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玉碎瓦全”VS“卑贱地活着”导写及范文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玉碎瓦全”VS“卑贱地活着”导写及范文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4 19:3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玉碎瓦全”VS“卑贱地活着”导写及范文展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塞林格在《麦田的守望者》中说:“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而在中国历史中,无数仁人志士却宁折不弯,大声喊出“大丈夫宁可玉碎,不为瓦全”。
以上材料给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这是一篇关系型材料作文题。塞林格否定一个人应为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宁折不弯,在他的认识里,“宁折不弯”和“忍辱负重”是矛盾对立的。在中国的历史中,当然也有很多人选择忍辱负重,如韩信、司马迁、勾践,但同时也有更多的志士仁人选择“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实际上,“宁折不弯”和“忍辱负重”看似对立矛盾,实质上又相辅相成,都是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
一档50-60分:将两组概念进行组合并提炼、延展出新的概念,有深层次的思考和体验,不能只解释为什么要“宁折不弯”和“忍辱负重”。参考立意:无论是作为当代有志青年还是肩负历史使命的团队集体,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信仰宁折不弯,而面对暂时无解的困境,有时也要学会负重前行;无论如何选择,都不只是为了实现狭隘的个人小目标,而是为了人类的福祉,为了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二档43-49分:将两组概念进行组合,或者从中作出选择并展开论证。能够组合的较好,论证合理,论据妥当,逻辑性比较强,在45到49分之间;次之在40-45之间。参考立意: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信仰宁折不弯,而面对暂时无解的困境,有时也要学会负重前行;或者从“宁折不弯”和“忍辱负重”的比较中做出选择。
三档37到42分:只在“宁折不弯”和“忍辱负重”中选择其中一组概念进行论证,论据和论点的匹配度比较好,论证能力较强的在36分以上,次之36分以下。
四档20到29分:文章比较偏题,偷换概念。
五档0到19分:结构不完整,套作,不知所云。如果是抄的现代文,不超过15分。

【高分作文】
可“忍辱求全”亦可慷慨赴死
塞林格认为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但我并不认为这就是区分一个人是否成熟的标志在我看来,一个成熟的人,他既可以有着“忍辱求全”的坚韧,同样也可以拥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勇气。
“慷慨赴死”并非鲁莽是勇气,亦是坚守,项羽率领将领突破包围之后,并没有乘船离开而是选择了乌江自刎,他难道不知他日亦可东山再起吗?而他选择这样一种方式却向世人更好地证明了他的勇气;屈原在山河破碎之时,选择自投汨罗江,难道这样一代文豪是一个不成熟之人吗?但他此举,何尝不是世人皆醉而我醒,举世皆浊而我独清”的无奈,何尝不是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对自身清白的一份坚守,所以说“慷慨越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勇气绝不仅是鲁莽,我们可以从中自见无数文人,名将的一份坚持“慷慨赴死”的勇气令人振奋,“忍辱求全”的坚韧同样令人动容,历史的车辙滚滚向前,世间有些东西是颠簸不破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的坚韧为他送来了胜利,是一时的偷生并非耻辱,反而是为实现目标的坚持,历史上的无数事件都曾告诉我们,很多时候,一时的退让,可以让我们韬光养晦,抓住一线希望,从向绝处取胜。
所以说,在我看来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固然可敬,但愿意为了某种事而英勇赴死也绝不可耻。这些不都是一个人的“外在行为”,而我认为区别一个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在于他是否有坚定的理想,
回溯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名垂青史之人大多都有着一份理想,并愿意为之付出一切,司马为写成史记中受宫刑,被小人耻笑,他却说虽万被辱,岂有悔,正是对心中理想的坚守,使得他不惧世俗目光。
反观当下,无数青年人,身处大好年华,却将“外貌”,“哗众取宠”的行为当作了成熟的标志,却深不知自与“成熟之路”早已南辕北辙,一个真正成熟的人,或许没有光鲜亮丽的外表,甚至可能在人群中毫不起眼,但他却有着高远的理想,坚定的目标,有着“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而不屈的坚韧,亦有着愿为之付出一切的勇气。
潮涌催人进,风正好扬帆。愿吾辈寻得心中理想,或坚韧,或勇气,真正成为成熟之人!

舍身取义莫若为志而活
塞林格在《麦田中的守望者》中写道:“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上卑贱地活着。”回望历史的星空,我看到无数仁人志士舍身取义,杀身成仁;也看到许多人苟且而活,只为成就自身志向。依余刍荛之见,舍身取义诚然可贵,而为志而活价值更高。
诚然,先哲充满智慧的教诲还回响在耳边:“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而历史中无数志士仁人亦将此奉为圭臬,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勇无畏,看淡生死,到为挽救中国,唤醒国民的“戊戌六君子;从提笔写下“秋风秋雨愁杀人”然后英勇就义的秋瑾,到抗日烈士方志敏,他们将“义”视为至理,为得到仁义可以放弃生命。他们身上闪耀的是熠熠生辉的民族气节与爱国热情,值得大力弘场。但我们也不应否认有些为完成使命与志向而“苟且偷生”者。甚至有时盲目地“舍身取义”还不如明智他“为志而生”更有意义与价值。
“为志而活”有时更能体现生命价值,作出更大奉献。司马迁曾在《报任安书》中如此自白,“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虽死万被勠,其有悔哉?”他认为与其白白死去不如先完成自己著书之志、先实现先父之遗愿。这样比白白地舍身取义更有价值。而孔子亦曾如此评价改侍公子小白的管仲,“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他认为管仲没有选择死亡而是再辅佐小白,一匡天下,造福百姓,此为“舍身取义”之上的“大义”。舍身取义固然可贵,其展现的“大丈夫宁为玉碎”的峥峥铁骨亦值得赞扬,但我们也应反思;担心自身名誉受损而选择以死明志,这是否也是一种逃避心理?如果是这样,那么选择尚且偷生但不断用行动重新获得仁义,甚至取得“大义”无疑是更明智且更有价值的选择。
“为志而活”有时更能体规生命尊严体现人的重要。须知儒学作为古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其本身便是为统治者服务的,而“仁义之理”除了教化国民,培养社会伦理风尚外,更是被历代统治者加入符合其统治要求的思想、成为束缚国民思想、奴化国民的工具。孔于早已告诫我们提防人们用“仁”来杀人、而近代反对封建礼教之风,更是揭开其虚伪本质,刺破其“吃人”的内核。从这方面来看,提倡“为志而生”更能保个人的尊严,体现人“生而为人”的意义与价值。
在当今社会,我们虽不会像古人一样动辄“以死明志”,但我们还是应内心有“仁义”之理”与自己的志向,并学会具体条件具体分析,运用理性判断何时应取义,何时应为志而活。
“仁义之辩”穿越千古却始终没有解决,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不同的答案,每个人亦有不同的见解,但我相信;舍身取义诚可贵,为志而活价更高!
求生彰理智,赴死明信仰
生与死是人类永恒的议题。塞林格将生定义为成熟的标志,而无数仁人志士却守死不苟全,可见生与死绝非而无对立,依我之见,当是各有各的意义:求生彰理智,赴死明信仰。
正如罗曼罗兰所言,“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遭受无端的苦难后仍爱这种生活。”活下去不仅是成熟理智之举,更是通向未来的唯一选择。鲁迅也曾批判起文为“无意义的赴死”,若是人人皆以死为誓,以死明志,中国的火种何在?薪火相传的希望又何来?司马迁选择苟活,看似卑贱,实则伟大又明智:惨遭宫刑,尊严使他想放弃这种“肠一日而九回的生活,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愿望又将他拉回来,驱使他忍辱负重,发愤著成史家绝唱。许多人遭爱的困苦远轻于此,却不能承受这生命之轻,选择潦草结束一生更有甚者一味相信来世,这都是对生命不负责任的表现。因此,唯有依理智选择背负痛苦而生者方能有转机,让伤口处长出翅膀。
但是,情况一变人的姿态便不尽然相同,有的人卖国求荣,摇着“求生的尾巴蝇营苟狗;有的人贪生怕死只敢躲在他人的影子里装懦夫。这样的“生”虽是保全了性命,却也是无意义的:只保留下躯体的“生不仅祸国殃民,还亵渎了死者,令人不齿。究其根本,因为此类行尸走肉灵魂已死,乃无成事之可冀也。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慷慨赴死是对信仰的诠释,亦是对无意义生存的藐视,屈平一跃,激起控诉的浪花;普希金决斗时的呐喊,迸发出痛苦的力量,从而在黑暗的沙俄时代回荡着斗争的后继之音;林觉民临行前的一纸《与妻书》,道出抛头颅撒热血的决绝体现中国脊梁的铮铮铁骨……也许他们的生命短若流星飞逝,但,流星划过的璀璨便是他们在人类文明史中书写的狂草,他们虽死犹存,永垂不朽。这种舍生忘死,重义轻生的行为无疑是对信仰的最好注解,也正因有了他们,生者的生活更加美好。
身处河清海晏的当下,我们已无需为国捐躯,亦无朝不虑夕的性命之忧,但这不意味着吾辈青年不需要思考生与死的关系,学习雷锋,礼赞先辈,缅怀烈士,铭记伟人,这是我们对逝者的尊敬;珍惜当下,珍爱和平这是我们对血洗的历史的敬畏追怀。发扬蹈厉,锤炼本领,接过火炬,于新征程振翅,这是我们对生命的珍重,于实干中出新知,于磨砺中见胆识。这是我们对生者的效仿承诺。不轻易死亦不畏死,不轻贱生亦拓生之广度,我们生如夏花绚烂。
生死之间,人生真谛尽显;理智信仰,英雄先辈永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