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数学探究性试题复习17 轴对称
一、综合题
1.(2023·长春模拟)如图
(1)【感知】如图①,将沿过点D的直线折叠,使点A落在边上的点F处,得到折痕,连结.若,则四边形的周长为 .
(2)【探究】如图②,将四边形沿GE折叠,点A、D的对应点分别为、,点恰好落在边上.
求证:四边形为菱形.
(3)若,,,,则的面积为 .
【答案】(1)16
(2)证明:∵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
∵将四边形沿折叠,点A、D的对应点分别为、,点恰好落在边上,
∴,,
∴,
∴,
∴,
∴四边形为菱形.
(3)
【知识点】三角形的面积;勾股定理;菱形的判定;翻折变换(折叠问题)
【解析】【解答】【感知】(1)解:∵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
由折叠可知,,,
∴,
∴,
∴,
∴四边形的周长为;
故答案为:
【探究】(3)过点A作交于点H,则,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
∴,
,
由折叠可知,,,
设,则,
由勾股定理得,
∴,
解得,
即,
∴,
即的面积为.
故答案为:
【分析】(1)先求出,再利用四边形的周长公式求解即可;
(2)先证出,再证出四边形为菱形;
(3)过点A作交于点H,则,设,则,利用勾股定理可得,将数据代入可得,求出,可得,再求出,即可得到的面积为。
2.(2023·龙岗模拟)综合与探究
在矩形的边上取一点,将沿翻折,使点恰好落在边上的点处.
(1)如图①,若,求的度数;
(2)如图②,当,且时,求的长;
(3)如图③,延长,与的角平分线交于点,交于点,当时,请直接写出的值.
【答案】(1)解:∵四边形是矩形,
∴,
∵将沿翻折,使点恰好落在边上点处,
∴,,,
∵,
∴,
∴,
∵四边形是矩形,
∴,
∴,
∴,
∴的度数为;
(2)解:∵将沿翻折,使点恰好落在边上点处,
∴,,
又∵矩形中,,
∴,,
∴,
∴,
∴,
∴,
∵,,
∴,
∴,
∴,
∴的长为3;
(3)解:的值为.
【知识点】矩形的性质;翻折变换(折叠问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解析】【解答】解:(3)过点作于点,
∵,
∴,
∵,
∴,
∵,,
∴,
∴,
设,
∵平分,,,
∴,,
在和中,
,
∴
∴,
设,则,
在中,,
∴,
解得:,
∴,
∴,
∴的值为.
【分析】(1)先求出,再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得,最后求出即可;
(2)先证出,可得,再将数据代入求出,利用线段的和差求出,可得;
(3)过点作于点,设,则,,设,则,利用勾股定理求出,再结合,可得。
3.(2023九下·秦淮月考)在和中,,,,用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研究图形的变换.
(1)【翻折】如图1,将沿线段翻折,连接,下列对所得四边形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平分、,②、互相平分,③,④、、、四点共圆.
(2)【平移】
如图2,将沿线段向右平移,使点移到的中点,连接、、,请猜想四边形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3)【旋转】如图3,将绕点逆时针方向旋转,使,连接、,则旋转角为 °, cm.
【答案】(1)①③④
(2)解:∵沿线段向左平移,
∴,.
∵是直角三角形,是的中点,
∴.
∴
∵,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四边形是菱形.
(3)120;
【知识点】菱形的判定;翻折变换(折叠问题);旋转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判定;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
【解析】【解答】解:(1)由翻折可得:,
∴平分、,故①正确;
∴,
∵
∴垂直平分,故②错误;
如图,
,故③正确;
取的中点O,连接,
∵均为直角三角形,
∴,
∴、、、四点共圆,故④正确,
故答案为:①③④;
(3)∵,
∴,
又,
∴,
即旋转角的度数为;
由旋转得:,
又,
∴
过点C作于点P,如图,
∴
∵,
∴
∴由勾股定理得,,
∴
故答案为:,.
【分析】(1)由翻折可得∠CBA=∠FBA,∠CAB=∠FAB,然后根据角平分线的概念可判断①;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AC=AF,BC=BF,由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可判断②;S四边形ACBF=S△ABC+S△ABF,结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判断③;取AB的中点O,连接CO、FO,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的性质可得OA=OB=OC=OF,据此判断④;
(2)根据平移的性质可得AB∥CF,CF=BE,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的性质可得BE=BD=BF=ED,则CF=BD,然后根据菱形的判定定理进行解答;
(3)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ACE=∠DEC=30°,则∠ACD=∠ACE+∠DCE=120°,由旋转得AC=DC,则∠CDA=∠CAD=30°,过点C作CP⊥AD于点P,由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CP=CD=3,利用勾股定理求出DP的值,进而可得AD.
4.(2023九下·东台月考)如图
(1)【问题情境】如图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AD边上的一个动点,以CE为边在CE的右侧作正方形CEFG,连接DG、BE,则DG与BE的数量关系是 ;
(2)如图2,四边形ABCD是矩形,AB=2,BC=4,点E是AD边上的一个动点,以CE为边在CE的右侧作矩形CEFG,且CG:CE=1:2,连接DG、BE.判断线段DG与BE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3)【拓展提升】如图3,在(2)的条件下,连接BG,则2BG+BE的最小值为 .
【答案】(1)DG=BE
(2)解:,DG⊥BE.
理由如下:延长BE、GD相交于点H.
∵矩形ECGF、矩形ABCD,
∴∠ECG=∠BCD=90°,
∴∠DCG=∠BCE,
∵CD:CB=2:4=1:2,CG:CE=1:2,
∴CD:CB=CG:CE,
∵∠DCG=∠BCE,
∴△DCG∽△BCE,
∴,∠BEC=∠DGC,
∴
∵矩形ECGF
∴∠FEC=∠FGC=∠F=90°
∴∠HEF+∠BEC=180°-∠FEC=90°,∠FGH+∠DGC=90°,
∴∠H=∠F=90°
∴DG⊥BE
(3)
【知识点】矩形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轴对称的应用-最短距离问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AS
【解析】【解答】解:(1)DG=BE
理由:∵正方形ABCD,
∴CD=CB,∠BCD=90°
∵正方形ECGF,
∴CG=CE,∠ECG=90°
∴∠ECG=∠BCD=90°
∴∠DCG=∠BCE
在△DCG和△BCE中
∴△DCG≌△BCE(SAS)
∴DG=BE
(3)作EN⊥BC于N,GM⊥BC交BC的延长线于M.
易证△ECN∽△CGM,
∴,
∵EN=AB=2,
∴CM=1,
∴点G的运动轨迹是直线MG,
作点D关于直线GM的对称点G′,连接BG′交GM于G,此时BG+GD的值最小,最小值=BG′
由(2)知,
∴BE=2DG
∴2BG+BE=2BG+2DG=2(BG+DG)
∴2BG+BE的最小值就是2(BG+DG)的最小值.
∵BG′=,
∴2BG+BE的最小值为4
故答案为4.
【分析】【问题情境】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可得CD=CB,∠BCD=90°,CG=CE,∠ECG=90°,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DCG=∠BCE,利用SAS证明△DCG≌△BCE,然后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解答;
(1)延长BE、GD相交于点H,根据矩形的性质可得∠ECG=∠BCD=90°,由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DCG=∠BCE,根据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可得△DCG∽△BCE,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EC=∠DGC,由矩形的性质可得∠FEC=∠FGC=∠F=90°,推出∠H=∠F=90°,据此解答;
(2)作EN⊥BC于N,GM⊥BC交BC的延长线于M,易证△ECN∽△CGM,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CM的值,则点G的运动轨迹是直线MG,作点D关于直线GM的对称点G′,连接BG′交GM于G,此时BG+GD的值最小,最小值=BG′,由(2)知BE=2DG,则2BG+BE=2BG+2DG=2(BG+DG)=2BG′,然后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即可.
5.(2023·惠水模拟)如图,平行四边形中,,点是边上的一点,连接,以为对称轴作的轴对称图形.
(1)动手操作
当点正好落在边上时,在图①中画出的轴对称图形,并判断四边形的形状是 ▲ ;
(2)问题解决
如图②,当点是线段中点,且时,求的长;
(3)拓展探究
如图③,当点、、在同一直线上,且时,求的长.
【答案】(1)解:如图,即为所求,
;
菱形;
(2)解:如图,连接交于点,
与是以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
由轴对称的性质得,,,
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点是的中点,.
又点是的中点,
为的中位线,,
.
在中,.
在中,.
;
(3)解: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与是以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
∴,
,
,
,
又,,
.
,
,
.
,
∽,
,
即,
,
.
【知识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菱形的判定;翻折变换(折叠问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解析】【解答】解:(1)解:由折叠可得,,,,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
,
,
,
四边形是菱形;
故答案为:菱形;
【分析】(1)由折叠可得,,,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得AD∥BC,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得,即得,由等角对等边可得AB=BP,从而得,根据菱形的判定定理即证;
(2)连接交于点,由轴对称的性质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从而得EP为△BQC的中位线,可得 ,利用勾股定理分别求出BE、AE的长,利用AP=AE+EP即可求解;
(3)由质朴对称的性质可得AD=DP=10,再证明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出DQ的长, 根据PQ=PD-DQ即可求解.
6.(2023八下·晋安期中)在一个数学活动中,若身旁没有量角器或者三角尺,又需要作,,的角,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
【操作感知】
第一步:对折矩形纸片,使与重合,得到折痕,把纸片展开.
第二步;再一次折叠纸片,使点落在上,并使折痕经过点,得到折痕,同时得到线段(如图1).
(1)【猜想论证】
写出图1中一个的角: .
(2)若延长交于点,如图所示,试判断的形状,并证明.
(3)【迁移探究】
小华将矩形纸片换正方形纸片,继续探究,过程如下:
将正方形纸片按照操作感知的方式操作,并延长交于点,连接.当点在上时,,求正方形的边长.
【答案】(1)
(2)解:是等边三角形,
证明:如图所示,
由(1)可知,
∵,
∴,
∴是等边三角形,
(3)解:由(2)可得,
在中,,,
∴,,
∵折叠,
∴,
∴,
在中,
,
∴,
∴,
∴,
∵,
∴.
【知识点】平行线的性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HL;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翻折变换(折叠问题)
【解析】【解答】解:(1)设交与点,连接,
由折叠可知,,,,
∴,
∴,
∵,
∴,
又∵,
∴,
∴,
∵,
∴,
∴,
故答案为:.
【分析】(1)设BM交EF交于点H,连接AH,由折叠可知AE=BE,∠3=∠2,AH=BH,AH=HN,∠MNB=∠BAM=90°,则HB=HN,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5=∠6,由等角的余角相等可得∠1=∠2,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1=∠4,则∠2=∠3=∠4,结合平角的概念可得∠2的度数,据此解答;
(2)由(1)可知∠BMP=∠1=60°,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1=∠2=60°,然后根据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行解答;
(3)由(2)可得∠DMN=60°,易得MQ、DQ的值,根据折叠的性质可得AB=BN,则BN=BC,利用HL证明△BNQ≌△BCQ,得到NQ=CQ,则MQ=MA+CQ,然后根据AD+DC=AM+MD+DQ+CQ=MQ+MD+DQ进行计算.
7.(2023·凤翔模拟)
(1)问题提出
如图①,在中,,,,若P是边上一点,则的最小值为 .
(2)问题探究
如图②,在中,,斜边的长为,E是的中点,P是边上一点,试求的最小值.
(3)问题解决
某城区有一个五边形空地(,),城建部门计划利用该空地建造一个居民户外活动广场,其中的部分规划为观赏区,用于种植各类鲜花,部分规划为音乐区,供老年合唱团排练合唱或广场舞使用,四边形部分为市民健身广场,如图③所示.已知米,米,,.为了进一步提升服务休闲功能,满足市民游园和健身需求,现要在,上分别取点E,F,铺设一条由,,连接而成的步行景观道,已知铺设景观道的成本为100元/米,求铺设完这条步行景观道所需的最低成本.
【答案】(1)
(2)解:在中,,,,
,即,
,
∵E是的中点,
.
如图2,以,为边作正方形,连接,,
由正方形的轴对称性,得,
,
∴当D,P,E三点共线时,最小,最小值为的长.
由勾股定理,得,
的最小值为.
(3)解:如图3,分别延长,,相交于点N,连接,
在四边形中,,
,
是等边三角形,
(米),C是的中点,
,由勾股定理,得(米).
分别作点C关于,的对称点,,在,上任取点E,F,连接,,,,,,
设O是与的交点,由轴对称的性质,得,,
,即E,F,,在一条直线上时,有最小值,
在中,,,
(米),(米).
连接,,是的中垂线,,
为等边三角形,
,
∴四边形为菱形,
∴O是的中点,.
在中,,
,(米),
由勾股定理,得(米),
(米),
(元),
答:铺设完这条步行景观道所需的最低成本为15000元.
【知识点】垂线段最短及其应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轴对称的性质;轴对称的应用-最短距离问题
【解析】【解答】解:(1)在中,,,,
,
∵当,的值最小,
,
又,
,
.
【分析】(1)利用勾股定理可得AC的值,根据垂线段最短的性质可得:当BP⊥AC时,BP的值最小,然后利用等面积法进行计算;
(2) 根据勾股定理可得BC的值,由中点的概念可得BE=CE=2,以AB、BC为边作正方形ABCD,连接DE、DP,由正方形的轴对称性得PB=PD,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可得:当D,P,E三点共线时,PB+PE最小,最小值为DE的长,然后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
(3)分别延长AB、DC,相交于点N,连接AC,根据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可得∠ADC=60°,推出△AND是等边三角形,得到AN=AD=ND=2CD=100米,∠NAC=∠DAC=30°,根据勾股定理可得AC的值,分别作点C关于AB、AD的对称点C′、C′′,在AN、AD上任取点E,F,连接CC′,CC′′,CE,C′E,CF,C′′F,设O是AC与C′C′′的交点,由轴对称的性质,得C′E=CE,C′′F=CF,则CE+EF+CF≥C′C′′,即E,F,C′,C′′在一条直线上时,CE+EF+CF有最小值C′C′′,易得BC、CC′的值,连接AC′,AC′′,则△ACC′为等边三角形,进而推出四边形AC′CC′′为菱形,求出CO的值,利用勾股定理可得C′O,然后求出C′C′′,据此求解.
8.(2023·绿园模拟)综合与实践课上,老师让同学们以“正方形的折叠”为主题开展数学活动.
操作:
操作一:对折正方形纸片,使与重合,得到折痕,把纸片展平;
操作二:在上选一点P,沿折叠,使点A落在正方形内部点M处,把纸片展平,连接,延长交于点Q,连接.
(1)探究:
①如图①,当点M在上时, ▲ .
②改变点P在上的位置(点P不与点A、D重合),如图②,判断与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拓展:若正方形纸片的边长为8,当时,直接写出的长.
【答案】(1)解:①30;
②结论:.
理由:∵四边形是正方形,
,.
由折叠可得:,,
,.
又,
,
;
(2)解:的长为或.
【知识点】勾股定理;正方形的性质;翻折变换(折叠问题)
【解析】【解答】解:探究:(1)①∵对折正方形纸片,使与重合,得到折痕,
∴,.
∵在上选一点P,沿折叠,使点A落在正方形内部点M处,
∴.
在中,,
∴.
故答案为:30;
拓展:(2)分类讨论:①当点Q位于点F下方时,如图,
∵正方形纸片的边长为8,
∴,
∴,
∴,.
∵,
∴.
设,则,.
∴.
在中,,即,
解得:,
∴;
②当点Q位于点F上方时,如图,
同理可求出,.
设,则,.
∴.
在中,,即,
解得:,
∴.
综上可知的长为或.
【分析】(1)①先求出,再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计算求解即可;
②利用正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证明求解即可;
(2)分类讨论,结合图形,利用勾股定理计算求解即可。
9.(2023七下·徐州月考)将纸片△ABC沿DE折叠使点A落在点A'处.
【感知】如图①,点A落在四边形BCDE的边BE上,则∠A与∠1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 ;
【探究】如图②,若点A落在四边形BCDE的内部,则∠A与∠1+∠2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拓展】如图③,点A落在四边形BCDE的外部,若∠1=80°,∠2=24°,则∠A的大小为 ▲ .
【答案】解:【感知】∠1=2∠A;
【探究】如图②,.
理由如下:,,
,
,
,
,
由折叠可得:,
,
故答案为:;
【拓展】28°
【知识点】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翻折变换(折叠问题)
【解析】【解答】解:(1)如图①,.
理由如下:由折叠可得:;
,
,
故答案为:;
(3)如图③,
,,
由折叠可得:,
,
,
.
故答案为:28°.
【分析】(1).理由如下:由折叠的性质可得:;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可得∠1=∠A+∠EA'D,于是可得;
(2).理由如下: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折叠的性质可求解;
(3)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折叠的性质可求解可求解.
10.(2023·沁阳模拟)问题情境:
数学活动课上,同学们开展了以“矩形纸片折叠”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每个小组的矩形纸片规格相同),已知矩形纸片宽AB=8,长AD=8.
动手实践:
(1)如图1,腾飞小组将矩形纸片ABCD折叠,点A落在BC边上的点处,折痕为BE,连接,然后将纸片展平,得到四边形,则折痕BE的长为 .
(2)如图2,永攀小组将矩形纸片ABCD沿经过A、C两点的直线折叠,展开后得折痕AC.再将其沿经过点B的直线折叠,使点A落在OC上(O为两条折痕的交点),第二条折痕与AD交于点E.请写出OC与OA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如图3,探究小组将图1中的四边形剪下,在AE上取中点F,将△ABF沿BF折叠得到△MBF,点P、Q分别是边上的动点(均不与顶点重合),将沿PQ折叠使的对应点N恰好落在BM上,当的一个内角与相等时,请直接写出的长.
【答案】(1)
(2)解:在中,.
∵点A落在OC上,
∴.
∵,
∴.
∴中,.
中,.
∴;
深度探究:
(3)或
【知识点】矩形的性质;翻折变换(折叠问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等腰直角三角形
【解析】【解答】解:(1)∵四边形ABCD是矩形,
∴.
由翻折可得,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故答案为:.
(3)分类讨论①如图,当时,
∴此时.
∴.
由翻折可知,,
∴,
∴.
②如图,当时,过点M作,分别交、于点G、H.过点N作,过点P作,两平行线交于点J.
由翻折和矩形的性质可得四边形为正方形,且边长为8.
∵F为中点,
∴.
由翻折可得,.
∴.
∵,
∴.
又∵,
∴,,
∴,
∴,
∴.
设,则.
∵,即
∴.
∵,即,
∴.
联立①②.
解得: .
∴,.
∵在中,,
∴,
∴.
∵,,
∴.
又∵,
∴,
∴,
故可设,则.
∴.
∵,即,
∴,
整理得:.
∴,.
∵在中,,
∴.
∵,
∴,
解得,
∴.
综上可知的长为4或.
【分析】(1)根据矩形的性质可得∠ABA′=∠BAE=90°,由翻折可得∠ABE=∠A′BE=45°,推出△BA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得到BE=AB,据此计算;
(2)由勾股定理可得AC的值,由等面积法可得BO,然后在Rt△ABO、Rt△BOC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OA、OC的值,据此解答;
(3)当∠A′QP=∠A′BM时,PQ∥BM,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PQN=∠BNQ,由翻折可知∠PQN=∠A′QP,QN=QA′,进而推出BQ=QN=QA′=A′B,据此计算;当∠A′PQ=∠A′BM时,过点M作GH∥AB,分别交AE、A′B于点G、H.过点N作JI∥AB,过点P作PJ∥A′B,两平行线交于点J,由翻折和矩形的性质可得四边形ABA′E为正方形,且边长为8,根据中点的概念可得AF=EF=4,由翻折可得BM=AB=8,AF=FM=4,∠BMF=90°,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FMG=∠MBH,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MHB=∠FGM=90°,由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可得△MHB∽△FGM,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H=2GM,MH=2FG,设GM=x,FG=y,则BH=2x,MH=2y,根据AG=BH可得4+y=2x,根据AB=GH可得8=x+2y,联立求出x、y的值,得到GM、FG、BH、MH,然后根据三角函数的概念可得,由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可得△PJN∽△NIQ,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设JQ=3a,IN=3b,则JN=4a,PJ=4b,由勾股定理可得A′Q、NQ,由PJ=A′I可得b与a的关系,进而表示出A′Q、IN,根据三角函数的概念可得BI,由BI+IQ+A′Q=8可求出a的值,进而可得A′Q.
11.(2023九下·义乌月考)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一条直线,对于任意一个函数,作该函数自变量大于的部分关于直线的轴对称图形,与原函数中自变量大于或等于的部分共同构成一个新的函数图象,则这个新函数叫做原函数关于直线的“镜面函数”.例如:图① 是函数的图象,则它关于直线的“镜面函数”的图象如图② 所示,且它的“镜面函数”的解析式为,也可以写成.
(1)在图③ 中画出函数关于直线的“镜面函数”的图象.
(2)函数关于直线的“镜面函数”与直线有三个公共点,求的值.
(3)已知,,,,函数关于直线的“镜面函数”图象与矩形的边恰好有4个交点,求n的取值范围.
【答案】(1)解:如图,即为函数的“镜面函数”的图像
(2)解:如图,
对于,当时,
函数与轴的交点坐标为
当直线经过点时,;
此时关于直线的“镜面函数”与直线有三个公共点,
当直线与原抛物线只有一个交点时,则有:,
整理得,,
此时,,
解得,
综上,的值为4或;
(3)解:函数的“镜面函数”解析式为,
当时,,
∴,
解得,;
当的顶点在上时,
解得或(舍),
此时,函数关于直线的“镜面函数”图象与矩形的边有5个交点,不合题意,
∴
当时,
∴
解得,;
综上,的取值范围为或.
【知识点】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及应用;作图﹣轴对称;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综合应用
【解析】【分析】(1)保留y=-2x+1在x=1左边的图象,然后画出其与直线x=1对称的图象即可;
(2)根据“镜面函数”的概念画出函数的图象,令二次函数解析式中的x=0,求出y的值,可得图象与y轴的交点坐标,将(-1,5)代入直线解析式中求出m的值,此时两函数图象有三个公共点;当直线与原抛物线只有一个交点时,结合判别式为0可得m的值,据此解答;
(3)函数y=x2-2nx+2(n>0)的“镜面函数”解析式为y=x2+2nx+2(n>0),当x=-1时,y<0,据此可得n的范围;当y=x2-2nx+2(n>0)的顶点在CD上时,代入求解可得n的值,此时函数y=x2-2nx+2(n>0)关于直线x=0的“镜面函数”图象与矩形ABCD的边有5个交点,不合题意,据此可得n的范围;根据x=3对应的函数值小于-2可得n的范围,据此解答.
12.(2022·西城模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线段AB与直线,给出如下定义:若线段AB关于直线l的对称线段为(,分别为点A,B的对应点),则称线段为线段AB的“关联线段”.
已知点,.
(1)线段为线段AB的“关联线段”,点的坐标为,则的长为 ,b的值为 ;
(2)线段为线段AB的“关联线段”,直线经过点,若点,都在直线上,连接,求的度数;
(3)点,,线段为线段AB的“关联线段”,且当b取某个值时,一定存在k使得线段与线段PQ有公共点,直接写出b的取值范围.
【答案】(1)2;-1
(2)解:如图,作C关于l的对称点C′,连接O C′,OA,OC′,
由题意,得直线l解析式为:y=kx,
设C关于l的对称点为C′,
∴OC′=OC=2,
∵AB关于l对称点A′B′在l1上,
又l1经过点C,
∴点C′在直线AB上,
∵A(1,1),B(1,-1),
∴直线AB即是直线x=1,
∴C′横坐标为1,
∴C′纵坐标为,
∴C′(1,),
∴tan∠C′OK==,
∴∠C′OK=60°,
∵A(1,1),
∴OA=AK,
∴△AOK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OK=45°,
∴∠C′OA=∠C′OK -∠AOK =60°-45°=15°,
∵A、B、C′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是A′、B′、C,
∴∠COA′=∠C′OA=15°;
当A′B′在y轴的右侧时,同理可求∠COA′=∠COD+∠A′OD=105°,
(3)解:或
【知识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轴对称的性质;坐标与图形变化﹣对称;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一次函数的性质
【解析】【解答】(1)解:∵A(1,1),B(1,-1),
∴AB=2,
∵AB、A′B′关于直线l对称,
∴A′B′=AB=2,
由题意,得k=1,
∴y=x+b,
∵A、A′关于直线l对称,
∴直线l经过AA′的中点,
∵A(1,1),A′(2,0),
∴AA′的中点为(,),即(,),
把(,)代入y=x+b,得=+b,
解得:b=-1,
故答案为:2,-1;
(3)设直线y=kx+b与y轴交于点E,连接EB,EA.
当b>0时,⊙E(r=EB)与PQ相切时,.
当b<0时,⊙E(r=EA)经过点P时,
∵线段与线段PQ有公共点,
∴或.
【分析】(1)由于AB、A′B′关于直线l对称,可得A′B′=AB=2,由题意可得y=x+b,根据对称性可知直线l经过AA′的中点,利用中点坐标公式求出AA′的中点为(,),将其代入y=x+b中即可求出b值;
(2)作C关于l的对称点C′,连接O C′,OA,OC′,设C关于l的对称点为C′,可得OC′=OC=2,易知
点C′在直线AB上,由于直线AB即是直线x=1, 可得C′横坐标为1, 由勾股定理求出C′纵坐标为,即得C′(1,), 根据∠C′OK的正切值可得∠C′OK=60°,易求△AOK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从而求出∠C′OA=∠C′OK -∠AOK =15°,根据对称性可得∠COA′=∠C′OA=15°;当A′B′在y轴的右侧时,同理可求∠COA′=∠COD+∠A′OD=105°;
(3)设直线y=kx+b与y轴交于点E,连接EB,EA.分两种情况:当b>0时,求出⊙E(r=EB)与PQ相切时b值;当b<0时,⊙E(r=EA)经过点P时的b值,继而得解.
13.(2023九上·余姚期末)如图
(1)[基础巩固]如图①,在Rt△ABC中,∠ACB=90°,CD⊥AB于点D,求证:AC2 =AD·AB.
(2)[尝试应用] 如图②,在矩形ABCD中,AD=2,点F在AB上,FB=2AF,DF⊥AC于点E,求AE的长.
(3)[拓展提高] 如图③,在矩形ABCD中,点E在边BC上,NDCE与NDFE关于直线DE对称,点C的对称点F在边AB上,G为AD中点,连结GC交DF于点M,GC∥FE,若AD=2,求GM的长.
【答案】(1)解:∵∠ACB=90°,
∴∠ACD+∠BCD=90°.
∵CD⊥AB, ∴∠DCB+∠B=90°,
∴∠B=∠ACD,
∵∠A=∠A,
∴△CAD∽△BAC,
∴,
∴AC2= AD AB;
(2)解:∵FB=2AF,
∴AB=AF+BF=3AF.
∵四边形ABCD是矩形,
∴AB∥CD,AB=CD,∠ADC=90°,
∴△AFE∽△CDE,
∴
∴CE=3AE,
∴AC=4AE.
∵DF⊥AC,
由(1)可得,
DA2=AE·AC,
∴22=AE·4AE,
∴AE=1;
(3)解:在矩形ABCD中, ∠BCD=∠CDA=∠A=90°,
∴∠ADF+∠CDM=90°.
∵△DCE与△DFE关于直线DE对称,
∴△DFE≌△DCE,
∴∠DFE=∠DCE=90°,DC=DF,
∵GC∥FE,
∴DM⊥GC,
∴∠CDM+∠DCM=90°,
∴∠ADF=∠DCM,
∴△CDM≌△DFA,
∴CM=DA=2.
∵G是AD的中点,
∴DG=GA=1.
由(1)可得,DG2=GM·GC.
设 GM=x,则 CG=GM+CM=x+2,
∴12=x(x+2),
解得 (舍去)
∴GM的长为 .
【知识点】矩形的性质;轴对称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AS
【解析】【分析】(1)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得∠B=∠ACD,结合∠A=∠A,根据有两组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得△CAD∽△BAC,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即可得出结论;
(2)根据矩形的性质得AB∥CD,AB=CD,∠ADC=90°,根据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它两边的延长线,所截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得△AFE∽△CDE,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得CE=3AE,结合(1)的结论可求出AE的长.
(3)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得∠DFE=∠DCE=90°,DC=DF,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推出DM⊥GC,由同角的余角相等得∠ADF=∠DCM,用AAS判断出△CDM≌△DFA,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得CM=DA=2,
结合(1)的结论建立方程,求解即可.
14.(2022·淮安)在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对菱形的折叠问题进行了探究.如图(1),在菱形中,为锐角,为中点,连接,将菱形沿折叠,得到四边形,点的对应点为点,点的对应点为点.
(1)【观察发现】与的位置关系是 ;
(2)【思考表达】连接,判断与是否相等,并说明理由;
(3)如图(2),延长交于点,连接,请探究的度数,并说明理由;
(4)【综合运用】如图(3),当时,连接,延长交于点,连接,请写出、、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答案】(1)
(2)解:,
理由:如图,连接,,
∵为中点,
∴,
∴点B、、C在以为直径,E为圆心的圆上,
∴,
∴,
由翻折变换的性质可知,
∴,
∴;
(3)解:结论:;
理由:如图,连接,,,延长至点H,
由翻折的性质可知,
设,,
∵四边形是菱形,
∴,,
∴,
∴,
∴,
∵,点B、、C在以为直径,E为圆心的圆上,
∴,
∵,
∴,
∴,
∴,
∵,
∴,
∴,
∵,
∴,
∵,
∴,
∴;
(4)解:结论:,
理由:如图,延长交的延长线于点,过点作交的延长线于点,
设,,
∵,
∴,
∴,
∴,,
在中,则有,
∴,
∴,,
∵,
∴,
∴,
∴
∴,
∵,
∴,
∴,
∵,
∴,
∴.
【知识点】菱形的性质;圆周角定理;翻折变换(折叠问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解析】【解答】(1)解:∵在菱形中,,
∴由翻折的性质可知,,
故答案为:;
【分析】(1)利用翻折变换的性质及菱形的性质判断即可;
(2)结论:∠DEC=∠B'CE,连接B'C、BB',根据折叠性质得BE=EC=EB',故点B、B'、C在以BC为直径,E为圆心的圆上,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得∠BB'C=90°, 由翻折变换性质知BB'⊥DE, 从而即可推出DE∥CB′,进而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
(3)结论:∠DEC=90°,连接B'C、DB、DB'延长DE至点H,由翻折性质得∠BDE=∠B'DE,设∠BDE=∠B'DE=x,∠A=∠A'=y,根据菱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圆周角定理得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及角的和差可得 ,从而可得∠CGA'=2∠GB'C,从而推出证明GC=GB′,根据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推出EG⊥CB′,即可解决问题;
(4)结论: ,延长DG交EB′的延长线于点T,过点D作DR⊥GA′交GA′的延长线于点R; 设GC=GB'=x,CD=A'D=A'B'=2a, 根据旋转、翻折性质及邻补角可得∠DA'R=60°,则 , ,在Rt△DGR中,根据勾股定理建立方程,求解用含a的式子表示出x,进而判断出△B'TG∽△A'DG,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建立方程,求解可表示出TB',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表示出DE,可得结论.
1 / 12023年中考数学探究性试题复习17 轴对称
一、综合题
1.(2023·长春模拟)如图
(1)【感知】如图①,将沿过点D的直线折叠,使点A落在边上的点F处,得到折痕,连结.若,则四边形的周长为 .
(2)【探究】如图②,将四边形沿GE折叠,点A、D的对应点分别为、,点恰好落在边上.
求证:四边形为菱形.
(3)若,,,,则的面积为 .
2.(2023·龙岗模拟)综合与探究
在矩形的边上取一点,将沿翻折,使点恰好落在边上的点处.
(1)如图①,若,求的度数;
(2)如图②,当,且时,求的长;
(3)如图③,延长,与的角平分线交于点,交于点,当时,请直接写出的值.
3.(2023九下·秦淮月考)在和中,,,,用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研究图形的变换.
(1)【翻折】如图1,将沿线段翻折,连接,下列对所得四边形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平分、,②、互相平分,③,④、、、四点共圆.
(2)【平移】
如图2,将沿线段向右平移,使点移到的中点,连接、、,请猜想四边形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3)【旋转】如图3,将绕点逆时针方向旋转,使,连接、,则旋转角为 °, cm.
4.(2023九下·东台月考)如图
(1)【问题情境】如图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AD边上的一个动点,以CE为边在CE的右侧作正方形CEFG,连接DG、BE,则DG与BE的数量关系是 ;
(2)如图2,四边形ABCD是矩形,AB=2,BC=4,点E是AD边上的一个动点,以CE为边在CE的右侧作矩形CEFG,且CG:CE=1:2,连接DG、BE.判断线段DG与BE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3)【拓展提升】如图3,在(2)的条件下,连接BG,则2BG+BE的最小值为 .
5.(2023·惠水模拟)如图,平行四边形中,,点是边上的一点,连接,以为对称轴作的轴对称图形.
(1)动手操作
当点正好落在边上时,在图①中画出的轴对称图形,并判断四边形的形状是 ▲ ;
(2)问题解决
如图②,当点是线段中点,且时,求的长;
(3)拓展探究
如图③,当点、、在同一直线上,且时,求的长.
6.(2023八下·晋安期中)在一个数学活动中,若身旁没有量角器或者三角尺,又需要作,,的角,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
【操作感知】
第一步:对折矩形纸片,使与重合,得到折痕,把纸片展开.
第二步;再一次折叠纸片,使点落在上,并使折痕经过点,得到折痕,同时得到线段(如图1).
(1)【猜想论证】
写出图1中一个的角: .
(2)若延长交于点,如图所示,试判断的形状,并证明.
(3)【迁移探究】
小华将矩形纸片换正方形纸片,继续探究,过程如下:
将正方形纸片按照操作感知的方式操作,并延长交于点,连接.当点在上时,,求正方形的边长.
7.(2023·凤翔模拟)
(1)问题提出
如图①,在中,,,,若P是边上一点,则的最小值为 .
(2)问题探究
如图②,在中,,斜边的长为,E是的中点,P是边上一点,试求的最小值.
(3)问题解决
某城区有一个五边形空地(,),城建部门计划利用该空地建造一个居民户外活动广场,其中的部分规划为观赏区,用于种植各类鲜花,部分规划为音乐区,供老年合唱团排练合唱或广场舞使用,四边形部分为市民健身广场,如图③所示.已知米,米,,.为了进一步提升服务休闲功能,满足市民游园和健身需求,现要在,上分别取点E,F,铺设一条由,,连接而成的步行景观道,已知铺设景观道的成本为100元/米,求铺设完这条步行景观道所需的最低成本.
8.(2023·绿园模拟)综合与实践课上,老师让同学们以“正方形的折叠”为主题开展数学活动.
操作:
操作一:对折正方形纸片,使与重合,得到折痕,把纸片展平;
操作二:在上选一点P,沿折叠,使点A落在正方形内部点M处,把纸片展平,连接,延长交于点Q,连接.
(1)探究:
①如图①,当点M在上时, ▲ .
②改变点P在上的位置(点P不与点A、D重合),如图②,判断与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拓展:若正方形纸片的边长为8,当时,直接写出的长.
9.(2023七下·徐州月考)将纸片△ABC沿DE折叠使点A落在点A'处.
【感知】如图①,点A落在四边形BCDE的边BE上,则∠A与∠1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 ;
【探究】如图②,若点A落在四边形BCDE的内部,则∠A与∠1+∠2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拓展】如图③,点A落在四边形BCDE的外部,若∠1=80°,∠2=24°,则∠A的大小为 ▲ .
10.(2023·沁阳模拟)问题情境:
数学活动课上,同学们开展了以“矩形纸片折叠”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每个小组的矩形纸片规格相同),已知矩形纸片宽AB=8,长AD=8.
动手实践:
(1)如图1,腾飞小组将矩形纸片ABCD折叠,点A落在BC边上的点处,折痕为BE,连接,然后将纸片展平,得到四边形,则折痕BE的长为 .
(2)如图2,永攀小组将矩形纸片ABCD沿经过A、C两点的直线折叠,展开后得折痕AC.再将其沿经过点B的直线折叠,使点A落在OC上(O为两条折痕的交点),第二条折痕与AD交于点E.请写出OC与OA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如图3,探究小组将图1中的四边形剪下,在AE上取中点F,将△ABF沿BF折叠得到△MBF,点P、Q分别是边上的动点(均不与顶点重合),将沿PQ折叠使的对应点N恰好落在BM上,当的一个内角与相等时,请直接写出的长.
11.(2023九下·义乌月考)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一条直线,对于任意一个函数,作该函数自变量大于的部分关于直线的轴对称图形,与原函数中自变量大于或等于的部分共同构成一个新的函数图象,则这个新函数叫做原函数关于直线的“镜面函数”.例如:图① 是函数的图象,则它关于直线的“镜面函数”的图象如图② 所示,且它的“镜面函数”的解析式为,也可以写成.
(1)在图③ 中画出函数关于直线的“镜面函数”的图象.
(2)函数关于直线的“镜面函数”与直线有三个公共点,求的值.
(3)已知,,,,函数关于直线的“镜面函数”图象与矩形的边恰好有4个交点,求n的取值范围.
12.(2022·西城模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线段AB与直线,给出如下定义:若线段AB关于直线l的对称线段为(,分别为点A,B的对应点),则称线段为线段AB的“关联线段”.
已知点,.
(1)线段为线段AB的“关联线段”,点的坐标为,则的长为 ,b的值为 ;
(2)线段为线段AB的“关联线段”,直线经过点,若点,都在直线上,连接,求的度数;
(3)点,,线段为线段AB的“关联线段”,且当b取某个值时,一定存在k使得线段与线段PQ有公共点,直接写出b的取值范围.
13.(2023九上·余姚期末)如图
(1)[基础巩固]如图①,在Rt△ABC中,∠ACB=90°,CD⊥AB于点D,求证:AC2 =AD·AB.
(2)[尝试应用] 如图②,在矩形ABCD中,AD=2,点F在AB上,FB=2AF,DF⊥AC于点E,求AE的长.
(3)[拓展提高] 如图③,在矩形ABCD中,点E在边BC上,NDCE与NDFE关于直线DE对称,点C的对称点F在边AB上,G为AD中点,连结GC交DF于点M,GC∥FE,若AD=2,求GM的长.
14.(2022·淮安)在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对菱形的折叠问题进行了探究.如图(1),在菱形中,为锐角,为中点,连接,将菱形沿折叠,得到四边形,点的对应点为点,点的对应点为点.
(1)【观察发现】与的位置关系是 ;
(2)【思考表达】连接,判断与是否相等,并说明理由;
(3)如图(2),延长交于点,连接,请探究的度数,并说明理由;
(4)【综合运用】如图(3),当时,连接,延长交于点,连接,请写出、、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16
(2)证明:∵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
∵将四边形沿折叠,点A、D的对应点分别为、,点恰好落在边上,
∴,,
∴,
∴,
∴,
∴四边形为菱形.
(3)
【知识点】三角形的面积;勾股定理;菱形的判定;翻折变换(折叠问题)
【解析】【解答】【感知】(1)解:∵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
由折叠可知,,,
∴,
∴,
∴,
∴四边形的周长为;
故答案为:
【探究】(3)过点A作交于点H,则,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
∴,
,
由折叠可知,,,
设,则,
由勾股定理得,
∴,
解得,
即,
∴,
即的面积为.
故答案为:
【分析】(1)先求出,再利用四边形的周长公式求解即可;
(2)先证出,再证出四边形为菱形;
(3)过点A作交于点H,则,设,则,利用勾股定理可得,将数据代入可得,求出,可得,再求出,即可得到的面积为。
2.【答案】(1)解:∵四边形是矩形,
∴,
∵将沿翻折,使点恰好落在边上点处,
∴,,,
∵,
∴,
∴,
∵四边形是矩形,
∴,
∴,
∴,
∴的度数为;
(2)解:∵将沿翻折,使点恰好落在边上点处,
∴,,
又∵矩形中,,
∴,,
∴,
∴,
∴,
∴,
∵,,
∴,
∴,
∴,
∴的长为3;
(3)解:的值为.
【知识点】矩形的性质;翻折变换(折叠问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解析】【解答】解:(3)过点作于点,
∵,
∴,
∵,
∴,
∵,,
∴,
∴,
设,
∵平分,,,
∴,,
在和中,
,
∴
∴,
设,则,
在中,,
∴,
解得:,
∴,
∴,
∴的值为.
【分析】(1)先求出,再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得,最后求出即可;
(2)先证出,可得,再将数据代入求出,利用线段的和差求出,可得;
(3)过点作于点,设,则,,设,则,利用勾股定理求出,再结合,可得。
3.【答案】(1)①③④
(2)解:∵沿线段向左平移,
∴,.
∵是直角三角形,是的中点,
∴.
∴
∵,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四边形是菱形.
(3)120;
【知识点】菱形的判定;翻折变换(折叠问题);旋转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判定;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
【解析】【解答】解:(1)由翻折可得:,
∴平分、,故①正确;
∴,
∵
∴垂直平分,故②错误;
如图,
,故③正确;
取的中点O,连接,
∵均为直角三角形,
∴,
∴、、、四点共圆,故④正确,
故答案为:①③④;
(3)∵,
∴,
又,
∴,
即旋转角的度数为;
由旋转得:,
又,
∴
过点C作于点P,如图,
∴
∵,
∴
∴由勾股定理得,,
∴
故答案为:,.
【分析】(1)由翻折可得∠CBA=∠FBA,∠CAB=∠FAB,然后根据角平分线的概念可判断①;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AC=AF,BC=BF,由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可判断②;S四边形ACBF=S△ABC+S△ABF,结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判断③;取AB的中点O,连接CO、FO,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的性质可得OA=OB=OC=OF,据此判断④;
(2)根据平移的性质可得AB∥CF,CF=BE,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的性质可得BE=BD=BF=ED,则CF=BD,然后根据菱形的判定定理进行解答;
(3)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ACE=∠DEC=30°,则∠ACD=∠ACE+∠DCE=120°,由旋转得AC=DC,则∠CDA=∠CAD=30°,过点C作CP⊥AD于点P,由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CP=CD=3,利用勾股定理求出DP的值,进而可得AD.
4.【答案】(1)DG=BE
(2)解:,DG⊥BE.
理由如下:延长BE、GD相交于点H.
∵矩形ECGF、矩形ABCD,
∴∠ECG=∠BCD=90°,
∴∠DCG=∠BCE,
∵CD:CB=2:4=1:2,CG:CE=1:2,
∴CD:CB=CG:CE,
∵∠DCG=∠BCE,
∴△DCG∽△BCE,
∴,∠BEC=∠DGC,
∴
∵矩形ECGF
∴∠FEC=∠FGC=∠F=90°
∴∠HEF+∠BEC=180°-∠FEC=90°,∠FGH+∠DGC=90°,
∴∠H=∠F=90°
∴DG⊥BE
(3)
【知识点】矩形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轴对称的应用-最短距离问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AS
【解析】【解答】解:(1)DG=BE
理由:∵正方形ABCD,
∴CD=CB,∠BCD=90°
∵正方形ECGF,
∴CG=CE,∠ECG=90°
∴∠ECG=∠BCD=90°
∴∠DCG=∠BCE
在△DCG和△BCE中
∴△DCG≌△BCE(SAS)
∴DG=BE
(3)作EN⊥BC于N,GM⊥BC交BC的延长线于M.
易证△ECN∽△CGM,
∴,
∵EN=AB=2,
∴CM=1,
∴点G的运动轨迹是直线MG,
作点D关于直线GM的对称点G′,连接BG′交GM于G,此时BG+GD的值最小,最小值=BG′
由(2)知,
∴BE=2DG
∴2BG+BE=2BG+2DG=2(BG+DG)
∴2BG+BE的最小值就是2(BG+DG)的最小值.
∵BG′=,
∴2BG+BE的最小值为4
故答案为4.
【分析】【问题情境】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可得CD=CB,∠BCD=90°,CG=CE,∠ECG=90°,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DCG=∠BCE,利用SAS证明△DCG≌△BCE,然后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解答;
(1)延长BE、GD相交于点H,根据矩形的性质可得∠ECG=∠BCD=90°,由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DCG=∠BCE,根据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可得△DCG∽△BCE,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EC=∠DGC,由矩形的性质可得∠FEC=∠FGC=∠F=90°,推出∠H=∠F=90°,据此解答;
(2)作EN⊥BC于N,GM⊥BC交BC的延长线于M,易证△ECN∽△CGM,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CM的值,则点G的运动轨迹是直线MG,作点D关于直线GM的对称点G′,连接BG′交GM于G,此时BG+GD的值最小,最小值=BG′,由(2)知BE=2DG,则2BG+BE=2BG+2DG=2(BG+DG)=2BG′,然后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即可.
5.【答案】(1)解:如图,即为所求,
;
菱形;
(2)解:如图,连接交于点,
与是以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
由轴对称的性质得,,,
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点是的中点,.
又点是的中点,
为的中位线,,
.
在中,.
在中,.
;
(3)解: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与是以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
∴,
,
,
,
又,,
.
,
,
.
,
∽,
,
即,
,
.
【知识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菱形的判定;翻折变换(折叠问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解析】【解答】解:(1)解:由折叠可得,,,,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
,
,
,
四边形是菱形;
故答案为:菱形;
【分析】(1)由折叠可得,,,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得AD∥BC,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得,即得,由等角对等边可得AB=BP,从而得,根据菱形的判定定理即证;
(2)连接交于点,由轴对称的性质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从而得EP为△BQC的中位线,可得 ,利用勾股定理分别求出BE、AE的长,利用AP=AE+EP即可求解;
(3)由质朴对称的性质可得AD=DP=10,再证明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出DQ的长, 根据PQ=PD-DQ即可求解.
6.【答案】(1)
(2)解:是等边三角形,
证明:如图所示,
由(1)可知,
∵,
∴,
∴是等边三角形,
(3)解:由(2)可得,
在中,,,
∴,,
∵折叠,
∴,
∴,
在中,
,
∴,
∴,
∴,
∵,
∴.
【知识点】平行线的性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HL;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翻折变换(折叠问题)
【解析】【解答】解:(1)设交与点,连接,
由折叠可知,,,,
∴,
∴,
∵,
∴,
又∵,
∴,
∴,
∵,
∴,
∴,
故答案为:.
【分析】(1)设BM交EF交于点H,连接AH,由折叠可知AE=BE,∠3=∠2,AH=BH,AH=HN,∠MNB=∠BAM=90°,则HB=HN,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5=∠6,由等角的余角相等可得∠1=∠2,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1=∠4,则∠2=∠3=∠4,结合平角的概念可得∠2的度数,据此解答;
(2)由(1)可知∠BMP=∠1=60°,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1=∠2=60°,然后根据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行解答;
(3)由(2)可得∠DMN=60°,易得MQ、DQ的值,根据折叠的性质可得AB=BN,则BN=BC,利用HL证明△BNQ≌△BCQ,得到NQ=CQ,则MQ=MA+CQ,然后根据AD+DC=AM+MD+DQ+CQ=MQ+MD+DQ进行计算.
7.【答案】(1)
(2)解:在中,,,,
,即,
,
∵E是的中点,
.
如图2,以,为边作正方形,连接,,
由正方形的轴对称性,得,
,
∴当D,P,E三点共线时,最小,最小值为的长.
由勾股定理,得,
的最小值为.
(3)解:如图3,分别延长,,相交于点N,连接,
在四边形中,,
,
是等边三角形,
(米),C是的中点,
,由勾股定理,得(米).
分别作点C关于,的对称点,,在,上任取点E,F,连接,,,,,,
设O是与的交点,由轴对称的性质,得,,
,即E,F,,在一条直线上时,有最小值,
在中,,,
(米),(米).
连接,,是的中垂线,,
为等边三角形,
,
∴四边形为菱形,
∴O是的中点,.
在中,,
,(米),
由勾股定理,得(米),
(米),
(元),
答:铺设完这条步行景观道所需的最低成本为15000元.
【知识点】垂线段最短及其应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轴对称的性质;轴对称的应用-最短距离问题
【解析】【解答】解:(1)在中,,,,
,
∵当,的值最小,
,
又,
,
.
【分析】(1)利用勾股定理可得AC的值,根据垂线段最短的性质可得:当BP⊥AC时,BP的值最小,然后利用等面积法进行计算;
(2) 根据勾股定理可得BC的值,由中点的概念可得BE=CE=2,以AB、BC为边作正方形ABCD,连接DE、DP,由正方形的轴对称性得PB=PD,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可得:当D,P,E三点共线时,PB+PE最小,最小值为DE的长,然后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
(3)分别延长AB、DC,相交于点N,连接AC,根据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可得∠ADC=60°,推出△AND是等边三角形,得到AN=AD=ND=2CD=100米,∠NAC=∠DAC=30°,根据勾股定理可得AC的值,分别作点C关于AB、AD的对称点C′、C′′,在AN、AD上任取点E,F,连接CC′,CC′′,CE,C′E,CF,C′′F,设O是AC与C′C′′的交点,由轴对称的性质,得C′E=CE,C′′F=CF,则CE+EF+CF≥C′C′′,即E,F,C′,C′′在一条直线上时,CE+EF+CF有最小值C′C′′,易得BC、CC′的值,连接AC′,AC′′,则△ACC′为等边三角形,进而推出四边形AC′CC′′为菱形,求出CO的值,利用勾股定理可得C′O,然后求出C′C′′,据此求解.
8.【答案】(1)解:①30;
②结论:.
理由:∵四边形是正方形,
,.
由折叠可得:,,
,.
又,
,
;
(2)解:的长为或.
【知识点】勾股定理;正方形的性质;翻折变换(折叠问题)
【解析】【解答】解:探究:(1)①∵对折正方形纸片,使与重合,得到折痕,
∴,.
∵在上选一点P,沿折叠,使点A落在正方形内部点M处,
∴.
在中,,
∴.
故答案为:30;
拓展:(2)分类讨论:①当点Q位于点F下方时,如图,
∵正方形纸片的边长为8,
∴,
∴,
∴,.
∵,
∴.
设,则,.
∴.
在中,,即,
解得:,
∴;
②当点Q位于点F上方时,如图,
同理可求出,.
设,则,.
∴.
在中,,即,
解得:,
∴.
综上可知的长为或.
【分析】(1)①先求出,再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计算求解即可;
②利用正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证明求解即可;
(2)分类讨论,结合图形,利用勾股定理计算求解即可。
9.【答案】解:【感知】∠1=2∠A;
【探究】如图②,.
理由如下:,,
,
,
,
,
由折叠可得:,
,
故答案为:;
【拓展】28°
【知识点】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翻折变换(折叠问题)
【解析】【解答】解:(1)如图①,.
理由如下:由折叠可得:;
,
,
故答案为:;
(3)如图③,
,,
由折叠可得:,
,
,
.
故答案为:28°.
【分析】(1).理由如下:由折叠的性质可得:;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可得∠1=∠A+∠EA'D,于是可得;
(2).理由如下: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折叠的性质可求解;
(3)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折叠的性质可求解可求解.
10.【答案】(1)
(2)解:在中,.
∵点A落在OC上,
∴.
∵,
∴.
∴中,.
中,.
∴;
深度探究:
(3)或
【知识点】矩形的性质;翻折变换(折叠问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等腰直角三角形
【解析】【解答】解:(1)∵四边形ABCD是矩形,
∴.
由翻折可得,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故答案为:.
(3)分类讨论①如图,当时,
∴此时.
∴.
由翻折可知,,
∴,
∴.
②如图,当时,过点M作,分别交、于点G、H.过点N作,过点P作,两平行线交于点J.
由翻折和矩形的性质可得四边形为正方形,且边长为8.
∵F为中点,
∴.
由翻折可得,.
∴.
∵,
∴.
又∵,
∴,,
∴,
∴,
∴.
设,则.
∵,即
∴.
∵,即,
∴.
联立①②.
解得: .
∴,.
∵在中,,
∴,
∴.
∵,,
∴.
又∵,
∴,
∴,
故可设,则.
∴.
∵,即,
∴,
整理得:.
∴,.
∵在中,,
∴.
∵,
∴,
解得,
∴.
综上可知的长为4或.
【分析】(1)根据矩形的性质可得∠ABA′=∠BAE=90°,由翻折可得∠ABE=∠A′BE=45°,推出△BA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得到BE=AB,据此计算;
(2)由勾股定理可得AC的值,由等面积法可得BO,然后在Rt△ABO、Rt△BOC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OA、OC的值,据此解答;
(3)当∠A′QP=∠A′BM时,PQ∥BM,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PQN=∠BNQ,由翻折可知∠PQN=∠A′QP,QN=QA′,进而推出BQ=QN=QA′=A′B,据此计算;当∠A′PQ=∠A′BM时,过点M作GH∥AB,分别交AE、A′B于点G、H.过点N作JI∥AB,过点P作PJ∥A′B,两平行线交于点J,由翻折和矩形的性质可得四边形ABA′E为正方形,且边长为8,根据中点的概念可得AF=EF=4,由翻折可得BM=AB=8,AF=FM=4,∠BMF=90°,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FMG=∠MBH,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MHB=∠FGM=90°,由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可得△MHB∽△FGM,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H=2GM,MH=2FG,设GM=x,FG=y,则BH=2x,MH=2y,根据AG=BH可得4+y=2x,根据AB=GH可得8=x+2y,联立求出x、y的值,得到GM、FG、BH、MH,然后根据三角函数的概念可得,由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可得△PJN∽△NIQ,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设JQ=3a,IN=3b,则JN=4a,PJ=4b,由勾股定理可得A′Q、NQ,由PJ=A′I可得b与a的关系,进而表示出A′Q、IN,根据三角函数的概念可得BI,由BI+IQ+A′Q=8可求出a的值,进而可得A′Q.
11.【答案】(1)解:如图,即为函数的“镜面函数”的图像
(2)解:如图,
对于,当时,
函数与轴的交点坐标为
当直线经过点时,;
此时关于直线的“镜面函数”与直线有三个公共点,
当直线与原抛物线只有一个交点时,则有:,
整理得,,
此时,,
解得,
综上,的值为4或;
(3)解:函数的“镜面函数”解析式为,
当时,,
∴,
解得,;
当的顶点在上时,
解得或(舍),
此时,函数关于直线的“镜面函数”图象与矩形的边有5个交点,不合题意,
∴
当时,
∴
解得,;
综上,的取值范围为或.
【知识点】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及应用;作图﹣轴对称;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综合应用
【解析】【分析】(1)保留y=-2x+1在x=1左边的图象,然后画出其与直线x=1对称的图象即可;
(2)根据“镜面函数”的概念画出函数的图象,令二次函数解析式中的x=0,求出y的值,可得图象与y轴的交点坐标,将(-1,5)代入直线解析式中求出m的值,此时两函数图象有三个公共点;当直线与原抛物线只有一个交点时,结合判别式为0可得m的值,据此解答;
(3)函数y=x2-2nx+2(n>0)的“镜面函数”解析式为y=x2+2nx+2(n>0),当x=-1时,y<0,据此可得n的范围;当y=x2-2nx+2(n>0)的顶点在CD上时,代入求解可得n的值,此时函数y=x2-2nx+2(n>0)关于直线x=0的“镜面函数”图象与矩形ABCD的边有5个交点,不合题意,据此可得n的范围;根据x=3对应的函数值小于-2可得n的范围,据此解答.
12.【答案】(1)2;-1
(2)解:如图,作C关于l的对称点C′,连接O C′,OA,OC′,
由题意,得直线l解析式为:y=kx,
设C关于l的对称点为C′,
∴OC′=OC=2,
∵AB关于l对称点A′B′在l1上,
又l1经过点C,
∴点C′在直线AB上,
∵A(1,1),B(1,-1),
∴直线AB即是直线x=1,
∴C′横坐标为1,
∴C′纵坐标为,
∴C′(1,),
∴tan∠C′OK==,
∴∠C′OK=60°,
∵A(1,1),
∴OA=AK,
∴△AOK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OK=45°,
∴∠C′OA=∠C′OK -∠AOK =60°-45°=15°,
∵A、B、C′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是A′、B′、C,
∴∠COA′=∠C′OA=15°;
当A′B′在y轴的右侧时,同理可求∠COA′=∠COD+∠A′OD=105°,
(3)解:或
【知识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轴对称的性质;坐标与图形变化﹣对称;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一次函数的性质
【解析】【解答】(1)解:∵A(1,1),B(1,-1),
∴AB=2,
∵AB、A′B′关于直线l对称,
∴A′B′=AB=2,
由题意,得k=1,
∴y=x+b,
∵A、A′关于直线l对称,
∴直线l经过AA′的中点,
∵A(1,1),A′(2,0),
∴AA′的中点为(,),即(,),
把(,)代入y=x+b,得=+b,
解得:b=-1,
故答案为:2,-1;
(3)设直线y=kx+b与y轴交于点E,连接EB,EA.
当b>0时,⊙E(r=EB)与PQ相切时,.
当b<0时,⊙E(r=EA)经过点P时,
∵线段与线段PQ有公共点,
∴或.
【分析】(1)由于AB、A′B′关于直线l对称,可得A′B′=AB=2,由题意可得y=x+b,根据对称性可知直线l经过AA′的中点,利用中点坐标公式求出AA′的中点为(,),将其代入y=x+b中即可求出b值;
(2)作C关于l的对称点C′,连接O C′,OA,OC′,设C关于l的对称点为C′,可得OC′=OC=2,易知
点C′在直线AB上,由于直线AB即是直线x=1, 可得C′横坐标为1, 由勾股定理求出C′纵坐标为,即得C′(1,), 根据∠C′OK的正切值可得∠C′OK=60°,易求△AOK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从而求出∠C′OA=∠C′OK -∠AOK =15°,根据对称性可得∠COA′=∠C′OA=15°;当A′B′在y轴的右侧时,同理可求∠COA′=∠COD+∠A′OD=105°;
(3)设直线y=kx+b与y轴交于点E,连接EB,EA.分两种情况:当b>0时,求出⊙E(r=EB)与PQ相切时b值;当b<0时,⊙E(r=EA)经过点P时的b值,继而得解.
13.【答案】(1)解:∵∠ACB=90°,
∴∠ACD+∠BCD=90°.
∵CD⊥AB, ∴∠DCB+∠B=90°,
∴∠B=∠ACD,
∵∠A=∠A,
∴△CAD∽△BAC,
∴,
∴AC2= AD AB;
(2)解:∵FB=2AF,
∴AB=AF+BF=3AF.
∵四边形ABCD是矩形,
∴AB∥CD,AB=CD,∠ADC=90°,
∴△AFE∽△CDE,
∴
∴CE=3AE,
∴AC=4AE.
∵DF⊥AC,
由(1)可得,
DA2=AE·AC,
∴22=AE·4AE,
∴AE=1;
(3)解:在矩形ABCD中, ∠BCD=∠CDA=∠A=90°,
∴∠ADF+∠CDM=90°.
∵△DCE与△DFE关于直线DE对称,
∴△DFE≌△DCE,
∴∠DFE=∠DCE=90°,DC=DF,
∵GC∥FE,
∴DM⊥GC,
∴∠CDM+∠DCM=90°,
∴∠ADF=∠DCM,
∴△CDM≌△DFA,
∴CM=DA=2.
∵G是AD的中点,
∴DG=GA=1.
由(1)可得,DG2=GM·GC.
设 GM=x,则 CG=GM+CM=x+2,
∴12=x(x+2),
解得 (舍去)
∴GM的长为 .
【知识点】矩形的性质;轴对称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AS
【解析】【分析】(1)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得∠B=∠ACD,结合∠A=∠A,根据有两组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得△CAD∽△BAC,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即可得出结论;
(2)根据矩形的性质得AB∥CD,AB=CD,∠ADC=90°,根据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它两边的延长线,所截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得△AFE∽△CDE,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得CE=3AE,结合(1)的结论可求出AE的长.
(3)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得∠DFE=∠DCE=90°,DC=DF,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推出DM⊥GC,由同角的余角相等得∠ADF=∠DCM,用AAS判断出△CDM≌△DFA,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得CM=DA=2,
结合(1)的结论建立方程,求解即可.
14.【答案】(1)
(2)解:,
理由:如图,连接,,
∵为中点,
∴,
∴点B、、C在以为直径,E为圆心的圆上,
∴,
∴,
由翻折变换的性质可知,
∴,
∴;
(3)解:结论:;
理由:如图,连接,,,延长至点H,
由翻折的性质可知,
设,,
∵四边形是菱形,
∴,,
∴,
∴,
∴,
∵,点B、、C在以为直径,E为圆心的圆上,
∴,
∵,
∴,
∴,
∴,
∵,
∴,
∴,
∵,
∴,
∵,
∴,
∴;
(4)解:结论:,
理由:如图,延长交的延长线于点,过点作交的延长线于点,
设,,
∵,
∴,
∴,
∴,,
在中,则有,
∴,
∴,,
∵,
∴,
∴,
∴
∴,
∵,
∴,
∴,
∵,
∴,
∴.
【知识点】菱形的性质;圆周角定理;翻折变换(折叠问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解析】【解答】(1)解:∵在菱形中,,
∴由翻折的性质可知,,
故答案为:;
【分析】(1)利用翻折变换的性质及菱形的性质判断即可;
(2)结论:∠DEC=∠B'CE,连接B'C、BB',根据折叠性质得BE=EC=EB',故点B、B'、C在以BC为直径,E为圆心的圆上,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得∠BB'C=90°, 由翻折变换性质知BB'⊥DE, 从而即可推出DE∥CB′,进而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
(3)结论:∠DEC=90°,连接B'C、DB、DB'延长DE至点H,由翻折性质得∠BDE=∠B'DE,设∠BDE=∠B'DE=x,∠A=∠A'=y,根据菱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圆周角定理得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及角的和差可得 ,从而可得∠CGA'=2∠GB'C,从而推出证明GC=GB′,根据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推出EG⊥CB′,即可解决问题;
(4)结论: ,延长DG交EB′的延长线于点T,过点D作DR⊥GA′交GA′的延长线于点R; 设GC=GB'=x,CD=A'D=A'B'=2a, 根据旋转、翻折性质及邻补角可得∠DA'R=60°,则 , ,在Rt△DGR中,根据勾股定理建立方程,求解用含a的式子表示出x,进而判断出△B'TG∽△A'DG,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建立方程,求解可表示出TB',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表示出DE,可得结论.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