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四单元 第9课
古诗三首
第1课时
谈话导入
我们学过的古诗多以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这种诗被称为田园诗。而在我们的古诗题材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的,这些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
谈话导入
边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如阳关、玉门关等就是著名的要塞。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唐朝与周边外族政权先后发生过许多战争,一些诗人或从军边塞,或去边塞旅行,于是将所见所感诉诸笔端,就有了许多边塞诗。边塞诗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诗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或表达戍边将士的爱国之情、思乡之情。边塞诗代表人物是:王昌龄,岑参,李贺。
王昌龄简介
生平简介
文学成就
主要作品
王昌龄( 一约756),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
擅长七绝,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其边塞诗气势雄浑,体现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从军行》《芙蓉楼送辛渐》等。
名言佳句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
仞( )岳 蓟( )北
涕( )泪 衣裳( )
襄( )阳 摩( )天轮
遗( )憾 巫( )山
认识词语
rèn
jì
tì
cháng
xiāng
mó
yí
wū
初闻涕泪满衣裳(cháng)。
多音字学习
衣裳(shāng)。
裳
裳:指裙子。
书写指导
摩
mó
巧记: 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南洋两个小木匠,坐在大手上。
书写指导
仞
rèn
巧记:人在刀刃边
右边是刃
书写指导
遗
yí
巧记:行走的贵族
右侧上半部分是“中”加一横
理解诗意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理解诗意
如何理解题目“从军行”
标题中“歌”、“引”、“吟”、“行”等都属于乐府诗。“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从军”就是参军。
(1)读一读:如果让你来读,你觉得该怎么读?
学习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
暗,荒凉,阴沉。
理解诗意
(2)小组交流:读了“青海长云暗雪山”这句诗,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你从“暗”这个字中读出了什么?
青海湖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诗人将目光移到远处,看到的又一种景象:“孤城遥望玉门关”。
理解诗意
“孤城”是什么意思?
孤零零的一座城池。
“遥望”是什么意思?
远远地望去。
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青海”地区,正是唐军与敌人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敌人的势力范围。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
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
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年一前105年)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玉门关当随之设立。
据《汉书·地理志》,玉门关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均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皆为都尉治所,为重要的屯兵之地。当时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曾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
理解诗意
你觉得“孤城遥望玉门关”一句中哪个字让你感受最深?为什么?
孤
①“孤城遥望”让人感受的城“孤”,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孤单和渺小。
②“孤城遥望”让人感受到“孤城”中的人“孤”,这“孤城” 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将士们久住“孤城”,举目无亲,孤苦伶仃,思家怀乡。
理解诗意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如此冷清和寂寞的地方,自然愁绪满腹,相思满怀。戍边将士们又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呢?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理解诗意
“黄沙百战穿金甲”中,“百战”是指一百次战斗吗?从这句诗中你感受到什么?
不是,是指战斗的次数多。
战争的惨烈。
从这句诗中可以读出战士戍边时间之漫长,边关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
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哪句诗写出了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理解诗意
“不破楼兰终不还”
理解诗意
“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
历经百战黄沙磨穿了铁铠甲,不攻破楼兰始终坚决不回乡。
内容概括
这首诗前两句情景交融,后两句直抒胸臆,将边关的风貌,和将士们的爱国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
通过描写边塞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和责任感。
总结学法
总结学习方法:
1、初读古诗
2、了解大意
3、体会诗境
4、悟其感情
朗读指导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作家介绍:陆游
生平简介
文学成就
主要作品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曾任镇江、隆兴通判,官至宝谟阁待制。晚年退居蒙乡。
今存诗九千余首。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称“南宋四大家”。
《游山西村》《关山月》《书愤》等。
名言佳句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艺术风格
诗风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
词语解释
将晓:快要天亮。
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很长。
五千仞岳:指华山。“仞”长度单位。“五千仞”形容很高。
摩天:碰到天,形容极高。
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
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金政权。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两句诗什么意思?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理解诗意
夸张、化静为动,使人感到景物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翻滚,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直入云天。
理解诗意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有感情地朗读后两句古诗,结合注释,说说这两句诗写了什么?
在金统治下的原宋朝百姓在金兵的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流干了,他们一年又一年地盼望着南宋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失地,解救他们。
拓展阅读
“南望王师又一年”,大家知道这是一年是多少年吗?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了整整65年了!
小资料
读完后两句,你又感受到诗人心中有着一种怎样的心情?
理解诗意
悲凉、悲伤。
你是从哪些字眼体会出来的?
“遗民”“泪尽”“胡尘”
从这三个字眼你还可以体会到什么?
从“遗民”“泪尽”“胡尘”看出了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北方沦陷区老百姓在异族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干了。
理解诗意
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
从“望”字你感受到什么?
理解诗意
“遗民”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悲!
同学们,“遗民”们的盼、他们的望,实现了吗?他们渴望的王师来了吗?他们期待的南宋君臣到底在干些什么?
理解诗意
这两句描述了山河破碎,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表现了作者对当沦陷地区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权者不去收复失地的不满。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北师又一年。”这两句诗主要描写了什么?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课堂小结
本诗通过写作者深秋早起的所思所想,表达了作者对在金统治下原来宋朝百姓的深切同情,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
拓展阅读
出塞二首·其一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拓展阅读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课外搜集并朗读边塞诗和爱国主义诗词,把自己搜集的古诗分享给同学们。
3.搜集阅读王昌龄、陆游的其他作品,背诵积累。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