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复习专项—按课文内容填空(含答案+详细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复习专项—按课文内容填空(含答案+详细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4 14:2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八单元专项训练——按课文内容填空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1.我会积累与运用。
(1)《大林寺桃花》诗中表现诗人发现春天景色后的惊异、欣喜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慢性子裁缝说服了急性子顾客,让他__________季来取棉袄。可后来急性子顾客又接连提出把棉袄改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要求。慢性子裁缝对急性子顾客的要求都答应了,因为_________________。
(3)让贼害怕的“漏”,实际上就是__________,让老虎害怕的“漏” ,实际上就是__________;而老爷爷和老婆婆口中害怕的“漏”实际上是怕____________。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春天的景色十分迷人。早春时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写到了桃花初放的美丽“_____,_______”;《大林寺桃花》中,白居易惊喜地发现,晚春时候仍有桃花开放“______,_____,”。此外,我还知道有关春天的诗句:“____,______。”
(2)这地方的火烧云____,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____,一会儿____,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3)《海底世界》是一篇说明文,文章从海底宁静黑暗、海底动物常常________、海底动物各有各的_________、海底植物_______和海底蕴藏着丰富的能源这几个方面,写出了海底的______和物产丰富。
(4)《漏》这篇文章中老婆婆说的“漏”是指___,老虎和贼认为“漏”是_______。
(5)“百闻不如一见”这句话和我们学的“_________,_________,”意思相同。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急性子顾客到一位慢性子裁缝店做衣服的一个过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理。
(2)《方帽子店》讲的是一家方帽子店,卖的全是_______________,后来孩子们想办法创造出的各式各样既舒服又漂亮的帽子,逐渐替代了方帽子,方帽子变成了古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枣核》讲述枣核惩罚了______,帮助______,获得大家的________的过程,故事体现了孩子的__________,也有神奇美妙的幻想,饱含诗意与热情。
4.课文理解。
(1)《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讲述了一位____顾客找到裁缝,要做一件____,可他性子太急想早点穿上新衣服,于是第二天让裁缝把___改成____、第三天让裁缝把___改成___、又过天让裁缝把___改成___。可慢性子____,却没给急性子顾客做,让他很生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
(2)《方帽子店》一群孩子因为______戴着不舒服,发明了_____,受到了大家的欢迎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
(3)《漏》主要讲___和____都想得到____,在偷_________时无意中听到老婆婆谈___老虎和贼因____,都把对方当成“____”最后___了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
(4)《枣核》这篇课文记叙了一对老夫妻生了一个枣核大的孩子起名“___”,枣核______,______,帮乡亲们_____的故事。赞扬了________。
5.积累填空。
1.本单元,我们阅读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认识了一些人或动物。《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中,慢性子裁缝我们用四字词语来形容是:_____________;急性子顾客我们用四字词语来形容是:___________。在《漏》这个故事中,我们见到了_________的老虎和_______的贼。《枣核》一文中,枣核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2.《大林寺桃花》的作者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诗中表达作者惜春、恋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故事要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学会复述故事。
(1)《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讲述的故事是这样的:急性子顾客跑了三家裁缝店,这三家店分别让他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来取货,他最后只得来找___________做衣服。《方帽子店》中一开始人们买的都是__________,后来孩子们想出了许许多多帽子的式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方帽子成为__________。
(2)《漏》是一则__________故事,故事的内容是:老虎和贼都想__________,可是老婆婆说最怕漏,因此,老虎和贼都认为漏神通广大。最后老虎和贼都__________。
(3)《枣核》中那个孩子________________,所以大家都管他叫“_____________”。枣核很能干,是因为他能_____________;枣核很有正义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人间四月芳菲尽,____________。
2.《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一文中的顾客在几天内先后要求裁缝把布料做成:
棉袄→________→_________→春装,由此可见顾客的性格特点是____________。
3.《方帽子店》一文主要讲了__________的故事,告诉了我们__________的道理。
4.《枣核》一文中,作者重点写了枣核___________的事,塑造了枣核__________的形象。
8.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1.慢性子裁缝说服了急性子顾客,让他______季来取棉袄。可后来急性子顾客又接连提出把棉袄改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要求。慢性子裁缝对急性子顾客的要求都答应了,因为_________________。
2.《漏》一文中,_______(谁)以为_________(谁)是“漏”,________(谁)以为________(谁)是“漏”,其实“漏”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9.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人间四月芳菲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转入此中来。
2.《火烧云》一文按照____(总分 总分总)的结构顺序描绘了火烧云的奇妙景色,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3.《方帽子店》一文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
4.学了七、八两个单元,我积累了一些八字成语:“__________,________”说的是亲眼看见的比听说的要真实可靠;“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10.积累。
1.人间四月芳菲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恨春归无觅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漏》中,老虎和贼都以为对方是“______”,最后都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有意思!
3.《枣核》中的枣核不光__________还__________,他机智地把______从县衙救回来,还惩治了县官。
4.学习了《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我知道了在生活中,我们既不能____________,也不能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明年冬 夹袄 短袖衬衫 春装 他还没开始裁料 老虎 这名贼 房屋漏雨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和文章内容的理解。
(1)本句出自唐代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全诗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意思是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表现了诗人发现春天景色后的惊异、欣喜之情。
(2)本题出自课文《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故事讲一个性子最急的顾客在冬天里想做一件棉衣,性子最慢的裁缝让他到明年冬天来取。急性子顾客又接连提出把棉袄改成夹袄、短袖衬衫、春装的要求,每一次要求,裁缝都欣然答应。因为他什么都还没做,布料还在柜子里一动没动呢。
(3)本题出自课文《漏》,讲述了一个贼和一只老虎不约而同去偷一户人家的驴,结果被户主说的“漏”吓跑了,在逃跑时双双摔晕过去的故事。让贼害怕的“漏”,实际上就是老虎;让老虎害怕的“漏”,实际上就是这名贼;老爷爷和老婆婆口中害怕的“漏”实际上是怕房屋漏雨。
2.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变化极多 金灿灿 半紫半黄 窃窃私语 活动方法 差异很大 景色奇异 漏雨 一种可怕的东西 眼见为实 耳听为虚
【详解】本小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填空。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出自宋代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全文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出自唐代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全文: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描写春天的诗句有“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绝句》,全文: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译文: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衔着湿泥忙着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2)“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语段选自课文《火烧云》,主要写了晚饭后的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突出了大自然景色的瑰丽和变化无穷,表达了作者对火烧云的赞叹之情和人们看到火烧云时的喜悦之情。
(3)《海底世界》是一篇科普知识的说明文,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文章从海底宁静黑暗、海底动物常常窃窃私语、海底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海底植物差异很大和海底蕴藏着丰富的能源这几个方面,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全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分别介绍了海底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
(4)《漏》这篇课文是根据民间故事改写的。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心怀鬼胎的小偷和老虎都来到老公公老婆婆家,老虎和贼都想得到老爷爷和老婆婆养的驴,在偷驴时无意中听到老婆婆谈“漏”,老虎和贼因害怕把对方当成”漏”吓昏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想不劳而获,为了自己的利益害人的人最终是没有好下场的。这个故事充满童趣角色而又细腻传神,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幽默十足的民间喜剧。老爷爷和老婆婆说“漏”是指“漏雨”。老虎和贼认为“漏”是一种可怕的东西。
(5)百闻不如一见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汉书·赵充国传》。本义是听到很多次也不如见到一次(闻:听见),表示亲眼看到的远比听别人说的更为确切可靠。
百闻不如一见意思相近的有: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耳闻不如目见;千闻不如一见。
3. 做事情不能过分着急,也不能拖拖拉拉。 方帽子 善于创新,勇于创新 县官 村民 赞扬、认可 聪明、勇敢
【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1)《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是周锐创作的幽默小说,本文讲述了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人物的故事:急性子的顾客几天内不断变化缝制新衣的要求,想尽快穿上新衣,而慢性子裁缝始终不紧不快地应对,满口答应,因为布还在柜子里,还没有裁料。故事以对话展开情节,生动性、连贯性,推向高潮;人物特点鲜明形象,情节妙趣横生,结局让人忍俊不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过分着急,也不能拖拖拉拉。
(2)《方帽子店》这篇课文主要讲方帽子店的主人,因为坚持作方帽子,不肯接受其他款式的帽子,而最终导致自己的方帽子无人问津,成为古董的故事。告诫人们不要因循守旧,要顺应时代变革的潮流,虚心接受新的事物,否则将会被淘汰。
(3)《枣核》是一篇民间故事。课文讲述了一个只有枣核大小的小孩——枣核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村民抢回牲口、勇敢地同县官斗争的故事,赞扬了他勤劳、聪明、勇敢的美好品质,讽刺了官府的无能和残暴。
4. 急性子 棉袄 棉袄 夹袄 夹袄 短袖衬衫 短袖衬衫 春装 裁缝根本没开始做 做事不要过分性急,也不能拖拖拉拉 方形的帽子 各种样式的帽子 善于创新勇于创新 老虎 贼 老爷爷和老婆婆养的驴 驴 “漏” 害怕 漏 吓昏 想不劳而获,为了自己的利益害人的人最终是没有好下场的 枣核 本领高强 智斗恶霸 要回牲口 枣核勤劳勇敢、聪明正直的品质
【详解】本题考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要求我们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主要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所以我们上课要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
(1)《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讲述了一位急性子顾客找到慢性子裁缝要做一件棉袄,可他性子太急,想早点穿上新衣服,于是让裁缝把棉袄改成夹袄、短袖衬衫、春装,可慢性子裁缝根本没开始做,他很生气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要过分性急,也不能拖拖拉拉。
(2)《方帽子店》这篇课文记叙了一群孩子对既不实用又不舒服的方帽子大胆创新,使各式各样帽子走进人物的生活并被人们接受的过程,启发我们要善于创新勇于创新。
(3)《漏》课文主要讲老虎和贼都想得到老爷爷和老婆婆养的驴,在偷驴时无意中听到老婆婆谈“漏”,老虎和贼因害怕把对方当成”漏”吓昏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想不劳而获,为了自己的利益害人的人最终是没有好下场的。
(4)《枣核》这篇课文记叙了一对老夫妻生了一个枣核大的孩子名叫枣核,枣核本领高强,智斗恶霸,帮老百姓要回牲口。赞扬了枣核勤劳勇敢、聪明正直的品质。
5. 慢条斯理 心急火燎 可笑 愚蠢 勤劳 机智 勇敢 唐 白居易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详解】1.本题考查课文理解、人物形象分析、词语积累。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本文讲述了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人物的故事:急性子的顾客几天内不断变化缝制新衣的要求,想尽快穿上新衣,而慢性子裁缝始终不紧不快地应对,满口答应,因为布还在柜子里,还没有裁料。故事以对话展开情节,生动性、连贯性,推向高潮;人物特点鲜明形象,情节妙趣横生,结局让人忍俊不禁。所以可以运用形容行为缓慢的四字词语,例如:慢条斯理、不慌不忙。运用形容性子急的词语形容急性子顾客,例如:心急火燎、抓耳挠腮、上蹿下跳。
《漏》故事主要讲了一个下雨的夜晚,心怀鬼胎的小偷和老虎都来到老公公老婆婆家,一个想偷驴,一个想吃驴,他们误认为老婆婆口中的“漏”是一种非常厉害的东西,吓得落荒而逃。逃跑中,老虎和贼都误把对方当成了“漏”,结果吓昏了过去。故事讽刺了老虎和贼的愚蠢和贪婪,告诉人们:做贼心虚,做坏事没有好下场,终将自食其果。
《枣核》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枣核如何的勤劳能干,运用自己身体特别小,容易藏匿、躲藏的特点,偷偷赶回了被官府牵走的牲口,被抓之后,不光没有被挨打,反而害得县官挨了打,最后,大摇大摆地回家去了。赞美了枣核的不服输,机智勇敢。
2.本题考查古诗识记、理解。
《大林寺桃花》作者是唐代白居易,全文: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诗中表达作者惜春、恋春的诗句是“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长恨:常常惋惜。春归:春天回去了。觅:寻找。不知:岂料,想不到。转:反。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6. 秋天 夏天 春天 慢性子裁缝 方帽子 圆的 香蕉形的 圆筒形的 古董 民间 偷小胖驴 昏倒在地 只有枣核那么大 枣核 扶犁、赶驴、打柴 他惩治了为难老百姓的县官
【详解】考查课文内容理解和填空。
(1)《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顾客把一卷布料放到桌上,对裁缝说:“我想做件棉袄。我已经跑了三家裁缝店了。第一家说要到秋天才能做好。第二家问我有没有等到夏天的耐心。数第三位师傅强些,但他最早也要到开春才能交货。我可等不及,都没让他们做。”可得出答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家方帽子店从来都只做方帽子,一直拒绝改变。后来,有了卖各式各样帽子的新帽子店,而方帽子慢慢成了古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因循守旧,要敢于创新,勇于接受新事物。
(2)《漏》是一个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绘本故事,讲述了一个下的夜晚,老虎来吃小胖驴,贼来偷小胖驴,结果被老婆婆口中的“漏”吓到的故事,告诉人们做贼心虚、干坏事没有好下场的道理。
(3)《枣核》这篇课文记叙了一对老夫妻生了一个枣核大的孩子名叫枣核,枣核本领高强,智斗恶霸,帮老百姓要回牲口,赞扬了枣核勤劳勇敢、聪明正直的品质。
7. 山寺桃花始盛开 夹袄 短袖 十分急躁 永远只卖方帽子的方帽子店不知改变,逐渐被卖各种帽子的新帽子店取代 世界在改变,人的思想观念也应该随着改变 利用身材优势,用智谋为乡亲们牵回牲口并惩治县官 机智、勇敢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与填空。
1.出自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全诗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2.《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一文中的顾客在几天内先后要求裁缝把布料做成:棉袄→夹袄→短袖→春装,由此可见顾客的性格特点是十分急躁。
3.《方帽子店》这篇童话故事通过讲述方帽子店老板一成不变地只卖方形帽子,以至于自己家的帽子卖不出去而成了古董。这个故事提醒人们事物是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适应时代的变化,才能更好地生存。
4.《枣核》一文中作者重点写了枣核利用身材优势,用智谋为乡亲们牵回牲口并惩治县官的事,塑造了枣核机智、勇敢的形象。
8. 明年冬 夹袄 短袖衬衫 春装 他还没开始裁料 老虎 贼 贼 老虎 屋顶上的窟窿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的识记与理解能力。
1.出自《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课文讲述了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人物的故事:急性子的顾客几天内不断变化缝制新衣的要求,想尽快穿上新衣,而慢性子裁缝始终不紧不快地应对,满口答应,因为布还在柜子里,还没有裁料。
2.这篇课文是根据民间故事改写的。课文主要讲老虎和贼都想得到老爷爷和老婆婆养的驴,在偷驴时无意中听到老婆婆谈“漏”,老虎和贼因害怕而把对方当成”漏”吓昏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想不劳而获,为了自己的利益害人的人最终是没有好下场的。
9.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总分 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 要不断创造新东西,否则会被社会淘汰 眼见为实 耳听为虚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详解】1.本题考查对所学古诗内容的默写。从给出的诗句中可知,该诗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内容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意思是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惋惜,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2.本题考查文章的结构顺序及对具体某篇文章中心的把握。要掌握文章的常见结构顺序,再结合学过的课文内容进行作答。文章的结构顺序主要有:
(1)并列式:文章各部分内容不分主次、轻重,就是把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
(2)递进式:文章几部分内容逐层深入。
(3)对照式:利用对比映衬手法突出主旨。
(4)总分式:分别表述与总结相结合构成的结构方式。先总述,再分说。形式包括“总-分-总”、“分-总”、“总-分”。
3.本题考查文章阐明的道理。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后再作答。
4.本题考查对所学课文中成语的识记与掌握。要认真审题,这里要填写八字成语,还要确保所填的成语符合题意。
【点睛】
10. 山寺桃花始盛开 不知转入此中来 漏 吓昏了过去 勤快 聪明 驴 像慢性子裁缝那样磨蹭 像急性子顾客那样急迫
【详解】1.出自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2.3.4.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识记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