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整理】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 第三节 摩 擦 力(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师整理】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 第三节 摩 擦 力(共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4-08-13 17:25: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第三章 第三节 摩 擦 力
  课前导航
  不“听话”的铅笔
  伸出两个食指,使两手指平行且位于同一水平面,把一根铅笔放在这两个指头上,这时候使两个指头慢慢地向中间靠拢,通过移动手指的办法来移动铅笔,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铅笔总是先相对一指滑动一下,再相对另一指滑动一下,相对两指交替移动,有时动得多,有时动得少.到底哪个手指能够使铅笔移动,完全不受操纵者支配,铅笔似乎很不“听话”.
  请你思考:
  1.是什么力使铅笔在手指上发生了移动?是不是摩擦力?
  2.为什么铅笔总是相对手指交替移动?关键在哪里?
  3.如果给一只手指戴上一只绒布手套,再做这个实验,跟以前相比,铅笔变得“听话”一些了吗?
  4.你猜到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了吗?  基础梳理
  知识精析
  一、摩擦力及产生条件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1)两物体相互压紧有弹力作用;(2)接触面不光滑;(3)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这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才有摩擦力产生.
  2.静摩擦力中的“静”和滑动摩擦力中的“动”都是相对的,指的是接触面之间的相对静止或相对运动,而不是物体对地的运动,因此,静止的物体也可能受到滑动摩擦力作用,而运动的物体也可能受到静摩擦力作用.
  3.摩擦力阻碍的是接触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而不是阻碍物体对地的运动,因此,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4.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但可能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同向、反向或有一定夹角.例如趴在匀速行驶的火车车厢后壁上的一只壁虎,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竖直向上以阻止它的下滑,与运动方向夹角为90°.  二、静摩擦力的方向与大小
  1.判断静摩擦力是否存在,可用如下两种方法.
  (1)条件判断法
  根据是否满足静摩擦力存在的条件判定,其中“看物体间有没有相对运动趋势”是关键也是难点.
  相对运动趋势:如果两物体间光滑,物体会发生相对运动,由于两物体间不光滑(有摩擦力),物体保持相对静止,这样的物体就有“相对运动趋势”.
  (2)假设法
  在判断物体间是否存在静摩擦力时,先假设接触面是光滑的,看物体是否会发生相对运动;如果物体仍保持相对静止,则物体不受静摩擦力,反之则受静摩擦力.  2.静摩擦力的方向一定沿接触面,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相对运动趋势方向可以采用假设法判断:假设接触面光滑,原来保持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就有了相对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也就是原来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另外也可以用二力平衡条件判定,如图14-1所示,用手握住酒瓶静止不动时,由二力平衡知,手对酒瓶的静摩擦力一定竖直向上(与重力反向).
                图14-1  3.静摩擦力的大小没有固定的计算公式,这一点与滑动摩擦力是不同的,静摩擦力的大小随着相对运动趋势强弱变化而在0到最大静摩擦力Fmax之间变化,跟接触面相互挤压的力无直接关系,求解大小时一般用平衡条件(当然,当我们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后,也可用牛顿运动定律求解).而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无特殊说明时,可认为它们的数值相等.
  三、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计算
  1.公式法:根据公式F=μFN计算.
  说明:(1)公式中的FN是两个物体表面间的压力,称为正压力(垂直于接触面的力),性质上属于弹力,它不是物体的重力,许多情况下需结合物体的平衡条件等加以确定.
  (2)式中的μ为动摩擦因数,与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的大小无关.
  (3)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无关,与接触面的大小也无关.
  2.二力平衡法: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匀速、静止)时,根据二力平衡条件求解.  方法指导
  一、理解摩擦力
  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有弹力作用
  B.一个物体静止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它们之间一定不存在摩擦力的作用
  C.两个物体之间如果有弹力的作用,就一定有摩擦力的作用
  D.两个物体之间如果有摩擦力的作用,就一定有弹力的作用  解析 准确理解摩擦力的概念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具体分析如下:
  答案 D  二、摩擦力的判定
  例2 如图14-2所示,A、B两物体竖直叠放在水平面上,今用水平力F拉B物体,两物体均静止,那么物体A是否受静摩擦力作用呢?
图14-2
  解析 由于力作用在物体B上,且A、B均静止,故A相对B无运动趋势,所以物体A不受静摩擦力作用.
  该题还可以用假设法:假设A受到静摩擦力作用,该摩擦力方向一定与接触面平行,即沿水平方向.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知,A物体在摩擦力作用下不可能处于平衡状态,与题意是矛盾的,故A物体不受静摩擦力作用.
  答案 不受  变式训练1
  (1)在例2的已知条件下,若用水平力F作用于A物体,两物体均静止,那么A、B两物体所受静摩擦力情况如何?
  (2)在例2的已知条件下,若两大小相等的水平力F分别作用于物体A、B上.如图14-3所示,两物体均静止,A、B两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情况又如何?
图14-3  解析 (1)假设A、B接触面光滑,A物体在力F作用下向右运动.由此可得:A相对于B有向右运动的趋势,A受静摩擦力方向向左,而B相对于A有向左运动的趋势,B受A的静摩擦力方向向右;将A、B看做一个整体,易知B相对地面有向右运动的趋势,地面给B的静摩擦力方向向左.
  (2)A物体在力F作用下相对于B有向左滑的趋势,所以B对A的静摩擦力方向向右,B相对于A有向右运动的趋势,所以A对B的静摩擦力方向向左;取A、B为一整体,因两水平外力作用效果相抵消,B相对于地面无相对运动趋势,所以B与地面间无静摩擦力.
  答案 (1)A受B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左,B受A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右,B受地面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左.
  (2)A受B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右,B受A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左,地面与B之间无静摩擦力.  三、摩擦力大小的计算
  例3 如图14-4所示,用水平力F将一个木块压在竖直墙壁上,已知木块重G=6 N,木块与墙壁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5.问:

图14-4
  (1)当F=25 N时,木块没有动,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多大?
  (2)当F增大为30 N时,木块仍静止,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多大?
  (3)当F=10 N时,木块沿墙面下滑,此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多大?
  (4)当F=6 N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又为多大?  解析 (1)对木块进行受力分析,木块没动,说明木块处于平衡状态,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知,木块受的静摩擦力一定和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F1=6 N.
  (2)当F增大为30 N时,木块与墙壁之间仍然是静摩擦力,这个力与重力相平衡,因此F2=6 N.
  (3)当F=10 N时,木块沿墙面下滑,此时木块和墙面之间是滑动摩擦力,F3=μFN=0.25×10 N=2.5 N.
  (4)当F=6 N时,木块与墙之间仍是滑动摩擦力,F4=μFN=0.25×6 N=1.5 N.
  答案 (1)6 N (2)6 N (3)2.5 N (4)1.5 N
  点评 (1)求解静摩擦力的大小时,要先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然后根据平衡条件求出大小.
  (2)应用公式F=μFN求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时,关键是求解FN,一般情况下,只要在垂直于接触面方向上进行受力分析,再应用平衡条件即可求出.要特别注意:FN不一定等于mg.  变式训练2
  如图14-5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被水平推力压着,静止在竖直墙壁上,若将推力F的大小增加到2F,则(  )
           图14-5
  A.木块所受墙面的弹力增加到原来的2倍
  B.木块所受墙面的摩擦力增加到原来的2倍
  C.木块所受墙面的摩擦力方向向下
  D.木块所受墙面的摩擦力不变  解析 应用二力平衡来判断物与墙的弹力和摩擦力情况,由于木块是静止的,因此木块与墙之间的摩擦力应为静摩擦力.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推力F和墙对它的弹力FN,它们是一对平衡力,即FN=F,则当F增加到2F时,FN也增加到2F.在竖直方向上,木块的重力与墙面对木块的静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即木块受到墙面的摩擦力恒等于木块重力.物体相对墙壁有向下的运动趋势,因而静摩擦力方向沿墙壁向上.综上所述,只有选项A、D正确.
  答案 AD
  互动平台
  育才老师与细心同学的对话
  育才:学过摩擦力之后,就可以应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前面小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了.请问细心同学,铅笔压在两个手指上,对每一个指头的压力有可能完全相同吗?
  细心:我想铅笔重心不会恰好在两指的正中央,这样铅笔对手指的压力总是一个力大于铅笔重力的一半,一个力小于铅笔重力的一半,如图14-6所示.
图14-6  育才:对,正是因为正压力不同,而两个指头又是一模一样的,才造成了两指对铅笔的摩擦力不同.
  细心:当重心偏向左指一侧时,左指对铅笔的最大静摩擦力就大于右指对铅笔的最大静摩擦力,此时企图用右指移动铅笔时,右指就相对铅笔滑动,而铅笔保持不动,所以铅笔是不听右指的使唤的.
  育才:既然明白了什么情况下铅笔不听右指的使唤,当然就不用老师解释在什么情况下铅笔不听左指使唤了.
  细心:原来铅笔“没听操纵者的话”,铅笔“听的是摩擦力的话”.
  育才:在一只手指上戴上一只绒布手套后,相当于增大了戴着手套的这只手指与笔杆间的粗糙程度,用这个指头移动起铅笔,当然“得心应手”.这一个小实验实际上是让我们体会了与摩擦力相关的两个因素.  育才:请问细心同学,还想更多了解一些与摩擦有关的知识吗?
  细心:好啊!
  育才:利用振动使正压力瞬间消失从而克服摩擦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农民往口袋里装粮食,为了把口袋装得实一些,常常把口袋摇一摇,晃一晃,蹾一蹾,这样就能够克服谷粒之间的摩擦力,使谷粒下沉,口袋里就可以多装一些粮食.建筑工人在浇筑混凝土的时候,为了把水泥砂石捣实,把振动器放入混凝土中,让它不停地振动,砂石就能够克服彼此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充满模具内每一个角落.
  细心:振动器?莫非就是建筑工地上发出让人讨厌的嗡嗡声、吵得人难以入睡的家伙.现在听老师这么说,我对这个可恶的东西似乎萌生好感了.
  育才: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有益,振动减小摩擦也会带来危害,建筑钢铁大桥尽量用铆钉而不用螺栓,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车辆过桥会使大桥振动,引起螺栓松动,容易造成事故.  细心:老师喋喋不休地“诲人不倦”,弟子只好硬着头皮“学而不厌”喽!
  育才:上面这些仅仅作为了解,希望能起到开阔视野的作用.下面给同学们介绍一个通过改变压力而使摩擦力改变的实例.
  找一块木板,把木板的一头垫高一些,使木板略微倾斜,然后,把一只墨水瓶放在木板上,因为存在摩擦力,墨水瓶不能下滑.但是,当你轻轻敲打木板的时候,墨水瓶会一点一点地滑下来.
  细心:我想墨水瓶滑下来的原因应该是这样的:木板受到敲打的时候会振动起来,墨水瓶会微微跳起,在墨水瓶不与木板接触的短暂时间里,它和木板之间的正压力几乎为零,摩擦力也几乎为零,于是,墨水瓶就向下滑落一点,不停地敲打木板,墨水瓶就会一点一点地滑落下来了.
  育才:嗯,真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