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挑山工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5 挑山工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4 11:0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语文 年级 四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挑山工
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12月
教材解读
本课是统编版四下第七单元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单元围绕“伟大的品格”,从中与外、伟人与普通劳动者多维度丰厚单元主题内涵。 《挑山工》一课,课文结构清晰:概述一种疑惑,描述一次相遇,铭记一幅画作。通过挑山工的言行,表达虽然是普通的劳动者,平凡的小人物,但是认定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就是平凡中的伟大。以小见大,突显时代“挑山工精神”。
教学目标
1. 通过自主预学,正确认读“沉甸甸、黑黝黝”等词语。 2. 借助人物名片,抓住人物动作、外貌等描写,能说出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 3. 统整比较,理解挑山工话中隐含的深刻哲理;结合生活实际,感受“挑山工精神”。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能找出人物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能说出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在联系上下文中,感受挑山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普通劳动者形象。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统整比较,理解挑山工的语言中隐含的深刻哲理。
设计理念
第一,借助项目。以名片为支架,创设任务情境,驱动学习发生。 第二,着眼思维。与上下文联结,与生活联结,在统整比较中,发展思维。 第三,紧扣实践。理解朗读,文画转换,在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中发展语言。
教学过程
一、支架联结,认识一种职业 1.回顾联结,导入新课。 (1)回顾单元要素。 (2)从场面、动作、语言等方面,以名片的形式回顾哈尔威船长与黄继光。 (3)以名片的形式引出挑山工,并大致了解这种职业。 2.检查词语,交流难读。 白褂子 黑黝黝 光溜溜 沉甸甸 歇歇脚 青竹杖 自由读。 (2)交流难读的词语。 二、任务驱动,对话一位劳动者 1.借助名片,任务驱动。 (1)自由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完成挑山工名片中的“怎样登山”。 (2)自主学习,梳理信息,画出相关语句,试着完善挑山工的名片。 2.聚焦动作,初悟精神。 (1)交流: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依据回答,聚焦第一自然段。 预设一:肩挑重担登山。抓住“沉甸甸”,朗读中感受登山的艰难。 预设二:登山动作娴熟。圈画动作,朗读中体会挑山工登山动作的连贯、娴熟。 预设三:行走路线加长 ①质疑。什么是“折尺形”? A.依据课文内容,画一画折尺形的路线。 B.学生交流,形象感受登山路程比游人多一倍。 C.学生读一读描写挑山工行走路线的句子。 ②追问。既然路程加倍,挑山工为什么还要走“折尺形”的路线? A.学生再次默读第1自然段,找一找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的原因。 B.交流朗读。 (2)再朗读这段话,学生借助名片完整地说一说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 (3)关联“二十年”,进一步感受挑山工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形象。 3.结合外貌,再悟形象。 过渡:了解了工作任务,登山方式,如果要在挑山工的名片上画一张图像,你会怎么画?结合课文内容,画出相关语句,说说理由。 (1)快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说说理由。 (2)反馈交流,读一读描写挑山工外貌的句子,从侧面进一步感受登山之艰。 三、统整比较,体悟一种哲理 1.结合登山质疑,引出作者的疑问。 2.紧扣语言,体悟哲理。 (1)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思考:从挑山工的回答中读出了什么? 预设一:没有什么近道,靠的是一个劲往前走。 预设二:我还知道了游人登山与挑山工不同。 (2)统整比较,对比不同 ①从挑山工的语言中发现了挑山工与游人登山方式的不同。 ②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挑山工登山与游人登山还有什么不同,再照样子填一填。 预设: 挑山工的登山 游人登山 一个劲往前走 东看西看、玩玩闹闹 肩挑沉甸甸的货物 肩上没有挑子 走折尺形路线 直往上走 …… …… (3)感悟哲理,感情朗读。 过渡:对比他们的不同,你知道为什么走得很慢的挑山工,却常常跑到游人前头去了吗?请你再读一读挑山工的语言,其中包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①学生再次朗读这段话。 ②交流感悟。 预设: 预设一:靠的就是坚持不懈,就是一个劲往前走。 预设二:挑山工还说登山时一步踩不实不行,这就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脚踏实地。 (4)放入“经典语录”,完善名片。感情朗读整段话。 四、联结生活,延续一种精神 1.结合插图,深悟想象。 出示第七段: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1)教师范读。 (2)追问。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它指的是什么? 预设:画。那个挑山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 2.联结生活,延展精神。 引导学生思考:联系生活,还从哪些人身上感受到了“挑山工精神”? 3.结合导语,深化主题。 结合罗曼·罗兰曾的名言,明晰挑山工虽然是普通的劳动者,平凡的小人物,但是他身上那认定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是平凡中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