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阿福的新衣——厘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会用尺子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引导学生观看视频《阿福的新衣》。
师:今天老师看到你们穿的衣服都非常的漂亮,你们在商店里买的还是是在衣服店里做的?生:在商店里买的。 今天刘老师告诉大家在过去人们的衣服大多都是在衣服店里做的。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好朋友---他叫阿福,有一次他去裁缝店做衣服的时候就发生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咱们一起来看一看好不好?
出示视频看看阿福和他的师傅之间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学生观看《阿福的新衣》思考:徒弟明明按师傅的要求身长量了3拃,怎么衣服就做小了?
讨论要解决的问题: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交流:学生可能得出的结论:师傅手大,徒弟手小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老师当师傅, 学生当徒弟,比比看.进行举例验证:确实是师傅的手大。 探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们会得出:量与做要用统一的标准。
教师小结:古时候人们发现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为了测量的准确和交流的方便,人们发明了尺子。有了尺子,测量时有了统计的标准,量衣服和做衣服就不会犯像故事里这样的错误。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用生动有趣的动画片导入,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在对故事的思考中,体会到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这样很自然地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通过 此环节,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认识尺子
出示:直尺,学生观察尺子。
交流观察情况: 数 字:引领学生一起读出尺子上的数字.介绍:0在尺子上表示开头,也叫起点。竖线:尺子上还有一些小竖线,这些长短不一的小竖线,都有叫刻度线,数字0所对的刻度线就叫0刻度线, 0刻度线表示起点。字母cm: 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尺子上相邻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提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厘米。(板书:厘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认识尺子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察、交流,教师再梳理、总结,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使学生掌握了直尺的基本构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同时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通过此环节,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1厘米, 帮助 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 :
1.找直尺上的1厘米:引导学生在尺子找1厘米。学生们会找到:0-1是1厘米;2-3,6-7,4-5等都是1厘米。 学生小结: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老师提出在自己尺子上找到刻度4,从刻度4到刻度几是1厘米?学生:到刻度5;师:从刻度4到刻度几还是1厘米?生:到刻度3也是1厘米。
小结:从刻度4到刻度5是1厘米,到刻度3也是1厘米。让学生体会相邻的意义。小练习:从刻度8到刻度几是1厘米?生:从刻度8到刻度7和刻度9都是1厘米。回答非常准确,老师奖励你一个小书签。
2.比划、感觉1厘米:让生在学具袋里找到1厘米的小正方体,举起来给大家看。师示范,跟着老师做:像这样用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拿起1厘米的小正方体,慢慢把它拿掉,手不要动,现在这两个手指之间的长度大约就是1厘米。手放下。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一下。让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用手再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3.生活举例:让生例举身上或是周围找找看哪一段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教师出示课件,观看老师找到的1厘米的例子。
【设计意图: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一重点环节,安排六次活动:在直尺上找1厘米;画出1厘米;找1厘米长的小棒;借助小棒比划出1厘米;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找生活中的1厘米。通过找一找、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在层层深入中建立长度观念。学生对“厘米”这个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从直观到抽象、从朦胧到明晰,直到灵活运用的过程,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通过此环节,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四) 认识几厘米,学习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让学生在尺子先猜想一根小棒的长度。学生们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找法:从0到2,是2厘米。为什么是2厘米?还能再找几个2厘米的刻度吗?2到4;4到6......小结:2个大格的长度就是2厘米。
这根小棒是几厘米呢?生:3厘米。为什么?学生说从刻度0到刻度3,所以是3厘米。你还能找到4厘米吗?生:从0到4厘米。师:5厘米能找到吗?生:能。从0到刻度5.师小结: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在残尺上认识几厘米。课件出示:一把断了的尺子,像这样的尺子还能测量吗?请看大屏幕:这根小棒是几厘米呢?生:2厘米,因为2到3是1厘米,3到4是1厘米,所以有2个1厘米是2厘米。师:这是几厘米呢?课件出示小棒。生:5厘米。2-3是1厘米,3-4是1厘米,依次数下去到刻度7一共是5个1厘米,所以是5厘米。师:刚才我们是一个小格一个小格这样数的。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下面老师教给大家一种新的方法。先找到起始刻度,再找到最后的刻度。用大数减去小数得几就是几厘米。
(五)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准确读出物体的长度(出示蟋蟀和蝈蝈跳远比赛)
学生们交流讨论:它们俩个谁跳得远? 根据学生的交流得出:读数时从零开始读时既方便又快捷,所以咱们同学在测量的时候一定要把物体的一端和0刻度对齐,另一端指到数字几就是几厘米。好了,孩子们咱们的数学不同于其他的知识,我们不能光纸上谈兵,我们还要学会应用。下面请大家拿出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小棒,用尺子量一量它的长度。
估计、测量小棒的长:拿出学具袋中的红色小棒,观察一下它大约长多少厘米?再测一测它的长度。学生1:大约9厘米。学生2:8厘米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测量的?生:先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小棒的一端,然后看物体的另一端。是几就是几厘米。
师小结:在量物体的时候,我们要把物体放平;将物体的左边和 “0” 刻度线对齐;物体的右边对准几厘米,就读出几厘米。
判断练习: 出示:三个小朋友在测量铅笔的长度时的不同作法。学生交流后,总结测量方法。【设计意图:这个两个练习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还承载着,总结测量方法的任务。】(六)实 践操作,拓展应用
测量1拃的长度。(1)测量自己手掌的宽度,与老师的手掌比一比谁的测量的准确?(2)让学生量出自己的1拃有多长。【通过此环节,检测学生用尺子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实践活动让学生选择身边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再用尺子量一量。 同桌互相检查一下。 你量的是什么?怎样量的?(学生展示汇报)【设计意图:交流解决师傅和徒弟的1拃到底有多长,这既是对上课开始时情境引入的呼应,同时也对这节课学习加以巩固。开放性的实践活动,注重了学生数学经验的积累,在大量的测量活动,学生通过用各种方式的估计、测量,寻找到了解决不同问题的多种策略,并通过交流、比较,逐步调整完善测量的方法,同时也为后面学习 “米的认识”做好了铺垫。通过此环节,检测学生用尺子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七)总结评价,知识延伸回顾整理,师生共同归纳: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老师想让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一个问题,你能用你的尺子量一量教室的长度吗?不能。尺子上的单位厘米只能用来测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要想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还要用其他的单位。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学到。希望以后同学们会学到更多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