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同步练习(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节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同步练习(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5-23 19:07: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组
当前国家提出确保粮食安全,装满“米袋子”、充实“菜篮子”,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藏粮于地”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下图为我国2019年耕地等级构成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目前,我国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关键是( )
A.扩大种植面积 B.提高耕地质量 C.提高机械化水平 D.培育优良品种
2.针对各区域实际问题,实现“藏粮于地”做法合理的是( )
A.吉林一黑土退化—建设防护林 B.苏南一土壤污染一轮作休耕
C.黄淮海一土地盐碱化一引淡淋盐 D.井冈山一土质粘重一增施生石灰
3.为了更好的做到“把饭碗端在自己的手中”,我们还应该( )
①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调整粮食生产布局②大力开发土地资源,提高粮食总产量
③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④加大农业科研力度,加快科技兴粮步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读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图,完成下面小题。
4.关于上图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林地比重大,森林资源丰富,是我国土地利用的突出优势
B.沙漠、石头山地、永久积雪冰川占21.6%,说明我国后备土地资源充足
C.随着土地保护意识增强,工矿、交通、城市用地将会减少
D.随着人口增长,我国相当长的时间内,人均土地数量将会减少
5.我国政府把“切实保护耕地”作为基本国策的根本原因是( )
A.耕地土壤肥沃 B.耕地主要分布平原地区
C.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大 D.耕地使用存在浪费现象
自2003年以来,我国开始实施鼓励农民种粮的惠农政策。2021年12月6日,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八连丰”。近年来我国通过国际贸易利用海外农业市场和资源的步伐显著加快。下图为1949~2018年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情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我国从粮食净出口转变为粮食净进口大约开始于( )
A.1961年 B.1982年 C.2003年 D.2010年
7.进入21世纪我国粮食净出口量出现明显变化的原因是( )
A.粮食产量增加 B.农业科技进步
C.人口增速减缓 D.市场需求增加
8.出于粮食安全考虑,除了提高粮食总产量外,我国还应( )
A.加强国际合作,扩大粮食进口 B.实施惠农政策,扩大种粮面积
C.加大技术投入,提高单位产量 D.建立粮食储备,减少流通损耗
“占一补一、占优补优”,是《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的基本原则。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是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重要举措。下图为我国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年限(即可平衡年限)的空间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据图可知,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是( )
A.西北、东北 B.西南地区 C.华北地区 D.东南沿海
10.与其他省级行政区相比,浙江、福建占补平衡制度落实困难,主要是因为( )
A.生态环境脆弱 B.经济发展快
C.耕地数量少 D.耕地质量差
11.专家警示,我国是农业大国,必须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为实现这一目标,下列措施正确的有( )
①提倡农村住房公寓化②大面积围湖造田③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减小灾害对耕地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种子被称为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已建成三大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下图为三大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与乙、丙两区域相比,甲地成为“种子繁育黄金走廊”最明显的优势是( )
A.夏季降水较多 B.光照充足,日温差大 C.灌溉水源充足 D.高原地形,病虫害少
13.丙区域计划打造中国“种业硅谷”,限制其发展的自然条件有( )
A.全年多雨,易发洪涝 B.地势低平,多发盐碱
C.四面临海,淡水不足 D.地处沿海,台风频发
14.为确保育种安全,国家应( )
A.不断扩大耕地面积 B.大量进口国外种源
C.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D.缩短种子培育周期
我国食物浪费现象依然“触目惊心”。某科研团队对我国粮食、蔬菜、肉类、水产品、蛋类、水果、奶类等7类食物浪费数据进行了调查统计(下图)。积极营造节约粮食的社会风气将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及资源环境的建设带来极大的益处。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5.推测与水果、水产品相比,蔬菜浪费更严重的原因是( )
A.保鲜期短 B.消费量大 C.易腐烂变质 D.价格相对高
16.从国家安全角度看节约粮食可以( )
A.增加粮食产量 B.降低粮食消费量
C.增加可食用粮食量 D.降低粮食储备数量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我国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9.5%,“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是保证我国未来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藏粮于地”,目的是要保护好现有耕地,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实现粮食稳产高产。“藏粮于技”,即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下图为2015年我国各质量耕地的构成比例图。
材料二土地流转是农户将闲置或分散土地的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进行统一经营管理的土地资源配置新模式。近年来,河南省积极推进乡村土地流转,并在部分地区实行大豆—玉米轮作,以保障粮食安全。河南省耕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河南省耕地流转发生率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耕地流转发生率是指土地使用权已流转的耕地面积与耕地总面积之比)。
(1)结合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我国耕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2)简述目前我国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必要性。
(3)从经济因素的角度,分析河南省平原地区耕地流转发生率高的原因。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土壤为粮食安全的“压舱石“,近年来黑土侵蚀退化严重,有机质明显下降。融雪侵蚀是该地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融雪期表层解冻土壤是融雪侵蚀发生的物质条件,冻融如果反复出现,融雪侵蚀会增强,春季融雪期一般为3-4月份,升温较快,白天最高温度在3-11℃,夜间温度在-6~0℃,昼夜温差较大,专家指出,垄沟秆覆盖和横坡垄作的农耕方式(下图),可有效减轻土地的退化。
(1)从气温和冻土的角度,分析东北地区坡耕地春季融雪侵蚀严重的自然原因。
(2)垄沟秸秆覆盖和横坡垄作两种耕作方式任选其一,阐述其对减轻坡耕地退化的作用。
(3)东北黑土区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简述其原因。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其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对国家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发展影响重大,但是近年来其粮食生产安全性正在面临挑战。耕地压力指数是指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实际人均耕地面积之比,主要用于反映研究区域内耕地资源的稀缺程度和粮食安全压力。图示意2017年河南省耕地压力指数等级分布。
(1)描述2017年河南省耕地压力指数的分布情况。
(2)分析河南省耕地重度压力区的形成原因。
(3)为保障粮食安全,简述河南省降低耕地压力指数的主要途径。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水稻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研究水稻种植面积及产量有助于分析我国口粮供需状况及其受限因素等问题。下图是1980~2010年中国水稻种植面积与总产量总体趋势图。
(1)结合水稻总产量与水稻种植面积数据关系,分别指出1980~1992年与1992~2010年两段时间内影响我国水稻总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2)从单产角度说出提高水稻总产量的主要措施。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2.C 3.D
【解析】1.目前,我国耕地资源数量有限,且后备土地资源不足,故我国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关键要通过提高耕地质量,增加粮食单产,从而实现“藏粮于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吉林出现黑土退化,对应做法应是提高土壤肥力,A错误;苏南土壤污染对应做法是治理土壤污染,B错误;黄淮海地区多中低产田,土壤盐碱化严重,可通过引淡淋盐降低土壤盐分,C正确;井冈山土质黏重的对应措施应是增施有机肥,而增施生石灰是改良酸性土壤的措施,D错误;故选C。
3.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调整粮食生产布局,有助于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从而增加粮食产量,①正确;大力开发土地资源,不符合实际,且易造成生态破坏,影响粮食安全,②错误;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有助于保障粮食安全,③正确;加大农业科研力度,加快科技兴粮步伐,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④正确;综上所述,故选D。
【点睛】保障粮食安全的途径有两方面,一方面保证耕地数量,另一方面提高耕地质量,“藏粮于地”战略重在提高耕地质量。
4.D 5.C
【解析】4.从图中可看出,林地比重小,只占16.6%,A错误。沙漠、石头山地、永久积雪冰川虽然比重大,但是都难以利用,不能成为后备土地资源,B错误。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工矿、交通、城市用地还会进一步增大,C错误。人口数量增加,人均土地数量就会减少,D正确。故选D。
5.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粮食需求量大,为保证粮食安全,就要保护耕地,因此保护耕地的根本原因是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大,C正确。耕地土壤肥沃、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是耕地的特点,不是要保护耕地的根本原因,AB错误。耕地使用存在浪费等不合理现象,是“切实保护耕地”政策实施的直接原因,D错误。故选C。
【点睛】耕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解决好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必须守住耕地这个根基。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严格耕地保护的政策措施,落实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制止各类耕地“非农化”行为,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共同推进耕地保护的责任落实,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应有贡献。
6.A 7.D 8.D
【解析】6.当粮食净出口量由正值变为负值时,就是转变为粮食净进口的开始。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我国粮食净出口量开始出现负值大约在1961年,所以我国从粮食净出口转变为粮食净进口大约开始于1961年,所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读图可知,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净出口量一直为负值,且负值不断增加,说明该时期我国粮食净进口量不断增加,不能说明粮食产量增加,A错误。我国粮食进口增加主要和经济发展、人口数量增加以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导致市场需求不断增加,D正确。农业科技进步与人口增速减缓会我国粮食净进口量不断减少,BC错误,故选D。
8.注意题干问的是“除了提高粮食总产量外”的措施,扩大种粮面积和提高单位产量都是提高粮食总产量的措施,BC错误。出于粮食安全考虑,进口粮食要适度,扩大粮食进口会导致我国粮食对外依赖度高,不利于粮食安全,A错误。建立粮食储备,减少流通过程中的粮食损耗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举措,D正确,故选D。
【点睛】粮食安全(或食物安全) 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足够食品。这一概念主要涉及粮食的供给保障问题,它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演变过程。1974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的定义为: 粮食安全从根本上讲指的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生活权利,即“应该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够得到未来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它强调获取足够的粮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生活权利。1983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对这一定义作了修改,提出粮食安全的目标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9.A 10.B 11.C
【解析】9.读图可知,我国西北、东北地区可平衡年限最长,根据材料可推断,这些区域耕地被占用后可用于回补耕地的土地资源多。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土地面积大,可转化为耕地的非耕地资源多,故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是东北和西北地区,A对,BCD错。故选A。
10.浙江、福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热量充足,降水较多,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相对于其他省区,生态环境并没有表现脆弱,A错;浙江、福建经济较发达,人口数量大,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化发展速度快,导致非农业建设占地数量持续维持较高数值,同时由于地价较高,回补耕地落实难度大,B对;占补平衡制度是指非农业用地占用耕地后,由占地单位负责开垦处新的耕地用于补足耕地数量,和现有耕地数量以及质量关系不大,CD错。故选B。
11.农村住房公寓化,对农村住房占地面积影响不大,①错;大面积围湖造田会破坏湖泊生态环境,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②错;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积极性,同时可以在耕地减少的背景下保证粮食安全,③对;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可以提前准备应对措施,以减少灾害对耕地的破坏,④对。综上可知,正确的为③④,ABD错,C对。故选C。
【点睛】耕地后备资源一般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转化为耕地的非耕地资源。更广 义地说,将那些低产耕地,通过土地开发、土地改良、土地整理等方法,使单位面积的生物生产力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故这些低产的耕地也可视为耕地后备资源。
12.B 13.D 14.C
【解析】12.乙和丙为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多,而甲地位于西北地区的河西走廊,气候干旱,降水少,A错误;晴天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种子质量好,B正确;灌溉水源不如乙、丙充足,C错误;河西走廊地势低,不是高原地形,D错误;故选B。
13.丙地位于海南,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淡水充足,AC错误;降水多,不易发生盐碱,B错误;地处太平洋西北海岸,夏秋季台风多发,影响农作物生长,D正确;故选D。
14.扩大耕地面积,能提高产量,但对育种安全影响不大,A错误;大量进口国外种源,造成对国外的依赖,威胁粮食安全,B错误;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可以保障种子质量,确保育种安全,C正确;缩短种子培育周期需要一定的技术,且育种周期主要由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决定,不是国家能随意缩短的,D错误;故选C。
【点睛】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优势区位: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限制性因素为灌溉水源不足。
15.B 16.C
【解析】15.结合所学可知,蔬菜相对于水果、水产品,日常消费量大,所以浪费较多,B正确;相比于水果和水产品而言,蔬菜保鲜时间更长,不容易腐烂变质,AC错误;价格高低与蔬菜浪费关系不大,且价格较高浪费现象应该不严重,D错误。故选B。
16.节约粮食不会影响粮食产量,A错误;节约粮食只是减少了粮食浪费,不会降低粮食消费量,B错误;节约粮食可以减少粮食浪费,增加可食用粮食量,保护国家安全,C正确;节约粮食和粮食储备数量没有直接关系,D错误。故选C。
【点睛】我国人口较多,粮食需求量大,节约粮食能够增加粮食产量,同时有利于减少对国外粮食的进口依赖,保障粮食安全。粮食不仅仅在收割过程中浪费量大,同时农村储粮基础设施落后易造成粮食变质;转运过程中(装卸、搬运)造成粮食抛洒浪费;粮食加工过程中(追求精加工)造成出粮率降低。
17.(1)耕地总面积大,但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耕地质量总体欠佳,退化和污染严重;耕地空间分布不均。
(2)我国人多地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粮食供给压力大;有些地区过度占用耕地及耕地污染、退化问题严重,粮食安全风险大;保护好耕地资源,确保耕地数量和生产能力,利于保障粮食安全。
(3)劳动力较丰富;交通通达度高;机械化水平高;流转租金较高;资金投入多,经济效益高;政府支持。
【分析】本题以土地流转为背景,涉及耕地资源的主要特点与粮食安全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核心素养。
【详解】(1)由材料“我国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9.5%”可知,我国耕地总面积大,但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故人均耕地少;由图中2015年我国各质量耕地的构成比例图可知,我国中低产田比重大,耕地质量总体欠佳,退化和污染严重;结合所学知识,我国耕地资源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气候区,西部耕地资源少,耕地空间分布不均,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2)目前我国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是结合我国国情与耕地资源的特点所提出的,重在保护耕地数量的同时提高耕地质量;我国人多地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粮食供给压力大;有些地区过度占用耕地及耕地污染、退化问题严重,粮食安全风险大;保护好耕地资源,确保耕地数量和生产能力,利于保障粮食安全。
(3)经济角度包括劳动力、交通、市场、资金、机械化水平、政策等;由材料可知,耕地流转发生率是指土地使用权已流转的耕地面积与耕地总面积之比,河南省平原地区耕地流转发生率高,说明流转土地多,而有利于土地流转的因素有河南省人口众多,劳动力较丰富;河南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达度高;土地形平坦,有利于机械化生产,机械化水平高;流转租金较高;资金投入多,经济效益高;河南省近年来积极推进乡村土地流转,说明政府支持。
18.(1)春季气温回升快,融雪速度快且融雪量大,侵蚀力强;昼夜温差大,冻土冻融交替出现,使表层土壤可蚀性增强。
(2)垄沟秸秆覆盖:减弱蒸发,增加土壤湿度;增加下渗量,减小、减缓地表径流;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
横坡垄作:拦蓄径流,增加下渗量,减小、减缓地表径流,减弱对黑土的冲刷;减少养分流失。
(3)平原面积大,土壤肥沃,机械化水平高,产量高;人均耕地面积大,商品率高。
【分析】本题以东北黑土区为材料,涉及粮食安全、土壤侵蚀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北地区春季回温较快,积雪融化量较大且速度较快,地表径流量较大,侵蚀能力较强,土壤侵蚀强度大;昼夜温差大,地下冻土层冻融交替出现,导致土质疏松,尤其是表层土壤易被侵蚀。
(2)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垄沟秸秆覆盖可以拦截一部分的地表径流,增加下渗量,减缓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力度;秸秆还田,变成腐殖过后,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物质,增加土壤的肥力;秸秆覆盖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含水量,提高土壤墒情。
横坡垄作可以降低坡度,阻挡水流,可以减轻水流速度,减轻冲刷,且拦截黑土中的有机物质,减少土壤养分流失。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东北黑土区以平原地形为主,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面积广,土壤肥沃,有利于粮食的种植,粮食产量高;地形平坦,机械化水平高,有利于大规模种植;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广,粮食商品率高。
19.(1)河南省内耕地压力分布不均;豫南、豫东和豫北均为安全压力区;豫西为轻度压力区;豫中地区内部压力差异大,郑州市为重度压力区,平顶山市为安全临界区,许昌市、漯河市为安全压力区等。
(2)郑州市为省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集聚、城市建设扩张、基础设施建设等导致大量耕地被占用;工业、生活排放物污染耕地,造成耕地质量下降,耕地压力大。
(3)提高粮食单产和粮食播种比例;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合理控制人口增长;严格保护耕地面积。
【分析】本题以2017年河南省耕地压力指数等级分布图诶背景,涉及粮食安全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地理学科素养和综合思维能力。
【详解】(1)结合图片信息可知,河南省内耕地压力分布不均,其中河南东部,南部和北部属于安全压力区,河南西部为轻度压力区,河南中地区内部压力差异大,根据图片信息可以读出郑州市为重度压力区,平顶山市为安全临界区,许昌市、漯河市为安全压力区等。
(2)由材料可知耕地压力指数是指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实际人均耕地面积之比。郑州市属于重度压力区,由于郑州市属于省会城市,且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导致大量耕地被占用;同时由于郑州人口密集,工业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排放污水较多,导致大量耕地资源被污染,耕地质量下降,最终使郑州变成耕地重度压力区。
(3)为保障粮食安全,河南省需要提高粮食单产和粮食播种比例,以达到增加粮食总产量的目的;同时也需要提高耕地复种植数,减少撂荒地,确保粮食产量不减少;为了降低耕地压力,需要合理控制人口增长,同时要严格保护耕地面积,达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的目的。
20.(1)1980~1992年间主要因素为技术因素(单产);1992~2010年间主要因素为水稻种植面积。
(2)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加强农业技术投入(培育优良品种)、建设高标准农田(改良土壤、平整土地)、增施有机肥、治理农业病虫害。(任答三点即可)
【分析】本题以1980~2010年中国水稻种植面积与总产量总体趋势图为材料,涉及粮食产量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1980~1992年间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呈波动减少趋势,但总产量呈增加趋势,这主要是农业技术的发展,使单产得以提高;1992~2010年我国水稻总产量与水稻种植面积变化基本一致,说明主要影响因素是水稻种植面积。
(2)从单产角度提高水稻总产量的主要措施有:加大技术投入,培育良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改良土壤、平整土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的使用;合理防治病虫害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