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说课课件(1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说课课件(1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24 16:01: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部编版八上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9课
全民族抗战
七七事变与
基于课标、学情分析下的学教目标的制定
1
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学教活动的开展
2
学教反思
3
内容要求
1.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2.了解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
学材分析
学情分析
已知
具备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能自主阅读材料归纳要点和结论。对七七事变和南京大屠杀具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了解。
想知
青春期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质疑精神和好奇心,对未知或了解不详细的知识有着较高的兴趣。
对抗日战争相关史实认知比较碎片化,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难以形成时序意识。对主流价值观产生疑问和困惑,甚至产生叛逆的思维。
未知
通过项目活动,以教材内容和地图为载体,简述七七事变、淞沪会战、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基本史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分析史料、自主探究,认识七七事变是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理解国共合作的意义。(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感受中华民族顽强不屈、团结对外的优秀品质,感怀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平年代下正确认识抗日意义,树立正确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
学教目标
让历史课堂生动起来 让历史思维深刻下去
学生为
主体
创设情境
项目化
史料探究
(选择-研读-分析)
落实历史核心素养
86年的光阴散去了卢沟桥的硝烟,但桥上的一砖一石、桥边的一草一木依然是连接历史的纽带。铭记历史,致敬先烈。学校将招募一批“战地”小记者,聚焦战时大事件,进行战况汇报。
引入情境
入项
驱动性问题:战地小记者如何完成一份战况汇报?
评析:通过入项情境创设,角色代入感强且贴近历史现场,更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并产生问题意识。
学教过程
项目推进
根据已知,说说记者完成新闻报道需要运用哪些方法?
01. 方法
根据已知,说说记者完成新闻报道需采集哪些素材?
02. 素材
01
02
03
驱动任务一:战地小记者战况汇报
评析:此驱动任务贴近学生认知与经验,且接近真实,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获取方法,为下一步的汇报提供了帮助。
学教过程
战况汇报以什么方式呈现?
03. 方式
项目推进
活动一:调查梳理 焦点访谈
评析:本活动,构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时空观念,通过表述史实,落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探究分析,了解中华民族面临“实力悬殊,孤立无援”的绝望境地,明确中华民族至暗时刻的到来,培养学生史料分析和合作探究能力。
1.调查:分析北平局势,思考日本在此发动事变的目的,还原事件真相。
2.访谈:日本、外国观察团和国民党高层,他们的预测是什么?
要求: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分析并交流。
学教过程
项目推进
活动二:人物报道 追击现场
评析:通过人物报道,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情怀;通过分析历史材料和历史史实,理解国共合作宣言的历史意义,体会中共彰显民族利益的家国情怀,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形成历史认知,提高解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简评:结合人物宣言,评述抗日意志。
4.综评:阅读材料,思考分析并交流。
学教过程
项目推进
5.聚焦:结合人物史实,分析旗帜的精神含义和淞沪会战的影响。
活动二:人物报道 追击现场
评析:通过聚焦人物,感受抗战的艰辛和爱国官兵的英雄气概,明确淞沪会战打破日本速亡中国的迷梦,激发全国人民的斗志和让世界清楚中国政府抗日立场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学教过程
项目推进
活动三:记录历史 原地发声
评析:通过记录历史、原地发声,知道日军的暴行,揭示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让学生铭记并理性看待历史,体会和平的不易,树立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信念。
5.搜索:日军暴行(视频、图文、数据等资料)并罗列。
6.发声:“我想对你说......”。(任选一个对象,写出最想对他说的话。)
学教过程
出项
战地小记者的战况汇报
铭记历史 吾辈当自强
要求:根据本次历史现场直击,将战况整理总结,以小记者身份完成汇报。(形式不限)
评析:利用学生的经验性资源和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激发学生项目化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在此环节中,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等多元评价机制,提升学生倾听能力和反思能力。
学教过程
充分利用历史现场和历史资料,从任务到活动,有效搭建学习支架。
可取之处:
活动需更开放,评价需更有效。
不足之处:
铭记历史
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