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新闻事件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第一课时
选择性必修上第一单元微专题三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专题导入
《焦裕禄》电视剧(片段)
香港回归交接仪式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呈现过许多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涌现出无数感人至深的干部,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两篇新闻作品——《别了,不列颠尼亚》《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来重温历史、感悟伟大。
专题目标
1.体会香港回归、百年屈辱结束的自豪感,感受焦裕禄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
2.学习两篇新闻的表现方式。
3.比较通讯与消息的异同。
活动过程
任务一
复习新闻体裁的特点
消息
新闻
就课前归纳的新闻体裁知识要点进行交流展示。
通讯
活动过程
消息
新闻
广义
消息
通讯
特写
人物专访
调查报告
新闻评论
狭义
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狭义的新闻报道
活动过程
用事实说话
短小精悍,概括性强
时效性最强
大多数消息有电头或“本报讯”作为外在标志,有人因此将其称为“消息头”。
具有固定的结构模式
消息的特征
消息
活动过程
通讯
活动过程
任务二
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香港问题历史背景
焦裕禄简介
活动过程
任务三
梳理新闻内容
导语(1):离任港督回国,英国管治终结
主体:(2—10)
交接仪式
结语(11):概述英国对香港管治的开始与结束
别了,不列颠尼亚
场景一:港督离任降旗仪式
场景二:英方告别仪式
场景三:第二次降旗仪式
场景四:政权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场景五:“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活动过程
焦裕禄赴兰考任职
焦裕禄深入一线调研
焦裕禄风雪送温暖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整体介绍情况
列举典型事例
风雪灾害来临,动员党员干部
送去救济粮款,温暖群众心坎
忍病痛,斗灾害,公而忘私
赴医院,抗病魔,不舍兰考
焦裕禄带病斗灾害
崇高的人格 不朽的精神
生动的形象 光辉的榜样
兰考受灾,工作面临困难
下车伊始,深入基层调研
住院期间,关注兰考人民抗灾
弥留之际,心系肩上使命重托
焦裕禄不幸离世
深情回忆,老百姓深切悼念
深刻议论,焦裕禄精神永存
焦裕禄活在人们心中
活动作业
观看电影《焦裕禄》,并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其中的人物精神、民族精神价值的认知。
新闻事件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第二课时
选择性必修上第一单元微专题三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活动过程
任务一
体会新闻事件背后的历史意义与社会现实意义
两篇课文的新闻事件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和社会现实意义?
课文 新闻事件 历史意义 社会现实意义
《别了,不列颠尼亚》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活动过程
课文 新闻事件 历史意义 社会现实意义
《别了,不列颠尼亚》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香港回归
港督离任降旗仪式
英方告别仪式
第二次降旗仪式
政权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焦裕禄
焦裕禄赴兰考任职
焦裕禄深入一线调研
焦裕禄风雪送温暖
焦裕禄带病斗灾害
焦裕禄不幸离世
焦裕禄活在人们心中
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管治宣告终结
焦裕禄的无私奉献、廉洁奉公精神改善了兰考的问题。
中国人民捍卫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的决心,香港回归、百年屈辱结束的自豪感。
焦裕禄精神教育、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活动过程
任务二
分析表现历史意义与社会现实意义的写作手法
两篇文章有着在写作手法上有着怎样的独特之处呢?二者又体现出消息与通讯的哪些异同呢?
活动过程
《别了,不列颠尼亚》
1.独特的角度与巧妙的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极具代表性。
标题一个倒装,一个借代,以强调的句式、具有标志性和象征意味的具体事物。
标题突出而形象地宣告了英国统治的终结,中华民族扬眉吐气时代的到来,既有对侵略者的嘲讽,又有民族自豪之情蕴含其中。
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的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激动,而是选择了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样一个角度,新颖且具有象征意义。
活动过程
2.现场与历史的交织,事实与情感的辉映
请找出文中的现实场景和背景资料,渗透作者情感的词句,可在文中圈画批注。
段落 现实场景 历史材料 表达情感的语句
2-4段
5-7段
8-9段
10-11段
活动过程
段落 现实场景 历史材料 表达情感的语句
2-4段
5-7段
8-9段
10-11段
4时30分,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表明港督将永远成为历史
港督府建成时间,其后的扩建、发展
“蒙蒙细雨”“日落余音”“永远都不会有”“最后一次”“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至7时45分,添马舰东面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象征英国长达150多年的管治结束
子夜时分,最庄严的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落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0时40分,查尔斯王子及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156年前,英国士兵占领港岛,升起英国国旗,英国管治开始
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长达一个半世纪
米字旗插上港岛的时间,英国管治香港的精确时间,大英帝国从海上来
“恰好构成‘日落仪式’的背景”“雨越下越大”“降下了米字旗”
“最为世人瞩目”“冉冉升起”“从此恢复”
“很快消失”“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作者在记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又巧妙融入相关的历史背景材料,历史与现实像一个个特写镜头,既形成对比,又让人产生强烈的历史纵深感。
活动过程
3.入微的细节描写
圈画出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其妙处。
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把英国对香港管治的末日之感刻画得淋漓尽致。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作者的独特发现,给读者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从而深刻地烙印在人们的脑海中。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让读者感受到祖国的尊严和民族的骄傲,百年前的耻辱,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今天,终于得以洗雪。
活动过程
4.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
圈画出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地方,体会其妙处。
港督府建筑历史与现实的对比。
156年前英国升旗与今日降旗的对比。
英国米字旗与中国五星红旗前后易帜的对比。
昭示:英国的统治已经不再,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在自己的领土上行使我们自己的主权。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活动过程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梳理文章中选取的材料,想想这些材料都是围绕什么选择的。
小标题 具体事件 人物的典型语言 人物的精神品质
导语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
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他没有死,他还活着
活动过程
小标题 具体事件 人物的典型语言 人物的典型行为 人物的精神品质
导语 焦裕禄赴兰考任职,深入基层调研。 见到沙丘,他说:“栽上树,岂不是成了一片好绿林!”见到涝洼窝,他说:“这里可以栽苇、种蒲、养鱼。”见到碱地,他说:“治住它,把一片白变成一片青!”转了一圈回到县委,他向大家说: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问题是要干,要革命。兰考是灾区,穷,困难多,但灾区有个好处,它能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刚到兰考,立即下乡考察。 知难而进、迎难而上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焦裕禄深入一线调研,焦裕禄在激流中绘制洪水流向图。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嗬,洪水呀,等还等不到哩,你自己送上门来了”“雨天,群众缺烧的,不吃啦!” 当别人因焦裕禄身体有病劝他不要下乡时,他坚定地回绝“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说完就背着干粮,拿起雨伞和大家一起出发了”坚持亲自调研。 细致深入、求真务实
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 在严重灾害关头镇定布置工作;到许楼访问无依无靠的老人。 “共产党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 踏着积雪,一边走,一边高昌《南泥湾》;肝痛发作时,痛得厉害,就用钢笔硬顶着肝部。 心系群众、亲民爱民
活动过程
小标题 具体事件 人物的典型语言 人物的典型行为 人物的精神品质
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因药费很贵不肯买; 肝痛难忍仍然坚持听取汇报 “病是个欺软怕硬的东西,你压住他,他就不欺侮你了”“春天要安排一年的工作”“灾区群众生活很困难,花这么多钱买药,我能吃的下吗?”“谈你们的情况吧,我不是来休息的” 焦裕禄强按着肚子在作笔记,肝痛使手指发抖,钢笔几次从手指尖掉了下来,但仍坚持听汇报。 坚韧顽强、公而忘私
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躺在病床预见兰考新未来;住在医院仍然急切询问兰考人民抗灾斗争情况 “回去对同志们说,我不行了,你们要领导兰考人民坚决的斗争下去。党相信我们,派我们去领导,我们是有信心的。我们是灾区,我死了,不要多花钱。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滩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县里人来看焦裕禄,他不谈自己的病,而是问县里的工作情况;他病榻的枕下有一本《毛泽东选集》、一本《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鞠躬尽瘁、死而不已
他没有死,他还活着 兰考人民对焦裕禄的悼念;兰考人民发扬焦裕禄精神,完成焦裕禄遗志 “我们的好书记,你是活活地为俺兰考人民,硬给累死的呀。困难的时候你为俺贫农操心,跟着俺们受罪,现在,俺们好过了,全兰考翻身了,你却一个人在这里……” 兰考人民完成了焦裕禄的遗志。 一心为民、深受爱戴
活动过程
选取典型材料表现人物的精神和品格。
抓住事迹的本质、凸显人物的精神
以时间为线索结构全文。
通过言行再现人物风范。
记叙、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活动过程
任务三
比较消息与通讯的异同
结合任务二的学习,通讯和消息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
可从时效性、主题、选材、表达方式、语言、结构六个角度考虑。
相同之处
通讯是详细的消息
活动过程
课文 《别了,“不列颠尼亚”》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文体 消息 通讯
时效性 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昨日、今日发生的事) 1962年-1965年间的事情
消息
时效性强
报道
当日
昨日
前日
近几日
通讯
报道
已经发生过
一段时间
已经出现了
新事新人
事
不同之处
活动过程
课文 《别了,“不列颠尼亚”》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文体 消息 通讯
主题 香港回归,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歌颂焦裕禄的优秀品质
消息
客观
通讯
明显的思想主题
用事实说话
活动过程
课文 《别了,“不列颠尼亚”》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文体 消息 通讯
选材 “香港回归”这一重要事件 彰显焦裕禄优秀品质的事迹
消息
写事
通讯
重视写人
少有人物刻画
最基本、最主要的新闻事实
少有细节描写
发生了什么事
出现了什么新人物
事件发生的详细情形
抓住
主要的新闻事实
表现主题、事物和人物特征、个性的细节
活动过程
课文 《别了,“不列颠尼亚”》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文体 消息 通讯
结构 时间顺序 时间顺序
消息
悬念式结构
通讯
很少把重要的材料放在第一段
以最吸引人的情节、议论、引语开篇
时间顺序结构
虎头蛇尾式结构
活动过程
课文 《别了,“不列颠尼亚”》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文体 消息 通讯
表现手法 现场与历史的交织、对比手法 记叙、抒情与议论相结合
消息
悬念式结构
通讯
用形象、情感、观点说话
融叙述、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
时间顺序结构
用事实说话
展示情节
再现场景
刻画人物
阐发理性思考
活动过程
课文 《别了,“不列颠尼亚”》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文体 消息 通讯
语言 准确、简练 选取人物典型语言、细腻、形象、饱含思想感情
消息
准确
通讯
细腻
简练
直截了当
形象
感彩较浓
活动拓展
课外阅读刘保全的《 实录性新闻的范例——评〈别了, “不列颠尼亚”〉 》。体会这篇新闻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
活动作业
讨论: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 涌现出了大批像焦裕禄这样的优秀共产党员和劳动模范。有人认为我们应学习焦裕禄舍生忘死为了人民工作的精神; 有人并不赞同这样的做法, 认为珍惜生命、 保持健康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请写一篇发言稿( 500字左右), 说说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要求:发言时做到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分条阐释。
专题小结
时代背景
新闻事件
历史意义
现实意义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