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4 16:50: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以“自然之趣”为主题进行编排,本单元的 古诗都对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动静结合中独特的风景又与诗人不同情感融为 一体。
《山居秋瞑》是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 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 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 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 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 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首联是写雨后山中秋景,由于这里人迹罕至,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上句 中的“新”字,既点出了新近下雨之意,又表现出下雨后清新如洗的感觉;下句 的“晚来秋”,呼应了诗题,表现出山居秋瞑独有的特色。颔联写景,描绘了一 幅明月高照、清泉流淌的图画,两句一静一动,描绘出山间傍晚的美好景色。颈 联描写人的活动,由“竹喧”而知浣女归来,由“莲动”可见渔舟顺流而下,用 洗衣女子的欢歌笑语以及渔舟归来荷叶晃动的场景,衬托出月夜山村的清幽宁静。 尾联两句,由写景转为抒情,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其喜归 自然,寄情山水,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的感受。厌恶宦海 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 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 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这首诗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 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 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学情分析】
五上第七单元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 能力的培养。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是有一定基础的,能够自己读准
字音,读通诗句,有的学生甚至可以背诵。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注释、插图初步 理解诗歌的大意。《山居秋暝》充分表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因而 对学生的阅读品鉴能力和审美能力有很大的挑战。但学生想象画面时有些难度, 不能根据诗中景物想象出丰富鲜活的画面。这也是学生体会不到动静描写的作用, 无法从画面中感悟作者心境的关键因素。教师对于学生想象诗句描绘景色这一难 点要着重笔墨,引导学生在感受动静描写的妙处之余,试着从诗情画意当中体会 诗人的高洁情怀和乐于归隐的情趣。
【教学目标】
1. 正确有感情地吟诵《山居秋暝》,读准“暝”、“浣”等字词,理解“暝”、 “喧”、“歇”的意思。
2. 调动视听感触及想象,感受这首诗中的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3. 了解王维,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诗佛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想象画面,体会诗句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难点:感受王维寄情山水,看淡一切世俗的佛系处事态度。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快速导入
师:同学们,想到秋天,你会想到什么?唐代刘禹锡想到的是“自古逢秋悲 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他唱响了秋天的 赞歌。而更多的古人,在秋天体会到的是伤感。马致远在《天净沙 ·秋思》中写 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道尽了古今羁旅之客的思乡哀愁。今天,我们要学的诗歌,也是写于秋天。让我 们一起走近王维,走进他的《山居秋瞑》。
二、解读诗题,认识作者
( 一) 添词解读“山居秋暝”
从“暝”入手,逐个加词组成新的意思,理解题意。“瞑→秋瞑→ 山秋暝→ 山居秋暝”
(板书:暝) 边写边讲解。
日字旁 (跟太阳有关) →秃宝盖 (这个字在古代的象形字当中代表着远方的 山峰,曲曲折折的山峰) → 日 (有两个日,太阳落了) →六 (六在古代代表着远 处的房屋)
师:太阳落在一座山峰的下面,紧挨着房顶了,这个时候是一天当中的什么 时候?
预设:黄昏时候;傍晚时分; 日落的时候。
(板书:秋) 解释“秋暝”
预设:初秋的傍晚;秋天的黄昏;秋天日落时分。
(板书:山) 解释“山秋暝”
预设:秋天时分,山林中傍晚的景象;山中秋天,秋天傍晚的时分。 (板书:居) 解释“山居秋暝”
总结:秋天的傍晚到山中去漫游他的所见所闻所想,这就叫做“山居秋瞑”。
【设计意图】教师在此处用添字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同时对“暝”的意思 加深记忆。抓住本诗描写的时间特点,有助于后续理解想象画面。
(二) 认识作者,了解“诗佛”
师: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王维? (板书:诗佛) 什么样的人能称为诗佛?
三、细读诗句,读出诗味
( 一) 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古诗,明确节奏停顿。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学生自读、齐读古诗 (要求:读出古诗的节奏,字音读正确)
(二) 细读诗句,品味景与情
过渡:那王维在秋天的傍晚在山林中漫游,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 又想到了什么呢?我们来走进这首诗。
1. 解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①想象画面,体会感受,朗读体悟。
师:秋天的山林突然下了一场新雨,茂密的树林,空气特别的清新,人走在 里面神清气爽,这是山林的感觉,你在这样的山里行走,有什么感受?
朦胧、凉爽、神清气爽、清新
②抓住新雨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王维的“诗中有画”。
师:(屏显:新雨) 什么叫新雨?刚刚下的秋雨啊,一阵秋雨一阵凉,刚刚 树林被秋雨冲刷着,你看到的树叶是什么色彩?
③概括空气的“清新”。
师:前面还是夏天,转眼就进入了秋天。一场秋雨把树林里面洗刷的干干净
净,诗人王维漫步在这样的树林当中,山林当中他觉得满眼是绿色,空气是格外 的“”?用一个词语来表达。
(板书:清新)
2. 解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过渡:诗人被这样的场景迷住了,久久不愿离去,在其中徜徉、漫步、徘徊。 走啊走啊,太阳慢慢的落下去了,倚着远方的山林,山林当中越来越凉快,阵阵 秋风吹来,一轮明月升上来了,诗人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 (屏显:明月松间 照,清泉石上流) 齐读。
①想象画面和声音,感受诗句的“画面感”和动静结合特点。 师:读着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听到什么声音呢?
预设:明月的洁白纯洁,听到了清泉在石板上流淌的叮叮咚咚的声音。
总结:苏东坡称赞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诗的特点有非常 鲜明的画面感。动静结合反衬环境的清静。齐读。
②改词对比,品味意境,概括环境“清幽”。
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成“明月当空照,清泉石上流”,“明月 松间照”和“明月当空照”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当空照就是月亮在空中明晃晃的照着我们,没有任何遮挡;明月松间照是他 一抬头看到的是密密的松树,月光是从树的的缝隙当中透射出来的,照在地上斑 斑驳驳。
在这样的山林当中,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此时的山林特别的怎么样?幽静→ 清静→清幽
(板书:清幽)
【设计意图】运用比较,让学生发现“当空照”美则美,没有幽静的感觉,没有
清幽的氛围,“松间照”有格外的意境。从而体会作者描写的独特和美妙意境。 ③朗读诗句,感受环境的美好。
师:既是清静的,空气是清新的,环境是清静的,安静的,是幽雅,晚上的 山林格外的轻柔,那叮叮咚咚的泉水声都那么的清楚,那么的悦耳。齐读诗句。 在这样的山间行走,王维把所有的烦恼忘却了,他觉得山最懂他,水更懂他,这 样的山水配上王维这样清雅的诗人,那是多么的美好。
3. 解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过渡:这样的环境中,只有景吗,还有人吗?王维继续往山的深处走去,他 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齐读。
①解释诗句,想象画面。
师:这两句什么意思,谁来解释一下?
预设:竹林里传来了一阵嬉笑喧闹的声音,原来是洗衣的姑娘回来了,看到 了莲叶在来回的摇动,是山里的渔民乘着小舟归来了。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先 见其动,后见其人。
②改词对比,品味意境,概括姑娘“清纯”。
师:你做一做小诗人,不用“喧”,不用“动”,你会用什么词?四人讨论。 (约 1 分钟)
竹 ( ) 归浣女,莲 ( ) 下渔舟
“喧”—— 闹、噪、摇……
“动”——摇、摆、颤……
师:与王维的比一比你更喜欢哪一个?通过“喧”你仿佛听到洗衣姑娘怎样 的声音?你认为她们是怎样的姑娘?
预设: 自由欢快的,悠闲自在的
师: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第一个空气是清新的,第二个环境是清幽,这一群 姑娘是一群怎样的姑娘呢?
预设:清闲、轻巧、清纯 (板书:清纯)
③体会景色的动静结合特点,感受作者的喜爱之情。
师:这两句诗中,那些景色是静态的,那些景色是动态的,能用自己的话说
一说吗?
指生读,齐读。静态描写的诗句要读得轻缓一些,犹如静态画面展现在眼前; 动态描写的诗句要读得活泼些,声音也相对响亮明快,似乎让人感受到了动态场 景。通过朗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板书:动静结合)
【设计意图】此处教师同样运用改词比较的方法,与前面不同的是此处让学生自 己改,发挥想象,在改词过程中发现“喧”和“动”的活泼,从而对浣女们的样 子有了想象的空间。
4. 解读“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过渡:作者王维在这样美丽的景色中遨游,看到了美丽的姑娘,他产生了什 么想法?齐读。
①解读前半句,初步体会作者心情。
师:“随意春风歇”的“春芳”是什么意思? “春芳歇”是什么意思? 师:作者对春天流逝的态度是“随意”,你是怎么理解的?
总结:作者不在意是因为春天之后有夏天、秋天,有新雨、明月、松林等等, 秋天的景色也是很美很美。这就是王维“诗佛”的态度。
②解读后半句,联系现实表的志向,总结向往生活的“清雅”。
师:齐读后半句,《楚辞》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交代语句背景。 王维把这句改为“王孙自可留”,是什么意思?
预设:这里的王孙指的就是诗人。我王维自可留,我就想留在山林。 师:王维为什么想留在山里不回,不想回到官场去做官呢?
预设:山野环境幽静、自由舒适;官场腐败、勾心斗角、黑暗,官场上充满 了无耻的小人,王维不愿意同与他们为伍,同流合污,他要保证自己清高的品格, 所以“王孙自可留”。
师:他想留下来过什么样的生活呢?用一个词概括一下。(板书:清雅)
总结:山中空气是那清新,环境是那样清幽,姑娘是那样的清纯,王维就是 要过这样清雅的生活。王维的《山居秋瞑》就表达了王维自己超凡不俗的诗人气 质。配乐齐读。
四、诗意总结,诗词拓展
( 一) 配乐朗读,看图回顾全诗。
配课文插图,感受诗句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 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教师播放由诗句改编的音乐,带领学生齐读、齐诵。
( 一) 拓展体现“空灵”境界的王维诗句。
师:诗的第一句第一个字是“空”,组一组词,说一说王维给我们创造了一 个怎样的境界?
(板书:空灵)
王维还有许多诗句也包含了“空”,屏显,齐读。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山路天天雨,空翠湿人衣。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王维的诗过了一千年仍然在当下流传传唱,因为他歌颂了山林之美,歌颂了 人性之美,歌颂了王维诗人那高洁清雅的品格,再听王维的诗总是那么空灵让人 神往。
(三) 拓展王维《竹里馆》,感受其洒脱。
配乐朗诵《竹里馆》我也想抛去世间的一起烦恼,跟着王维一起坐幽璧里, 弹琴复长啸,与明月和森林作伴。
【设计意图】拓展学习,加深学生对王维诗句的理解,增加古诗词的知识储备。 运用多媒体辅助,让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感受诗中画面之美。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