于向平民百姓开放。此后,国民政府组织人员整理、刊布清宫档案,共出版各类档案书刊达50余种,300多册,1200万字,同时也产生了我国近代第一批从事历史档案工作的专业队伍。抗战爆发后,故宫博物院数十万件文物,历时十余年,行程数万里,南移西迁,文物基本无损,创造了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奇迹。新中国成立前夕,故宫部分文物被转运台湾。196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成立,至此,中国有了两个同根同源的故宫博物院。1995年,两岸故宫博物院首次合作,出版《国宝荟萃》,故宫在两岸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据郑欣淼《故宫博物院8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3-14世纪相比,18—19世纪卢浮宫博物馆的主要变化,并简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故宫博物院成立的意义,并简述抗战迄今故宫博物院的历史沿革。(7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故宫博物院与卢浮宫博物馆在人类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上所做出的共同贡献。(4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里耶秦简
2002年湖南省龙山县里耶古城遗址合计出土38000余枚秦简,通称为“里耶秦简”。
《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三十三年”“为桂林、象郡、南海”。里耶秦简的主要内容是秦时洞庭郡迁陵县衙署公文档案,书写年代为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
里耶秦简出现的洞庭郡、苍梧郡在《史记》中没有记载。根据里耶秦简记载,洞庭郡辖迁陵、酉阳、沅陵等县,其中迁陵县下辖贰春乡、启陵乡、都乡等。
里耶秦简记录的内容包罗万象,如公文收发:“迁陵以邮利足行洞庭,急。”甚至记录了传递期间每一站的交接时刻:“书一封……廿八年二月癸酉水十一刻刻下五,起酉阳。二月丙子水下九刻,过启陵乡。”如迁陵县吏员数量:史员百三人,令史廿八人……官啬夫十人……官佐五十三人。如户赋:“卅四年,启陵乡见户当出户赋者志:见户廿八户,当出茧十斤八两。”如“户版”:南阳户人荆不更黄得。妻曰嗛。如“垦田”:“迁陵卅五年垦田舆五十二顷九十五亩、税田□顷□□”等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是否设置了洞庭郡并说明理由。(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记》和里耶秦简对研究秦历史的史料价值。(4分)
20.【中国历史文化精神】
中国历史文化精神即为根植于中国长期以来的历史传统,在时代逐渐演变的过程中吸取诸优秀精神而形成的具有高度代表性与凝聚力的民族精神,是基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国民思想观念高度凝练而成的优秀文化精神。
古代历史文化精神内涵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家国情怀;崇德尚贤,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等。
近代救亡图存的民族抗争精神 辛亥革命精神;五四精神;红船精神;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现代奋发图强的民族复兴精神 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新时代中国梦等。
——根据《历史选择性必修3》、陈权龙《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时代内涵》整理
围绕“中国历史文化精神”,提取表中的一个或多个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2分)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在不同的节日采取不同的活动,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顺应,这是天人合一的表现,故选B;天人感应、敬天保民和厚德载物都与对自然的顺应不符,排除ACD。
2.A
【详解】柏拉图认为统治者应从有才能的人中挑选出来,而哲学家懂得善和知识,所以应该让哲学家治理国家,体现了理性主义的思想理念,故选A;近代启蒙思想家构建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宏伟蓝图,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否定雅典的城邦民主政体,排除C;伯里克利改革促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鼎盛时期,排除D。
3.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阿拉伯文化推动文艺复兴的到来,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设立智慧宫,招揽人才,翻译书籍,大量的希腊、波斯、罗马的典籍被翻译成阿拉伯文,为西方保存了大量的文化遗存,为文艺复兴的开展提供了条件,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多个领域的成就,排除A项;古希腊罗马是是欧洲文明的源头,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阿拉伯文化东西方文化的桥梁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本题考查中古时期西欧基督教会的地位。依据材料自496年法兰克国王寻求教会支持,到6-7世纪时基督教会成为精神文化生活的领导者,可知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地位显赫,故B正确;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D表述错误,排除。
5.D
【详解】根据“在19世纪20年代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大约260万人,1900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则高达900万;其中1846年到1932年间,超过5000万的欧洲大移民到了美国、加拿大、南美洲、澳大利亚及南非。”可得出,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世界移民的规模与速度加快,因此其根源的是生产力的发展,D项正确;移民增加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无关,排除A项;各国瓜分世界的狂潮与对外殖民扩张有关,与移民没有关系,排除B项;欧洲仍然是中心,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主体是劳工,商业、政治性移民次之”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的海外移民主要和列强的殖民扩张有关,通过对外输出劳动力对殖民地进行开发建设,C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是仍然占据主导地位,A排除;民族危机加深是列强殖民扩张的结果,B排除;D不属于当时中国海外移民的主要原因,排除。故选C。
7.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朝在茶马交易地点设置茶马机构,元朝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司制度,设置驿站,这些措施体现了政府主导和管理茶马交易,B项正确;对茶马交易的管理不能体现政府对边疆地区垂直管理的强化,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基本经济政策,茶马交易活动主要在西南地区进行,对重农抑商政策没有产生重大冲击,排除C项;材料体现政府主导和管理西南地区茶马交易,没有强调中原与边疆经济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题目大概意思为玄奘沿丝绸之路西行,进入印度学习佛教带回佛经,部分佛经在印度失传,仅凭汉译本流传于世,佛经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流传于世,说明商路发展利于文化传承,A项正确;题目中强调的是文化的交流,没有中印“经济”交流的信息,排除B项;题目中强调的是佛经的保存,流传于世,没有介绍佛经中国的传播 情况,无法得出“本土化”的信息,只是说明了部分佛经译成了汉语,排除C项;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玄奘去的是印度,不属于西学东渐的范畴,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促使英国政府改变殖民政策,印度等一些亚洲国家纷纷独立,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C项正确;材料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中东地区的矛盾,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亚洲国家发展存在“隐患”,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依据材料“已启西人所言历学、光学、重学之理”,“华人讲求西学用华文用西文利弊”等信息可知,格致书院涉及的考课命题,突出体现了其对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视,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知识,并不是促进政治改革,排除B项;材料侧重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并不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排除C项;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要内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藏书从周天子的官府行为下移到诸侯,再下移到士大夫甚至私人,这促进了书籍的流动及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学术的繁荣,D正确;材料与私人讲学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A;“具体反映”的说法表述有误,排除B;材料与诸侯的富国强兵无关,排除C。
12.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楚国在青铜器铭文和贵族教育中不断模仿中原文化,说明楚国增强了对华夏文化的认同,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儒家学说在楚国占据统治地位,A项错误;周王室对楚国的控制力度加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也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原诸侯国与楚国的矛盾有所缓解,D项错误。
13.D
【详解】根据材料“据史书记载,商王自称‘余一人’、‘’予一人’,以示其至高无上,唯我独尊。商王朝见于甲骨卜辞的官职名称有‘尹’、‘多尹’、‘司工’,‘马’、‘多马’、‘射’,‘巫’、“卜’等二十余种”,可得出,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且设有众多官职与机构,说明商朝国家机构趋于完善,故D项正确;君主专制建立于秦朝,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出现在秦朝,故B项错误;材料与宗法制度无关,故C项错误。
14.D
【详解】根据材料,春秋时期在商丘进行弥兵会盟的发起者和众多的参与者是各诸侯国的大夫,可知当时各国的政治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政治等级受到冲击,D项正确;春秋时期的分封制还远没有完全瓦解,A项说法绝对;各国大夫参与会盟,不能说明知识分子即士阶层的兴起,B项错误;这一会盟成就了晋、楚平分霸权,并没有确立宋国的霸主地位,C项错误。
15.C
【详解】根据“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可得出其体现了秦朝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使官僚政治逐步确立起来,排除C;秦朝废除分封和世卿世禄制度,排除AB;汉代推行郡国并行制,排除D。
16.A
【详解】根据材料“多所贬退”“州中清平”等,可知汉代刺史的设置加强了对郡国高官监察,促使政府重视高级官员的个人才能德行。这有助于改善地方官场风气,维护地方吏治清明,A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刺史监察地方高级官员的相关职能,不能说明监察体系系统完善,排除B项;材料重在表明刺史的设置起到改善地方吏治的作用,未涉及提升行政效率,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刺史与地方官员存在分权制衡的运行机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7.(1)“希腊化文化”是伴随着战争征服的方式,以希腊文化为主导,不断融合东方文明而形成的一种新文化,具有多元开放的特点。“希腊化文化”形成有利于打破了历史上东西方文明各自发展的状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每点2分,答出2点,共4分,建议要答出希腊化文化的内容和影响)
(2)以殖民活动为主要形式;涉及范围广,整个世界连成一体;以欧洲人为主导(单向性),主要是欧洲文化影响其他文化。(每点2分,答出2点,共4分)
历史意义: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联系,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传播了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推动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文化的融合。(每点2分,答出2点,共4分)
18.(1)主要变化:从凸显王权的政治中心到成为公共文化教育的场所;馆藏规模扩大(藏品日益丰富)。(每点2分,答出2点,共4分)
原因: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的推动;殖民扩张与掠夺;民族主义观念的促进;公民教育与大众文化的发展。(每点2分,答出2点,共4分)
(2)成立意义:消除帝制残余,弘扬民主共和精神;培育自由平等的公民意识;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每点2分,答出2点,共4分)
历史沿革:抗战期间,故宫博物院文物南移西迁;1949年前后,故宫博物院一分为二;改革开放新时期,两岸故宫博物院实现了合作交流。(每点1分,答出3点,共3分)
(3)共同贡献:实现了文物的收集与整理,积极开发文物价值(文物建设);向公众开放,普及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文物保护);向全球开放,推进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的交流与发展(文物交流)。(每点2分,答出2点,共4分)
19.(1)观点:秦设置了洞庭郡。(1分)理由:里耶秦简是第一手史料,主要内容是秦时洞庭郡迁陵县衙署公文档案,明确记载了洞庭郡及下辖县,其记载真实可信,史料价值高;而《史记》成书于汉武帝时期,距离秦已经百余年,不能因《史记》没有记载而否认其存在。(每点2分,答出2点,共4分)
(2)史料价值:里耶秦简是当时洞庭郡迁陵县衙署公文档案的遗存,是研究秦历史的第一手史料。里耶秦简记录了《史记》没有记载的内客,弥补了传世文献的不足。里耶秦简的记录内容反映了秦的地方公文收发、官职设置、赋税、户籍及垦田等内容,对于研究秦的地方行政区划、基层治理、文书邮驿传递、赋役制度及农业发展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认识秦的社会风貌。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为官修正史,具有权威性,其内容对研究秦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每点1分,答出4点,共4分)
20.示例一:
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历史文化精神在时代发展中不断传承、丰富。
周代实行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作为纽带对国家政治权力进行分配,加强诸侯之间的联系。宗法制下,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起到维护政治等级的作用,解决贵族间在权力、土地和财产继承上的矛盾。这是“家”与“国”的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礼崩乐坏,一大批思想家著书立说,提出各种治国方案。如儒家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后世不断传承,宋代张载概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末清初顾炎武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总之,古代中国家国一体的历史文化精神在时代的发展变化中不断传承,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是中国仁人志士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表达,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
示例二:
中国历史文化精神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演变、传承。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礼崩乐坏,一大批思想家著书立说,提出各种治国方案。如儒家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后世不断传承,宋代张载概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末清初顾炎武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见,中国历史文化精神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绵延不绝,维护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的关税、司法与领土等主权逐渐丧失,中国进入屈辱的近代史,无数仁人志士开始进行救亡图存的革命运动,在这一过程中孕育出一系列民族抗争精神,如辛亥革命中孕育的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革命首创精神;国共对峙中形成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敢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等,正是这些精神带领中国人民最终完成救亡图存任务,改变中国命运。
总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几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不断注入活力。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