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忆读书》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忆读书》是冰心 20 世纪 80 年代末写的一篇散文。全文以“忆”为行文线 索,讲述了作者的读书经历,述说了自己的读书感受和认识,抒发了自己热爱 读书,以读书为乐的情感。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文后的第一 道思考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说说冰心回忆了自己读书的哪些经历,她 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这是学生练习梳理信息、整体感知文本的一个支 架。但本课内容多,信息量大,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直接说说冰心的读书经 历,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要细化步骤,逐步推进,为学生搭建梳理信息的支 架,提供把握内容要点的方法。
本篇课文语言质朴浅显,但充满真情实感,比如:“读到关羽死了,哭了 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 下了……这样的语言表达丝毫不做作,显得特别真实,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值得学生去品味咀嚼。因此,针对这一学习内容,可以设计开放又具有挑战性 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高阶思维进行深度学习,积淀 阅读与言语经验。
二、教学目标
(一) 通过自主学习,认识“宴”“斩”“罡”“煞”等生字,会读“宴 桃园”“斩黄巾”等词语,理解“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意思。
(二)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通过圈画关键词句,梳理整理信息, 借助 作业本表格等导图,了解作者的读书经历,学习把握内容要点的方法。
(三) 通过小组合作, 联结资料,运用信息, 辨析作者的读书方法,借助辨 析深入学习,体会读书方法的多样性,培植思辨式思维并体会作者对书籍的喜 爱。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学习作业纸,课外资料。 (不预习课文)
四、教学课时
2 课时
五、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读信息,猜人物。
引导:同学们,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孩子都很喜欢看书,谁来聊一聊让你印
象最深的一本或者一位书中的人物。
1.聊阅读。
2.猜人物。
一、 出示课题,了解作者
1.读课题,聊冰心。
引导:同学们读的书可真不少,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也和读书有关。
(1)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 出示信息,认识作者。 (课件出示)
冰心,现代著名诗人、作家、儿童文学家。 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 她从四岁时就在母亲引领下走上阅读生涯, 直到 89 岁,依然笔耕不辍。其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有 30 余本,译作有 10 余本,曾获国内外文学大奖无数,文章受人喜爱。上世纪 90 年代,我 国还专门设立“冰心文学奖”。
2.解课题,知大意。
3.再读课题。
二、速读课文,初识内容
引导:那么她回忆了关于读书的哪些内容?今天让我们继续快速阅读,留 意文中的信息, 做好标记。读完后, 在课题旁记录阅读的时间。
1. 自主学习。
2.反馈时间。
3.初步根据信息,把握课文内容。
4.关注细微信息,检测阅读成效。
引导:你们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很强,老师再出三道判断题,看看你们是否关 注文中的细微信息。(课件出示)
三、 借助导图,梳理经历。
引导:看来你们对细微信息也关注了, 大家快速阅读的成效很不错。接下来 我们着重来看她的读书经历。 课堂作业本第四题给了我们一份导图,要求我们梳 理作者的读书经历。 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
1.仔细观察,说发现。
2.回忆旧知,聊方法。
3. 自主作业,完成导图。
4.整理导图,述说经历。
(1)信息比较,完善导图。
(2)修改导图,述说经历。
四、小组合作,辨析方法。
1.合作朗读,再感方法。
2.质疑方法,确定观点
3.自主学习,完成导图。
引导: 选择赞同或者不赞同其中一个观点,结合课文或者课外资料来梳理 理由。
4.小组合作学习。
(1)出示合作要求
引导: 接下来,我们进行小组合作。先看清楚要求,请位同学来读一读。
1. 组内轮流汇报学习成果,组长汇总。(信息的判断、筛选和整合) (课件 出示) 2. 选派一名汇报员,进行“观点碰撞赛”。
(2) 分组合作学习。 5.全班观点碰撞。
(1)各组阐述观点。
(2) 自由辩论时间。
五、情感升华,总结课堂
引导:今天我们不但提取了信息, 还学会梳理、整理了信息, 更能运用信息。 下节课,让我们继续用上这样的方法,去学习这两个问题。
板书设计:
忆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