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模拟主题写作:“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试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60分)
中国文化自古重视对优雅的言谈举止、美好的为人风度的追求。《诗经·鄘风·相鼠》中有“人而无仪(威仪,举止风范),不死何为”的语句,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屈原说“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对古代名士“玉树临风”“风度翩翩”“雍容娴雅”“雅量高致”的描绘史不绝书。
而当今社会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有些人因此不修边幅,不讲究举止风度。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着装举止,习古礼,看重社交礼仪。
你对上述内容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 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漏个人相关信息;不少于800字。
佳作展示
修姱以鞿羁,习礼以为人
自屈原“香草美人”之传统,至如今“玉树临风”、“风度翩翩”的气度之延续,于被喻为礼仪之邦的华夏大地方更应注意自身修养。纵有生活节奏的鞭促,我们也应在繁忙中仍学会体现修养与风度,习礼而为人。
近年网络上总是流行着“躺平”,“摆烂”等词语,年轻人用之以表达对生活的抱怨与消极态度,纵使这只是一种玩笑,这种如“灰犀牛效应”般的潜意识,也在影响着我们的抉择。但也有如“茶文化”,“汉服文化”,“古乐器文化”等在年轻人中泛起新的时尚,让人们把先人的美好文化品质融于生活。习其精髓,注于修养。
当然“质朴”与“文饰”并不矛盾,也并不等于“不修边幅”。北大“韦神”因其对数学的天资与朴素的穿着出圈,但这并不是不讲究举止风度,在学术的研究上“韦神”的热爱点起了积极生活的精神火种,也未尝不是又一种翩翩的风度。
于社会,也需要让注重风度蔚然成风。淄博因烧烤的美味一举成名,但当地并汉有因这份名气宰客盈利,而是更加注重居民素质,服务态度,给服务员小胖书籍,批评了态度不端的店家,开设文明服务专线......让游客可以在注意社交礼仪的环境下充分感受当地文化。礼仪的注重是淄博莫大的“加分项”。于社会之中正需如此之风气,已所欲且施于人,蹈砺正气,复苏草木而望春山。
《无声的告白》中写道:“做最好的自己!”无论身处于何种环境,不流于世俗,也不羡于玉佩,自信大方,贻笑嫣然。中国带领着他的人民,逐步拾捡着文化自信,礼仪自信,引导人民在纷繁中重拾净土,蜉游之客也可以在祖国的土地上体现鸿鹄之志,于媒体传播礼仪文化,于他国危难之时送出最有温度的祝福,于国际外交中体现着礼仪与和平的原则,无不是一个又一个中国同胞用自身风度点滴,聚成了礼仪大国之形象,点繁星灿烂,凝仪礼之华,举长风浩荡,于礼之山巅俯首凝望。让中国成为手屈一指以礼远著的土壤。
胡适有言:“这个世界乱纷纷,先把自已修炼成器。”每个国人当于“礼”慎,于“仪”忠,在浊流中能荡波浪,于世俗中能辟水天一方。在一次次国家大事中体现着,抗疫、救洪、救震......这让每个人坚信中国青年不只有玩笑的“躺平“,也有在真实战场上的重礼仪,展风度。让我们携手“修姱以鞿羁,习礼以为人”,为祖国的诗篇上更谱一种风姿,一种修养!
重拾优雅遗风,慎为一举一动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速,文质彬彬的追求渐渐淡化视野,不修边幅的选择愈加频繁。为重寻古书中的美好、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应重拾优雅遗风,慎为举止。
优雅恰当的社交礼仪表现对他人的尊重,彰显品性的美好。“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董卿因在节目上为一老人递话筒而毫不犹豫的一跪走红网络,而这之前她落落大方的气质、优雅自如的谈吐也引得赞赏连连。她让人如沐春风的气质生发自她对人真挚的尊重,而得当的社交礼仪则诠释着优雅在每个时代的意义。不再被条条框框圈住的今日,不再被礼法拘束的当下,优雅是一种充满文化底蕴的选择,是美好品性的外露,也契合中国文化根脉里对美好为人风度的追求。自由开放的快节奏生活中,不修边幅并不触犯纪律,但每个人都向往董卿身边充满人格魅力的磁场。
习古礼、重着装不止为重修个人风度,也为构建和谐社会。若每个人都能效仿屈原好修以为常、风度翩翩的品格,则彼此尊重、互相理解的气息将润泽每一人心田。见面行礼、言谈优雅的社会将充满和谐气息;而不拘小节、放荡无礼的当今时局,人与人常因小事便大肆怒吼,在网络上更是无所忌惮、言语污秽不堪。重拾优雅遗风不只是对古文化的救赎,也是为了涤荡当今社会的乌烟瘴气,唤起人性的美好。
抛开繁文缛节,优雅举止彰显修身才能。有人觉得我们历经艰险才一步步脱掉封建的枷锁,如今却逆古找遗风不是可笑?但自由开放倡导的并不是出口成脏的污秽,而古礼也不只象征束缚。剥去不合理的社会要求和等级制度,优雅的古风背后隐藏着先人得体的处世智慧,暗涌着文化根脉的流动,是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根基。重拾优雅遗风是重建传统文化的自信,不仅向外彰显于外交官的优雅从容,更向内建立起文明的新社会。
优雅,在新时代到底意义是什么?若穿古服、袭汉装是为了寻求古代服饰之美,那习古礼、重言谈便是追遂先贤内心清澈之美。它并不是一种拖累与脚链,而是灵魂的修饰,是我们对自己礼仪的注重,亦是对精神源头的回溯。无论时光变迁,得体的优雅礼法都能在人与人之间滋生出美好的火花,流淌出温暖的心流。
重拾优雅遗风并不完全等同于学习斟茶酌酒,更是重视礼仪举止,注重言谈得当,是获得心灵的高雅与芬芳,重温人性的美好。惟愿新时代的青年们摒弃恶习,在心底埋下美好礼仪的种子,于飞快的节奏中,不失对他人的文明与尊重!
习古仪,续古礼
中华文明上下悠悠五千,无数礼节从古赓续至今,而面对古时于“礼”之仪,窃以为:当代国人应取古仪之精华而习,汲古礼之优势而续。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无数人疲于奔命,在高速发展的文明时代失去了仪,在无数选择前舍弃了礼,而探其根本,这应是当代人之面貌吗?非也,唯有以礼待人,方可获他人之夸赞,自身之提升。
欲习古仪,先正其义。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志士因礼而受尊,正因有了颜回箪食瓢饮间坚守的礼,方可得后人将其仰之弥高;正因有了孔子以礼授人的观念,才得儒学跨越几个世纪仍散发芳香;若无孔融幼时以礼待人,又何来如今“谦逊”、“礼让”的教导?古人已身体力行礼之仪,而我们又怎能以自身之无知使如此熠熠生辉的文明逐渐淡化?由此可见,欲习古仪,应先正己心,唯有正视古仪之优,方能于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礼。
而反观当下,又有多少人因信息时代的发展让其有了可乘之机,躲在屏幕后,守在键盘前肆无忌惮的对他人攻击,诽谤。如此,又何尝不是一种对国家的摸黑?
续古礼是对礼仪的传承。正因我国秉承古礼的意念,才能在面对外国来客时毫不吝惜地拿出古礼待人,获友人的赞美与夸耀;正因有了对礼的传承,才有了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人着汉服,传承并向外发扬吾国之礼,除此之外,续古礼也是对外表的修饰与调整,“不修边幅”不可取,而“粉饰浮夸”亦不可取,正如古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之言,只有注重外表风度的同时内修礼仪精华,以礼待人,以诚动人,方能使吾国更能绽放其光芒。
然而,对古仪,古礼的学习与传承不应是和盘托来,完全效仿的,对于不合适时代的礼仪与阻碍国家发展的习俗,应适时摒弃,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要运用脑髓,主动来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谓女子“三从四德”,无疑是对当代独立女性的束缚与羁绊,那便弃!
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更是对新时代男女平等观念的违背,也是对女性的误解与诋毁,那也弃!当代年轻人,唯有取古礼之精华而习,汲古礼之优势而续,才可在信息化时代坚守古礼之优,方可令古代礼仪在新时代仍可改头换面后映新容,焕新机。
生逢其时,当代人唯有习古仪,续古礼才可与浪潮中焕发属于炎黄子孙的生机与活力,唯有正确使用当代资源,正心诚意,方可获他人之赞时获自身之提升!
愿吾与吾辈以一己之力,赓续古礼之精华,助国之发展与前行!
重翩翩之风度,修内在之涵养
快节奏的生活下,越来越多的人不修边幅,不重风度,因忙碌而不在意自身修养。可正如《诗经》中所言一般:“人而无仪,不死何为?”更多人在快生活中依旧坚守礼节,注重举止,既是对优雅的传统的传承,更是对自身的提升。重视外在的翩翩风度,涵养内在的礼仪,不论时代如何变化,都不应抛弃。
坚守礼节,即便“众人皆浊”仍“独清”,是古时名士的坚定。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在受权臣排挤,楚王厌弃之时,屈原坚守自身不同流合污,是他内心对美好的修养的坚守。“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周敦颐在一股股浊流中坚守自身礼节的呐喊。正因为他们这样坚定而执着的对美好风度的追求,才让美好的修养在彼时浑浊的世间得以保留,让优雅的言行得以流传至今。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坚定,让坚守礼节的这样一群名士,可以于历史长河中傲然屹立,洁白的衣襟未曾受到丝毫的沾染。在百年过后,仍用自身清白的操守,证明礼节之美。
追求礼仪,注重风度,是对于娴雅文化的传承。
时间由屈原等一代代名士身旁穿过带到我们身边,将礼仪交至我们手中。重视我们外在的风度,优雅行事,又注意内在的修养便可成为是我们对于文化的传承。如今我们可见越来越多的人身着汉服弘扬传统,也可见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礼节与教养。文化的传承不应局限于外物,也应注重修养。“好修以为常”,谦让长辈,尊重他人,涵养自身,便可成为我们对修养的传承。
追求礼仪,更是一种认真对待旁人和生活的态度,体现着我们提升自我的精神。
苏轼曾言“腹有诗书气自华。”若想提升外在的修养,定要于所学所感中改变。在提升了我们学习的知识后,我们会于其中感受到礼节的美好。曾有鲁迅重礼节,于生活中感受到世人于生活的麻木,这便是因重视礼节后的观察而得。而我们,即便无法体会出这样深刻的领悟,却也可在注重礼仪中感受到生活,关注到旁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坚守礼节,便是更热心的观察生活,更认真的对待他人。这种态度,可以让我们更加真切的体会生活之美,更加细致的感受旁人及自我的想法。
重视风度,涵养礼仪,是古代名士的坚守,是我们于今日的传承,是我们于当代快生活中的提升。礼仪的注重使我们逐渐成为一个热心对待生活,更有教养的人,也使人们之间逐渐尊重彼此,形成礼貌,娴雅的风气。
长路漫漫亦灿灿。前行路上,你我切勿抛弃修养,应以礼仪待人,获得内在涵养的提升,更助力一个更和谐的社会!
承礼仪之芬芳,得流芳百世
中国古时便有贤士追求礼仪之优雅,言谈之风度,了。从屈原对美好的孜孜不倦,到孔子对君子之风的推崇赞扬,再到如今快节奏洪流之下不修边幅,不讲究举止风度的人,时代变化更迭,而为人礼仪就该舍弃吗?余以为,礼仪于人是必不可少的。
传承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底蕴来到今天,礼仪带给人更多的是一种自身涵养的氤氲。从钻木取火的年代飞来,沾染浸润了先贤的文化,举手投足都在昭示岁月的悠远、文化的刻痕。时代发展迅捷,亦有人高声呐喊礼仪的无用。可你是否还记得幼时被授予的礼仪修养?它并非大多数人以为的外在修饰和矫揉造作,而是由内而外的涵养和气魄。“腹有诗书气自华”,举手投足的雍容娴雅,于内,是修养身心;于外,给人以良好的印象。当今亦有人学习古礼,重视社交礼仪,可古礼大多纷繁复杂,在当今社会,可将其删繁就简,“去其精华,去其糟粕”方可得礼仪之精髓。
礼仪不仅仅是个人修养上的提升,更代表着家国形象。离家在外,着装举止,社交礼仪,是家庭教育的体现。远渡重洋礼仪是国家形象的彰显。当今社会,不乏有礼仪缺失之未成年人不修边幅,口吐芬芳。有失礼仪道德。放眼海外,有韩国总统尹锡悦在美国国旗升起时呈现错误的礼仪,引起韩国民众的不满;反观俄国总统,在烈士墓前哀悼,即便天降大雨也拒绝撑伞,未失半分礼仪令人赞叹。诚然,礼仪与个人是家教的象征,于国便是国家形象的体现,若无礼仪,何来国与国之间融洽相处,友好互助?若无礼仪,何来人与人之间互爱互助,其乐融融?由此观之,礼仪于当今社会也必不可少。
若人人承礼仪之芬芳,社会便会芳名远播。纵览古籍先贤,无一不是以礼治天下。繁荣昌盛,亦取决于民治礼仪教化良好的社会风气,在于个人的礼仪修养。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我们应当快中求稳,铸就礼仪之风的和谐社会。
承礼仪之芬芳,方可得流芳。百世礼仪如一盏明亮而不耀眼的灯火,照亮了五千年的历史。如今,火炬传承,理应让其更加明亮温暖,让礼仪于世间长存。
当以高雅之表明才华之涵
中国自古便有仪礼之国的盛名,是“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的笃定,是“余独好修以为常”的坚决,纵然有人认为不修边幅方为快节奏之标配,但如今视之,文质彬彬,方为君子,因此我们当以高雅为表明才华之涵。
雅量高致,玉树临风可为才华多一份展示的空间。
常言道,“是金子终究会发光”然而,倘若不是外表的雍容和闪烁的光辉,又怎能令黄金于沙砾中脱颖而出?曾有人说,人的外表有如书的封面,倘若封面凌乱无比,内容必定杂乱不堪。尽管今人视之此话并不完全正确,但外表终究是内心的真实反映,倘若你能做到“心如朗花照月”,那也必然会“身如古树不惊”,韩愈曾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而伯乐相马也绝非空穴来风,而是仔细辨之,或是明亮的双眼;或是雄壮的肌肉;或是强健的四蹄,才让一匹匹良驹走入人们的祝野。而这一切的一切,不正是才华的最好展示吗?
风度翩翩,雍容娴雅,便可修养美好德行。
汩流滔滔,那是屈原披发行吟泽畔的背影,朝采木兰,夕揽宿莽。纵然身处贬谪之境,不知“奉宣室以何年”但仍草香氤氲自身,就有如美德时时围绕,至死不悔。是那内心的最好反映,让那个香草美人的身影跨过历史长河,来到了人们面前,纵是千百年之久,仍可感其内心之坦坦荡荡,也有人会说,即有才德在身,又何尝在意外表?然而一屋不扫,又何以扫天下,倘若心有明镜,又何妨掉去身上的尘灰,正如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外表又何尝不是内心的窗户,透着阳光的地方又怎能不是温暖四溢。
当“以貌养心”而非“以貌取人”
一定有人会说:“以貌取人”不可取之举。但切记,人的风度,绝不是妆容精致和附庸风雅,而是心底美好德行的自然反映。孔子曾云,质雅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足见文与质缺一不可,只有兼备,才是君子的最佳准则。然而这质可不是空有皮囊,而是从内而外的散发----这才是仪礼的真谛。
愿我们能舍弃不修边幅之懒惰,附庸风雅之做作。成为文质兼备,德才兼容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