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说“木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 说“木叶”(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2.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5 10:2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说“木叶”》
教学 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林庚及其科学研究。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理解作者说理的层次和逻辑,提升梳理论述类文本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文章例证法、引证法运用的效果。 文化传承与理解:唤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 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理解作者说理的层次和逻辑,提升梳理论述类文本的能力。
难点 把握作者观点,理解“木”的艺术特征和“木叶”的艺术形象。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 猜猜以下图片中的手势是什么意思? 动作是具有暗示性的,那么,语言有没有暗示性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说“木叶”》,这是一篇文艺短评,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文艺短评。 文艺短评又叫“文艺评论”,既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探讨、体会、评价的科学研究活动,又是指反映这种研究成果的一种文章样式。主要用来揭示艺术现象中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方法和规律,以提高文艺创作的水平;还要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作品,培养和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健康的艺术情趣。 文艺短评的类型有: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 论其世 , 知其人 1.林庚 林庚,字静希。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诗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著有《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十一部文集。 早年曾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晚年与吴祖缃、王瑶、季镇淮并称为“北大中文四老”。 弟子们送给他十六个字: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 补充:由诗人而学者,林庚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独树一帜,其中楚辞和唐诗研究是他的“双璧”。他对唐诗作出了“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等经典概括,被学界广为接受。贺知章的名诗《咏柳》因为他的挖掘入选小学课本,最终家喻户晓。20世纪40年代以来,他曾三度撰写中国文学史,非常注重创造性,着力寻找那些能说明创造的资料。他说,“文学要是没有创造性,严格地说,就不是文学,就没有价值了。”“在有创造性的地方多讲,没创造性的地方少讲,只有这样,才可以看出中国文学史起伏的地方,看出它发展的脉络。” 2.了解背景 新诗的创作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辉煌,发展到当代,呈现出一派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刊寥寥无几,知名诗人海子卧轨自杀,顾城杀妻后自杀……针对这种现状,林庚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它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他写的《说“木叶”》,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象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三、初读感悟 初读全文,为个别诗句关键字词作批注。 袅袅兮秋风——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后皇,天地;嘉,美好;徕;助词;服,适应水土。 绿叶发华滋——华,同“花”;滋,繁盛。 灼灼叶中华——明亮鲜艳的样子。 亭皋木叶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九月寒砧催木叶——秋后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去涔阳兮极浦——最远的水滨。 午阴嘉树清圆---午后美好的树木下有清晰圆正的树阴。 美女妖且闲——美丽而娴雅。 柔条纷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三、理文绪,解文意 任务活动一 整体把握,高度概括 任务说明: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中心意思是文章的“灵魂”,要明确无误;材料是“血肉”,要丰富,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 请再次速读文章,试着勾画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子和关键词,梳理出本文的思路。 整理思路:①说明从屈原开始,“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 ②古诗中很少用“树叶”,后发展到用“落木”。 ③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 ④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⑤说明为什么会有这个特征(暗示性)。 ⑥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⑦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总结全文——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 任务活动二 总括内容,高屋建瓴 任务说明:内容是文章的血肉,阅读文章先读懂文章写了哪些内容,分清主次详略,把握住基本的语言逻辑,进而进行概括升华,提炼出主旨。唯有准确把握住了文章的内容,才能更好的鉴赏文章,也为分析文章的情感,感受其中的哲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梳理出文中含有”木叶“”树叶““落木”“落叶”的诗句及相关评论,了解这些意象在古诗中的使用频率。 含有”树叶”的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小结:“木叶”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含有”树叶”的诗句: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淮南小山《招隐士》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无名氏《古诗十九首》 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 为什么在古典诗歌中很少见到“树叶”这个词汇?(请结合有关段落,用文中语句整合、概括回答) “树”具有繁茂的枝叶,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树”和“叶”之间有太多的一致,二者在概念和意味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因为古代诗人文字洗练,又习于用单字。“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 含有”落木”的诗句: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庾信《哀江南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 小结:“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 含有”落叶”的诗句: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 小结: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整理文学常识。 阅读文本,梳理概括文本要点。
课题 《说“木叶”》(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林庚及其科学研究。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理解作者说理的层次和逻辑,提升梳理论述类文本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文章例证法、引证法运用的效果。 文化传承与理解:唤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 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理解作者说理的层次和逻辑,提升梳理论述类文本的能力。
难点 把握作者观点,理解“木”的艺术特征和“木叶”的艺术形象。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通过文本的处理,初步感受了“木叶”与“树叶”“落叶”“落木”意象的不同特征。今天让我们进一步探究文本,进一步感受隐藏在文字后面的暗示意义。 二、理文绪,解文意 (一)结合文本内容及自身感受品味“木叶”与“树叶”“落叶”“落木”的不同特征。 品味“木叶”与“树叶”(读第4、5段): “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树”与“叶”的形象之间......是十分一致的.......“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了。 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刘恽》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小结:①“木”的艺术特征之一: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 品味“木叶”与“落叶”(读第6段) 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木”.......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比较: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 小结:②“木”的艺术特征之二:有微黄与干燥之感,有疏朗的清秋气息。 品味“木叶”与“落木”(读第6段) 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木叶”呢......也仍然带着那袅袅不断的余情,所谓“日暮风吹,叶落依枝”(民歌《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 “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比较: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谢庄《月赋》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庾信《哀江南赋》 ③总结“木叶”的艺术特征:既有“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又保留了“叶”的绵密之意。是“木”与“叶”的统一,是疏朗与绵密交织的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形象。 (二)“木叶”与“树叶”“落叶”“落木”艺术特征不尽相同,因此其使用场合与传递的意味与情感也不相同。请速读文章,概括它们的使用场合与情感特征。 (三)再读课文,领会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木叶” “树叶”“落木”“落叶”这几个意象不过是一字之差,概念上相差无几,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却是一字千金。为什么呢?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所谓“暗示性”指词语概念以外的意义,是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意义。 补充:“字有直指义,有联想的意义。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积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不相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朱光潜《咬文嚼字》 总结全文:作者通过说“木叶”,告诉人们诗歌语言是富于暗示性的,提倡推敲用字用词,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意境。读诗,要读出躲在概念后面的语言的暗示性,从概念领域进入到艺术形象领域,读出诗歌丰富的内涵。 拓展延伸: 在古诗中还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彩,诗人们常常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 【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阅读文本,探究“木叶”意象的艺术特征。 阅读文本,梳理概括文本要点。 阅读文章,谁让你提探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与诗歌意象的象征意味。 讨论交流,积累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