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初中部2023年中考生物5月第一次模拟检测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初中部2023年中考生物5月第一次模拟检测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5-24 17:20: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5月中考生物第一次模拟检测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 辣椒无硬壳保护的种子,因为果实中含具辣味的辣椒素,所以既能防止其被哺乳动物取食,又可以借助对辣味不敏感、消化时间短的鸟类进行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辣椒属于裸子植物 B. 辣椒素合成的控制中心在液泡中
C. 产生辣椒素是辣椒适应环境的表现 D. 鸟类消化时间短说明其消化能力弱
2. 古诗词或谚语是优秀中华文化,其中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以下是某同学对诗词谚语中科学道理的解读,表述正确的是(  )
A.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体现的是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B.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千垂下绿丝绦”描述植物能繁殖
C.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D.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蕴含的食物链是:蝉→螳螂→黄雀
3. 下列关于吸烟的危害以及空气污染的相关说法,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青少年吸烟对肺的伤害更大
B. 被污染的空气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
C. 吸烟能导致呼吸系统疾病,还可能诱发肺癌
D. 防治空气污染的根本措施是大面积植树造林
4. 如图是动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甲是植物细胞,乙是动物细胞
B. ①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C. ⑥是叶绿体,植物的所有细胞都有此结构
D. 切西瓜时流出的红色汁液来自⑤
5. 如图是人体生理活动示意图,其中①③表示物质或血液,②表示相应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③表示脂肪酸和甘油,则②表示肝脏
B. 若③表示激素,则②可以表示外分泌腺
C. 若①③均为动脉血,则②表示肾小管外毛细血管
D. 若③为含葡萄糖多的静脉血,则②可以表示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
6. 根据达尔文进化学说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北极狐体色为白色,是定向变异的结果
B. 野兔的保护色,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 枯叶蝶体形酷似枯叶,是人工选择的结构
D. 有翅昆虫中出现无翅的变异,都不利于适应环境
7. 关于动物体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蝗虫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大量蒸发
B. 家鸽发达的胸肌可以牵动双翼完成飞行动作
C. 青蛙湿润的皮肤内密布毛细血管,利于进行气体交换
D. 蚯蚓的身体分部、有足,适于在土壤中生活
8. 下列各种反射中,与其它反射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 马戏团的猩猩、猴子等动物会打篮球 B. 家兔听到饲养员的脚步声会出来索食
C. 幼袋鼠出生后会爬进母兽的育儿袋内 D. 狗看到手持木棒的人就吓得赶紧跑开
9. 接种HPV(人乳头瘤病毒)疫苗能有效预防女性恶性肿瘤——宫颈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乳头瘤病毒是一种单细胞生物 B. 血液中的白细胞对HPV不起作用
C. 从免疫的角度分析,HPV疫苗是抗体 D. HPV疫苗在人体内能引起特异性免疫
10. 苏云金杆菌在农业上常有两种用法:一是将苏云金杆菌的杀虫蛋白基因转移到棉花体内,使棉花能有效抵御害虫;二是将苏云金杆菌制成粉剂,直接喷洒在农作物上,导致某些害虫死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方法一体现了“基因能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B. 方法一中棉花产生抗虫性状的变异是可遗传的
C. 方法二中苏云金杆菌粉剂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
D. 方法一、二都能通过减少农药使用来减轻环境污染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11. 我国向世界郑重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或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的收支相抵,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吸收量相当。图一是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图二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1)图一中共有 ______ 条食物链。若此食物网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生物成分是图二中的[ ______ ] ______ 。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具有 ______ 特点;在此生态系统中,如果猫头鹰获得1千焦能量,则至少需要消耗草 ______ 千焦能量。
(3)若图二中的甲、乙、丙、丁代表图一中具有食物关系的几种生物,饼状图表示这几种生物之间的有机物含量,则丙代表 ______ ,它和猫头鹰的关系是 ______ 。
(4)在图二中,碳主要以 ______ 的形式在A、B、C等生物成分和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
(5)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较强的原因是 ______ 。
12. 近年来,济南市高度重视校园足球的推广与普及。2022年11月27日,代表济南市参赛的历城二中女足奋勇争先,勇夺第一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女子U17组)全国总决赛冠军。冠军的获得,既需要各个球员的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也需要人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协调配合。请据图1分析并回答问题。
(1)比赛中,女足姑娘看到远处飞来的足球反射的光线经过图中[ _____ ] ______ 和[D]的折射作用,在[ ______ ] ______ 上形成物像,最终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2)女足队员的一记倒挂金钩进球(图2),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该队员背对守门员,将足球准确地送入了球门,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该队员看到足球后作出的反应属于 ______ (填“条件反射”或“非条件反射”)。替补席上的教练员和替补队员看到这一幕,激动地热烈鼓掌,请用图中的数字、字母及箭头写出这一反射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过程:B→C→⑥→⑧→ ______ 。
(3)女足队员在与对方队员近身抢球时,要保持身体平衡,以免摔倒,主要依靠图中[ ______ ] ______ 的调节功能。
(4)比赛时,人体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刺激[ ______ ] ______ 中的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快加深。
(5)经常参加户外运动,如足球运动等,能有效保护视力。科研人员请视力正常的成年志愿者在弱光照下阅读,测定不同阅读时长后眼球前后径,结果如图3所示,推测长期弱光照阅读可能是引起 ______ (填“近视”或“远视”)的原因之一。
(6)颁奖仪式上,当国旗升起国歌奏响的时刻,队员们热泪盈眶。国歌声刺激了队员们[ ______ ] ______ 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此时队员们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由此可见,人体的生命活动受到 ______ 的共同调节。
13. 近期打开社交媒体,映入眼帘的、大家十分关注的就是有关“甲流”(甲型H1N1流感)的信息。不断有地区出现发热症状的流感患者,感染人群逐渐从中小学生扩散到成年人,已经出现了流行的趋势。如图1是人体免疫第三道防线示意图、图2是接种疫苗后抗体含量变化曲线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甲流”为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具有 ______ 的特点。其病原体是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细菌结构不同的是 ______ 。当甲流病毒侵袭人体时,起抵御作用的第二道防线是 ______ 。
(2)请利用图1分析接种流感疫苗的免疫过程原理,接种的疫苗从免疫学角度来看相当于 ______ ,图1中甲细胞受到抗原的刺激,产生的一种能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______ ,促进了乙细胞的吞噬作用,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
(3)结合图2“疫苗接种后抗体含量变化曲线图”分析,在接种初期密切接触流感患者仍然可能患上甲流,原因是: ______ 。大多数疫苗需要接种二到三次,才能更好地发挥效果。由图2可知:机体第二次接受疫苗刺激后产生的抗体,在数量和作用时间上的特点是 ______ 。
(4)医生给某位患者开了奥斯他韦等药物,服用后很快痊愈了。但是俩周后,他再一次发烧,想自己买这种药治疗,药店却不卖给他的原因是 ______ 。
(5)免疫力是预防疾病的最好药物,调节自身状态才能激活免疫功能,提高自身抵抗力,抵御病毒。作为中学生平常要做到“戴口罩、勤洗手、常消毒”等个人防护,这些防护措施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 ______ 。
14. 已知水稻的非糯性与糯性是一对相对性状,用基因(A、a表示)。在研究水稻非糯性和糯性的遗传规律时,研究者绘制如图1遗传谱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亲代非糯性亲本的基因型是 ______ ,子二代中X的基因型为 ______ 。
(2)已知水稻产生的花粉中,含此显性基因的花粉遇碘变蓝黑色,含此隐性基因的花粉遇碘变橙红色。若取子一代的非糯性水稻的花粉加碘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呈蓝黑色花粉和呈橙红色花粉的比例约为 ______ 。
(3)子二代中非糯性与糯性比例理论上是 ______ 。
(4)稻飞虱是一种危害水稻的常见害虫,如图2所示是其幼虫和成虫,其危害农作物最严重的时期 ______ ;要培育可防止稻飞虱虫害的糯性水稻,请你写出解决思路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A、辣椒能产生种子,且种子外有果皮包被,因此属于被子植物,A错误。
B、辣椒素合成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不是液泡,B错误。
C、辣椒的种子没有坚硬的外壳保护,并且又小又扁,很容易被哺乳动物的牙齿磨碎,失去活性。辣椒中出现了辣椒素这种物质,可以让其更好的抵御哺乳动物危害果实和种子。因此,产生辣椒素是辣椒适应环境的表现,C正确。
D、鸟类的食量大,消化能力强,为飞行提供充足的能量,D错误。
故选:C。
2.【答案】C
【解析】A、“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主要是说向阳的地方花木在春天发芽较早,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光照对生物的影响,A错误。
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千垂下绿丝绦”描绘的是春天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的景象,体现了植物在春天发芽生长,B错误。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意思是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燃烧,到了春天,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表现了生物顽强的生命力和生命周期,体现了草原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C正确。
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食物链的起始环节为生产者(植物),所以食物链为“植物→蝉→螳螂→黄雀”,D错误。
故选:C。
3.【答案】D
【解析】解:A.吸烟严重危害人的呼吸系统,能使肺变黑,吸烟时产生的烟雾里有40多种致癌物质,其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尼古丁、一氧化碳、焦油和多种其它金属化合物,使肺变黑的主要物质是焦油,所以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青少年吸烟对肺的伤害更大,不利于身体健康,故A正确。
B.被污染的空气会携带有害物质进入血液,由此会产生血管内膜增厚、血管狭窄等症状,可能诱发心血管疾病,故B正确。
C.吸烟时产生的烟雾首先进入人体的呼吸系统,对其造成危害,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并能诱发肺癌,故C正确。
D.空气质量等级是依据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高低来判断的,它能反应空气污染的程度。空气中的污染物能严重危害人和其它生物的健康,如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减轻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就要从源头上把污染刹住,即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而大面积的植树造林是防治空气污染的有效措施,故D错误。
故选:D。
4.【答案】C
【解析】解:A.甲图具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因此是植物细胞,乙是动物细胞,A正确。
B.①细胞壁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B正确。
C.⑥是叶绿体,植物的根尖细胞没有此结构,C错误。
D. ⑤液泡内含有细胞液,溶解着多种物质,切西瓜时流出的红色汁液来自⑤,D正确。
故选:C。
5.【答案】D
【解析】解:A.脂肪的消化是从小肠开始的,最终在小肠内被彻底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所以,若③表示脂肪酸和甘油,则②表示小肠,A错误。
B.激素是内分泌腺分泌的特殊的化学物质,若③表示激素,则②可以表示内分泌腺,B错误。
C.肾小球两端分别是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里面都流动脉血。若①③均为动脉血,则②可能表示肾小球,C错误。
D.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若③为含葡萄糖多的静脉血,则②可表示小肠,D正确。
故选:D。
6.【答案】B
【解析】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对变异起选择作用,北极熊的体色是与环境一致的白色,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
B、野兔的保护色是长期与鹰的生存斗争过程中形成的,鹰的锐利目光同样是与野兔的生存斗争过程中形成的,野兔不具有保护色便容易被鹰吃掉,鹰没有锐利的目光就不易发现野兔,在长期的生存斗争和相互选择中,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就形成了,B正确;
C、枯叶蝶的体色和体形酷似枯叶,这样利于枯叶蝶捕食和避敌,是一种拟态现象;达尔文认为,这是枯叶蝶在长期的生存斗争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C错误;
D、有翅昆虫种群中出现的无翅类型不一定不利于其生存,如果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无翅类型却能生存下来,D错误。
故选:B。
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此题考查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7.【答案】D
【解析】解:A.蝗虫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能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适于陆地干燥环境生活,正确。
B.家鸽的胸骨生有高耸的龙骨突,在其两侧生有非常发达的胸肌,能牵动两翼完成飞翔动作,正确。
C.青蛙属于两栖动物,两栖动物指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上生活,用肺呼吸,肺不发达其皮肤裸露而湿润且能分泌黏液,皮肤里密布毛细血管,黏液腺丰富,具有辅助呼吸功能,正确。
D.蚯蚓在土壤中生活,身体呈圆筒形,有许多环形体节构成,靠前端有环带。靠体壁发达的肌肉与刚毛配合完成蠕动,依靠湿润的体壁完成呼吸,无足,错误。
故选:D。
8.【答案】C
【解析】解:ABD、马戏团的猩猩、猴子等动物会打篮球、家兔听到饲养员的脚步声会出来索食和狗看到手持木棒的人就吓得赶紧跑开是出生后才有的,是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复杂反射。
C、幼袋鼠出生后会爬进母兽的育儿袋内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为简单反射。
故选:C。
9.【答案】D
【解析】解:A、人乳头瘤病毒无细胞结构,由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错误;
B、白细胞有防御保护的功能,对HPV起作用,错误;
C、从免疫的角度分析,HPV疫苗是抗原,错误;
D、HPV疫苗在人体内能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正确。
故选:D。
10.【答案】C
【解析】解:A、方法一是转基因技术,将某种基因植入植物体内,使该生物出现该性状,体现了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故A正确;
B、方法一中的棉花是因为植入苏云杆菌的杀虫蛋白基因,而具有抗虫性,此性状由基因控制,可遗传,故B正确;
C、方法二将苏云金杆菌制成粉剂,直接喷洒在农作物上,杀死害虫,在喷洒之前,抗药性的害虫已经存在,不是该粉剂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该粉剂只是起选择作用,故C错误;
D、方法一、二都属于生物防治,能减少环境污染,故D正确。
故选:C。
11.【答案】4 C 分解者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5 蛇 捕食和竞争 二氧化碳 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
【解析】解:(1)图一中共有4条食物链:草→鼠→猫头鹰,草→鼠→蛇→猫头鹰,草→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草→食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分、空气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一中的食物网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若要构成生态系统还应有生物部分是分解者(图二中的C也是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一般来说,只有10%~20%的能量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营养级越多,能量消耗就越多。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含有的能量越多;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含有的能量越少。如果猫头鹰获得1千焦能量,则至少需要消耗草的能量,需要选择最短的食物链“草→鼠→猫头鹰”计算,至少需要消耗草的能=1÷20%÷20%=25千焦能量。
(3)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图二中的甲、乙、丙、丁反映出的食物链是“A→甲→乙→丙→丁”,与食物链对比“草→食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可知:丙代表蛇。鹰以蛇为食是捕食关系,鹰和蛇以鼠为食又是竞争关系,因此鹰和蛇是捕食和竞争关系。
(4)在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随着摄食,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也进入动物体内,动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分解者也通过分解作用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为二氧化碳等物质,这些物质又被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利用。所以,在图二中,碳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A、B、C等生物成分和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
(5)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大。所以,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较强的原因是: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
故答案为:(1)4;C分解者;
(2)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5;
(3)蛇;捕食和竞争;
(4)二氧化碳;
(5)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
12.【答案】A 晶状体 B 视网膜 条件反射 G→H→I ⑦ 小脑 ⑧ 脑干 近视 ④ 耳蜗 神经系统和激素
【解析】解:(1)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A晶状体和D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在B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将图像信息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视觉。
(2)复杂(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该队员背对守门员,将足球准确地送入了球门,该队员看到足球后作出的反应属于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当看到替补席上的教练员和替补队员看到这一幕,激动地热烈鼓掌。反射弧中神经冲动传导的路线: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这一反射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过程是:B视网膜(视觉觉感受器)→C听视神经→6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8下行神经纤维→G神经中枢→H传出神经→I效应器(上肢的有关肌肉)。
(3)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⑦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
(4)脑干中有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因此脑干被称为“活命中枢”。
(5)由图可知,随着弱光照阅读时间的变长,志愿者的眼球前后径变长。所以推测长期弱光照阅读可能是引起近视的原因之一。
(6)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时,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听觉感受器位于内耳的④耳蜗中,通过听神经传入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因此,颁奖仪式上,当国旗升起国歌奏响时,国歌声刺激了队员们④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颁奖仪式上,当国旗升起、国歌奏响的时刻,运动员热泪盈眶,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这是在神经系统的作用下,血液中肾上腺素增多导致的。由此可见,人体的生命活动受到神经系统和激素的共同调节。
故答案为:(1)A晶状体;B视网膜;
(2)条件反射;G→H→I;
(3)⑦小脑;
(4)⑧脑干;
(5)近视;
(6)④耳蜗;神经系统和激素。
13.【答案】
(1)传染性和流行性;无细胞结构;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2)抗原;抗体;
(3)接种疫苗后产生抗体需要一定的时间;产生的抗体多且存在时间长;
(4)奥司他韦是处方药,不能自行购买服用;
(5)切断传播途径。
【解析】(1)“甲流”是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能溶解,吞噬病毒。(2)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抗原是能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人体接种疫苗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故从人体免疫角度分析,注射的疫苗相当于抗原;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使其产生了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
(3)分析图2可知,接种疫苗初期机体并未产生抗体,产生抗体需要一定的时间,若密切接触流感患者仍然可能患上甲流;机体第二次接受疫苗刺激后产生的抗体数量多,且持续时间长。
(4)处方药(Rx)需要凭医师的处方购买,按医嘱服用,适用于不易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大病、危重病。奥司他韦是处方药,不能自行购买服用。
(5)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戴口罩、勤洗手、常消毒”等个人防护能阻断病毒的传播,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
14.【答案】(1)Aa;aa。
(2)1:1。
(3)3:1;
(4)成虫期;将其他物种的抗虫基因通过转基因技术转入普通糯性水稻,改变其性状。
【解析】(1)由分析可知,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子一代非糯性×非糯性,子二代中出现了糯性,可推测出糯性为隐性性状;非糯性是显性性状,亲代非糯性遗传给子一代糯性(aa)的基因一定是a,因此亲代非糯性的基因组成是Aa,遗传图解如下图所示:
由图可知,亲代非糯性亲本的基因型是Aa;糯性(aa)与糯性(aa)杂交,双方提供的都是a,所以后代X仍为糯性aa。
(2)由(1)可知,子一代非糯性基因组成都是Aa,花粉精子中A:a﹦1:1,所以若取子一代的非糯性水稻的花粉加碘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呈蓝黑色花粉和呈橙红色花粉的比例约为1:1。
(3)用A表示显性基因,a表示隐性基因,则非糯性的基因组成是AA或Aa,糯性的基因组成是aa,子一代非糯性遗传给子二代糯性(aa)的基因一定是a,因此子一代非糯性的基因组成是Aa,传图解如下图所示:
由图可知,子一代的基因均为Aa,分别形成含A、a基因的两种精子和含A、a基因的两种卵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机会是均等的,所以其子代有AA、Aa、aa三种基因型,其比例是1:2:1,因此非糯性与糯性比例是3:1。
(4)稻飞虱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差别不明显,这种发育过程属于不完全变态;其成虫期危害农作物最严重;培育可防止稻飞虱虫害的糯性水稻可以将其他物种的抗虫基因通过转基因技术转入普通糯性水稻,改变其性状。
故答案为:(1)Aa;aa。
(2)1:1。
(3)3:1;
(4)成虫期;将其他物种的抗虫基因通过转基因技术转入普通糯性水稻,改变其性状。
(1)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①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进行杂交,子一代表现出来的性状。②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进行杂交,子一代中未表现出来的性状。
(2)显性性状(基因)和隐性性状(基因)的判断:①显性性状(基因)的判断:亲代中有而子代中消失了的性状为隐性性状,可以简记为“有中生无,有为显性”。如孟德尔豌豆实验中,纯种高茎和矮茎杂交的下一代(子一代)中,矮茎性状没有了,符合“有中生无”,则高茎性状为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②隐性性状(基因)的判断:亲代中都没有的性状在子代却出现了,且比例接近3:1,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可简记为“无中生有,有为隐性”。如孟德尔豌豆实验中,均为高茎的子一代的下一代(子二代)中出现了矮茎,符合“无中生有”,则矮茎为隐性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