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历史冲刺最后压轴卷02(天津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中考历史冲刺最后压轴卷02(天津卷)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24 14:35: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年中考历史冲刺最后压轴卷02【天津卷】
历 史
(考试时间:60 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 分,共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一粒深埋在遗址里的稻米,几块掺杂了碧糠碎谷的陶片,代表了古人向土地探寻食物的智慧,也记录了一场作物生产的革命。”这场“作物生产的革命”指的是( )
碳化稻粒
A.家畜饲养的出现 B.原始农业的产生
C.定居生活的开始 D.渔猎生产的发展
2.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中央集权加强 B.周王室衰微
C.社会和平稳定 D.儒学居主导地位
3.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 )
A.王室衰微的表现 B.商靹变法的背景
C.秦灭六国的过程 D.秦朝统一的意义
4.学会识读历史地图,逐步树立时空观念。请识读下面两幅历史地图
图1、图2所反映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
5.陈寅恪先生认为科举制度是为王朝提供官僚精英的一种手段,这些人依靠王朝而不是依靠高贵的世系和世袭的特权取得地位和权力,陈寅恪先生意在说明科举制( )
A.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B.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C.提升了文官的地位 D.强化了贵族的统治
6.隋唐时,四方传入的少数民族音乐有十四种之多,唐代士大夫多醉心胡乐,以至王建有诗云:“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这反映了( )
A.隋唐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B.少数民族音乐仅流行于洛阳
C.胡乐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D.四方少数民族仰慕中原文化
7.1856年10月,英国发动对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下面关于这次战争表述正确的是( )
A.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华权益
B.目的:获得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特权
C.借口:林则徐在广东查禁鸦片、虎门销烟
D.影响: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8.“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这是一位外国人对近代中国某次运动的评价,他想要表达的是( )
A.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无可挑剔 B.洋务派的措施健全可行
C.戊戌变法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辛亥革命缺乏思想动员
9.《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中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攸关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10.国民党一大选出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或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共产党员李大钊、毛泽东、林伯渠等10人当选,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这反映出( )
A.共产党取得国民革命领导权 B.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精神
C.共产党掌握独立的革命武装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1.以下是某同学在进行历史探究学习时设计的年代尺。据此推断,其探究的主题是( )
A.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程 D.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12.如图。下列历史图像记录的重大事件是( )
A.平型关大捷 B.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
13.1953年,毛泽东同武汉市委书记王任重谈话时,讲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有人说,‘要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还有人主张‘四大自由’,我看都是不对的,新民主主义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过渡要有方法。”为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党和政府采取法是( )
A.实行土地改革 B.进行三大改造
C.发动“大跃进” D.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14.《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记述道:“1971年8月13日,中共中央提出,争取在‘四五’计划期间,在农村普及小学五年教育……1975年‘四五’计划完成时,全国中小学生在校数量出现了一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峰。与1965年相比,1976年小学生人数增加了29.1%,初中生人数增加了4.4倍,高中生人数增加了10.3倍。”该“记述”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
A.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B.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15.如图,1950-1978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是( )
A.快速上升 B.曲折发展 C.缓降缓起 D.持续下滑
16.下图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历程。开启第三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中共九大的召开
17.如图。伴随高速铁路的开通,“半小时”“一小时”城市圈形成。这一成就( )
A.形成全国电信网络 B.实现军备更新换代
C.加速区域协调发展 D.促进了西部大开发
18.下表为《人民日报》社论高频词的统计分析。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始终
时间段 1949-1956年 1957-1965年 1977-1992年 1993-2012年
高频词 人民、工作、和平 人民、生产、改革 人民、发展、社会主义 人民、发展、市场经济
A.在建设中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B.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
C.把计划和市场作为经济手段 D.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19.如图。公元前8至前6世纪,古希腊人进行了大范围的殖民活动。据此可知,古希腊人( )
A.扩张势力至黑海沿岸 B.实现希腊城邦的统一
C.建立起亚历山大帝国 D.征服整个意大利半岛
20.1170年《英王亨利二世给予林肯城的特许状》提到“将林肯城人民在英王爱德华、威廉与亨利时代所享有之自由、习惯于法律赐予彼等”该材料反映的是
A.雅典的民主政治 B.封君封臣制度
C.城市的自由与自治 D.大学的自治地位
21.长期以来,俄国是一个“冰封”的内陆帝国,渴望拥有自己的“温水港”,不管通过哪一条路,它都要通向这个或那个海洋,但海洋全都在西方人特别是英国人的控制之下。据此推知
A.夺取出海口是俄国对外扩张重要步骤 B.俄国是个封闭自守的国家
C.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受到俄国的挑战 D.农奴制阻碍俄国海洋战略
22.《独立宣言》宣扬天赋人权,但事实上,享有者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后来的1787年美国宪法又把5个黑人折合为3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这两者
A.激发了美国人的革命热情 B.深深打上种族歧视的烙印
C.促使美国长期稳定和发展 D.建立了分权制衡的联邦制
23.下图是拉斐尔创作的圣母像,画家不再呈现圣母头上的光环,却赋予她纯朴善良、和蔼可亲的形象,充满了人间的爱。该作品表现了
A.圣母的神圣威严 B.中世纪艺术风格
C.人们的物质追求 D.世俗的人性光辉
24.苏联在1934-1935年的机器进口只相当于1931年的1/10,从1937年起就不再从国外进口锅炉、发电机、化工设备等。这说明
A.经济大危机阻碍苏联发展 B.粮食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
C.农奴制的废除带来新气象 D.工业化建设取得重要成就
25.以下一组照片的主题是( )
A.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B.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C.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D.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走向胜利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4小题,共16分)
材料一 唐太宗道:“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 则自不为盗。”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宋朝时期,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热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据估计,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卷)
材料三 在力述“农本”的同时,他处处突出兴修水利的重要,把兴修水利作为农田建设、救荒赈济的必要前提和基本内容,把水利机械作为农器制作中最主要和最见功效的一部分。
——宋源《<农政全书>的水利经济思想》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贞观时期为实现“民衣食有余”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4分)
(2)据材料二,概述当时农业发展的表现。(2分)
(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政全书)的作者和地位。(4分)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4分)
27.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4小题,共18分)
材料一 尽管大西洋把英、法、美三国永远地分隔开来,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发生在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最大的公约数是关于“权利”的述求或“人权”的伸张。
——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讲为线索》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英国资产阶级通过哪部法律文件,实现了“‘权利’的述求”?写出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性事件。美国的哪部文献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6分)
材料二
他兵败的根源在于,自由和平等的大革命理念意味着一切民族压迫行为都失去了合法性。被占国的人民先是在他的指引下觉悟到这一点,然后在这位导师的侵略行为背叛了革命原则时转而反抗。 ——《大国崛起》
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曾邀请十位著名历史学家,投票选举100位美国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结果,林肯因“拯救了国家,再造了美国”的历史功勋而排名第一。
(2)写出材料二①处历史人物是谁?依据材料二对“他”的战争行为进行评价。你如何理解林肯“拯救了国家,再造了美国”?(6分)
材料三 19世纪中期俄国和日本改革(部分)
俄 国 日 本
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有权选择职业和拥有财产。地主不得买卖农奴、干预农奴生活。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从事农工商职业的人和贱民一律称为“平民”,允许居住、迁徙、择业、婚姻等自由,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
(3)依据材料三,写出日本改革的名称。(2分)概括材料三中俄国和日本改革的相同点。(2分)
(4)依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上述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两种方式。(2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共4小题,共16分)
材料一
材料二 三大航海家航海活动比较表
项目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到达美洲 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7—1498年
次数 7次 4次 1次
船数 大号宝船62艘(共百余艘) 17艘 4艘(一说3艘)
船只大小 大号宝船长44.4丈,宽18丈(淮尺),折合公制长151.8米,宽61.6米 旗舰100吨,长245米,宽6米,其他二舰50吨、40吨 分别有120吨、100吨和50吨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进程。它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引发了欧洲近代几个世纪的大规模海外扩张,开始了欧洲对世界征服和侵略的历史。
——马世力主编《世界史纲》(下)
材料四 下面是对哥伦布开辟到达美洲新航路的不同看法
印第安人:哥伦布把欧洲强盗带到了美洲,破坏我们的文化,掠夺我们的财富,他是一个恶魔。
欧洲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把欧洲文明传到美洲,使落后的美洲走向文明,他是一个功臣。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九年级上册)
(1)新航路开辟又被称为“地理大发现”,请在材料一的图2中找出当时新“发现“的地点(至少两个)。(2分)根据图1和图2,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在航线上有什么相同之处?(2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郑和下西洋的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4分)
(4)材料四中印第安人和欧洲人的看法矛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评价历史事件的正确原则应该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B B D C B A A C D B B C B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B B B C D A C A B D D D
26.(1)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发展生产;倡导戒奢从简。(答出任意两点即可,4分)
(2)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农作物达到一季两熟,水稻产量增加。(2分)
(3)水利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2分)徐光启;(2分)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2分)
(4)农业发展关注国计民生;政府要注重发展农业生产;要注意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兴修水利、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等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4分)
27.(1)《权利法案》;(2分)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狱;(2分)《独立宣言》。(2分)
(2)拿破仑;(2分)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但是战争给欧洲各国带来了民族压迫,对侵略地区人民的压榨和掠夺,激起了普遍的不满和反抗。(2分)美国总统林肯领导北方军队打败南方军队,废除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2分)
(3)明治维新;(2分)俄国和日本改革的相同点有: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都增加了劳动力;都促进了本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答出任意两点即可,2分)
(4)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2分)
28.(1)美洲大陆、好望角、菲律宾;(答出任意两个即可,2分)都开辟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航线大多紧挨海岸线。(答出任意一点即可,2分)
(2)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航程远,到达国家和地区多。(答出任意两点即可,4分)
(3)开启人类文明一体化;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推动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发生变化;开始欧洲对世界征服和侵略的历史。(答出任意两点即可,4分)
(4)他们站在各自的立场上看问题;(2分)辩证地评价历史事件。(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