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优秀革命文化作品中的感情抒发与理性表达
总一课时
选择性必修上第一单元微专题四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专题导入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别了,“不列颠尼亚”》所表达的感情我们已经体会了,那感情背后的理性又是怎样的呢?一起去体会作者是怎样将感情抒发理性表达巧妙融合的。
专题目标
体会作者如何将感情抒发与理性表达结合在一起。
活动过程
任务一
知“情”达“理”
1.阅读两篇文章,你读出了其中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豪之情
《别了,“不列颠尼亚”》
香港回归祖国的自豪和爱国之情
活动过程
2.什么是“理”?
“理”
理性的思考,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刻的普遍的道理。
历史的规律
现实的反思
活动过程
3.你从《别了,“不列颠尼亚”》深沉的情感中读出了怎样的理性思考?它又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小组研讨,可就其中的一点或两点进行深入的研习,并派代表发言。
活动过程
别了,“不列颠尼亚”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再有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三个“最后一次”表明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不列颠尼亚”是英国的游轮,具有象征意义,是向150余年的英国殖民统治告别,也蕴含了中国崛起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不同时间点的转换,表现出文章按照时间顺序结构全文,将香港回归的过程呈现出来。
对比手法的运用,降旗仪式传统与未来对比,港督府建筑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昭示英国的统治已不再,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在自己的领土上行使我们自己的主权。
活动过程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点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156年前英国升旗与今日降旗的对比,英国米字旗与中国五星红旗前后易帜的对比,昭示英国的统治已不再,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在自己的领土上行使我们自己的主权。
细节描写,“日落仪式”形象地表现出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的结束。
活动过程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通过一来一去的对比,含蓄地表达了为中国作为主权国家行收回香港主权的喜悦。
活动过程
理性思考的表达方式
手法技巧
语言特点
谋篇布局
语体风格
对比、象征、细节
新闻文体决定要客观、平实叙述
内敛含蓄
时间顺序
作者为什么用这种内敛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呢?
文体特点
作者读者
历史背景
写作目的
消息的语体来决定的,要客观,不能有主观情感
作者的国家立场和读者的阅读感受
当时中国的处境
表现中国的大国风范,真正的强大不需要盛气凌人
活动过程
任务二
依法探“理”
用从《别了,“不列颠尼亚”》中学到的方法分析《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情感背后的理性表达。
活动过程
“渴望”一词,表达了中国人民要求早日建立新中国的迫切心情,说明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是全国人民的殷切希望。
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有着极大的广泛性。代表的广泛性,象征着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广大,象征着美帝国主义的侵华时利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完全孤立和众叛亲离。代表的广泛性,说明这次会议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
语言特点角度
诸位代表先生们,全国人民所渴望的政治协商会议现在开幕了。
我们的会议包括六百多位代表,代表着全中国所有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和国外华侨。这就指明,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
手法技巧角度
活动过程
介绍历史背景,三年前国民党曾经召开过一次全国政协会议,但当时的会议成果被反动派破坏了;那次会议使全国人民意识到,如果不革命,人民的团结就无法实现;值此革命即将胜利时召开的本次会议,既是对前次政协会议精神的继承,又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角度
我们的会议之所以称为政治协商会议,是因为三年以前我们曾和蒋介石国民党一道开过一次政治协商会议。那次会议的结果是被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破坏了,但是已在人民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那次会议证明,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一道,是不能解决任何有利于人民的任务的。即使勉强地做了决议也是无益的,一待时机成熟他们就要撕毁一切决议,并以残酷的战争反对人民。那次会议的唯一收获是给了人民以深刻的教育,使人民懂得: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决无妥协的余地,或者是推翻这些敌人,或者是被这些敌人所屠杀和压迫,二者必居其一,其他的道路是没有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三年多的时间内,很快地觉悟起来,并且把自己组织起来,形成了全国规模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及其集中的代表者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统一战线,援助人民解放战争,基本上打倒了国民党反动政府,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恢复了政治协商会议。
活动过程
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必须坚持继续革命,警惕内外反动派的复辟阴谋。
我们的革命工作还没有完结,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运动还在向前发展,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帝国主义者和国内反动派决不甘心于他们的失败,他们还要作最后的挣扎。在全国平定以后,他们也还会以各种方式从事破坏和捣乱,他们将每日每时企图在中国复辟。这是必然的,毫无疑义的,我们务必不要松懈自己的警惕性。
写作目的角度
这篇讲话针对性强,能够鼓舞人、感染人。
演讲者、听众
讲话的对象是全国政协代表,这些人既是共产党的统战对象,又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依靠者,因此,把他们团结起来,让他们了解新中国,了解我们党所要作的努力,一起为新中国作贡献,是这篇讲话要达到的目的。介绍参会代表是为了表明会议的可信度,回顾历史是让全体代表了解我们的光荣历史,布置任务是让大家明白自身的责任,展望未来是为了增强每一个人的信心。这些内容可以说是与会代表,也是全国人民都想了解的。
文体风格
活动过程
任务三
融“情”缀“理”
如果文学社让你从情与理的角度推荐两篇文章,你会选择哪一篇?任选一篇写一段推荐语,不超过80字。
活动作业
尝试将《长征胜利万岁》改写成一则“情理相融”的消息,并小组互评。
专题小结
感情抒发
理性表达
融合
革命文化作品的表达方式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