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备课精选】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三峡》教学课件+教案+学案+朗读+同步练习(11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师备课精选】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三峡》教学课件+教案+学案+朗读+同步练习(11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8-14 07:25:38

文档简介

三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体味文章意境。
【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
(播放三峡风光片)
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3、请大家齐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4、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
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
过渡:
听这些同学一说,我们脑海里有了一些对三峡的印象了,但还有点儿模糊,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四人小组合作,任选一景,用自己的话把它详细描述下来,好吗?(四人小组合作,一人执笔,其余三人口头描述。)
(组内代表发言)
过渡:
听了我们同学的描述,真的让人晃如身临其境,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归纳起来看:
课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几方面的自然景观?(山水。)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
(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水是湍急的、清澈的、凄寒的、等等。)
?
第二课时
四、拓展延伸:
过渡:
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
三峡大坝工程。
大家有查到关于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师生共同交流,多媒体展示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2002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2003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2009年,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
到2009年三峡三期工程竣工,水位将抬高175米,请对照课文和查找的资料及图片,展开想象,描绘一下那时郦道元所描写的景观会有怎样的变化?
(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
小结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我相信,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
作业:
1 对三峡工程众说纷纭,你的看法呢?结合课文和你查找的资料,谈谈你对建立三峡水利工程的看法。
2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以“三峡”为主题的板报。
?
板书设计:
(山)-- 奇险
夏 湍急
三峡 --(美)
(水)-- 春、冬 清幽
秋 凄清
第三课时
一、背诵并墨写课文。
二、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后记: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能理解文意,领略三峡景色之美,并能展开合理想象,体味文章优美意境。
26.三峡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字注音。
阙( )曦( ) 巘( )溯( ) 漱( ) 嶂( ) 襄( )
2.填空题。
①《三峡》选自《 》,三峡是 、 和 的总称,在重庆市 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 ,字 , (朝代) 学家。
②《三峡》一文中总写三峡地貌的句子是: , , 。
, , , 。
③故渔者歌曰:“ , 。”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
③绝巘多生怪柏( )( ) ④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 )
⑤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 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4.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 古义: ,今义:
②或王命急宣 古义: ,今义: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 ,今义:
5.解释下列词句:
①重岩叠嶂:
②素湍绿潭:
③清荣峻茂:
④林寒涧肃:
⑤晴初霜旦:
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⑦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二、阅读
(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解释词语含义。
①略无 ②嶂 ③蔽 ④曦
2.本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3.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试用两个字概括)
4.“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二)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概括上文三段内容的大意。
2.试分析一下第一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3.理清第二段作者的写作思路。
4.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5.《三峡》一文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李白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请在下面默写出来。
6.讨论: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夏季景色。
26.三峡
参考答案:
一、1.quēxī yǎnsù shù zhànɡ xiānɡ
2.①水经注疏 瞿塘峡 巫峡 西陵峡 奉节 郦道元 善长 北魏 地理
②自三峡七百里中 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③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3.①真、实在 ②通“缺”,中断 ③极高的山峰 ④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⑤飞奔的马 快 ⑥消失
4.①如果 自从 ②有时 或者 ③即使 虽然
5.①重重的山岩,层层的峭壁 ②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 ③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④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⑤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 ⑥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⑦即使骑上马、驾着风也不如它快。
二、(一)1.①毫无 ②峭壁 ③遮蔽 ④日光,这里指太阳 2.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3.连和高
4.重岩叠嶂,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视所得;而隐天蔽日,以天和日衬其高,是仰视所见。
5.以特定条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综合表现三峡的特点。
(二)1.①段写夏季三峡情景:水涨流速,交通阻断 ②段写春冬时三峡情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 ③段写秋天三峡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2.先从正面落笔,后分两层来写: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人具体印象。又加上奔马和疾风的比喻,则给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
3.先写俯视江中所见,后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最后作者总结,状写了四种景物。
4.抓住了有代表性事物猿。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
5.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6.答案要点: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
26 三峡
☆课文导读
《三峡》是由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所写的一篇写景散文。它以简洁凝练、富有概括力的语言描绘了长江三峡的优美风光,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挚爱之情。《三峡》既是一篇优秀的学术著作,又是一篇优美的文学篇章。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阙处(quē)  襄陵(xiānɡ)
绝巘(yǎn)  属引(zhǔ)  
沿溯(sù)?  飞漱(shù)  
御风(yù) 林寒涧肃(jiàn)
猿鸣(yuán) 长啸(xiào)
曦月(xī)   急湍(tuān)
长啸(xiào)  重岩叠嶂(zhànɡ)??
二、词语释义
重岩叠障: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不见曦月:曦,阳光,这里指太阳。
夏水襄陵:襄,漫上。
沿溯阻绝:溯,逆流而上。
乘奔御风:奔,这里指快跑的马。
素湍绿潭:湍,急流的水。
良多趣味:良,真,实在。
林寒涧肃:肃,寂静。
属引凄异:属引,接连不断。
空谷传响:传,同“啭”,声音婉转。
三、语句解读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出了山高岭连的特点。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动静结合,色彩各异。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
3.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既从正面摹声,又从侧面引用,手法多变,摇曳多姿。
四、作家作品
郦道元(?— 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鹿人。他生性好学,历览群书,撰《水经注》40卷,是为魏晋时代无名氏所著的《水经》一书所作的注释。《水经》是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记录得非常简略。郦道元收集了有关全国水道的记载以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为《水经》作注释,对《水经》中的记载加以详细阐明和补充,引书达四百多种。它叙述了两岸各地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动的描绘,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选出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
⑴A.素湍(chuǎn)绿潭
B.不见曦(xī)月
C.夏水襄(xiānɡ)陵
D.重岩叠嶂(zhànɡ) (??? )
⑵A.略无阙(quē)处
B.沿溯(sù)阻绝
C.属(shǔ)引凄异
D.飞漱(shù)其间 (??? )
2.为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或:A.或许  B.有人  
C.有时  D.或者
或王命急宣(  )   
⑵虽:A.虽然  B.即使  
C.但是  D.而且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⑶自:A.如果  B.在  
C.由  D.从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  )  
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⑷绝:A.断绝  B.极  
C.阻断  D.消失
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    
②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略无阙处?????????? 略无:
⑵自非亭午夜分?????? 亭午:
⑶沿溯阻绝 ?????? 沿溯:
⑷虽乘奔御风???????? 奔:
⑸素湍绿潭?????????? 素:
⑹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声:
4.选出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
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A.除非正午和半夜,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B.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
⑵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
A.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B.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和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二、整体感知
1.填空题。
⑴《三峡》选自《___________》,三峡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总称,在重庆市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学家。
⑵故渔者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荣峻茂”分别省略了哪些主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描写景物动态的一项是(  )
A.素湍绿潭 B.绝巘多生怪柏
C.回清倒影 D.清荣峻茂
4.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A.“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从侧面描写三峡的险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是从正面写出三峡的险恶。(  )
B.“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写俯视所见;“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写仰视所见。(  )
5.作者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作用是什么?
?????????????            
?????????????            
三、课内阅读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文中空白处补写原句。
2.第一段画线的两句,描绘出了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八个字,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第三段中,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布局巧妙而妥贴,它的特点是先大后_____________,先_____________后_____________,即先用粗线条勾画山川的形势,再用工笔描绘林峦的景色。每一段开头,都是先点出_____________或季节,中间是_____________描写,结尾以“我”的感觉来_____________之。
四、拓展阅读
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江水又东,迳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嵚崟,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1.上文两段文字都出自郦道元的《水经注》,试给第一段加上标点。(在原文中加标点即可)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⑴迳狼尾滩
⑵负刀牵牛
⑶虽途迳信宿
⑷犹望见此物
⑸相去二里
⑹悉作人面形
3.试把第二段文字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            
?????????????            
?????????????            
4.找出第一段中与行者歌谣相呼应的语句。(用波浪线标出)
5.用现代汉语说出第二段文字中“人滩”得名的原因。
?????????????            
?????????????            
?????????????            
☆新题探密
下面语段空白处应填入的恰当句子是( )
我曾经乘船路过三峡,也游过三峡,相当程度来讲,是奔着唐诗的意境而去的。唐诗意境的精华在哪儿?________________想想看,那时候没有机器船,只有根根悠悠纤绳拉着的舟,江水伴着纤夫号子,时而间几声猿啼,有如闪电划破山谷,惊心动魄,余音缭绕,那才是峡谷中强劲的音符!李白歌:“两岸猿声啼不住”,杜甫吟:“风急天高猿啸哀”,高适唱:“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在他们的诗里,三峡景物中,猿啼是最难忘的。
A.诗人笔下的“猿啼、泪尽、肠断”令人心伤。
B.唐诗中使人向往的猿啼之声。
C.我以为就是那可见可闻的猿影、啼声。
D.请领略唐代诗人孤寂伤感的情怀。
答案:B
☆写作小练笔
生活里,每天几乎都弥满绿意。
绿色是地球的基本颜色,孕育着生命和未来,如果没有绿色,我们这个世界将是不可思议的。同样地,如果没有——
请以“如果没有……”为题接着写下去,字数200字以上。
☆作文素材
积累
鲁迅说:“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曾经说过:“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一位历史学教授对他的学生说:“如果你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26 三峡
一、1.⑴A(应为tuān)⑵C(应为zhǔ) 2.⑴C⑵B⑶DA⑷CD 3.⑴完全没有。⑵如果正午。⑶顺流而下,逆流而上。⑷奔驰的马。⑸白色。⑹几声。4.⑴B⑵A 二、1.⑴水经注疏 瞿塘峡 巫峡 西陵峡 郦道元 善长 北魏 地理 ⑵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2.省略了“水、树、山、草”3.B 4.A.×(正面和侧面的表述刚好相反。) B.√ 5.表现旅人的哀愁。三、1.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2.三峡两岸山峰重叠、高插云霄、险峻幽邃的奇景。3.三峡水流之湍急。4.清荣峻茂 5.小;总;分;地点;景物;烘托 四、1.……东,……迳黄牛,……滩,……曰“黄牛滩”。……起,……人,……牛,……黄,……高,……回,……宿,……物。……曰:“……牛,……牛,……暮,……故。”2.⑴经过;⑵背;⑶即使;住两夜;⑷还;⑸距离;⑹全、都。3.人滩的水流十分湍急,滩南岸有青色石块,夏天淹没冬天露出。4.此岩既高……犹望见此物。5.因为滩南岸有石块,都像人面形状,其中清楚的,连胡须和头发都具备。因此叫做人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