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3年中考数学探究性试题复习14 三角形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2023年中考数学探究性试题复习14 三角形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5-20 12:41:11

文档简介

2023年中考数学探究性试题复习14 三角形
一、综合题
1.(2023八下·新余期中)如图:
(1)如图1,若点,在直线的同侧,在直线上找一点,使的值最小.作法如下:作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连接与直线的交点就是所求的点.如图2,在等边三角形中,点是边的中点,是高,且,在上找一点,使的值最小.
作法如下:作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恰好与点重合,连接交于一点,则这点就是所求的点,求的最小值.
(2)实践运用:如图3,在四边形中,点与点关于直线对称,对角线与相交于点,,点是对角线上的一个动点,,点是的中点,求的最小值;
(3)拓展延伸:如图4,在四边形的对角线上找一点,使.(保留作图痕迹,不必写出作法)
2.(2023八下·定州期中)如图:
(1)【发现证明】
如图1,在正方形中,点,分别是,边上的动点,且,求证:.小明发现,当把绕点顺时针旋转90°至,使与重合时能够证明,请你给出证明过程.
(2)【类比引申】
①如图2,在正方形中,如果点,分别是,延长线上的动点,且,则(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若不成立,请写出,,之间的数量关系   (不要求证明)
②如图3,如果点,分别是,延长线上的动点,且,则,,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不要求证明)
(3)【联想拓展】如图1,若正方形的边长为6,,求的长.
3.(2023·黄岛模拟)【阅读理解】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告诉我们:如图①,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如图②,在中,有,点D是延长线上一点.由平角的定义可得,所以.从而得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1)【初步应用】
如图③,点D,E分别是的边延长线上一点,
若,则   ;
(2)若,则   ;
(3)若,则   .
(4)【拓展延伸】
如图④,点D,E分别是的边延长线上一点,
若,分别作和的平分线交于点O,则   ;
(5)若,分别作和的三等分线交于点O,且,,则   ;
(6)若,分别作和的n等分线交于点O,且,,则   .
4.(2023·原平模拟)
(1)综合与实践
问题情境:如图1,在中,,,D,E分别是,的中点,连接.
如图2,将绕着点C逆时针旋转,连接BE和,小明发现,,请你证明该结论.
(2)猜想探究:
如图3,将绕着点C逆时针旋转,此时恰好有,连接,延长,交于点F,试猜想四边形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拓展探究:
(3)如图4,将绕着点C逆时针旋转,直接写出四边形的面积的最大值.
5.(2023·原平模拟)阅读与思考.
纯几何法验证勾股定理我们知道,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勾股定理的验证方法到目前为止也有300多种,最著名的有“赵爽弦图法”“总统证法”“毕达哥拉斯法”“青朱出入法”“达·芬奇法”“欧几里得法”等等.下面我们介绍一种纯几何验证法. 如图1,在中,,于点D,先证明,可得,再证明,可得,两式相加即可得勾股定理,这种方法避开了利用拼图和面积法繁琐的证明,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验证方法.
阅读下列材料,并完成相应的任务.
(1)根据材料中的方法,请写出完整的证明过程.
(2)如图2,将直角三角形分割成一个正方形和两对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我们把这样的直角三角形称为“勾股形”,图3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勾股形”拼接而成的矩形,若,求该矩形的面积.
6.(2023·莱西模拟)
(1)【问题呈现】
如图1,和都是等边三角形,连接.求证:.
(2)【类比探究】
如图2,和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连接.请直接写出的值.
(3)【拓展提升】
如图3,和都是直角三角形,,且.连接.延长交于点F,交于点G.求的值.
7.(2023·平阴模拟)如图1,已知和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点D、E分别在线段上,.
(1)观察猜想:如图2,将绕点A逆时针旋转,连接,的延长线交于点F.当的延长线恰好经过点E时,点E与点F重合,此时,
①的值为   ;
②的度数为   度;
(2)类比探究:如图3,继续旋转,点F与点E不重合时,上述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请说明理由.
(3)拓展延伸:若,,当所在的直线垂直于时,请直接写出线段的长.
8.(2023九下·秦淮月考)在和中,,,,用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研究图形的变换.
(1)【翻折】如图1,将沿线段翻折,连接,下列对所得四边形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平分、,②、互相平分,③,④、、、四点共圆.
(2)【平移】
如图2,将沿线段向右平移,使点移到的中点,连接、、,请猜想四边形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3)【旋转】如图3,将绕点逆时针方向旋转,使,连接、,则旋转角为   °,   cm.
9.(2023九下·东台月考)如图
(1)【问题情境】如图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AD边上的一个动点,以CE为边在CE的右侧作正方形CEFG,连接DG、BE,则DG与BE的数量关系是   ;
(2)如图2,四边形ABCD是矩形,AB=2,BC=4,点E是AD边上的一个动点,以CE为边在CE的右侧作矩形CEFG,且CG:CE=1:2,连接DG、BE.判断线段DG与BE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3)【拓展提升】如图3,在(2)的条件下,连接BG,则2BG+BE的最小值为   .
10.(2022·朝阳)【思维探究】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BAD=60°,∠BCD=120°,AB=AD,连接AC.求证:BC+CD=AC.
(1)小明的思路是:延长CD到点E,使DE=BC,连接AE.根据∠BAD+∠BCD=180°,推得∠B+∠ADC=180°,从而得到∠B=∠ADE,然后证明ADE≌ABC,从而可证BC+CD=AC,请你帮助小明写出完整的证明过程.
(2)【思维延伸】如图2,四边形ABCD中,∠BAD=∠BCD=90°,AB=AD,连接AC,猜想BC,CD,AC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思维拓展】在四边形ABCD中,∠BAD=∠BCD=90°,AB=AD=,AC与BD相交于点O.若四边形ABCD中有一个内角是75°,请直接写出线段OD的长.
11.(2022·兰州)综合与实践,【问题情境】:数学活动课上,老师出示了一个问题: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E是BC的中点, ,EP与正方形的外角 的平分线交于P点.试猜想AE与EP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1)【思考尝试】同学们发现,取AB的中点F,连接EF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请在图1中补全图形,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实践探究】希望小组受此问题启发,逆向思考这个题目,并提出新的问题:如图2,在正方形ABCD中,E为BC边上一动点(点E,B不重合),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连接CP,可以求出 的大小,请你思考并解答这个问题.
(3)【拓展迁移】突击小组深入研究希望小组提出的这个问题,发现并提出新的探究点:如图3,在正方形ABCD中,E为BC边上一动点(点E,B不重合),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连接DP.知道正方形的边长时,可以求出 周长的最小值.当 时,请你求出 周长的最小值.
12.(2022·盐城)【经典回顾】
梅文鼎是我国清初著名的数学家,他在《勾股举隅》中给出多种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图1是其中一种方法的示意图及部分辅助线.
在中,,四边形、和分别是以的三边为一边的正方形.延长和,交于点,连接并延长交于点,交于点,延长交于点.
(1)证明:;
(2)证明:正方形的面积等于四边形的面积;
(3)请利用(2)中的结论证明勾股定理.
(4)【迁移拓展】
如图2,四边形和分别是以的两边为一边的平行四边形,探索在下方是否存在平行四边形,使得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和.若存在,作出满足条件的平行四边形(保留适当的作图痕迹);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3.(2022·威海)回顾:用数学的思维思考
(1)如图1,在△ABC中,AB=AC.
①BD,CE是△ABC的角平分线.求证:BD=CE.
②点D,E分别是边AC,AB的中点,连接BD,CE.求证:BD=CE.
(从①②两题中选择一题加以证明)
(2)猜想:用数学的眼光观察
经过做题反思,小明同学认为:在△ABC中,AB=AC,D为边AC上一动点(不与点A,C重合).对于点D在边AC上的任意位置,在另一边AB上总能找到一个与其对应的点E,使得BD=CE.进而提出问题:若点D,E分别运动到边AC,AB的延长线上,BD与CE还相等吗?请解决下面的问题:
如图2,在△ABC中,AB=AC,点D,E分别在边AC,AB的延长线上,请添加一个条件(不再添加新的字母),使得BD=CE,并证明.
(3)探究:用数学的语言表达
如图3,在△ABC中,AB=AC=2,∠A=36°,E为边AB上任意一点(不与点A,B重合),F为边AC延长线上一点.判断BF与CE能否相等.若能,求CF的取值范围;若不能,说明理由.
14.(2022·随州)《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一部不朽著作,是数学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在该书的第2幕“几何与代数”部分,记载了很多利用几何图形来论证的代数结论,利用几何给人以强烈印象将抽象的逻辑规律体现在具体的图形之中.
(1)我们在学习许多代数公式时,可以用几何图形来推理,观察下列图形,找出可以推出的代数公式,(下面各图形均满足推导各公式的条件,只需填写对应公式的序号)
公式①:
公式②:
公式③:
公式④:
图1对应公式   ,图2对应公式   ,图3对应公式   ,图4对应公式   ;
(2)《几何原本》中记载了一种利用几何图形证明平方差公式的方法,如图5,请写出证明过程;(已知图中各四边形均为矩形)
(3)如图6,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D为BC的中点,E为边AC上任意一点(不与端点重合),过点E作于点G,作F点H过点B作BF//AC交EG的延长线于点F.记△BFG与△CEG的面积之和为,△ABD与△AEH的面积之和为.
①若E为边AC的中点,则的值为 ▲ ;
②若E不为边AC的中点时,试问①中的结论是否仍成立?若成立,写出证明过程;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15.(2022·武汉)如图
问题提出:如图(1),中,,是的中点,延长至点,使,延长交于点,探究的值.
(1)问题探究:
先将问题特殊化.如图(2),当时,直接写出的值;
(2)再探究一般情形.如图(1),证明(1)中的结论仍然成立.
(3)问题拓展:
如图(3),在中,,是的中点,是边上一点,,延长至点,使,延长交于点.直接写出的值(用含的式子表示).
16.(2022·达州)某校一数学兴趣小组在一次合作探究活动中,将两块大小不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和等腰直角三角形 ,按如图1的方式摆放, ,随后保持 不动,将 绕点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 ),连接 , ,延长 交 于点F,连接 .该数学兴趣小组进行如下探究,请你帮忙解答:
【初步探究】
(1)如图2,当 时,则    ;
(2)如图3,当点E,F重合时,请直接写出 , , 之间的数量关系:   ;
(3)如图4,当点E,F不重合时,(2)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给出推理过程;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4)如图5,在 与 中, ,若 , (m为常数).保持 不动,将 绕点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 ),连接 , ,延长 交 于点F,连接 ,如图6.试探究 , ,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17.(2022·宁夏)综合与实践
(1)知识再现
如图,中,,分别以、、为边向外作的正方形的面积为、、.当,时,   .
(2)问题探究
如图,中,.
如图,分别以、、为边向外作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则、、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
(3)如图,分别以、、为边向外作的等边三角形的面积为、、,试猜想、、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4)实践应用
如图4,将图中的绕点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至,绕点顺时针旋转一定角度至,、相交于点.求证:;
(5)如图5,分别以图中的边、、为直径向外作半圆,再以所得图形为底面作柱体,、、为直径的半圆柱的体积分别为、、.若,柱体的高,直接写出的值.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解:如图,
∵是等边三角形,是的中线,
∴、


∵,关于对称
∴是的垂直平分线


的值最为2.
(2)解:如图,连接,.
∵,点是的中点
∴是等边三角形,四边形为菱形

∴与互相垂直平分,
∴,


∴的最小值即为最小值即为长
∴的最小值为4.
(3)解:如图:
【知识点】三角形的综合;三角形-动点问题
【解析】【解答】解:(3)作点关于的对称点,连接并延长交于点,
此时.
【分析】(1) 作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恰好与点重合,连接交于一点,则这点就是所求的点,求的最小值;
(2)连接DP,DM,根据,求出,可得最小值即为长;
(3)根据要求作出图象即可。
2.【答案】(1)解:证明:把绕点顺时针旋转至,如图1,
,,,

,,三点共线,







(2)不成立,结论:EF=DF-BE;BE=EF+DF
(3)解:由(1)可知,
正方形的边长为6,




设,则,,
在中,


解得:.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及其性质;勾股定理;正方形的性质;旋转的性质;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解答】(2)①不成立,结论:;
证明:如图2,将绕点顺时针旋转至,
,,,,




②如图3,将绕点逆时针旋转至,
,,







即.
故答案为:.
【分析】(1)证明 , 可得出 , 则结论得证;
(2)①将绕点顺时针旋转至,可证,可得则结论得证;②将绕点逆时针旋转至,可证明,可得出,则结论得证;
(3)根据正方形的性质求出DG,设,则,,利用勾股定理列方程解答,进而求解可得答案。
3.【答案】(1)50
(2)
(3)
(4)解:
(5)60
(6)
【知识点】角的运算;三角形的外角性质;探索数与式的规律;角平分线的概念
【解析】【解答】(1)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得出.
故答案为:;
(2)∵,,
∴.
∵,,
∴.
故答案为:;
(3)由(2)同理可得.
∵,,

故答案为:;
(4)∵和的平分线交于点O,
∴,,
∴.
由(2)可知,
∴,
∴.
故答案为:;
(5)∵,,
∴.
由(2)可知,
∴,
∴.
故答案为:100;
(6)∵,,
∴.
由(3)可知,
∴,
∴.
故答案为:.
【分析】(1)利用三角形的外角求出∠ACB的度数即可;
(2)利用邻补角和角的运算求解即可;
(3)方法同(2),利用邻补角和角的运算求解即可;
(4)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及角的运算求解即可;
(5)利用角的运算及等量代换求解即可;
(6)利用角的运算及等量代换求解即可。
4.【答案】(1)解:如图,延长交于点F,交于点G,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在和中,

∴,
∴,
∵,,
∴,
∴,
∴;
(2)解:正方形,理由:
∵,
由(1)知,,
∴四边形是矩形,
∵,
∴四边形是正方形;
(3)解:由(1)知,,,
∵,
∴当点C在线段BE上,且时,即绕着点C逆时针旋转时,四边形的面积有最大值,
此时,
∴,
即四边形AEDB的面积的最大值为.
【知识点】正方形的判定;旋转的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
【解析】【分析】(1)延长交于点F,交于点G,根据SAS证明△ADC≌△BEC,可得AD=BE,∠DAC=∠EBC,再根据余角的性质可得∠AFG=90°,继而得解;
(2) 正方形,理由:由(1)结论,根据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证四边形是矩形,再根据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即证结论;
(3) 当点C在线段BE上,且时,即绕着点C逆时针旋转时,四边形的面积有最大值, 此时BE=AD=3,由AD⊥BE,可得,据此计算即可.
5.【答案】(1)证明:在中,,于点D,
∴,
∴,,
∴,
∴,
∴,
∴,
同理,,
∴,
∴,
∴,
∴;
(2)解:设小正方形的边长为x,则,,
∵,
∴,
在中,,
∴,
∴,
∵矩形的面积,
∴矩形的面积.
【知识点】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解析】【分析】(1) 证明,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同理证, 可得, 从而得出 ,即得结论;
(2)设小正方形的边长为x,则,, 在中,由建立关于x方程,可得, 由矩形的面积,整体代入计算即可.
6.【答案】(1)证明:和都是等边三角形,
,,
,即
(2)解:和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即


(3)解: 和都是直角三角形,,且,


,即,





设,则,
【知识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
【解析】【分析】(1)根据SAS证明△ADB≌△AEC,可得BD=CE;
(2)根据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可证,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解;
(3)先证, 可得,,从而得出,继而证明 , 可得,从而得出,即得
,由,可设,则AC=5k,继而求解.
7.【答案】(1);45
(2)解:设与交于O,
∵和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即,
∴,
∴,
∴,,
∵,
∴;
(3)解:如图3-1所示,当于O时,
∵和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同(1)可得,
∵,
∴,
∴,
∴,
同理可证,
∴,
∴;
如图3-2所示,当时,延长交于O.
同理可得,,,
∴;
综上所述,的长为或.
【知识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的综合
【解析】【解答】(1)解:如图所示,设与交于O,
∵和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即,
∴,
∴,
∴,,
∵,
∴,
由于点E与点F重合,
∴,
故答案为:,45;
【分析】(1)先证出,可得,,再结合,可得,再求出即可;
(2)设与交于O,先证出,可得,,再结合,可得;
(3)分类讨论:①当于O时,②当时,延长交于O,再分别画出图象并求解即可。
8.【答案】(1)①③④
(2)解:∵沿线段向左平移,
∴,.
∵是直角三角形,是的中点,
∴.

∵,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四边形是菱形.
(3)120;
【知识点】菱形的判定;翻折变换(折叠问题);旋转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判定;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
【解析】【解答】解:(1)由翻折可得:,
∴平分、,故①正确;
∴,

∴垂直平分,故②错误;
如图,
,故③正确;
取的中点O,连接,
∵均为直角三角形,
∴,
∴、、、四点共圆,故④正确,
故答案为:①③④;
(3)∵,
∴,
又,
∴,
即旋转角的度数为;
由旋转得:,
又,

过点C作于点P,如图,

∵,

∴由勾股定理得,,

故答案为:,.
【分析】(1)由翻折可得∠CBA=∠FBA,∠CAB=∠FAB,然后根据角平分线的概念可判断①;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AC=AF,BC=BF,由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可判断②;S四边形ACBF=S△ABC+S△ABF,结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判断③;取AB的中点O,连接CO、FO,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的性质可得OA=OB=OC=OF,据此判断④;
(2)根据平移的性质可得AB∥CF,CF=BE,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的性质可得BE=BD=BF=ED,则CF=BD,然后根据菱形的判定定理进行解答;
(3)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ACE=∠DEC=30°,则∠ACD=∠ACE+∠DCE=120°,由旋转得AC=DC,则∠CDA=∠CAD=30°,过点C作CP⊥AD于点P,由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CP=CD=3,利用勾股定理求出DP的值,进而可得AD.
9.【答案】(1)DG=BE
(2)解:,DG⊥BE.
理由如下:延长BE、GD相交于点H.
∵矩形ECGF、矩形ABCD,
∴∠ECG=∠BCD=90°,
∴∠DCG=∠BCE,
∵CD:CB=2:4=1:2,CG:CE=1:2,
∴CD:CB=CG:CE,
∵∠DCG=∠BCE,
∴△DCG∽△BCE,
∴,∠BEC=∠DGC,

∵矩形ECGF
∴∠FEC=∠FGC=∠F=90°
∴∠HEF+∠BEC=180°-∠FEC=90°,∠FGH+∠DGC=90°,
∴∠H=∠F=90°
∴DG⊥BE
(3)
【知识点】矩形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轴对称的应用-最短距离问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AS
【解析】【解答】解:(1)DG=BE
理由:∵正方形ABCD,
∴CD=CB,∠BCD=90°
∵正方形ECGF,
∴CG=CE,∠ECG=90°
∴∠ECG=∠BCD=90°
∴∠DCG=∠BCE
在△DCG和△BCE中
∴△DCG≌△BCE(SAS)
∴DG=BE
(3)作EN⊥BC于N,GM⊥BC交BC的延长线于M.
易证△ECN∽△CGM,
∴,
∵EN=AB=2,
∴CM=1,
∴点G的运动轨迹是直线MG,
作点D关于直线GM的对称点G′,连接BG′交GM于G,此时BG+GD的值最小,最小值=BG′
由(2)知,
∴BE=2DG
∴2BG+BE=2BG+2DG=2(BG+DG)
∴2BG+BE的最小值就是2(BG+DG)的最小值.
∵BG′=,
∴2BG+BE的最小值为4
故答案为4.
【分析】【问题情境】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可得CD=CB,∠BCD=90°,CG=CE,∠ECG=90°,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DCG=∠BCE,利用SAS证明△DCG≌△BCE,然后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解答;
(1)延长BE、GD相交于点H,根据矩形的性质可得∠ECG=∠BCD=90°,由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DCG=∠BCE,根据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可得△DCG∽△BCE,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EC=∠DGC,由矩形的性质可得∠FEC=∠FGC=∠F=90°,推出∠H=∠F=90°,据此解答;
(2)作EN⊥BC于N,GM⊥BC交BC的延长线于M,易证△ECN∽△CGM,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CM的值,则点G的运动轨迹是直线MG,作点D关于直线GM的对称点G′,连接BG′交GM于G,此时BG+GD的值最小,最小值=BG′,由(2)知BE=2DG,则2BG+BE=2BG+2DG=2(BG+DG)=2BG′,然后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即可.
10.【答案】(1)解:如图1中,延长CD到点E,使DE=BC,连接AE.
∵∠BAD+∠BCD=180°,
∴∠B+∠ADC=180°,
∵∠ADE+∠ADC=180°
∴∠B=∠ADE,
在△ADE和△ABC中,

∴△ADE≌△ABC(SAS),
∴∠DAE=∠BAC,AE=AC,
∴∠CAE=∠BAD=60°,
∴△ACE的等边三角形,
∴CE=AC,
∵CE=DE+CD,
∴AC=BC+CD;
(2)解:结论:CB+CD=AC.
理由:如图2中,过点A作AM⊥CD于点M,AN⊥CB交CB的延长线于点N.
∵∠DAB=∠DCB=90°,
∴∠CDA+∠CBA=180°,
∵∠ABN+∠ABC=180°,
∴∠D=∠ABN,
∵∠AMD=∠N=90°,AD=AB,
∴△AMD≌△ANB(AAS),
∴DM=BN,AM=AN,
∵AM⊥CD,AN⊥CN,
∴∠ACD=∠ACB=45°,
∴AC=CM,
∵AC=AC.AM=AN,
∴Rt△ACM≌Rt△ACN(HL),
∴CM=CN,
∴CB+CD=CNBN+CM+DM=2CM=AC;
(3)解:或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角形的综合
【解析】【解答】(3)解:如图3-1中,当∠CDA=75°时,过点O作OP⊥CB于点P,CQ⊥CD于点Q.
∵∠CDA=75°,∠ADB=45°,
∴∠CDB=30°,
∵∠DCB=90°,
∴CD=CB,
∵∠DCO=∠BCO=45°,OP⊥CB,OQ⊥CD,
∴OP=OQ,
∴,
∴,
∵AB=AD=,∠DAB=90°,
∴BD=AD=2,
∴OD=.
如图3-2中,当∠CBD=75°时,
同法可证,,
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OD的长为或.
【分析】(1)延长CD到点E,使DE=BC,连接AE,先证明△ADE≌△ABC(SAS),可得∠DAE=∠BAC,AE=AC,再证明△ACE的等边三角形,可得CE=AC,再利用线段的和差及等量代换可得答案;
(2)过点A作AM⊥CD于点M,AN⊥CB交CB的延长线于点N,先证明△AMD≌△ANB(AAS),可得DM=BN,AM=AN,再在证明Rt△ACM≌Rt△ACN(HL),可得CM=CN,再利用线段的和差及等量代换可得CB+CD=CNBN+CM+DM=2CM=AC;
(3)分两种情况:①当∠CDA=75°时,过点O作OP⊥CB于点P,CQ⊥CD于点Q;②当∠CBD=75°时,再分别画出图象并求解即可。
11.【答案】(1)解:AE=EP,
理由如下:取AB的中点F,连接EF,
∵F、E分别为AB、BC的中点,
∴AF=BF=BE=CE,
∴∠BFE=45°,
∴∠AFE=135°,
∵CP平分∠DCG,
∴∠DCP=45°,
∴∠ECP=135°,
∴∠AFE=∠ECP,
∵AE⊥PE,
∴∠AEP=90°,
∴∠AEB+∠PEC=90°,
∵∠AEB+∠BAE=90°,
∴∠PEC=∠BAE,
∴△AFE≌△ECP(ASA),
∴AE=EP;
(2)解:在AB上取AF=EC,连接EF,
由(1)同理可得∠CEP=∠FAE,
∵AF=EC,AE=EP,
∴△FAE≌△CEP(SAS),
∴∠ECP=∠AFE,
∵AF=EC,AB=BC,
∴BF=BE,
∴∠BEF=∠BFE=45°,
∴∠AFE=135°,
∴∠ECP=135°,
∴∠DCP=45°;
(3)解:作DG⊥CP,交BC的延长线于G,交CP于O,连接AG,
由(2)知,∠DCP=45°,
∴∠CDG=45°,
∴△DCG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点D与G关于CP对称,
∴AP+DP的最小值为AG的长,
∵AB=4,
∴BG=8,
由勾股定理得AG= ,
∴△ADP周长的最小值为AD+AG= .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轴对称的应用-最短距离问题
【解析】【分析】(1)取AB的中点F,连接EF,根据正方形的性质以及中点的概念可得AF=BF=BE=CE,则∠BFE=45°,∠AFE=135°,根据角平分线的概念可得∠DCP=45°,则∠ECP=135°,推出∠AFE=∠ECP,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PEC=∠BAE,利用ASA证明△AFE≌△ECP,据此可得结论;
(2)AB上取AF=EC,连接EF,由(1)同理得∠CEP=∠FAE,证△FAE≌△CEP,得∠ECP=∠AFE,根据线段的和差关系得BF=BE,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EF=∠BFE=45°,则∠AFE=∠ECP=135°,然后根据∠DCP=∠ECP-∠DCE进行计算;
(3)作DG⊥CP,交BC的延长线于G,交CP于O,连接AG,则△DCG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点D与G关于CP对称,AP+DP的最小值为AG的长,然后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即可.
12.【答案】(1)证明:如图1,连接HG,
∵四边形ACHI,ABED和BCGF是正方形,
∴AC=CH,BC=CG,∠ACH=∠BCG=90°,AB=AD,
∵∠ACB=90°,
∴∠GCH=360°﹣90°﹣90°﹣90°=90°,
∴∠GCH=∠ACB,
∴△ACB≌△HCG(SAS),
∴GH=AB=AD,
∵∠GCH=∠CHI=∠CGL=90°,
∴四边形CGLH是矩形,
∴CL=GH,
∴AD=LC;
(2)证明:∵∠CAI=∠BAM=90°,
∴∠BAC=∠MAI,
∵AC=AI,∠ACB=∠I=90°,
∴△ABC≌△AMI(ASA),
由(1)知:△ACB≌△HCG,
∴△AMI≌△HGC,
∵四边形CGLH是矩形,
∴S△CHG=S△CHL,
∴S△AMI=S△CHL,
∴正方形ACHI的面积等于四边形ACLM的面积;
(3)证明:由正方形可得,
又,所以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由(2)知,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由(1)知,,
所以,
延长交于,
同理有,
所以.
所以.
(4)解:如图为所求作的平行四边形.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勾股定理的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矩形的判定与性质;正方形的性质
【解析】【分析】(1)连接HG,由正方形的性质得AC=CH,BC=CG,∠ACH=∠BCG=90°,AB=AD,根据周角的概念可得∠GCH=90°,则∠GCH=∠ACB,证明△ACB≌△HCG,得到GH=AB=AD,易得四边形CGLH是矩形,则CL=GH,据此证明;
(2)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BAC=∠MAI,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可得AC=AI,∠ACB=∠I=90°,证明△ABC≌△AMI,则△AMI≌△HGC,根据矩形的性质可得S△CHG=S△CHL,则S△AMI=S△CHL,据此证明;
(3)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可得AB∥DE, 推出四边形ADJK是平行四边形,由(2)知四边形ACLM是平行四边形,由(1)知AD=LC,则S平行四边形ADJK=S平行四边形ACLM=S正方形ACHI,延长EB交LG于Q, 同理可得S平行四边形KJEB=S平行四边形CBQL=S正方形BFGC,推出S正方形ACHI+S正方形BFGC=S平行四边形ADJK+S平行四边形KJEB=S正方形ADEB,据此证明;
(4)延长IH、FG交于点L,连接LC,以A为圆心,CL长为半径画弧交IH于一点,过这一点和A作直线,以A为圆心,AI为半径画弧,交这条直线于点D,分别以A、B为圆心,以AB、AI为半径画弧交于点E,连接AD、DE、BE,则四边形ADEB即为所求.
13.【答案】(1)解:①如图1,∵AB=AC,
∴∠ABC=∠ACB,
∵BD,CE是△ABC的角平分线,
∴∠ABD=∠ABC,∠ACE =∠ACB,
∴∠ABD=∠ACE,
∵AB=AC,∠A=∠A,
∴△ABD≌△ACE,
∴BD=CE.
②如图1,∵AB=AC,点D,E分别是边AC,AB的中点,
∴AE=AD,
∵AB=AC,∠A=∠A,
∴△ABD≌△ACE,
∴BD=CE.
(2)解:添加条件CD=BE,证明如下:
∵AB=AC,CD=BE,
∴AC+CD=AB+BE,
∴AD=AE,
∵AB=AC,∠A=∠A,
∴△ABD≌△ACE,
∴BD=CE.
(3)能.
在AC上取一点D,使得BD=CE,根据BF=CE,得到BD=BF,
当BD=BF=BA时,E与A重合,
∵∠A=36°,AB=AC,
∴∠ABC=∠ACB=72°,∠A=∠BFA=36°,
∴∠ABF=∠BCF=108°,∠BFC=∠AFB,
∴△CBF∽△BAF,
∴,
∵AB=AC=2=BF, 设CF=x,
∴,
整理,得,
解得x=,x=(舍去),
故CF= x=,
∴0<CF<.
【知识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的综合
【解析】【分析】(1)①通过证明△ABD≌△ACE,即可得到BD=CE;
②方法同①,通过证明△ABD≌△ACE,即可得到BD=CE;
(2)添加条件CD=BE,再通过证明△ABD≌△ACE,即可得到BD=CE;
(3)在AC上取一点D,使得BD=CE,根据BF=CE,得到BD=BF,先证明△CBF∽△BAF,可得,再设CF=x,可得,整理得到,求出x的值,即可得到答案。
14.【答案】(1)①;②;④;③
(2)解:由图可知,矩形BCEF和矩形EGHL都是正方形,且AK=DB=a-b,
∴,
∵,
∴,
又∵,
∴;
(3)解:①2;②成立,证明如下:
由题意可得:△ABD,△AEH,△CEG,△BFG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四边形DGEH是矩形,
设,,
∴,,,,
∴,

∴仍成立.
【知识点】多项式乘多项式;三角形的面积;正方形的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
【解析】【解答】(1)解:图1对应公式①,图2对应公式②,图3对应公式④,图4对应公式③;
故答案为:①,②,④,③;
(3)解:①由题意可得:△ABD,△AEH,△CEG,△BFG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四边形DGEH是正方形,
设,
∴,,,,
∴,

∴;
故答案为:2;
【分析】观察图1可知长方形的长为a+b+c,宽为d,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可表示出长方形的面积;图2中的此长方形的长为(a+b),宽为(c+d),图3中的正方形的边长为(a+b),图4中的正方形的边长为(a-b);利用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可得到每一个图形中对应的公式.
(2)由图可知,矩形BCEF和矩形EGHL都是正方形,且AK=DB=a-b,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表示出矩形AKHD的面积,即可证得结论.
(3)①由题意可得:△ABD,△AEH,△CEG,△BFG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四边形DGEH是正方形,设BD=a,可得到AD=a,分别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出AH,HE,EG,CG,FG,BG的长,再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表示出S1,S2,然后求出S1和S2的比值;②由题意可得:△ABD,△AEH,△CEG,△BFG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四边形DGEH是矩形,设BD=a,DG=b,可表示出AD,AH,EG的长;再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表示出S1,S2,然后求出S1和S2的比值.
15.【答案】(1)解:
(2)证明:取的中点,连接.
∵是的中点,∴,.
∵,∴,∴.
∵,∴.
∴.
∴.
∴.∴.
∵,∴.
∴.
∴.
∴.
另解1:证明,得也可求解.
另解2:取的中点,证明也可以求解.
(3)解:
【知识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SA;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解析】【解答】(1)取AB的中点G,连接DG,
∵点D是AC的中点,
∴DG是△ABC的中位线,
∴DG∥BC,
∵AB=AC,∠BAC=60°,
∴△ABC是等边三角形,
∵点D是AC的中点,
∴BD平分∠ABC,
∴∠DBC=30°,
∵BD=CD,
∴∠E=∠DBC=30°,
∴∠BFE=180°-∠ABC-∠E=180°-60°-30°=90°,
∴DF⊥AB,
∵∠AGD=∠ADG=60°,
∴△ADG是等边三角形,
∴AF=AG,
∵AG=AB,
∴AF=AB,
∴.
(3)取BC的中点H,连接DH,
由(2)同理可证明△DGH≌△DEC(ASA),
∴GH=CE,
∴HE=CG,
∵,
∴,
∴,
∴,
∵DH∥BF,
∴△EDH∽△EFB,
∴,
∵DH=AB,
∴,
∴.
【分析】(1)取AB的中点G,连接DG,易得DG为△ABC的中位线,则DG∥BC,易得△ABC为等边三角形,∠DBC=30°,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E=∠DBC=30°,进而推出△ADG为等边三角形,得到AF=AG,然后结合AG=AB进行计算即可;
(2)取BC的中点H,连接DH,同理可得DH∥AB,DH=AB,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DHC=∠DCH,∠DBH=∠DEC,结合外角的性质可得∠BDH=∠EDC,证明△DBH≌△DEC,得到BH=EC,证明△EDH∽△EFB,然后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计算;
(3)取BC的中点H,连接DH,易证△DGH≌△DEC,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证得GH=CE;利用已知条件可得到HE和BE的比值,利用DH∥BF,可证得△EDH∽△EFB,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可得比例式,结合DH=AB,可求出AF与AB的比值.
16.【答案】(1)45°
(2)BF=AF+CF
(3)解:如图4,当点E,F不重合时,(2)中的结论仍然成立,理由如下,
由(2)知:△ACE≌△BCD,
∴∠CAF=∠CBD,
如图,过点C作CG⊥CF交BF于点G,
∵∠FCG=∠ACB=90°,
∴∠ACF=∠BCG,
∵∠CAF=∠CBG,BC=AC,
∴△BCG≌△ACF(ASA),
∴GC=FC,BG=AF,
∴△GC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GF=CF,
∴BF=BG+GF=AF+CF.
(4)解:BF=mAF+CF,理由如下,
∵△ABC和△C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DCE=∠ACB=90°,
∴∠ACE=∠BCD,
又∵BC=mAC,CD=mCE,
∴△BCD∽△ACE,
∴∠CBD=∠CAE,
如图,过点C作CG⊥CF交BF于点G,
由(3)可得△BCG≌△ACF,
∴∠BCG=∠ACF,
∴△BGC∽△AFC,
∴BG:AF=BC:AC=CG:CF=m:1,
∴BG=mAF,CG=mFC,
在Rt△CGF中,由勾股定理得GF===CF,
∴BF=BG+GF=mAF+CF.
【知识点】旋转的性质;三角形的综合
【解析】【解答】解:(1)∵△CE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CDE=∠CED=45°,
又∵ED∥BC,
∴∠BCD=∠CDE=45°,
∴α=∠BCD=45°.
故答案为:45°;
(2)∵△ABC和△C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DCE=∠ACB=90°,AC=BC,CD=CE,
∴∠ACE=∠BCD,
∴△ACE≌△BCD(SAS),
∴AF=BD,
∵BF=DF+BD,
∴BF=DF+AF
又∵DF=CF,
BF=AF+CF.
故答案为:BF=AF+CF;
【分析】(1)由等腰三角性质及平行线性质可推出∠BCD=∠CDE=45°,即得α=∠BCD=45°;
(2)由由等腰三角性质得∠DCE=∠ACB=90°,AC=BC,CD=CE,从而得∠ACE=∠BCD,进而证出
△ACE≌△BCD,即得AF=BD,再由线段和差等量代换即可得BF=AF+CF;
(3)由(2)知△ACE≌△BCD,即得∠CAF=∠CBD,过点C作CG⊥CF交BF于点G,利用“ASA”证明△BCG≌△ACF,即得GC=FC,BG=AF,从而得到△GC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继而得GF=CF,再由线段和差关系可得BF=AF+CF;
(4)由等腰三角形性质得∠DCE=∠ACB=90°,从而得∠ACE=∠BCD,结合BC=mAC,CD=mCE,进而证出△BCD∽△ACE,即得∠CBD=∠CAE,由(3)可得△BCG≌△ACF,即得∠BCG=∠ACF,从而证出△BGC∽△AFC,即得BG:AF=BC:AC=CG:CF=m:1,则BG=mAF,CG=mFC,再由勾股定理求得GF=CF,最后由线段和差关系即可得BF=mAF+CF.
17.【答案】(1)64
(2)
(3)解:中,,

过点作交于,
在等边三角形中,,,


同理可得,,


(4)证明:设,,,
,,,
是等边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

是等边三角形,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是直角三角形,



(5)解:设,,,以为直径的圆的面积为、以为直径的圆的面积为、以为直径的圆的面积为,
是直角三角形,



,,,

,,


【知识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的应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旋转的性质;圆柱的体积
【解析】【解答】(1)解:中,,


,,

故答案为:64;
(2)解:中,,



故答案为:;
【分析】(1)利用勾股定理可证得,代入可求出S2的值;
(2)利用勾股定理可证得,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推出S1+S2=S3,即可求解;
(3)利用勾股定理可证得AB2=AC2+BC2,过点D作DG⊥BC于点G,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勾股定理,可表示出DG的长,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分别表示出S4,同理表示出S5,S6,由此可推出S4,S5,S6之间的关系;
(4)设AB=c,BC=a,AC=b,可表示出HN,FG,MF,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得∠HPN=60°,同时可证得△HNP是等边三角形,四边形MFGP是平行四边形,由此可表示出△PMN的面积及四边形PMFG的面积,利用勾股定理可得到c2=b2+a2,由此可证得结论;
(5)设AB=c,BC=a,AC=b,以AB为直径的圆的面积为S3,以BC为直径的圆的面积为S1,以AC为直径的圆的面积为S2,利用勾股定理可证得c2=b2+a2,两边同时乘以,可推出S1+S2=S3;再理由圆柱体的体积可证得V2+V1=V3,然后结合已知条件求出V2+V1=V3的值.
1 / 12023年中考数学探究性试题复习14 三角形
一、综合题
1.(2023八下·新余期中)如图:
(1)如图1,若点,在直线的同侧,在直线上找一点,使的值最小.作法如下:作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连接与直线的交点就是所求的点.如图2,在等边三角形中,点是边的中点,是高,且,在上找一点,使的值最小.
作法如下:作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恰好与点重合,连接交于一点,则这点就是所求的点,求的最小值.
(2)实践运用:如图3,在四边形中,点与点关于直线对称,对角线与相交于点,,点是对角线上的一个动点,,点是的中点,求的最小值;
(3)拓展延伸:如图4,在四边形的对角线上找一点,使.(保留作图痕迹,不必写出作法)
【答案】(1)解:如图,
∵是等边三角形,是的中线,
∴、


∵,关于对称
∴是的垂直平分线


的值最为2.
(2)解:如图,连接,.
∵,点是的中点
∴是等边三角形,四边形为菱形

∴与互相垂直平分,
∴,


∴的最小值即为最小值即为长
∴的最小值为4.
(3)解:如图:
【知识点】三角形的综合;三角形-动点问题
【解析】【解答】解:(3)作点关于的对称点,连接并延长交于点,
此时.
【分析】(1) 作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恰好与点重合,连接交于一点,则这点就是所求的点,求的最小值;
(2)连接DP,DM,根据,求出,可得最小值即为长;
(3)根据要求作出图象即可。
2.(2023八下·定州期中)如图:
(1)【发现证明】
如图1,在正方形中,点,分别是,边上的动点,且,求证:.小明发现,当把绕点顺时针旋转90°至,使与重合时能够证明,请你给出证明过程.
(2)【类比引申】
①如图2,在正方形中,如果点,分别是,延长线上的动点,且,则(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若不成立,请写出,,之间的数量关系   (不要求证明)
②如图3,如果点,分别是,延长线上的动点,且,则,,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不要求证明)
(3)【联想拓展】如图1,若正方形的边长为6,,求的长.
【答案】(1)解:证明:把绕点顺时针旋转至,如图1,
,,,

,,三点共线,







(2)不成立,结论:EF=DF-BE;BE=EF+DF
(3)解:由(1)可知,
正方形的边长为6,




设,则,,
在中,


解得:.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及其性质;勾股定理;正方形的性质;旋转的性质;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解答】(2)①不成立,结论:;
证明:如图2,将绕点顺时针旋转至,
,,,,




②如图3,将绕点逆时针旋转至,
,,







即.
故答案为:.
【分析】(1)证明 , 可得出 , 则结论得证;
(2)①将绕点顺时针旋转至,可证,可得则结论得证;②将绕点逆时针旋转至,可证明,可得出,则结论得证;
(3)根据正方形的性质求出DG,设,则,,利用勾股定理列方程解答,进而求解可得答案。
3.(2023·黄岛模拟)【阅读理解】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告诉我们:如图①,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如图②,在中,有,点D是延长线上一点.由平角的定义可得,所以.从而得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1)【初步应用】
如图③,点D,E分别是的边延长线上一点,
若,则   ;
(2)若,则   ;
(3)若,则   .
(4)【拓展延伸】
如图④,点D,E分别是的边延长线上一点,
若,分别作和的平分线交于点O,则   ;
(5)若,分别作和的三等分线交于点O,且,,则   ;
(6)若,分别作和的n等分线交于点O,且,,则   .
【答案】(1)50
(2)
(3)
(4)解:
(5)60
(6)
【知识点】角的运算;三角形的外角性质;探索数与式的规律;角平分线的概念
【解析】【解答】(1)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得出.
故答案为:;
(2)∵,,
∴.
∵,,
∴.
故答案为:;
(3)由(2)同理可得.
∵,,

故答案为:;
(4)∵和的平分线交于点O,
∴,,
∴.
由(2)可知,
∴,
∴.
故答案为:;
(5)∵,,
∴.
由(2)可知,
∴,
∴.
故答案为:100;
(6)∵,,
∴.
由(3)可知,
∴,
∴.
故答案为:.
【分析】(1)利用三角形的外角求出∠ACB的度数即可;
(2)利用邻补角和角的运算求解即可;
(3)方法同(2),利用邻补角和角的运算求解即可;
(4)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及角的运算求解即可;
(5)利用角的运算及等量代换求解即可;
(6)利用角的运算及等量代换求解即可。
4.(2023·原平模拟)
(1)综合与实践
问题情境:如图1,在中,,,D,E分别是,的中点,连接.
如图2,将绕着点C逆时针旋转,连接BE和,小明发现,,请你证明该结论.
(2)猜想探究:
如图3,将绕着点C逆时针旋转,此时恰好有,连接,延长,交于点F,试猜想四边形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拓展探究:
(3)如图4,将绕着点C逆时针旋转,直接写出四边形的面积的最大值.
【答案】(1)解:如图,延长交于点F,交于点G,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在和中,

∴,
∴,
∵,,
∴,
∴,
∴;
(2)解:正方形,理由:
∵,
由(1)知,,
∴四边形是矩形,
∵,
∴四边形是正方形;
(3)解:由(1)知,,,
∵,
∴当点C在线段BE上,且时,即绕着点C逆时针旋转时,四边形的面积有最大值,
此时,
∴,
即四边形AEDB的面积的最大值为.
【知识点】正方形的判定;旋转的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
【解析】【分析】(1)延长交于点F,交于点G,根据SAS证明△ADC≌△BEC,可得AD=BE,∠DAC=∠EBC,再根据余角的性质可得∠AFG=90°,继而得解;
(2) 正方形,理由:由(1)结论,根据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证四边形是矩形,再根据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即证结论;
(3) 当点C在线段BE上,且时,即绕着点C逆时针旋转时,四边形的面积有最大值, 此时BE=AD=3,由AD⊥BE,可得,据此计算即可.
5.(2023·原平模拟)阅读与思考.
纯几何法验证勾股定理我们知道,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勾股定理的验证方法到目前为止也有300多种,最著名的有“赵爽弦图法”“总统证法”“毕达哥拉斯法”“青朱出入法”“达·芬奇法”“欧几里得法”等等.下面我们介绍一种纯几何验证法. 如图1,在中,,于点D,先证明,可得,再证明,可得,两式相加即可得勾股定理,这种方法避开了利用拼图和面积法繁琐的证明,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验证方法.
阅读下列材料,并完成相应的任务.
(1)根据材料中的方法,请写出完整的证明过程.
(2)如图2,将直角三角形分割成一个正方形和两对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我们把这样的直角三角形称为“勾股形”,图3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勾股形”拼接而成的矩形,若,求该矩形的面积.
【答案】(1)证明:在中,,于点D,
∴,
∴,,
∴,
∴,
∴,
∴,
同理,,
∴,
∴,
∴,
∴;
(2)解:设小正方形的边长为x,则,,
∵,
∴,
在中,,
∴,
∴,
∵矩形的面积,
∴矩形的面积.
【知识点】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解析】【分析】(1) 证明,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同理证, 可得, 从而得出 ,即得结论;
(2)设小正方形的边长为x,则,, 在中,由建立关于x方程,可得, 由矩形的面积,整体代入计算即可.
6.(2023·莱西模拟)
(1)【问题呈现】
如图1,和都是等边三角形,连接.求证:.
(2)【类比探究】
如图2,和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连接.请直接写出的值.
(3)【拓展提升】
如图3,和都是直角三角形,,且.连接.延长交于点F,交于点G.求的值.
【答案】(1)证明:和都是等边三角形,
,,
,即
(2)解:和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即


(3)解: 和都是直角三角形,,且,


,即,





设,则,
【知识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
【解析】【分析】(1)根据SAS证明△ADB≌△AEC,可得BD=CE;
(2)根据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可证,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解;
(3)先证, 可得,,从而得出,继而证明 , 可得,从而得出,即得
,由,可设,则AC=5k,继而求解.
7.(2023·平阴模拟)如图1,已知和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点D、E分别在线段上,.
(1)观察猜想:如图2,将绕点A逆时针旋转,连接,的延长线交于点F.当的延长线恰好经过点E时,点E与点F重合,此时,
①的值为   ;
②的度数为   度;
(2)类比探究:如图3,继续旋转,点F与点E不重合时,上述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请说明理由.
(3)拓展延伸:若,,当所在的直线垂直于时,请直接写出线段的长.
【答案】(1);45
(2)解:设与交于O,
∵和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即,
∴,
∴,
∴,,
∵,
∴;
(3)解:如图3-1所示,当于O时,
∵和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同(1)可得,
∵,
∴,
∴,
∴,
同理可证,
∴,
∴;
如图3-2所示,当时,延长交于O.
同理可得,,,
∴;
综上所述,的长为或.
【知识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的综合
【解析】【解答】(1)解:如图所示,设与交于O,
∵和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即,
∴,
∴,
∴,,
∵,
∴,
由于点E与点F重合,
∴,
故答案为:,45;
【分析】(1)先证出,可得,,再结合,可得,再求出即可;
(2)设与交于O,先证出,可得,,再结合,可得;
(3)分类讨论:①当于O时,②当时,延长交于O,再分别画出图象并求解即可。
8.(2023九下·秦淮月考)在和中,,,,用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研究图形的变换.
(1)【翻折】如图1,将沿线段翻折,连接,下列对所得四边形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平分、,②、互相平分,③,④、、、四点共圆.
(2)【平移】
如图2,将沿线段向右平移,使点移到的中点,连接、、,请猜想四边形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3)【旋转】如图3,将绕点逆时针方向旋转,使,连接、,则旋转角为   °,   cm.
【答案】(1)①③④
(2)解:∵沿线段向左平移,
∴,.
∵是直角三角形,是的中点,
∴.

∵,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四边形是菱形.
(3)120;
【知识点】菱形的判定;翻折变换(折叠问题);旋转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判定;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
【解析】【解答】解:(1)由翻折可得:,
∴平分、,故①正确;
∴,

∴垂直平分,故②错误;
如图,
,故③正确;
取的中点O,连接,
∵均为直角三角形,
∴,
∴、、、四点共圆,故④正确,
故答案为:①③④;
(3)∵,
∴,
又,
∴,
即旋转角的度数为;
由旋转得:,
又,

过点C作于点P,如图,

∵,

∴由勾股定理得,,

故答案为:,.
【分析】(1)由翻折可得∠CBA=∠FBA,∠CAB=∠FAB,然后根据角平分线的概念可判断①;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AC=AF,BC=BF,由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可判断②;S四边形ACBF=S△ABC+S△ABF,结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判断③;取AB的中点O,连接CO、FO,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的性质可得OA=OB=OC=OF,据此判断④;
(2)根据平移的性质可得AB∥CF,CF=BE,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的性质可得BE=BD=BF=ED,则CF=BD,然后根据菱形的判定定理进行解答;
(3)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ACE=∠DEC=30°,则∠ACD=∠ACE+∠DCE=120°,由旋转得AC=DC,则∠CDA=∠CAD=30°,过点C作CP⊥AD于点P,由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CP=CD=3,利用勾股定理求出DP的值,进而可得AD.
9.(2023九下·东台月考)如图
(1)【问题情境】如图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AD边上的一个动点,以CE为边在CE的右侧作正方形CEFG,连接DG、BE,则DG与BE的数量关系是   ;
(2)如图2,四边形ABCD是矩形,AB=2,BC=4,点E是AD边上的一个动点,以CE为边在CE的右侧作矩形CEFG,且CG:CE=1:2,连接DG、BE.判断线段DG与BE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3)【拓展提升】如图3,在(2)的条件下,连接BG,则2BG+BE的最小值为   .
【答案】(1)DG=BE
(2)解:,DG⊥BE.
理由如下:延长BE、GD相交于点H.
∵矩形ECGF、矩形ABCD,
∴∠ECG=∠BCD=90°,
∴∠DCG=∠BCE,
∵CD:CB=2:4=1:2,CG:CE=1:2,
∴CD:CB=CG:CE,
∵∠DCG=∠BCE,
∴△DCG∽△BCE,
∴,∠BEC=∠DGC,

∵矩形ECGF
∴∠FEC=∠FGC=∠F=90°
∴∠HEF+∠BEC=180°-∠FEC=90°,∠FGH+∠DGC=90°,
∴∠H=∠F=90°
∴DG⊥BE
(3)
【知识点】矩形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轴对称的应用-最短距离问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AS
【解析】【解答】解:(1)DG=BE
理由:∵正方形ABCD,
∴CD=CB,∠BCD=90°
∵正方形ECGF,
∴CG=CE,∠ECG=90°
∴∠ECG=∠BCD=90°
∴∠DCG=∠BCE
在△DCG和△BCE中
∴△DCG≌△BCE(SAS)
∴DG=BE
(3)作EN⊥BC于N,GM⊥BC交BC的延长线于M.
易证△ECN∽△CGM,
∴,
∵EN=AB=2,
∴CM=1,
∴点G的运动轨迹是直线MG,
作点D关于直线GM的对称点G′,连接BG′交GM于G,此时BG+GD的值最小,最小值=BG′
由(2)知,
∴BE=2DG
∴2BG+BE=2BG+2DG=2(BG+DG)
∴2BG+BE的最小值就是2(BG+DG)的最小值.
∵BG′=,
∴2BG+BE的最小值为4
故答案为4.
【分析】【问题情境】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可得CD=CB,∠BCD=90°,CG=CE,∠ECG=90°,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DCG=∠BCE,利用SAS证明△DCG≌△BCE,然后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解答;
(1)延长BE、GD相交于点H,根据矩形的性质可得∠ECG=∠BCD=90°,由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DCG=∠BCE,根据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可得△DCG∽△BCE,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EC=∠DGC,由矩形的性质可得∠FEC=∠FGC=∠F=90°,推出∠H=∠F=90°,据此解答;
(2)作EN⊥BC于N,GM⊥BC交BC的延长线于M,易证△ECN∽△CGM,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CM的值,则点G的运动轨迹是直线MG,作点D关于直线GM的对称点G′,连接BG′交GM于G,此时BG+GD的值最小,最小值=BG′,由(2)知BE=2DG,则2BG+BE=2BG+2DG=2(BG+DG)=2BG′,然后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即可.
10.(2022·朝阳)【思维探究】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BAD=60°,∠BCD=120°,AB=AD,连接AC.求证:BC+CD=AC.
(1)小明的思路是:延长CD到点E,使DE=BC,连接AE.根据∠BAD+∠BCD=180°,推得∠B+∠ADC=180°,从而得到∠B=∠ADE,然后证明ADE≌ABC,从而可证BC+CD=AC,请你帮助小明写出完整的证明过程.
(2)【思维延伸】如图2,四边形ABCD中,∠BAD=∠BCD=90°,AB=AD,连接AC,猜想BC,CD,AC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思维拓展】在四边形ABCD中,∠BAD=∠BCD=90°,AB=AD=,AC与BD相交于点O.若四边形ABCD中有一个内角是75°,请直接写出线段OD的长.
【答案】(1)解:如图1中,延长CD到点E,使DE=BC,连接AE.
∵∠BAD+∠BCD=180°,
∴∠B+∠ADC=180°,
∵∠ADE+∠ADC=180°
∴∠B=∠ADE,
在△ADE和△ABC中,

∴△ADE≌△ABC(SAS),
∴∠DAE=∠BAC,AE=AC,
∴∠CAE=∠BAD=60°,
∴△ACE的等边三角形,
∴CE=AC,
∵CE=DE+CD,
∴AC=BC+CD;
(2)解:结论:CB+CD=AC.
理由:如图2中,过点A作AM⊥CD于点M,AN⊥CB交CB的延长线于点N.
∵∠DAB=∠DCB=90°,
∴∠CDA+∠CBA=180°,
∵∠ABN+∠ABC=180°,
∴∠D=∠ABN,
∵∠AMD=∠N=90°,AD=AB,
∴△AMD≌△ANB(AAS),
∴DM=BN,AM=AN,
∵AM⊥CD,AN⊥CN,
∴∠ACD=∠ACB=45°,
∴AC=CM,
∵AC=AC.AM=AN,
∴Rt△ACM≌Rt△ACN(HL),
∴CM=CN,
∴CB+CD=CNBN+CM+DM=2CM=AC;
(3)解:或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角形的综合
【解析】【解答】(3)解:如图3-1中,当∠CDA=75°时,过点O作OP⊥CB于点P,CQ⊥CD于点Q.
∵∠CDA=75°,∠ADB=45°,
∴∠CDB=30°,
∵∠DCB=90°,
∴CD=CB,
∵∠DCO=∠BCO=45°,OP⊥CB,OQ⊥CD,
∴OP=OQ,
∴,
∴,
∵AB=AD=,∠DAB=90°,
∴BD=AD=2,
∴OD=.
如图3-2中,当∠CBD=75°时,
同法可证,,
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OD的长为或.
【分析】(1)延长CD到点E,使DE=BC,连接AE,先证明△ADE≌△ABC(SAS),可得∠DAE=∠BAC,AE=AC,再证明△ACE的等边三角形,可得CE=AC,再利用线段的和差及等量代换可得答案;
(2)过点A作AM⊥CD于点M,AN⊥CB交CB的延长线于点N,先证明△AMD≌△ANB(AAS),可得DM=BN,AM=AN,再在证明Rt△ACM≌Rt△ACN(HL),可得CM=CN,再利用线段的和差及等量代换可得CB+CD=CNBN+CM+DM=2CM=AC;
(3)分两种情况:①当∠CDA=75°时,过点O作OP⊥CB于点P,CQ⊥CD于点Q;②当∠CBD=75°时,再分别画出图象并求解即可。
11.(2022·兰州)综合与实践,【问题情境】:数学活动课上,老师出示了一个问题: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E是BC的中点, ,EP与正方形的外角 的平分线交于P点.试猜想AE与EP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1)【思考尝试】同学们发现,取AB的中点F,连接EF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请在图1中补全图形,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实践探究】希望小组受此问题启发,逆向思考这个题目,并提出新的问题:如图2,在正方形ABCD中,E为BC边上一动点(点E,B不重合),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连接CP,可以求出 的大小,请你思考并解答这个问题.
(3)【拓展迁移】突击小组深入研究希望小组提出的这个问题,发现并提出新的探究点:如图3,在正方形ABCD中,E为BC边上一动点(点E,B不重合),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连接DP.知道正方形的边长时,可以求出 周长的最小值.当 时,请你求出 周长的最小值.
【答案】(1)解:AE=EP,
理由如下:取AB的中点F,连接EF,
∵F、E分别为AB、BC的中点,
∴AF=BF=BE=CE,
∴∠BFE=45°,
∴∠AFE=135°,
∵CP平分∠DCG,
∴∠DCP=45°,
∴∠ECP=135°,
∴∠AFE=∠ECP,
∵AE⊥PE,
∴∠AEP=90°,
∴∠AEB+∠PEC=90°,
∵∠AEB+∠BAE=90°,
∴∠PEC=∠BAE,
∴△AFE≌△ECP(ASA),
∴AE=EP;
(2)解:在AB上取AF=EC,连接EF,
由(1)同理可得∠CEP=∠FAE,
∵AF=EC,AE=EP,
∴△FAE≌△CEP(SAS),
∴∠ECP=∠AFE,
∵AF=EC,AB=BC,
∴BF=BE,
∴∠BEF=∠BFE=45°,
∴∠AFE=135°,
∴∠ECP=135°,
∴∠DCP=45°;
(3)解:作DG⊥CP,交BC的延长线于G,交CP于O,连接AG,
由(2)知,∠DCP=45°,
∴∠CDG=45°,
∴△DCG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点D与G关于CP对称,
∴AP+DP的最小值为AG的长,
∵AB=4,
∴BG=8,
由勾股定理得AG= ,
∴△ADP周长的最小值为AD+AG= .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轴对称的应用-最短距离问题
【解析】【分析】(1)取AB的中点F,连接EF,根据正方形的性质以及中点的概念可得AF=BF=BE=CE,则∠BFE=45°,∠AFE=135°,根据角平分线的概念可得∠DCP=45°,则∠ECP=135°,推出∠AFE=∠ECP,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PEC=∠BAE,利用ASA证明△AFE≌△ECP,据此可得结论;
(2)AB上取AF=EC,连接EF,由(1)同理得∠CEP=∠FAE,证△FAE≌△CEP,得∠ECP=∠AFE,根据线段的和差关系得BF=BE,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EF=∠BFE=45°,则∠AFE=∠ECP=135°,然后根据∠DCP=∠ECP-∠DCE进行计算;
(3)作DG⊥CP,交BC的延长线于G,交CP于O,连接AG,则△DCG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点D与G关于CP对称,AP+DP的最小值为AG的长,然后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即可.
12.(2022·盐城)【经典回顾】
梅文鼎是我国清初著名的数学家,他在《勾股举隅》中给出多种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图1是其中一种方法的示意图及部分辅助线.
在中,,四边形、和分别是以的三边为一边的正方形.延长和,交于点,连接并延长交于点,交于点,延长交于点.
(1)证明:;
(2)证明:正方形的面积等于四边形的面积;
(3)请利用(2)中的结论证明勾股定理.
(4)【迁移拓展】
如图2,四边形和分别是以的两边为一边的平行四边形,探索在下方是否存在平行四边形,使得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和.若存在,作出满足条件的平行四边形(保留适当的作图痕迹);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证明:如图1,连接HG,
∵四边形ACHI,ABED和BCGF是正方形,
∴AC=CH,BC=CG,∠ACH=∠BCG=90°,AB=AD,
∵∠ACB=90°,
∴∠GCH=360°﹣90°﹣90°﹣90°=90°,
∴∠GCH=∠ACB,
∴△ACB≌△HCG(SAS),
∴GH=AB=AD,
∵∠GCH=∠CHI=∠CGL=90°,
∴四边形CGLH是矩形,
∴CL=GH,
∴AD=LC;
(2)证明:∵∠CAI=∠BAM=90°,
∴∠BAC=∠MAI,
∵AC=AI,∠ACB=∠I=90°,
∴△ABC≌△AMI(ASA),
由(1)知:△ACB≌△HCG,
∴△AMI≌△HGC,
∵四边形CGLH是矩形,
∴S△CHG=S△CHL,
∴S△AMI=S△CHL,
∴正方形ACHI的面积等于四边形ACLM的面积;
(3)证明:由正方形可得,
又,所以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由(2)知,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由(1)知,,
所以,
延长交于,
同理有,
所以.
所以.
(4)解:如图为所求作的平行四边形.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勾股定理的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矩形的判定与性质;正方形的性质
【解析】【分析】(1)连接HG,由正方形的性质得AC=CH,BC=CG,∠ACH=∠BCG=90°,AB=AD,根据周角的概念可得∠GCH=90°,则∠GCH=∠ACB,证明△ACB≌△HCG,得到GH=AB=AD,易得四边形CGLH是矩形,则CL=GH,据此证明;
(2)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BAC=∠MAI,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可得AC=AI,∠ACB=∠I=90°,证明△ABC≌△AMI,则△AMI≌△HGC,根据矩形的性质可得S△CHG=S△CHL,则S△AMI=S△CHL,据此证明;
(3)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可得AB∥DE, 推出四边形ADJK是平行四边形,由(2)知四边形ACLM是平行四边形,由(1)知AD=LC,则S平行四边形ADJK=S平行四边形ACLM=S正方形ACHI,延长EB交LG于Q, 同理可得S平行四边形KJEB=S平行四边形CBQL=S正方形BFGC,推出S正方形ACHI+S正方形BFGC=S平行四边形ADJK+S平行四边形KJEB=S正方形ADEB,据此证明;
(4)延长IH、FG交于点L,连接LC,以A为圆心,CL长为半径画弧交IH于一点,过这一点和A作直线,以A为圆心,AI为半径画弧,交这条直线于点D,分别以A、B为圆心,以AB、AI为半径画弧交于点E,连接AD、DE、BE,则四边形ADEB即为所求.
13.(2022·威海)回顾:用数学的思维思考
(1)如图1,在△ABC中,AB=AC.
①BD,CE是△ABC的角平分线.求证:BD=CE.
②点D,E分别是边AC,AB的中点,连接BD,CE.求证:BD=CE.
(从①②两题中选择一题加以证明)
(2)猜想:用数学的眼光观察
经过做题反思,小明同学认为:在△ABC中,AB=AC,D为边AC上一动点(不与点A,C重合).对于点D在边AC上的任意位置,在另一边AB上总能找到一个与其对应的点E,使得BD=CE.进而提出问题:若点D,E分别运动到边AC,AB的延长线上,BD与CE还相等吗?请解决下面的问题:
如图2,在△ABC中,AB=AC,点D,E分别在边AC,AB的延长线上,请添加一个条件(不再添加新的字母),使得BD=CE,并证明.
(3)探究:用数学的语言表达
如图3,在△ABC中,AB=AC=2,∠A=36°,E为边AB上任意一点(不与点A,B重合),F为边AC延长线上一点.判断BF与CE能否相等.若能,求CF的取值范围;若不能,说明理由.
【答案】(1)解:①如图1,∵AB=AC,
∴∠ABC=∠ACB,
∵BD,CE是△ABC的角平分线,
∴∠ABD=∠ABC,∠ACE =∠ACB,
∴∠ABD=∠ACE,
∵AB=AC,∠A=∠A,
∴△ABD≌△ACE,
∴BD=CE.
②如图1,∵AB=AC,点D,E分别是边AC,AB的中点,
∴AE=AD,
∵AB=AC,∠A=∠A,
∴△ABD≌△ACE,
∴BD=CE.
(2)解:添加条件CD=BE,证明如下:
∵AB=AC,CD=BE,
∴AC+CD=AB+BE,
∴AD=AE,
∵AB=AC,∠A=∠A,
∴△ABD≌△ACE,
∴BD=CE.
(3)能.
在AC上取一点D,使得BD=CE,根据BF=CE,得到BD=BF,
当BD=BF=BA时,E与A重合,
∵∠A=36°,AB=AC,
∴∠ABC=∠ACB=72°,∠A=∠BFA=36°,
∴∠ABF=∠BCF=108°,∠BFC=∠AFB,
∴△CBF∽△BAF,
∴,
∵AB=AC=2=BF, 设CF=x,
∴,
整理,得,
解得x=,x=(舍去),
故CF= x=,
∴0<CF<.
【知识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的综合
【解析】【分析】(1)①通过证明△ABD≌△ACE,即可得到BD=CE;
②方法同①,通过证明△ABD≌△ACE,即可得到BD=CE;
(2)添加条件CD=BE,再通过证明△ABD≌△ACE,即可得到BD=CE;
(3)在AC上取一点D,使得BD=CE,根据BF=CE,得到BD=BF,先证明△CBF∽△BAF,可得,再设CF=x,可得,整理得到,求出x的值,即可得到答案。
14.(2022·随州)《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一部不朽著作,是数学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在该书的第2幕“几何与代数”部分,记载了很多利用几何图形来论证的代数结论,利用几何给人以强烈印象将抽象的逻辑规律体现在具体的图形之中.
(1)我们在学习许多代数公式时,可以用几何图形来推理,观察下列图形,找出可以推出的代数公式,(下面各图形均满足推导各公式的条件,只需填写对应公式的序号)
公式①:
公式②:
公式③:
公式④:
图1对应公式   ,图2对应公式   ,图3对应公式   ,图4对应公式   ;
(2)《几何原本》中记载了一种利用几何图形证明平方差公式的方法,如图5,请写出证明过程;(已知图中各四边形均为矩形)
(3)如图6,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D为BC的中点,E为边AC上任意一点(不与端点重合),过点E作于点G,作F点H过点B作BF//AC交EG的延长线于点F.记△BFG与△CEG的面积之和为,△ABD与△AEH的面积之和为.
①若E为边AC的中点,则的值为 ▲ ;
②若E不为边AC的中点时,试问①中的结论是否仍成立?若成立,写出证明过程;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答案】(1)①;②;④;③
(2)解:由图可知,矩形BCEF和矩形EGHL都是正方形,且AK=DB=a-b,
∴,
∵,
∴,
又∵,
∴;
(3)解:①2;②成立,证明如下:
由题意可得:△ABD,△AEH,△CEG,△BFG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四边形DGEH是矩形,
设,,
∴,,,,
∴,

∴仍成立.
【知识点】多项式乘多项式;三角形的面积;正方形的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
【解析】【解答】(1)解:图1对应公式①,图2对应公式②,图3对应公式④,图4对应公式③;
故答案为:①,②,④,③;
(3)解:①由题意可得:△ABD,△AEH,△CEG,△BFG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四边形DGEH是正方形,
设,
∴,,,,
∴,

∴;
故答案为:2;
【分析】观察图1可知长方形的长为a+b+c,宽为d,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可表示出长方形的面积;图2中的此长方形的长为(a+b),宽为(c+d),图3中的正方形的边长为(a+b),图4中的正方形的边长为(a-b);利用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可得到每一个图形中对应的公式.
(2)由图可知,矩形BCEF和矩形EGHL都是正方形,且AK=DB=a-b,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表示出矩形AKHD的面积,即可证得结论.
(3)①由题意可得:△ABD,△AEH,△CEG,△BFG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四边形DGEH是正方形,设BD=a,可得到AD=a,分别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出AH,HE,EG,CG,FG,BG的长,再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表示出S1,S2,然后求出S1和S2的比值;②由题意可得:△ABD,△AEH,△CEG,△BFG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四边形DGEH是矩形,设BD=a,DG=b,可表示出AD,AH,EG的长;再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表示出S1,S2,然后求出S1和S2的比值.
15.(2022·武汉)如图
问题提出:如图(1),中,,是的中点,延长至点,使,延长交于点,探究的值.
(1)问题探究:
先将问题特殊化.如图(2),当时,直接写出的值;
(2)再探究一般情形.如图(1),证明(1)中的结论仍然成立.
(3)问题拓展:
如图(3),在中,,是的中点,是边上一点,,延长至点,使,延长交于点.直接写出的值(用含的式子表示).
【答案】(1)解:
(2)证明:取的中点,连接.
∵是的中点,∴,.
∵,∴,∴.
∵,∴.
∴.
∴.
∴.∴.
∵,∴.
∴.
∴.
∴.
另解1:证明,得也可求解.
另解2:取的中点,证明也可以求解.
(3)解:
【知识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SA;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解析】【解答】(1)取AB的中点G,连接DG,
∵点D是AC的中点,
∴DG是△ABC的中位线,
∴DG∥BC,
∵AB=AC,∠BAC=60°,
∴△ABC是等边三角形,
∵点D是AC的中点,
∴BD平分∠ABC,
∴∠DBC=30°,
∵BD=CD,
∴∠E=∠DBC=30°,
∴∠BFE=180°-∠ABC-∠E=180°-60°-30°=90°,
∴DF⊥AB,
∵∠AGD=∠ADG=60°,
∴△ADG是等边三角形,
∴AF=AG,
∵AG=AB,
∴AF=AB,
∴.
(3)取BC的中点H,连接DH,
由(2)同理可证明△DGH≌△DEC(ASA),
∴GH=CE,
∴HE=CG,
∵,
∴,
∴,
∴,
∵DH∥BF,
∴△EDH∽△EFB,
∴,
∵DH=AB,
∴,
∴.
【分析】(1)取AB的中点G,连接DG,易得DG为△ABC的中位线,则DG∥BC,易得△ABC为等边三角形,∠DBC=30°,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E=∠DBC=30°,进而推出△ADG为等边三角形,得到AF=AG,然后结合AG=AB进行计算即可;
(2)取BC的中点H,连接DH,同理可得DH∥AB,DH=AB,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DHC=∠DCH,∠DBH=∠DEC,结合外角的性质可得∠BDH=∠EDC,证明△DBH≌△DEC,得到BH=EC,证明△EDH∽△EFB,然后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计算;
(3)取BC的中点H,连接DH,易证△DGH≌△DEC,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证得GH=CE;利用已知条件可得到HE和BE的比值,利用DH∥BF,可证得△EDH∽△EFB,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可得比例式,结合DH=AB,可求出AF与AB的比值.
16.(2022·达州)某校一数学兴趣小组在一次合作探究活动中,将两块大小不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和等腰直角三角形 ,按如图1的方式摆放, ,随后保持 不动,将 绕点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 ),连接 , ,延长 交 于点F,连接 .该数学兴趣小组进行如下探究,请你帮忙解答:
【初步探究】
(1)如图2,当 时,则    ;
(2)如图3,当点E,F重合时,请直接写出 , , 之间的数量关系:   ;
(3)如图4,当点E,F不重合时,(2)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给出推理过程;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4)如图5,在 与 中, ,若 , (m为常数).保持 不动,将 绕点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 ),连接 , ,延长 交 于点F,连接 ,如图6.试探究 , ,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答案】(1)45°
(2)BF=AF+CF
(3)解:如图4,当点E,F不重合时,(2)中的结论仍然成立,理由如下,
由(2)知:△ACE≌△BCD,
∴∠CAF=∠CBD,
如图,过点C作CG⊥CF交BF于点G,
∵∠FCG=∠ACB=90°,
∴∠ACF=∠BCG,
∵∠CAF=∠CBG,BC=AC,
∴△BCG≌△ACF(ASA),
∴GC=FC,BG=AF,
∴△GC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GF=CF,
∴BF=BG+GF=AF+CF.
(4)解:BF=mAF+CF,理由如下,
∵△ABC和△C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DCE=∠ACB=90°,
∴∠ACE=∠BCD,
又∵BC=mAC,CD=mCE,
∴△BCD∽△ACE,
∴∠CBD=∠CAE,
如图,过点C作CG⊥CF交BF于点G,
由(3)可得△BCG≌△ACF,
∴∠BCG=∠ACF,
∴△BGC∽△AFC,
∴BG:AF=BC:AC=CG:CF=m:1,
∴BG=mAF,CG=mFC,
在Rt△CGF中,由勾股定理得GF===CF,
∴BF=BG+GF=mAF+CF.
【知识点】旋转的性质;三角形的综合
【解析】【解答】解:(1)∵△CE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CDE=∠CED=45°,
又∵ED∥BC,
∴∠BCD=∠CDE=45°,
∴α=∠BCD=45°.
故答案为:45°;
(2)∵△ABC和△C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DCE=∠ACB=90°,AC=BC,CD=CE,
∴∠ACE=∠BCD,
∴△ACE≌△BCD(SAS),
∴AF=BD,
∵BF=DF+BD,
∴BF=DF+AF
又∵DF=CF,
BF=AF+CF.
故答案为:BF=AF+CF;
【分析】(1)由等腰三角性质及平行线性质可推出∠BCD=∠CDE=45°,即得α=∠BCD=45°;
(2)由由等腰三角性质得∠DCE=∠ACB=90°,AC=BC,CD=CE,从而得∠ACE=∠BCD,进而证出
△ACE≌△BCD,即得AF=BD,再由线段和差等量代换即可得BF=AF+CF;
(3)由(2)知△ACE≌△BCD,即得∠CAF=∠CBD,过点C作CG⊥CF交BF于点G,利用“ASA”证明△BCG≌△ACF,即得GC=FC,BG=AF,从而得到△GC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继而得GF=CF,再由线段和差关系可得BF=AF+CF;
(4)由等腰三角形性质得∠DCE=∠ACB=90°,从而得∠ACE=∠BCD,结合BC=mAC,CD=mCE,进而证出△BCD∽△ACE,即得∠CBD=∠CAE,由(3)可得△BCG≌△ACF,即得∠BCG=∠ACF,从而证出△BGC∽△AFC,即得BG:AF=BC:AC=CG:CF=m:1,则BG=mAF,CG=mFC,再由勾股定理求得GF=CF,最后由线段和差关系即可得BF=mAF+CF.
17.(2022·宁夏)综合与实践
(1)知识再现
如图,中,,分别以、、为边向外作的正方形的面积为、、.当,时,   .
(2)问题探究
如图,中,.
如图,分别以、、为边向外作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则、、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
(3)如图,分别以、、为边向外作的等边三角形的面积为、、,试猜想、、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4)实践应用
如图4,将图中的绕点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至,绕点顺时针旋转一定角度至,、相交于点.求证:;
(5)如图5,分别以图中的边、、为直径向外作半圆,再以所得图形为底面作柱体,、、为直径的半圆柱的体积分别为、、.若,柱体的高,直接写出的值.
【答案】(1)64
(2)
(3)解:中,,

过点作交于,
在等边三角形中,,,


同理可得,,


(4)证明:设,,,
,,,
是等边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

是等边三角形,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是直角三角形,



(5)解:设,,,以为直径的圆的面积为、以为直径的圆的面积为、以为直径的圆的面积为,
是直角三角形,



,,,

,,


【知识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的应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旋转的性质;圆柱的体积
【解析】【解答】(1)解:中,,


,,

故答案为:64;
(2)解:中,,



故答案为:;
【分析】(1)利用勾股定理可证得,代入可求出S2的值;
(2)利用勾股定理可证得,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推出S1+S2=S3,即可求解;
(3)利用勾股定理可证得AB2=AC2+BC2,过点D作DG⊥BC于点G,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勾股定理,可表示出DG的长,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分别表示出S4,同理表示出S5,S6,由此可推出S4,S5,S6之间的关系;
(4)设AB=c,BC=a,AC=b,可表示出HN,FG,MF,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得∠HPN=60°,同时可证得△HNP是等边三角形,四边形MFGP是平行四边形,由此可表示出△PMN的面积及四边形PMFG的面积,利用勾股定理可得到c2=b2+a2,由此可证得结论;
(5)设AB=c,BC=a,AC=b,以AB为直径的圆的面积为S3,以BC为直径的圆的面积为S1,以AC为直径的圆的面积为S2,利用勾股定理可证得c2=b2+a2,两边同时乘以,可推出S1+S2=S3;再理由圆柱体的体积可证得V2+V1=V3,然后结合已知条件求出V2+V1=V3的值.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