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24 16:3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中国现代史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导入新课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01
02
03
立足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科学家的事迹。
立足史料证实家国情怀,学习科学家们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
立足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证实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
自主学习
涉及领域 主要成就
两弹一星
航天技术
农业
医学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人造地
球卫星
导弹
带有弹头和动力
装置的高速飞行器
原子弹
核裂变
氢弹
核聚变
东方红一号卫星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发射导弹核武器试验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强国梦: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阅读课本92页材料思考,当时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
强国梦: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阅读材料思考,当时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
材料一: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材料研读
强国梦: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保卫国家安全,增强国防防御实力;
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结合材料和已学知识,说一说当时中国研制核武器面临着怎样的困难
材料三:1958年的一天,在二机部部长办公室里,邓稼先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研制中国第-颗原子弹。研制中国自己的原子弹谈何容易,那时中国还没有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缺乏资料,外国的研究成果又都严格保密。
材料四:1954年,赫鲁晓夫在回答毛泽东向他询问能否在制造核武器方面予以帮助时惊讶地说,搞核武器是很费电的,现在就是把中国所有的电力都投入进去也不一定够用,只要苏联有核武器就行了。
——摘自部编版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研读
强国梦: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国内: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国家财力十分紧张;工业、技术基础薄弱,缺乏经验;
苏联撤走专家,中苏关系破裂;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和核讹诈等。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钱学森,早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后赴美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美国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他于1947年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教授,是国际知名的火箭专家。他于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强国梦::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钱学森(1911-2009)
阅读人物扫描,说说你眼中的“两弹一星”精神是什么?
人物扫描
邓稼先,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后赴美留学,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邓稼先说:“天底下的路都是从无到有走出来的。”后来,他和许多科学家同心协力,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成功。邓稼先一生从事原子弹研究,积劳成疾,身患癌症,于1986年逝世。研制原子弹是国家机密,所以邓稼先一生都默默无闻地工作和奉献着,直到逝世后,他的名字才广为人知。
强国梦: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邓稼先(1924-1986)
阅读人物扫描,说说你眼中的“两弹一星”精神是什么?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等
人物扫描
“两弹一星”
精神
强国梦: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东方红一号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有何历史意义?
(1)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2)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杨利伟)
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费俊龙、聂海胜)
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
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八号无人飞船。
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景海鹏、刘旺和刘洋)
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
强国梦: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970年
1999年
2003年
2005年
2008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神舟六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飞行员费俊龙(左)和聂海胜(右)
强国梦: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航天员王亚平、聂海胜、张晓光
神舟十号飞船
2013.6.11
强国梦: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的交会对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包含一系列的步骤,要让两个8吨多的“大家伙”在每秒7.9公里左右的飞行速度下完美对接在一起,这个过程仿佛就是在太空中穿针引线。
2016年10月19日3时31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这是天宫二号自9月15日发射入轨以来,与神舟飞船开展的首次交会对接。宇航员在太空驻留时间将首次长达30天。
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
载人航天精神: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中国农民说: 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
温饱梦: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袁隆平,生于北京,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9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他毕生有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2017年10月袁隆平院士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亩产再创新高,平均亩产达1149.02公斤,刷新了世界水稻单产纪录。
袁隆平的老照片
温饱梦: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如右图: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为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根据右图提供的信息,请你拟定一个合适的标题。
杂交水稻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在世界推广。
温饱梦: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自1976年大面积推广以来,累计推广面积5.3333亿公顷,累计增产稻谷6000亿千克以上,为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被世界粮食组织列为解决世界粮食安全的首选技术。截至2012年,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杂交水稻面积达520万公顷,增产效益十分明显,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摘编自欧阳慧霖、章萍《中国杂交水稻推广历程及现状研究》
国内: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国际: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杂交水稻之父
意义:
温饱梦: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健康梦:屠呦呦与青蒿素
疟疾,俗称“打摆子”,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这种疾病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周期性的全身发热、发冷、多汗,若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则会引发贫血、脾肿大、脑水肿、脏器衰竭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发病时,患者时而高烧不止,燥热难忍;时而如坠冰窟,全身颤抖。
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健康梦:屠呦呦与青蒿素
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使全球数亿人受益,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健康梦:屠呦呦与青蒿素
以杂交水稻和青蒿素为例,说说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科学家精神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
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
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
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
文化事业的发展
文化梦:文化事业的发展
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他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允许)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李森科、非李森科,我们搞不清,有那么多的学说,那么多的自然科学,就是社会科学,这一派,那一派,让他们去说,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
七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实行“双百”方针
根据材料说说毛泽东提出的科学文化的“双百方针”是指什么?
艺术:“百花齐放”
学术:“百家争鸣”
文化梦:文化事业的发展
长篇小说《红岩》 小说《青春之歌》 话剧《茶馆》
文化成就
反映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面貌
文化梦:文化事业的发展
电影《英雄儿女》 电影《林则徐》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文化成就
反映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面貌
反映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面貌
报告文学
《哥德巴赫猜想》
文化梦:文化事业的发展
长篇小说
《平凡的世界》
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
报告文学
《哥德巴赫猜想》
电影
《大决战》
大型舞剧
《丝路花雨》
反映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
反映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面貌
文化梦:文化事业的发展
文化成就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如果没有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演讲》
反映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面貌



党十九大上深情寄语年轻一代: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习近平
未来圆梦——中国梦,你我的梦!
同学们!一起畅谈你的梦?
我为筑梦,我的“每一分钟”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一穷二白的年代,他们挺起了共和国的脊梁。
他们感动了中国,震撼了世界!
他们谱写了中国的大国梦想!
生逢盛世、重任在肩。
时代在变,青春的责任不变。
吾辈自强、奋斗正当时!
中国的精彩等你续写……
课堂小结
科技文化成就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两弹一星
1966年,第一次成功发射导弹核武器试验
航天技术
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99年,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农业医药
2003年,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
2008年,成功发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
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
文化事业
“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屠呦呦:青蒿素
“两弹一星”精神
载人航天精神
科学家精神
中考试题链接
1.【史料证实】电影《我和我的父辈》讲述了一个50多年前长征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里科研工作者的故事。影片中父亲对孩子说“我是个诗人,我的工作就是每天在天上写诗。”不久后,他们谱写的“诗篇”轰动了世界。与这一“诗篇”最密切相关的是 ( )
A.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有核大国的核垄断
B.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C.中国人民空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辉煌战绩
D.“东方红一号”发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唯物史观】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于2021年5月22日逝世,享年91岁。巨星陨落,山河同悲,对袁隆平评价恰当的是( )
A.隐姓埋名、两弹元勋 B.青蒿济世、科研报国
C.杂交水稻、泽被苍生 D.九天揽月、太空漫步
B
C
中考试题链接
3.【历史解释】2018年5月,在全国两院院士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称赞我国许多院士都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其中的杰出代表有“两弹元勋” ( )
A.袁隆平 B.邓稼先 C.王进喜 D.焦裕禄
4.【唯物史观】史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素材。一手史料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如果我们要研究袁隆平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的贡献。以下可作为一手史料使用的是 ( )
A.《袁隆平传奇》 B.袁隆平遗留的手稿
C.电影作品《袁隆平》 D.某同学的课堂笔记
B
B
中考试题链接
5.【史料证实】1964年,这是一次让中国人挺直腰杆的爆炸,这也是一次符合中国国际地位的爆炸,这更是一次更好促使核平衡的爆炸。材料中“爆炸”是指中国 ( )
A.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第一颗导弹飞行试验成功
D.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6.【唯物史观】 “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其评论的历史事件是 (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C.“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