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写于公元 763 年。延续 七年的“安史之乱”被平息,沦陷的河南河北等地相继收复。正在梓州过着颠沛流离生活的 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挥毫泼墨,以饱满的热情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下面将从诗 文特性和编者意图两个方面对本首诗进行简要解读。
1.诗文特性
从诗文结构上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向 老家的喜悦。首联如春雷乍响,积郁多年的情感匣子被打开了,作者用极简的“涕泪满衣裳” 做了最传神的描绘;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两个连续的动作“却看妻子”“漫 卷诗书”富有深意,不仅仅看出诗人的“喜欲狂”,还包含了诗人满满的情义:那是对家人 跟随自己多年漂泊欲说还休的愧疚。第三联是对“喜欲狂”的进一步描写:“放歌”“纵酒” 是狂态,“好还乡”是狂想,与妻儿结伴还乡是何等美事。尾联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飞驰 的特写画面以“喜”字重构,既有写实,又有虚构,把“生平第一快诗”凸现得淋漓尽致。
从诗文语言上看,这是一首七律诗,除首句叙事外,其余都是抒情,与杜甫“沉郁顿挫” 风格的诗相比,本诗是另一种风格。第一:节奏欢快明朗,语言生动形象,准确贴切。诗人 精选了“忽传”“初闻”“满”“却看”“漫卷”“放歌”“纵酒”“即”“从”“穿”“便”“下” “向”等一系列动词、介词、副词、层次分明地刻画诗人喜闻捷报、泪盈衣襟、高歌狂饮、 择日归乡的情感变化。第二:虚实结合。诗人在尾联扇动想象翅膀,迅捷如飞,心儿早已经 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这一幅“剑”外返“洛”图, 内容丰富,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 2.编者意图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九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本单 元主要是围绕“家国情怀”来进行编排,通过不同题材体现了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单元语文 要素有两个:阅读方面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表达方 面是“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此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杜甫的 《绝句》《江畔独步寻花》等诗,初步了解了杜甫的生平事迹以及家国情怀,为本诗的学习 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诗也是对此前学过杜甫忧国忧民诗句的良好总结,是杜甫为数不多的“喜 悦”诗句,也为接下来的诗句学习奠定基础。因此编者在编选本诗时,希望学生在学习诗句 时能够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理清文章的脉络,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掌握表达方法, 基于对诗文大意的理解进行扩写,能够在扩写时运用所学的描写手法来表达家国情怀。
二.学情分析
从学段上看,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赏析古诗文的能力并且积累了丰富的赏析古诗文 的经验,所以在此基础上学生能抓住关键词句,品味作者的感情是不困难的。但是学生还是 缺乏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如何将课堂上学过的古诗表达方式运用到这首诗的学习 是值得教师思考的。
从单元整体上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 首诗作。对于本文的理解上,学生可能对于本诗的时代背景了解较少,诗的理解有一定的难 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的资料,必要时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补充有关的资料, 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在工具性上,学生能够自己提前预习,也掌握了 一定的默读速度,只是在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上有所欠缺。本课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经学 习过的知识和获得的方法进行学习,使各项语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在人文性上,学生也 接触过爱国诗篇,体会过爱国情,但体会不深。本课借助古诗写作背景、拓展其他古诗帮助 学生体会那份浓浓爱国情。
三.课时安排
1 课时
四.教学设计
1.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认识“蓟、涕、裳、襄”4 个生字,会写“涕、巫”2 个生字。
(2) 通过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插图等方法理解诗的意思,通过比较等方法重点理解“妻 子”“青春”“涕泪”等词的古今不同义。
(3) 通过抓关键词进行品读,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和爱国之心;通过资料的拓展进一步感 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感受诗歌艺术的魅力。
教学难点
通过抓关键词进行品读,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和爱国之心;通过资料的拓展进一步感受 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感受诗歌艺术的魅力。
2.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
3.教具准备
收集有关背景资料和杜甫有关的诗;制作课件;设计学习单
4.教学过程
( 一) 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导入:学生背诵学过的三首杜诗《绝句》两首《江畔独步寻花》,教师指名接龙背, 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背诵。
2. 出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引导学生观察此诗与学过的三首诗的区别,初步理解七言律 诗: 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
3.揭示新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师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们已经学过杜甫的三首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绝句》(迟日江山 丽)和《江畔独步寻花》。教师从三首绝句巧妙地引出“七言律诗”,让学生了解其四句与八 句的区别,给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补充,既快速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且这三首诗都是杜甫的诗句,学生在回忆古诗的基础上,也能回忆起杜甫的生平背景,为 本诗的学习做好衔接,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形式上采用游戏接龙背诵的方法,有利于活跃 课堂氛围以及吸引学生注意力,能够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获得成就感的同 时不抵触古诗的学习。
(二) 了解作者,读题解题
1.补充资料,了解杜甫
出示杜甫画像。介绍:这就是杜甫,他的脸上很少有笑容,一场灾难把他卷入了生活的 最底层,他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这场灾难就是安史之乱。(出示背景资料)安史之乱, 也称天宝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 动的战争,是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锐减, 国力骤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所以事件被冠以安史之 名。
2.读题解题,趣找地名
(1) 你从题目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预设 1 :“官军”的军队,河南河北,当时是叛军盘踞的地方。这个题目的意思是说:听到 朝廷的军队收复了叛军盘踞地的消息。
预设 2 :“河南河北”:在唐朝,就是指黄河以南以北的区域。
(2)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试着说一说诗歌题目的意思,请同学完整地解释一下诗题的意思。
(3) 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地名并出示:
①河南 河北 剑外 蓟北
②巴峡 巫峡 襄阳 洛阳
相机指导:第一组地名与当时平定“安史之乱”涉及的地域有关,而第二组地名则与诗 人从蜀地(四川)回乡的路线有关。教师简要介绍诗歌背景,让学生对诗歌创作背景有初步的 了解。
【设计意图】由于创作年代久远,诗歌内容与学生的认知背景相去甚远,首先,题目中含有 很多地名,学生对古代地理并不了解,所以先引导学生读题了解诗题,知道题目的意思后, 脑海里对这首古诗有个大概的猜想,再结合教师补充的背景资料,学生可以大体推断出这首 诗讲的什么。其次,在这首律诗当中,很多地名与现在名称已然不同,教师在这里以诗歌中 的地名巧妙为学生简要介绍诗歌背景,为接下来学生了解诗意做好铺垫,将难点克服在难点 出现之前。
(三) 初读古诗,感知节奏
1.正确读诗,读出节奏
(1) 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正音。
出示:蓟(jì)北 涕(tì)泪 衣裳(cháng) 襄(xiāng)阳
(2) 朗读反馈,指导易错音
“衣裳”的“裳”在古诗中为什么读(cháng)?引导学生结合图片理解,“裳”古人最早 下身穿的,是一种类似裙子一样的“裳”。“裳”读第二声。而现在的“衣裳 shang”,仅仅 是指上衣,读轻声。
(3) 练习有节奏朗读
师生分别朗读,指导进行比较,正确划分节奏。学生按“四三”划分节奏,指名读,齐 读。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趣味读诗,读出诗味
(1) 出示竖式排列的古诗:你们发现了什么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 预设:诗变成竖排了,而且是自上而下,从右往左写的。
(2) 试读竖排古诗
指导学生正确熟练朗读竖排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 读好竖排古诗
这是一首七律,一般七言律诗的读法是前面四个字紧凑,后面三个字悠长。
(4) 合作朗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味
【设计意图】初读古诗部分引导学生进行两次朗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正确划分节奏; 二读,以竖排诗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古时候的诗是怎么呈现的,和现代的区别,并在竖排诗的 基础上要求读出七言节奏;初读古诗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认识古诗中的文字,古今异 义感受中华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这首诗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增加民族归属感。而且对于写作来说,古诗也是很好的素材,学生在读诗的基础上才能背诗, 最后运用于写作。
(四) 再读古诗,解读诗意
1. 引导思考:诗中的哪个词语最能表现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预设:“喜欲狂” 2.抓“喜欲狂”,定格画面
(1) 再读七律,划找“喜”句
(2) 以“狂”为点,聚焦画面 预设:
①狂泪——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②狂乐——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③狂态——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④狂想——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3. 引用诗句,对比画面
(1) 出示诗句,深情吟诵
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zú)。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yāo)折。
——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节选
(2) 突破难词,说说大意
预设:走进大门就听到了号啕大哭,年幼的孩子因饥饿而死去,我愧为人父啊,没有粮食给 他们吃让他们早早地离我而去。
(3) 提炼画面,对比朗读
①狂哭——幼子饿已卒(zú)。
②狂愧——无食致夭(yāo)折。
相机指导进行对比领读,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再读古诗部分是为了让学生抓住“诗眼”喜欲狂,诗眼让整首诗活起来,朝着 诗人所设定的意境方向引导读者,让读者更好地,更有感情触动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以 诗眼为引导,让学生大体圈画出体现喜的地方,使得学生在整体上把握诗意。第三部分还引 用了别的诗句,目的是想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但是节选 的诗句很短,而且诗句精炼比本课的诗更能突出情感,以这首诗作为进一步学习本诗的铺垫。
(五) 抓关键词,品读情感
引导思考:诗句中都藏着诗人怎样的情感?同学们边读边思考,并留下思考的痕迹。
预设一: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1.抓收蓟北,回顾苦难 (1)“蓟北”指的是当时叛军盘踞的地方。从“收蓟北”三字你读出了什么? 预设:喜悦、苦难结束、可以回家
(2) 引用资料:“安史之乱”中由于安史叛军对人民的残暴行径,使社会遭到了一次浩劫。 《旧唐书》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京城之中,不满千户。叛军所过之处,为人烟断绝, 千里萧条,遍地坟场。
2.悟泪满裳,品归家乐
(1) 引导学生:抓住“满衣裳”这个词语进行感悟:这个词语非常传神,都说男儿有泪不 轻弹,诗人却涕泪满衣裳,这是为什么呢?
预设:因为在外面逃难的日子,有家不能回,有亲人不能见。在这种时刻听到喜讯,所有的 情感会喷涌而出。
3. 品喜悦情,体悟情愫
(1) 引导学生:在这份“狂泪”中,我们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预设:读出了这不仅仅是苦难的泪,辛酸的泪,更是思乡的泪。
(2) 小结:“喜欲狂”,源于一份思乡的情愫。
预设二: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1.直击漫卷,体会欲狂
(1) 引导谈论:对于诗人来说,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诗书,可是此时此刻,诗人却漫卷诗 书,从中你都体会到什么?
预设:从“漫卷诗书”读出了他的开心,读出了他的不管不顾
2. 出示插图,真情对白
(1) 课文的插图传神地描绘了当时的情景,请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 预设:喜欲狂、乐在其中等。
(2) 想象画面背后的苦难,并出示资料。
“安史之乱”期间,杜甫一家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居无定所,食不果腹。此时,回头 看看“愁不在”的妻子和孩子,杜甫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3.透过文字,感受情感
(1) 字词是有温度的,“愁不在”“喜欲狂”,源于苦难的结束。诗人怎能不狂乐?
(2) 小结:“喜欲狂”,源于苦难的结束。
预设三: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1.聚焦场景,想象画面
杜甫“涕泪满衣裳”,他“漫卷诗书喜欲狂”,还“放歌纵酒”。读着诗,你仿佛看见了怎样 的情景呢?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边读古诗一边想象画面,这是一个很好的读诗方法。 2.丰富画面,引用诗句
放歌须纵酒,真可谓是老夫聊发少年狂呀!此时的杜甫已经 52 岁的人了,追问杜老, 你为何这般放歌纵酒呢?同学们,如果你是杜甫该怎样回答?从这句诗,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归家心切。你又想到了哪些思家的诗句?
预设:
①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③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④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3.放歌此诗,寄情此歌。
(1) 如果你是杜甫,该怎样放歌此诗,试着吟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 小结:“喜欲狂”源于听到一个好消息,知道国家和平,可以归故里。
预设四: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紧抓动词,细品诗情
(1) 有期盼的日子总是很快乐,杜甫开始想象回家的情景。读读这句话,哪些词看出诗人 归心似箭?
预设:即、穿、下、向。
(2) 从这些词语你都体会到什么? 预设:归家心切。
2.替换动词,反复涵泳
这些动词可以换成其他动词吗?为什么不可以?
预设:一气呵成,更加能够体会急于回家的心情,与“狂想”名副其实;同时动词的链接符 合地名的特点,体现了诗人用词的精确性。
3.借助地图,加深印象
(1) 观看地形图,说说自己的感受。
预设:从巴峡到巫峡,一路高山深涧。出巫峡到襄阳,再从襄阳到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 跋涉。可是在诗人的眼里,仿佛是轻舟已过万重山了。
(2) 小结:“喜欲狂”源于诗人有了回家的蓝图,这两句诗把“生平第一快诗”,凸显得淋 漓尽致。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关键词的品读,让学生感受全诗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 学生要啃透字词,准确理解字词的含义,包括词语所象征的特殊意义。所以,在品味语言的 过程中,一定要先扫除字词的障碍,从重要的字词品析着手初步感知内容。其次,品味语言 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就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脑海中逐 渐浮现杜甫奔走于风雨中的画面。这幅画里,听觉与视觉并重,动景与静景交融,既有颜色 的点缀,又有声音的刺激。通过上述方法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味出杜甫的家国情怀。
(六) 对比组读,品味情感
杜甫在许多诗中写出了自己与国家的命运。出示《春望》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 朗读古诗,初感诗情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前三联押韵。读正确,读流利,读好韵脚音。
2. 引用资料,知晓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 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 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萧条零落,身历逆境 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读读资料和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又是从哪些地方看出?在印象深 的地方做好批注。
3. 比较阅读,感受情怀
完成学习单:《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与《春望》在情感上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预设:
不同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以“喜”为主线,《春望》 以“哀”为主线;
相同点:都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4.对比朗读,再懂诗人
对比朗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与《春望》,再次感受诗人情怀。
小结:以诗为史,这就是杜甫。其实,这只是一个缩影,当时,有多少这样的家庭因为叛乱 而支离破碎。今天,终于得到收复失地的消息,怎能不喜欲狂呢? 【设计意图】古诗组诗教学,使学生思考古诗关联,调取古诗经验,融通不同时代诗词意境 与情感,获得文化浸润。挖掘古诗之间的内在共性,促进深层理解。在教学设计中选择了杜 甫的另一首古诗,对比杜甫的两首古诗,寻找相同点与不同点,通过对比充分挖掘这种共性, 加深对于诗文的理解。
(七) 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 以艺术形式展示诗歌。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现对诗歌的领悟。如选择合适的音乐,配 乐朗诵;欣赏以这首诗为内容的书法创作,尝试临摹。
2.在地图上标出诗歌中提到的地名,做一张线路图。说说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第一个作业:艺术是相通的,欣赏不同形式的作品,会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要求学生用艺术的手法表现诗歌,其实是对学生理解能力、创作能力的一次训练。艺术的再 创作,会将诗歌的情感用不同的形式内化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去,使学生慢慢得到美的熏陶。 第二个作业:本诗中地名连用是一个很显著的特点。首先“剑外”和“蓟北”对作者来说是 两个特殊的地方,明白这两个地方的特殊性,才能明白杜甫“涕泪满衣裳”“喜欲狂”的原 因。跳过颔联和颈联,尾联又出现地名。巴峡、巫峡,是长江中最险峻的地方;襄阳、洛阳 是作者心中最繁华的地方,可在作者笔下,没有畏惧,没有停留。抓住地名进行探究不仅可 以帮助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社会背景,而且通过地图的直观展示,学生更容易走进诗人的内 心,对诗歌的情感脉络和行文节奏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八) 板书设计
五、教学设计总评
1.组诗阅读,拓宽学生视野
本教学设计中设计了两次组诗阅读,第一次设置在初读古诗时,当学生对诗的整体有了 一个把握之后,拓展了一首节选诗,目的是为本诗的学习打基础,因为节选诗篇幅较短,诗 文的感彩浓厚,有利于学生把握思想感情。第二次设置在已经学习过本诗之后,选择了 《春望》进行对比阅读。关注学生对同类古诗词的多元理解,使学生对文本有新鲜感,引导 学生在回顾课内文本阅读的基础上,有梯度地合理拓展、延伸到课外同类古诗词的阅读。这 样整体把握、合理编排、难易适度的群文阅读材料设计,会使学生开阔古诗词阅读的视野、 积聚相关知识,逐渐提升同类古诗词阅读的能力。
2. 品关键词,扎实品诗功底
本教学设计中设置了品读关键词,体悟思想感情环节,建立在整体把握诗文大意的基础
上,通过“诗眼”寻找关键词进行品读,品读不仅包含了意思的理解,还要进行想象,使得 学生在脑海中加深对于诗句的理解。准确鉴赏古诗的关键在于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而 情感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因此,要体验情感必然要借助于对诗歌语言的准确理解。古诗情感 的把握主要通过诗歌的关键词理解、词句之间的相互关联等方法体会诗情。这种读诗方法的 设计,遵从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层层相扣,逐层深入, 螺旋上升,从感性到理性到形成能力。从理解到感悟到形成素养,可以更好地让那些积淀着 智慧结晶、浓缩着丰富情感、蕴涵着优美意象的古诗文浸润学生的灵魂,促进他们的精神成 长,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体会诗情,培育家国情怀
本教学设计中设置了不同板块补充资料,让学生在了解背景后,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杜甫的家国情怀是这个诗人的突出特征,学生在品读杜甫不同诗后,系统的认识杜甫,更加 深刻的认识到祖国的花朵身上肩负的责任。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 中曾大声疾呼:“少年 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那么,我中华少 年从小就要具有爱国热情和家国情怀,爱国爱民,更肩负着富民强国、让我泱泱中华雄立于 世界民族之林的气魄和能力。我们既要有爱国的热情,更要有爱国的能力,那么,从现在起, 从此刻始,就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将来才能成为建国强国的栋梁。
4.跨学科作业,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本教学设计作业板块布置两项作业,一个是以艺术形式展示诗歌。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 展现对诗歌的领悟。如选择合适的音乐,配乐朗诵;另一个是在地图上标出诗歌中提到的地 名,做一张线路图。说说自己的感受。要求学生用艺术的手法表现诗歌,其实是对学生理解 能力、创作能力的一次训练。艺术的再创作,会将诗歌的情感用不同的形式内化到学生的知 识结构中去,使学生慢慢得到美的熏陶。抓住地名进行探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诗歌创作 的社会背景,而且通过地图的直观展示,学生更容易走进诗人的内心,对诗歌的情感脉络和 行文节奏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语文结合音乐和美术进行学习,也不断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