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 史 试 题
考试用时:75分钟 试题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胡夫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最大的金字塔。学者估计这座金字塔的建造需要至少8.4万名劳力,如果每年工作 80 天(从秋季晚期到冬季,差不多是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最少的时候),需要20年才能完成。除了普通的劳动力,还需要几百个建筑师、工程师、工匠和画匠。胡夫金字塔的修建
A.主要在播种季进行 B.借鉴了其他地区的文明
C.反映了民众的需求 D.体现了法老的至上权威
2.戏剧公演是雅典城邦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雅典城邦戏剧开演前,那些为国牺牲的公民子女会被邀请上舞台,城邦事务发言人当众宣布他们可以在成年以前得到抚恤金,然后这些遗孤又会被请到剧场里的荣誉席就座。这说明
A.艺术可培养公民集体意识 B.城邦重视公民意识的培养
C.激励体制可确保决策无误 D.城邦以教化缓解阶级矛盾
3.波斯帝王尊重被征服地区原有的宗教和文化习俗,在必要时还把自己当做是当地的神所指定的继承者,并为这些神重建神庙。如大流士重建了巴比伦神庙;冈比西斯在巴勒斯坦重建了耶和华神殿,在埃及接受了传统法老的头衔。波斯帝王的这些举措
A.维护了多元文化竞争的格局 B.体现了中央政府权力的削弱
C.旨在推动帝国内部文化融合 D.因地制宜以获得当地的认同
4.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关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的相互关系,完全可以说,人们已经承认,在从形成到西班牙人入侵这段漫长的时期内,所有证明这些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或接触的实物或记录,都是不可靠的。”该学者意在说明
A.美洲地区不同文明独立发展 B.美洲文明的发展较缓慢
C.美洲文明发展缺乏历史依据 D.中美洲文明落后的原因
5.右图反映的是制成于公元前5世纪的绘有身着丝绸妇女形象的古希腊陶壶。
由此可知
A.张骞凿空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B.当时的古希腊已经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C.春秋战国时期中西已存在经济文化交流
D.古代希腊的陶瓷制作技术深受中国影响
6.中世纪时,德国特格尔恩湖修道院的修士向其封君写信称:如果其封君不准备以恩地的形式资助他,就要允许他自由地寻找新的封君。这说明
A.封君有维持其封臣生计的义务 B.封臣可以直接解除雇佣关系
C.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比较灵活 D.封君封臣之间关系比较平等
7.相关研究表明,在文艺复兴时期成立的新寄宿学校,并不培养牧师而是培养商人的子弟。学校课程注重古典作品研究和体育运动,学校课程的宗旨是要教育学生们快乐、健康地生活,成为有责任的公民。这反映出当时
A.人们宗教信仰淡薄 B.人文主义观念盛行
C.学校课程体系完备 D.商人阶层掌握政权
8.在15世纪的西欧,学者、艺术家、政治家甚至普通民众都流行写自传,这一时期自传作品的数量比500到1400年之间写就的总和还要多。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宗教改革促进民众觉醒 B.文艺复兴促进思想解放
C.文化教育水平逐渐提高 D.天赋人权观念深入人心
9.新教主义认为,上帝是在自然发生作用的过程中显现自己的,白昼更替、四季循环、月亮盈亏和星辰运行都有一定的规律,认识这些规律,就认识了上帝的智慧,显示了上帝的全知全能。这说明,宗教改革
A.否定了天主教因行称义观念 B.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C.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文化诉求 D.客观上有利于近代科学发展
10.美洲白银生产量在16世纪约为1.7万吨,到17世纪约为42万吨,美洲白银中有3.1万吨被运往欧洲。欧洲又将其中约40%运往亚洲……全球白银产量的一半最终抵达亚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
A.欧洲民众的消费水平显著提高 B.亚洲社会生产力超过了欧洲
C.亚洲传统经济仍具有一定优势 D.西欧传统商品市场失去活力
11.下图是16世纪至19世纪初的某贸易航线图。据此判断甲乙航线船只运送的主要物品
A.甲:手工制品;乙:贵金属 B.甲:丝绸、瓷器;乙:白银
C.甲:贵金属;乙:手工制品 D.甲:白银;乙:丝绸、瓷器
12.1877年1月,德国皇帝威廉一世签署了经议会批准的《法院组织法》,该法规定:设置以帝国法院为最高审级别的法院体系,由各级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审判只服从法律,实行法官任职终身制。这反映出德意志帝国
A.君权主导司法体系 B.专制主义残余浓厚
C.具备近代民主特征 D.三权分立成熟完备
13.马克思对社会历史的分析方法不仅广泛运用于今天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文社会科学,而且还广泛运用于政治家的演说、记者的新闻报道和报章杂志的思想传播中。“八小时工作制”“五一国际劳动节”等马克思主义话语已经变成很多国家老百姓的大众文化内容。这说明马克思主义
A.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推动西方国家工人运动的发展
C.随着实践变化而不断进行创新 D.在当今世界具有较强现实意义
14.下表为 1875~1904 年英、法、德、俄四国钢材产量(百万吨)统计表。其中②应为
年份 ① ② ③ ④
1875~1884 2.74 0.99 0.72 0.33
1885~1894 6.05 4.54 1.32 0.77
1895~1904 9.37 12.76 2.96 3.67
A.英国 B.俄国 C.法国 D.德国
15.在非洲殖民地存在非常奇特的现象:输出花生却进口花生食品,输出咖啡豆却进口咖啡饮料,输出棉花却进口纺织品,输出铁矿砂却进口铁器生产工具,输出铝矶土却进口铝制器皿。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者推行掠夺性经济政策 B.非洲地区物产资源十分丰富
C.奴隶贸易导致非洲人口丧失 D.殖民地缺乏相关的工业技术
16.一战结束后,对于裁减和限制德国军备问题,法国要求彻底摧毁德国军备,英国则仅要求摧毁德国海军,美国却几乎不想削减德国的军事实力。英、法、美三国的这一分歧
A.体现了其对战后秩序的不同诉求 B.源于它们对世界霸权争夺的需要
C.导致它们因分赃不均而矛盾加剧 D.反映了西方大国均势外交的理念
17.1935年8月,苏联某煤矿采煤工斯达汉诺夫与上级指派的两名助手分工合作,使用普通风镐,创造了当时采煤量的世界纪录,矿场给予他按采煤数量计算的工资奖励,而不是通常的计时工资。此后全苏掀起“斯达汉诺夫运动”,领取计件工资的工人比例上升到90%左右。从中可以认识到
A.市场经济助力生产积极性提高 B.先进技术的应用创造生产奇迹
C.劳动竞赛支撑经济的不断发展 D.企业生产管理合理化至关重要
18.下图是1936年美国人苏伯特·约翰逊创作的一幅漫画,题目为《老树产量更高》。作者创作此画意在
A.表达对政府政策的质疑 B.揭示美国严重的环境问题
C.要求改变美国政治制度 D.提醒美国人关注农业生产
19.20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平主义在英国广为流行。1933年,牛津大学俱乐部举办“要不要为国王和国家而战”的辩论会,有275票的人赞同在任何时候都不要为国王和国家而战,只有153票的人表示反对。这一思潮
A.基于对一战教训的理性反思 B.表明英国青年爱国精神的缺失
C.助推了欧洲绥靖政策的形成 D.成为遏制战争爆发的重要力量
20.1949年4月,苏联作协要求出版展现美国生活方式的文艺作品和描写美国劳动人民贫困状况的纪实著作,出版了《进步美国人反对战争贩子》《注定要失败的阴谋》等。这表明,苏联
A.加强与美文化交流 B.实行文化冷战策略
C.注重精神文明建设 D.冷战政策正式形成
21.在两极格局下,美国通过各种援助法案,对第三世界国家提供经济、军事援助,推行美国价值观念及现代化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苏联也开始这样做,并希望一些新独立的国家通过苏联的支持和采用苏联的现代化模式,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美苏的这种做法
A.直接促成了世界新的国际格局形成 B.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C.缓和了冷战过程中的世界紧张局势 D.影响了第三世界现代化模式的选择
22.1956年戴高乐重新掌权后,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法国退出北约,与台湾断交,缓和与苏联、中国的关系。积极发展“法德联盟”,坚决抵制英国加入欧共体。这表明
A.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B.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瓦解 D.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23.下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据此可知,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部门 年份 美国 联邦德国 日本
农业 1950年 12.2% 23.2% 50.7%
1990年 2.8% 5.1% 7.2%
工业 1950年 34.7% 42.2% 22.2%
1990年 25.8% 40.5% 33.6%
服务业 1950年 48.9% 32.4% 26.6%
1990年 71.4% 54.4% 59.2%
A.农业和工业发展缓慢 B.社会结构发生重大的变化
C.就业率得到大幅提升 D.服务业开始成为新兴产业
24.有学者认为20世纪下半叶没有再发生世界大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毁灭性热核武器发展所产生的制约作用。二是日益加强的世界整体性发展所产生的制约作用。今天的人类已不能再打无限化的总体战争了。据此可知
A.人类面临战争的威胁已消失 B.各民族间的矛盾日益缓和
C.社会发展推动人类走向和平 D.国家之间的竞争逐渐减弱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个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古希腊是法治思想的发源地,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和后世法治理论的奠基人,其法治思想是现代法治理论的起源,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认为“法治应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遇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他认为法律是正义的体现,法律是“没有感情的智慧”,不偏袒任何一方,要使事物合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而这样一个衡量是非曲直的中道的权衡恰恰就是法律,遵从法律便是遵从正义。所以,衡量法律的良恶与否,其标准为是否合乎正义。亚里士多德认为个人美德是城邦法治的基础,对于社会正义的实现十分重要。法治应不会有悖于德性,因为它们有共同的目的,即都是为了公民和城邦的幸福。
——摘编自亢茜《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 12世纪罗马法盛行于意大利,15世纪之后逐渐转移到法国,从此法国法学开始日趋繁荣。17~18世纪一些启蒙思想家如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高举“民主、自由、平等”之大旗,以自然法理论为式器,同中世纪以来占据统治地位之神学政治论相抗衡。路易十四在位期间,曾统一法国五大部分的法律并将他们法典化。路易十五在位期间,法国制定了赠与法、遗嘱法、继承法并多次修改,初步实现了民法领域最为纷乱部分的初步统一。在大革命爆发前30年不断出现的各种改革规划中就已经出现“法律应普遍一致,在各地都一样,对所有的人都一样”的要求。1800年,拿破仑正式下令编撰《法国民法典》。1804年,法典正式颁布,成为举世公认的第一部资本主义民法典。
——摘编自岳纯之《继承与创新:法国民法典解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亚里士多徳的法治观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国民法典》颁布的原因。(8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是由国王或大封建主颁发给城市和市民的一种法律意义上的权利认可证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是有关国家的特许状。
●[法]康拉德二世授予弗赖堡城市特许状:公爵保护全体居民,市民立即成为自由人,可免除各种封建义务。
●[英]亨利一世授予维尔纳伊城市特许状:每一位市民取得城市土地,无论他在其上盖多少房子,他都只需每年交纳 12 丹尼尔,享有在城市中出售的权利。
●[英]亨利一世授予伦敦城市特许状:伦敦市民可以任命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市长,并任命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法官……
●[英]亨利二世在特许状中规定:如果我召集我的市民们为了我的任何军事事务出征,那么此次出征费用由市民们自己承担……如果他们获得了任何战利品,他们必须与我均分。
●[英]亨利三世授予克劳彻斯特城市特许状:除非是涉及市外地产持有权,否则一切诉讼都在该市内进行,任何郡官都不得对该城的诉讼进行干涉。
——据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中世纪的西欧流传着一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谚语进行历史解释。(12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英国工业化进程中,执政党牺牲了成本较大、经济利益较少的农业部门,把农业的赌注押在落后国家,特别是殖民地上,导致了本国农业的逐渐萎缩……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1801年,1.1%最富有的人取得国民收入的25%;到1867年,2%的最富有者所聚敛的财富占国民收入的40%。相反,体力劳动者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却从1803年的42%下降到1867年的39%……一座座以煤作为燃料的大工厂连续不断排放出的各种有害物质直接或间接地伤害着经常呼吸被污染空气的人们的健康。19世纪后期,英国最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就是呼吸系统疾病流行。
——摘编自刘俊俊《英国工业化的教训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 美国建国后便产生了“农业立国”和“工业立国”之争。其中,汉密尔顿的“工业立国”强调:用高关税来限制外国工业品的输入,限制重要原料的出口,免税进口必须的原料等。通过1790年专利法,明确规定“保证发明家对于其发明在一定期限内享有专利权,以奖励科学的进步。”积极修建公路,开凿运河,加快商品的运输速度。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扶植、帮助民族弱势工业的发展壮大。“工业立国”战略犹如指路明灯,引导着美国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张兵《略论美国“工业立国”赶超战略》
材料三 斯大林说:“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算做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他认为,优先发展轻工业“就是自杀”,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他号召创造“布尔什维克的速度”,认为苏联“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
——摘编自闻海《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及历史地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工业化的主要教训。(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密尔顿“工业立国”战略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8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斯大林关于工业化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斯大林提出上述看法的原因。(8分)
参 考 答 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选项 D B D A C A B B D C B C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选项 D D A A D A C B D D B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个小题,共52分。
25.(16分)
(1)观点:法律至上;良法政治;法律体现正义公平;德治和法治向相结合。(每点2分,共8分)
(2)原因:受罗马法的深刻影响;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吸收了长期以来法国法律的成就;巩固法国大革命成果的需要;拿破仑的积极倡导。(每点2分,答出4点给8分)
26.(12分)
解释:随着西欧社会生产的恢复,工商业走向繁荣,城市特许状的出现正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产物。(2分)
城市工商业者通过和平或暴力等方式获得了一定的自治权,从上述特许状可以看出市民人身自由和安全得到一定保障;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政治和司法独立的权利;免除了一定的义务。因此特许状的颁布营造了相对自由的环境,有利于突破封建牢笼,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但他们并未完全摆脱束缚,还要为国王承担一定的义务。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贫富分化明显,最终城市的自由只成为资产阶级的自由。(8分)
总之,结合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经济发展和阶级的分化,应该辩证全面地,发展地看待“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一谚语。(2分)
27.(24分)
(1)教训:要正确认识农业的基础地位,减少对海外市场的依赖;要注重社会公平,防止贫富差距的扩大;要注重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每点2分,共8分。只回答存在的问题,每点1分,不超过4分)
(2)作用:实行保护性关税促进了国家经济发展;鼓励发明创造促进了技术进步;改善交通运输促进了全国性统一市场的形成;加强政府的经济干预刺激了弱势工业发展。(每点2分,共8分)
(3)看法:以重工业为中心;追求高速度。(每点1分,共2分)原因: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的需要;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下;苏联原先的工业基础薄弱。(每点2分,答出3点给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