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精读引领课
——《自相矛盾》+《执竿入城》
【教学目标】
1.认识“吾、弗”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字“誉、弗、立”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说说“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并与同学交流生活中类似的事情。
【教学重点】
1.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楚人语言中的逻辑错误,领悟语言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领悟寓言中蕴含的道理,试着分析生活中自相矛盾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运用图片、谈话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1.出示古文字“矛”“盾”的图片,讲解两个字的由来,引入课文题目——《自相矛盾》。
2.回顾学习古文的方法,并板书。
——读好停顿,读中理解,读中悟理。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朗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
弗(fú) 夫(fú)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指导:“矛”最后一笔是撇,“誉”上面笔画是点、点、撇。
(三)品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自读《自相矛盾》,在文中画出停顿。
2.同桌交流,展示读,重点指导读。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3.读中理解。
(1)借助注释理解意思。
(学生自悟,小组交流。)
(2)汇报:以小组为单位,按故事接龙的形式说一说文章内容。
①联系上下文,猜测加点字的意思:
②重点学习“其人弗能应也”的意思。
——那个人不能回答了。
4.读中悟理。
(1)“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学生读文,用横线画出楚人赞誉矛和盾的句子,并体会他当时的心理。
(3)出示旁人的话:“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读句子,此时的楚人是怎样的表现呢?
——其人弗能应也。
(4)总结寓意: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
(5)借古喻今,思考生活中类似的事情。
(四)尝试讲故事,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1.尝试背诵。
2.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出来。
(五)拓展阅读《执竿入城》
运用“读好停顿、读中理解、读中悟理”的古文学习方法继续学习《执竿入城》。
1.读好停顿。重点指导:
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2.读中理解。重点指导:
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3.读中悟理。
——遇事要随机应变,切不可不思变通。
4.推荐韩非子的其他作品。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