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亲爱的爸爸妈妈
训练重点: 理解文章中心,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本文是对法西斯的控诉词,抓住一组组矛盾统一的事物进行分析探究。(历史——现实,美丽——沉重,忏悔——狡辩,引文——正文,人性的呼唤——罪恶的枪声) 课时安排:2课时 步骤: 1、导入 朗读课外文章《致命的母爱》,让学生谈体会。 致命的母爱 敌兵冲进民宅,以枪口对准男主人的胸膛,命令女主人拿出仅存的食物,并占据了他们唯一的房间。 夜深了,精疲力尽的敌兵纷纷睡去,月光洒进窗口,照在浑身泥沙、满脸倦容的敌兵身上。 “都是人子啊!才十七八岁,还不全懂事呢!在家恐怕还要母亲提醒他多穿衣服的孩子,只为了别人争权夺利,被强迫远离家乡,多么可怜。”瑟缩在墙角的女主人突然想起自己离家的孩子,一股母爱和同情油然从心底升起,“夜里多冷,那孩子的军毯居然滑落了!” 女主人缓缓站起,轻步走到敌兵身边,惟恐自己的脚步会惊醒那年轻人的故乡梦。 “你的梦里或许正有着疼爱你的母亲呢!”女主人弯下身,拾起军毯为年轻人盖上。突然,那敌兵张开双眼,吃惊地浑身震动,如同野兽般怒吼,明晃晃的刺刀穿透了女主人的胸膛,滴血的刀尖在月色下闪着寒光。接着又一声枪响,冲过去援救的男主人也倒在了血泊中。 “这女人居然想暗算我!”年轻的敌兵喃喃地抽出刺刀,“妈啊!幸亏我被惊醒,也幸亏您在梦中保护,否则我就再也看不见您了!” 感慨:文章将伟大的母爱放在战争面前,让罪恶的战争撕碎了温馨的人间至情,读后令人惊心动魄。世间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2、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正音、解词): 呵护 杀戮 纳粹 肃穆 恍惚 木然 荒谬 憧憬 缭绕 健忘 片纸只字 赤裸裸 3、问题探究 ⑴“研讨与练习”第一题、第二题。 ⑵ 引用迪桑卡诗句的作用?结尾引用死者遗言的作用? ⑶你认为那个日本人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⑷“引文”与“正文”的关系怎样? “引文”是纯客观的纪录,是正文得出观点、进行议论的依据。
板书设计:
记忆沉重
看纪念演出 美丽
来到纪念地 回顾历史 参加座谈会 参观纪念馆
呼唤和平 面向现实
教学后记:通过学习,学生体会到了振兴中华对和平的重要。
5.亲爱的爸爸妈妈
一、积累与运用
1.注音。
悼( )念 蜿蜒( ) 屹( )立 肃穆( ) 荒谬( ) 憧憬( )
2.请根据拼音填汉字。
杀lù( ) liáo( ) 绕 裤dōu( ) 盟shì( )
3.请根据原文填空。
① 风。 雨天 。地 。
②历史, ,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 、真实而 的画面。
③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 ;只有 ,只有 ,只有 ——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 了。
二、阅读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老年、青年、孩子们,一群群涌向那青青山坡——那儿就是1941年10月21日300个孩子被纳粹集体残杀的地方。
南斯拉夫小说家莫马?迪密其为我撑着雨伞,我们在窄窄的山路上边走边谈。
“自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克拉库耶伐次,悼念被纳粹杀死的300个孩子。”莫马告诉我。
“纳粹为什么要选克拉——”
“克拉库耶伐次。”
“克拉库耶伐次。纳粹为什么要选这个小城杀人呢?”
“克拉库耶伐次是我们塞尔维亚的中心。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为什么呢?”
“纳粹要灭种呀!孩子们就从课堂里被抓走,还有十几位老师。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
雨哗哗地下。山路上的人,在伞下低着头,朝圣一般向山上走。走不完的人,望不断的路。
“7000多人呀!”莫马继续告诉我,“一天之内,全杀光了!尸首染红了350多亩的土地。每年这一天,我们到这儿来纪念他们。诗人,画家,雕刻家,剧作家,演员,音乐家——各种艺术家,用各种艺术作品来纪念他们。你看!”莫马指着前面。我们在蜿蜒的山路上一拐弯,只见一座巨大的白色V形石雕屹立在山坡上。
“那V形石碑象征被害孩子们的班级——五年级。”莫马说,“孩子们就在那儿被纳粹杀死。”
人已满山满谷。人潮仍沿着山路泻下。白色石雕边浓烈的色彩一抹一抹漫开去——孩子们仍不断涌来。他们正站在47年前300个孩子发出最后一声呼唤的地方:“亲爱的爸爸妈妈!”
“华苓,跟我来!”莫马挽起我手臂,带我到站在人群最前面的两位老人面前。他们头发斑白,脸色肃穆,定定望着笼罩山谷的V形石碑。“这是孩子中仅有的两位生还者。”莫马向我介绍那两位老人。
我恍惚了一下,紧紧握住他们的手。老人眼神木然,仿佛眼前的景物已不存在,他们又回到半个世纪前的世界中去了。
地上的人已老,地下的仍是儿童。但在这一刻,他们又在一起了。
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
这是历史事实。但是,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这一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2.“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为什么“全是……”?表现什么情感?
3.读到“地上的人已老,地下的仍是儿童。但在这一刻,他们又在一起了。”你是怎样想的?
4.阅读后两自然段,谈谈应当怎样看待历史,怎样面对未来的现实社会?
5.亲爱的爸爸妈妈
参考答案:
一、1.dào wān yǎn yì hū miù chōnɡ jǐnɡ2.戮 缭 兜 誓
3.①凄 苦 昏 暗 ②现实 美丽 荒谬 ③愤怒 悲哀 记忆 警告 屠杀
二、1.用四个独词句加重天气给人的凝重感,衬托人物凭吊遇难者的沉痛心情和感受,也再现纳粹屠杀无辜人民的悲惨场景。
2.强调纳粹极端残忍,极端野蛮的要灭绝种族的暴行,表现愤慨及对人民的同情。
3.幸存者在陵墓前回顾沧桑岁月所发出的感慨,表达对长眠地下的遇难伙伴们的深切怀念。
4.这段悲惨的历史是泯灭人性的,人类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历史昭示:不要让历史重演,正直善良的人们团结起来,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竭力去维护和平安定。
5 亲爱的爸爸妈妈
☆课文导读
文章记述了作者参加悼念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感,历史和现实的场景交织,贯穿其中的是作者强烈的爱恨和严肃的思考,对被屠杀的孩子们的深深同情更是震动人的心灵,使人们不禁产生一个和作者同样的愿望,反衬出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表达了“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杀戮(lù) 悼念(dào)
屹立(yì) 蜿蜒(wān yán)
荒谬(miù) 练习簿(bù)
憧憬(chōnɡ jǐnɡ) 聂华苓(línɡ)
呵护(hē) 纳粹(cuì)
片纸只字(zhī) 缭绕(rào)
二、词语释义
杀戮:杀害(多指大量地)
肃穆:严肃安静。
憧憬:向往。
木然:一时痴呆不知所措的样子。
荒谬: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健忘:容易忘事。
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呵护:爱护、保护。
灭绝人性:形容非常凶暴残忍,没有一点人味。灭绝,完全没有。
凄风苦雨:形容天气恶劣。比喻境遇悲惨凄凉。
蜿蜒:(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屹立:高耸挺立,比喻坚定不动摇。
响彻云霄:响声直达高空。形容声音十分嘹亮。
缭绕不绝:这里指声音回环旋转不停。
片纸只字:指零碎的文字材料或简短的书信。
三、语句解读
1.在正文前面的引文中,萨特说他的“记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试结合课文说说萨特这样说的理由。
“沉重”,面对大屠杀,记忆是沉重的,历史是沉重的;“美丽”,面对屠杀,塞尔维亚人表现出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记忆因此而美丽。萨特的话可以作为全文的一个引子,读后又可以知道是点睛之笔,可以看到克拉库耶伐次留给后人的警示已超越了国界。
2.“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连用四个句号,有什么表达效果?
不仅是描写天气,而且是渲染气氛,连用四个句号,使每个词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表意功能,一读一停顿,想象一个画面,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氛围。
3.“他们杀孩子、老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淳朴勤劳的普通市民。”“全是”强调了什么感情?
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对杀人者的愤怒控诉。
4.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为什么?
残酷的历史让人感到悲哀;人们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种族,却又何等荒谬!
5.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队。但是,不能忘记。内涵是什么?
作者强调不能忘记历史,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实践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
四、作家作品
聂华苓,女,美国华裔作家。小说集《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散文集《三十年后》、《梦谷集》。?
五、背景探视
1941年10月21日,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这个小城,德国纳粹匪徒杀死了7000人,其中有300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每年10月21日都要在这里举行悼念活动,控诉纳粹的暴行。
六、文体浅谈
参观访问记是记事记叙文的一种形式。参观,是指观看;访问,是指问和听。参观和访问往往是交叉在一起的,有的虽有侧重,或以参观为主,或以访问为主,但都是有目的地了解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基本面貌或一件事物的前因后果。对所见(参观)、所闻(访问)及所感(对所见、所闻产生的想法和心情)进行描述和抒发,就是参观访问记。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纳粹(suì) 悼念(dào)
朝圣(cháo) 蜿蜒(wǎn)
B.屹立(yì) 肃穆(mù)
恍惚(hū) 执著(zhuó)
C.盟誓(mén) 憧憬(chōnɡ)
韵律(yùn) 反驳(bó)
D.屠杀(tú) 遇难(nán)
沉寂(jì) 模糊(mó)
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⑴杀害(多指大量地)。( )
⑵宗教徒朝拜宗教圣地。( )
⑶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
⑷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
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
⑴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 )
⑵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记仇的,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
⑶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
⑷纯粹将其所有的愤怒残酷地发泄在这个温和的小城里。( )
4.在括号内填写引号的作用。
引号的作用有:A.引用; B.特殊含义; C.强调作用; D. 特定称谓。
⑴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 )
⑵我们一共六十几位作家,从世界许多地区应邀在南斯拉夫讨论“放逐与文学”。( )
⑶“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也建在当年日军集体屠杀中国人的地点。( )
二、整体感知
1.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发生于________年______月,我遇难同胞达___________人。
2.文章以“亲爱的爸爸妈妈”为题目的目的是( )
A.这是孩子们临死前的呼唤,呼唤爸爸妈妈来保护他们。以此为题目,再现了孩子们临死前的恐惧。
B.“亲爱的爸爸妈妈”是孩子们被屠杀前最后的呼唤,以此为题目,可以引起读者的同情和心灵上的震撼。
C.“亲爱的爸爸妈妈”这一题目为全文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读下去。
D.文章以此为题目,意在通过再现孩子们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力,反衬出法西斯的残酷,并向全世界提出警示: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3.文章第四部分引述死者遗言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是( )
A.引述死难者遗言,表现了这些人赤裸裸的爱、赤裸裸的心愿。
B.引述死者遗言,这是生者对死难者悼念的一种方式,以此寄托生者的哀思。
C.通过再现被残杀者的遗言,表现了他们死前的爱和心愿,反衬法西斯的残酷,控诉法西斯的罪行,并警示人们: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D.面对屠杀,死难者的遗言中毫无恐惧,证明塞尔维亚人民的英勇无畏,坚强不屈。
4.下列文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人潮仍沿着山路泻下。”不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还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B.“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了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这句话抒发了作者矛盾的心情。
C.萨特的一段话,可以看作本文的一个纲,“沉重”与“美丽”两个主题词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D.“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对照,就是很好的反驳。”这句话其实就是对日本人的含蓄的批评。
5.课文中有不少意味深长的描写和议论。请仔细体味其中的含义,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⑴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这里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阅读
历史,现实,在雨中( )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他们全是南斯拉夫著名的演员和音乐家。”莫马指着几个走向扩音器的人对我说。
雨下得更大了。乐队奏起了音乐。一位女演员朗诵南斯拉夫著名女诗人迪桑卡的诗:
……
他们坐在书桌前
就在那要命时刻前55分钟
小小的人儿,
急切地回答
艰难的问题:
假若一个人步行,结果是多少……
许许多多这类问题。
小脑子充满了数字,
书包装满了练习簿,
打的分数有好也有坏;
兜儿还塞一把梦想和秘密,
是爱和盟誓。
每个人都以为
自己将在阳光下奔跑
很久,很久
直到任务了结时。
……
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在两小时之内,将半个世纪前的残酷历史( )在我们眼前。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对死亡的恐惧,对亲人的呼唤,父母失子的哀伤和控诉,塞尔维亚人对暴力的( )和对自由的( )——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回音在倾泻的雨中缭绕不绝。天地亦与人同哀。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我不由想起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也建在当年日军集体屠杀中国人的地点。馆外一大片石子,每颗石子象征一位牺牲者。馆内陈列着日军屠杀的证物、文件、照片、报纸。
这是历史事实。但是,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1.填充文中空缺的四个词语。
、 、 、 。
2.作者反复地写“雨”,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演员和音乐家很多,怀念的方式也多样,为什么单独提到女演员朗诵迪桑卡的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段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概括本文段的中心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阅读
在人类历史上,恐怕没有比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更残暴、更无人性的了。
1937年12月的《东京日日新闻》刊登了这样一幅照片:两个日本军官,各举战刀,狰狞而笑,标题是“超纪录的百人斩”。照片左侧有“百人斩竞争之两将校”的注释,津津乐道地报道了两个日本军官如何在中国南京紫金山麓进行一场杀人竞赛,如何在一大堆砍下的中国人头旁含笑论胜负。
两个杀人狂属日军第16师团富山大队,一个叫向井敏明,炮兵小队长,一个叫野田岩,副官。
1937年12月英文《日本公告》是这样报道的:
“向井敏明少尉和野田岩少尉举行杀人友谊比赛,看谁能在完全占领南京之前,首先杀死100名中国人,现在他们的比赛将要接近尾声。朝日新闻从前线发回的报道说,星期日,他们的比赛成绩如下:向井敏明少尉,杀死89人,野田岩少尉,杀死78人。目前胜负难以分清,比赛还在继续。”
1937年12月《大美晚报》接着这样报道:
“12月10日中午,两人各执已成缺口之刀,会聚一起,野田说:‘我已经杀105人,你杀了多少?’向井说:‘我都已经杀了106人。’两人相视哈哈大笑,向井多赢了一个人,但无法确定谁先杀到100人。两人相约比赛目标发展到150人。从昨日开始,他们已向杀150人的目标努力。”
经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在短短的几个月中,按比较保守的统计,侵华日军集中和分散屠杀中国南京军民34万人。
半个世纪过去了,浩浩长江依然奔腾向前,无止无息。
朋友,当我们回顾历史时,我们不能只有四大发明,文明古国,开元盛世,丝路花雨,也应该有南京大屠杀。我无需更多的议论,我只希望像我一样年轻的战友,年轻的同胞,记住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1.用文中的词语为侵华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定性。
2.这篇记叙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展开记叙的?
3.用简要的话概述本文的主要事件。
4.第2自然段中“津津乐道”一词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这样用?
5.文中对两个杀人狂的描述,最触目惊心的是什么?最令人厌恶的是什么?
6.怎样理解“浩浩长江依然奔腾向前,无止无息”这句话?
☆新题探密
下面一段文字有两处语病。请先将病句找出来,然后进行修改。
①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祥云”长72厘米,重985克。②红银对比的色彩蕴含醒目的视觉效果,有利于各种形式的媒体传播。③祥云的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符号文化。
⑴第 句有语病,病处修改: _____
_
⑵第 句有语病,病处修改: ____
答案:⑴第②句是病句,修改:把“蕴含”改为“产生”;⑵第③句是病句,修改:把“中国符号文化”改为“中国文化符号”。
☆写作小练笔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请你结合自己对战争的体验,说一说你对战争的看法。(50字左右)
俄罗斯人要不要战争?那就请你们去问问宁静的辽阔耕地和原野,还有白桦和杨林。……请你们去问问母亲们,去问问自己的妻子,你们那时就该明白:俄罗斯人要不要战争?(叶夫图申科《俄罗斯要不要战争》)
☆作文素材
散步的启示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得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每次总是挪那一点点。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人家已经尽了全力!”我拉它,我扯,我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它流著汗,喘著气,往前爬。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上帝啊!为什么?天上一片安静。“唉!也许上帝去了。”好吧,松手吧!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任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有个花园。我感到微风吹来,原来夜里的风这么温柔。慢着!我听到鸟声,我听到虫鸣,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咦?以前怎么没有这些体会?
我忽然想起来,莫非是我弄错了!原来上帝叫蜗牛牵我去散步。你找到你的蜗牛了吗?偶尔出去散散步吧!
5 亲爱的爸爸妈妈
一、1.B(A项中的“粹”读cuì,“蜿”读wā。C项中的“盟”读ménɡ。D项中的“难”读nàn。) 2.⑴杀戮⑵朝圣⑶恍惚⑷荒谬 3.⑴排比⑵设问⑶比喻⑷拟人 4.⑴C⑵A⑶C 二、1.1937 12 30万 2.D 3.C 4.B 5.⑴这里不仅是在描写天气,而且是在渲染气氛。连用四个句号,成为四个短句,让读者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氛围。⑵“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三、1.融合 呈现 反抗 执著 2.天地与人同哀。用“雨”来表达对南斯拉夫这个小城被残杀的70000多人的哀悼。3.突出被杀的是一群求知欲旺盛,充满幻想的孩子,表现了女演员对他们的怀念和哀悼。4.我们可以不记仇,但是不能忘记惨痛的历史事实,不能忘记非正义战争的罪恶,不能忘记死于非命的孩子,不能忘记起来反抗的民族的英勇。要记住历史,珍惜和平。5.通过音乐会,重现残酷而沉重的历史,表达了人民的哀悼之情。四、1.残暴,无人性 2.时间,即顺叙 3.1937年12月,在南京紫金山麓,侵华日军中两杀人狂举行杀人竞赛。4.本义是形容有滋有味或趣味很浓的样子。这里是反语,表明对其神态的憎恶。5.最触目惊心的是他们杀人的数量;最令人厌恶的是他们的神态——笑。6.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劫难,中国依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坚不可摧,这里的长江指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