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纸的发明》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0.《纸的发明》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4 15:38: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纸的发明》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析
《纸的发明》这篇课文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说明性文章。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这一篇课文通过认识和了解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体现我国传统科技发明的伟大和神奇,进而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课文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展示了中国古代记录文字方式的演变过程以及造纸术的发展历程,文章条理清晰,时间轴脉络明显,很好的训练的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语言的概括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思考、合作与探究的能力,可以总结并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们积极热情,充满好奇心,有强烈的课堂参与意愿,能融入到老师的课堂教学和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过程中。但是,三年级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能力以及概括能力还不足,还不能够准确地从文章中提取关键的信息,需要借助老师的指导和同学间的互助逐步提高概括表达及整理归纳的能力。
三、设计思想
本单元的主题是“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结合三年级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的身心特点,整堂课借助思维导图这一思维工具,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文字记录演变过程转化为图像化的时间表格,帮助学生提取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并能做到归纳整理,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词语,朗读课文。
2.了解解课文内容,借助课后流程图概括段意。
3.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几千年前特殊的“纸”的特点及不足之处。
4.初步感受到祖先的智慧和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清纸发明的过程。能用简洁的话概括出每个段落的意思。
2.教学难点:
从纸发明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和身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六、资源与工具
PPT课件、学习单、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与内容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同学们,生活中我们离不开一件东西,那就是——纸。是啊,纸的作用很大,种类很多,你们了解吗?谁来说说?
(2)没错,我们的生活可真离不开纸啊。纸可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呢。是我们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读读这句话“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3)读完这句话你有什么感觉?(自豪、骄傲)
(4)那就让我们带着自豪感一起来读今天的课题。(出示课题)齐读课题。让我们跟随课文一起去看看它的伟大之处。
2.检查预习、字词过关
(1)请同学们拿出课文纸,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读。
(2)这些是我们本节课的生字词(出示词语),课前同学们都预习过了,哪些字音你想提醒大家的?
(3)大家预习的可真认真啊,谢谢我们的小老师的提醒。大家都记住了吗?去掉拼音我们一起再来读读。齐读词语。
3.导图引路、理清文脉
(1)我请五位小朋友来给大家读读这篇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他读的是否正确流利。
(2)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谁能结合题目来说说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是啊,其实就是告诉了我们“纸”的发明的过程。
(3)那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介绍纸发明的过程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圈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4)谁来说说你都找到了哪些词?(造纸术发明以前、西汉时代、东汉时代、后来)
“早在几千年以前”是哪个小朋友找到的?请你再来读读这句话。细心的小朋友会发现引读“早在……”但那时候只是引读“创造了……”,还没有发明出纸。所以更准确地说是“造纸术发明以前”。(贴板贴)
(5)其实啊最后一段也有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只是不太明显,谁找到了?(出示最后一段)我们一起来读读。你找到了吗?没错,就是“后来”。
(6)课文就是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讲述了纸的发明过程。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张表,(出示课后习题),最后一段的意思已经帮你总结概括好了,我们一起来读读。
4.精读课文、分段学习
(1)课前老师给大家发了学习单,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第二节独立完成学习单。完成的同学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2)同学们讨论的很激烈,看来已经完成了任务。谁来汇报?(投影展示)
是啊,这些特殊的“纸”的共同特点就是太笨重,阅读、携带、保存都不方便,所以古时候用——“学富五车”引读“古时候用学富五车来形容一个人……”
(3)再请一位同学来。说说看你为什么这样写?(请一位分类填写的同学)
(4)是啊,其实第二段也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呢。你瞧,这几个词就表示了时间的先后顺序。(早在几千年以前、后来、再后来 标红出示)
(5)表格我们填完了(出示完成的表格)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些特殊的“纸”。(指着龟甲兽骨)这种特殊的“纸”谁对它有了解?
(6)是啊,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我们把它叫作——甲骨文。那这是哪种特殊的“纸”啊?(播放视频)
(7)是啊,这是青铜器。人们铸造青铜器之前,先把文字模板放入铸造青铜器的模型中,然后把熔化的铜液注入模型中,文字就被刻在青铜器上了,这种方式就叫“铸刻”。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我们就把它叫做“金文”。
(8)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这种特殊的“纸”?是的,人们把文字刻在竹片、木片上,再把这些竹片、木片用绳子穿起来,就成了一册书。“一册书”中的“册”是个生字,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个字的演变历程。看看图比比字,你发现了什么?它们在外形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9)请同学们伸出手跟老师一起来书空这个字。小小竹片细又长,一根绳子穿成书。
(10)最后一种特殊的“纸”啊,一般人买不起,那就是——帛。没错,你对它有了解吗?
(11)是啊,我们把这些特殊的“纸”和现在的纸一比较,我们就对这些特殊的“纸”的特点和不足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些特殊的“纸”正是因为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所以没能传承下来,我们一起再把第二段读一读。(齐读第二段)
(12)那后来纸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探讨。
5.板书设计
根据课文内容和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10、纸的发明
造纸术发明以前 龟甲 兽骨 青铜器 竹片 木片 笨重 不能普及
帛 轻便了 贵 不能普及
西汉时代
东汉时代
后来
该板书力求让学生抓住课文的内容主线,表现作者的写作思路(或思想感情),简单明了。
八、方法与策略
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烈,但是学生对造纸术发明的过程比较生疏,需要在教法上下功夫,根据以上分析制定了以下教法学法:
1.教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朗读法
2.学法:朗读体会、看图片、看视频、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九、学习评价
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方式是影响学习方法掌握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较强的指导学习方法的意识,有坚实的语文知识基础,能凭借学习内容,把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内容与如何学习统一在同一过程中,寓学法于教学之中,久而久之,学生领悟各种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自主学习,强化合作探究。我对课本第二自然段制作了学习单,运用填表法,以小组合作方式,自主学习。在汇报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的语言训练,培养学生有思维逻辑的想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十、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
完成课后剩余的结构表格。
2.拓展作业
自读剩下的课文,试着把蔡伦造纸的流程图画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