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鄂教版(2017秋)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地表形态的变化 专题复习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鄂教版(2017秋)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地表形态的变化 专题复习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鄂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5-25 11:2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4.地表流水的力量
13.模拟实验,研究降雨时形成的水流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结论:降雨量大时,形成的水流也大,对地表的破坏作用也大;当降雨量相同时,坡度越陡,地表受到的破坏作用越大。
14.降雨汇集成河流,流水在地表的流动会对不同部分的地表产生不同的作用。河流的上游水流速度快,岩石个儿大,棱角分明;河流中游流速慢,卵石较多;下游流速较慢,颗粒小,多为泥沙。
4.地表流水的力量
15.流水对地表物质有侵蚀、搬运和堆积的作用,地表长时间受到流水的作用,会形成不同的地形景观。除流水外,自然界当中还有海水、风力的侵蚀,陨石的撞击等力量会对地表物质产生作用。
16.地球的表面高低起伏,形态多样,有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平原等。山地:山坡陡峭,山顶高耸,海拔较高。盆地:四周高、中间较低,整个地形像一个大盆。丘陵: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海拔较低。高原:边缘有峭壁,但底面比较平缓,面积较大,海拔较高。平原:海拔较低,地面低平宽广,起伏不大。
5.地球的内部结构
17.地球的内部结构:在不剖开物体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光照、敲击、打孔、听声音等多种方法知道物体的内部结构。地质学家就是利用钻探、根据地震波等信息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18.地球的内部可以分为三个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地球的最外层,主要由岩石组成,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5km,海底地球的平均厚度约为7km。地幔:地壳下面的圈层,主要有致密的造岩物质组成。它的厚度约为2900km。一般认为,在地幔与地壳相接的地方存在一个软流圈,它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地核:地球内部最中心的部分,科学家推测这一圈层是由高压状态下的铁、镍等金属物质组成的,它的半径约为3480km。
19.按照形成岩石的地质作用,可以把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岩浆岩又叫火成岩,是由高温的岩浆喷出时结晶而形成的岩石。沉积岩是一种经由水、空气或冰的搬运作用,沉积在河、湖、海水中或陆地上的沉积物质,再经固结而形成的岩石。变质岩:是原来已经存在的岩石在温度,压力等作用下发生结构、矿物组成等改变而形成的一类新岩石。石灰岩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会变成大理岩。
5.地球的内部结构
6.地震
20.挤压和拉伸都能感受到很大的力量,会出现隆起,凹陷,断裂等多种形态变化。地球内部物质在不停运动着,岩石层的运动具有巨大的力量,有时会产生大的地震,改变地表形态。地震释放的能量会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的很远,还会引发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我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在公元132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又叫地动仪。
21.为减轻地震造成的灾害,在日常生活中和地震发生的时候,我们应该:1.在日常生活中路道等安全通道,应避免放置杂物;2.平时要准备好应急救援包;3.地震发生时就地避险,选择比较安全的地方躲避;4.震动间隙或停止时,应快速撤离到开阔地带;5.切勿靠近易倒塌的建筑物;6.互帮互助,协助受伤的人。
7.火山喷发
22.火山喷发的现象:一声巨响,震耳欲聋,火红的岩浆汹涌而出,喷出的岩浆高达几千米,蒸气云腾空万米,将天地遮蔽的一片漆黑,火山灰、浮石、碎岩如倾盆大雨一般飞泻而下,滚烫的岩浆如巨浪一样向人们袭来,炽热的硫磺气体使人难以忍受,火山灰,灼热的岩浆和泥石流淹没了城市。
23.地球内部的压力非常大,温度非常高,岩浆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会不停的运动,从地壳薄弱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喷发。
实验现象:塑料瓶变瘪,水从小孔处喷出。
加热到一定程度时,番茄酱就会冲破土豆泥冒出来。
7.火山喷发
24.地球内部炽热的熔融状物质称为岩浆,由于地球运动,受到压力等作用的岩浆向上寻找喷发口,当有的岩浆顺着地球的薄弱处喷出时,就会形成壮观的火山喷发现象。岩浆及伴生的气体和碎屑物质喷出后,在地表冷凝、堆积而成火山体。
25.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1.一海底火山喷发会引发地震和海啸。2.熔岩流摧毁植被和道路。 3.火山灰造成大气污染,影响航空运输。
火山喷发也会给人类带来许多好处: 1.火山喷发后形成硫磺等火山矿物。
2.火山灰是天然肥料,火山附近的土壤肥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