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整理】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 第二节 弹 力(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师整理】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 第二节 弹 力(共1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4-08-13 17:25: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第三章 第二节 弹 力
  课前导航
  芦苇、大树和橡皮
  一根高2 m的芦苇,直径不足1 cm,其高度与直径的比超过200∶1.细长的芦苇在大风中也难以折断,这得益于它中空的结构.大诗人杜甫笔下有一棵大树“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经过科学家沈括考证,四十围的周长折合成直径是7尺,这棵树的高度与直径的比竟高达286∶1,无怪乎沈括惊叹“无乃太细长乎?”看来诗人笔下的这棵大树的结构也应像芦苇一样,大概也是中空的,起码这棵树的中间结构应是十分疏松的,高达300 m的法国埃菲尔铁塔,也是中空的.                      找一块长条橡皮,在橡皮的侧面画上几个等间距的格子,弯曲橡皮,方形的格子变成了扇形,外层伸长里层压缩了(如图13-1所示).注意观察正中间的格子,几乎不伸长也不压缩,也就是说中间的格子几乎没有形变,没有形变就没有弹力,看来中间这一层对于抵抗弯曲没有作用,只是白白地增加了重量,还不如把它去掉,于是大自然这位高明的“设计师”就“创造”了空心芦苇.
                图13-1
  请你思考:
  1.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2.形变与弹力的关系是怎样的?  基础梳理
  知识精析
  一、弹力存在的判定
  判断弹力的有无一般有以下三种方法:
  1.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来判断:看物体是否存在弹性形变及弹性形变的方向.
  2.利用假设法判断
  可假设在该处将与物体接触的另一物体去掉,看物体还能否在原位置保持原来的状态,从而判断该物体是否受弹力作用.
  例如:如图13-2所示,将甲图中与小球接触的斜面去掉,小球无法在原位置保持静止,而把乙图中的斜面去掉,小球仍静止,故甲球受斜面的弹力,乙球不受斜面的弹力.
               图13-2  3.利用力的作用效果分析
  如图13-3所示,光滑水平面上的球靠在竖直面上静止,竖直面是否对球产生力的作用?假设竖直面对球产生了力的作用,由力的作用效果可知,球不会静止,故可判定没有水平弹力产生.
               图13-3  二、弹力方向的确定
  弹力是接触力,不同的物体,不同的接触方式,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也有所不同,具体比较见下表所示:
  三、弹力大小的计算
  对弹力大小的计算可分为弹簧弹力和非弹簧弹力两种情况:
  1.弹簧弹力的大小:应用胡克定律F=kx求解.
  其中x是弹簧的形变量(可能是拉伸量,也可能是压缩量),x=|现长-原长|;k是比例常数,它是一个反映弹簧形变难易程度的物理量,是由弹簧本身的材料、长度、粗细、匝数等条件决定的.
  2.非弹簧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程度有关,一般要借助于物体所遵循的物理规律求解.
  如静止在桌面上的物体受到桌面向上的弹力和自身的重力作用,由二力平衡可知,弹力的大小等于物体重力的大小.  方法指导
  一、形变与弹力
  例1 关于弹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拉力、压力、支持力在性质上均为弹力
  B.物体由于发生了弹性形变,会对使其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施加弹力作用
  C.对于同一根弹簧,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D.许多物体可以在不发生形变的条件下对物体施以弹力作用
  解析 准确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大小的相关因素是解答此问题的关键,具体分析见下表所示:
  答案 ABC  二、弹力方向的判定
  例2 三个相同的支座上分别搁着三个质量和直径都相同的光滑圆球a、b、c,支点P、Q在同一水平面上,a的重心位于球心,b和c的重心位于球心的正上方和正下方,如图13-4甲所示,三球皆静止,试分析三种情况下支点P、Q对球的弹力方向是怎样的.
图13-4甲  解析 相互作用的物体属于点与曲面接触,弹力的方向垂直于曲面的过接触点的切面,且指向球心,与重心位置无关,故三种情况下弹力方向是一致的.如图13-4乙所示.
 图13-4乙
  点评 在分析弹力时要先判断弹力是否存在,弹力的方向可用如下方法判定:
  (1)若接触面之一为平面,则弹力一定垂直于该平面.
  (2)若接触面之一为球面,则弹力一定过球心.
  (3)若接触面为曲面,则弹力一定垂直于曲面的过接触点的切面.
  (4)若接触处之一为直线,则弹力一定垂直于该直线.  变式训练1
  画出图13-5中物体A所受弹力的示意图.
图13-5
  解析 弹力的方向应垂直于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丙图中注意分析A球上方接触点处无弹力,而甲图中上方绳的拉力的方向沿绳向上.
  答案 如图甲、乙、丙所示
  三、胡克定律及应用
  例3 如图13-6所示,两木块质量分别为m1和m2,两轻质弹簧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1和k2,上面木块压在上面的弹簧上(但不拴接),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试求两弹簧的压缩量x1和x2.
           图13-6  变式训练2
  (1)在例3的已知条件下,现缓缓上提上面的木块,直到它刚离开上面的弹簧.在这个过程中,下面木块上移的距离Δh2为多大?
  (2)能否求出在上述过程中,上面木块m1上移的距离Δh1?
  互动平台
  育才老师与细心同学关于弹力的对话
  育才:我们谈谈弓箭吧,弓箭可是弹力知识的具体运用.很久以前,人类对弹力就有所认识和发现,并能加以利用了.我国考古学家曾发掘出一枚石镞,这枚石镞是用燧石制成的,距今已有30000年了,这差不多是世界上最早的石镞了.可见,弓箭的发明在我国有多么早.战国时期,楚国神射手养由基不但能百步穿杨,还能箭穿七层铠甲.
  细心:有个神话故事叫“弈射九日”,能箭射太阳,后弈的弓的弹力一定很大.苏东坡则更厉害,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箭射天狼星可比射太阳难度大.  育才:我国不但弓箭的发明很早,而且对弹力的规律也有正确的认识.我国东汉时期学者郑玄(127-200)认为,对于一张弓来说“每加物一石,则张一尺”,这正揭示了胡克定律中“力与物体的形变成正比”.可见,郑玄早于胡克1500年发现了弹性定律.现在有学者主张将胡克定律改称“郑玄-胡克定律”.
  细心:我又想起了一首唐诗,诗中的弓箭也是够厉害的.唐·卢纶《寨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