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8张PPT)
命题主题四 地貌演变规律
01
构建主干知识 拓展综合思维
透析高频考点 提升关键能力
02
√
命题点一 内力作用与地貌
(2022·浙江6月选考)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1)~(2)题。
(1)图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
(2)图中甲处( )
A.岩层受挤压形成向斜构造
B.受断层影响下陷形成谷地
C.因岩浆活动地表出露喷出岩
D.因外力作用地下埋藏变质岩
(1)思维1:化石是存留在______岩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
思维2:①为沉积物,不是岩石,因此不可能形成化石;②是砂岩,属于______岩的一种,可能找到化石;③为大理岩,是石灰岩在高温高压下受变质作用形成的______岩,不会含有化石;④是花岗岩,由地下岩浆侵入岩石缝隙冷却凝固形成,不会含有化石。
(2)思维1:甲处岩层向下凹陷,是岩石受到挤压变形形成的______构造。
思维2:甲处南部有断层,甲位于断层______区域形成的阶地。
思维3:甲处地下岩石分别为砾岩、砂岩、石灰岩,都是由______作用形成。变质岩是地球______作用形成的。
沉积
沉积
变质
向斜
上升
沉积
内力
1.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 构造地貌
类型 判断方法
背斜 岩层上拱,中老翼新 背斜山、背斜谷
向斜 岩层下弯,中新翼老 向斜山、向斜谷
断层 岩层断裂并且错位 断块山、陡崖、谷地、裂谷、低地、盆地等
2.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分析地质构造特征
(1)若岩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2)若岩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岩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岩层颠倒是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3)若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上升,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该地区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若侵蚀面上部为风化壳,说明地壳上升后一直遭受外力侵蚀。
(4)若岩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岩层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表明岩浆活动晚于岩层形成时代。
(5)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2022·福州高三一模)火山锋是指板块交界处火山活动频繁的线状前沿地带。马提尼克岛地处加勒比海向风群岛北端,火山锋的移动、停滞在该地塑造出三道壮观的火山带(如下图,箭头为板块运动方向)。据此完成1~2题。
√
1.造成马提尼克岛火山锋分布的主导板块及运动形式是( )
A.加勒比板块间歇性俯冲 B.加勒比板块间歇性张裂
C.大西洋板块间歇性俯冲 D.大西洋板块间歇性张裂
解析:从图中火山锋的移动方向来看,是由大西洋板块向加勒比板块运动,从形成的三道火山锋的位置来看,应属间歇性运动, A、B错误。
张裂应是两个板块相互分离,从图中来看是大西洋板块撞击加勒比板块,应属俯冲撞击,C正确, D错误。
√
2.火山锋的存在,导致马提尼克岛( )
A.面积缩小 B.平均高度减小
C.长宽比增大 D.海岸曲折度增大
解析:受板块挤压碰撞影响,大西洋板块俯冲至加勒比板块下方,该岛屿不断被抬升,其面积会扩大,A、B错误。
受板块俯冲挤压影响,马提尼克岛会沿火山锋方向变长,但其宽度受板块挤压影响会变窄,故岛屿的长宽比会增大, C正确。
海岸线的曲折程度受外力作用影响较大,受板块挤压作用影响较小,D错误。
√
(2022·嘉兴二模)读我国某地地质地形图,完成3~4题。
3.图中甲处的地质构造是( )
A.地垒
B.地堑
C.背斜
D.向斜
解析:由图可知,甲处等高线向高处凸,地形应该为山谷,地层从山谷向两侧为D→C→B等,则山谷中间老、两侧新,可推知该地为背斜地质构造,C正确。
4.图中( )
A.若有河流,先向南后向东南流
B.断裂早于挤压
C.乙处流水沉积作用明显
D.可能存在化石
解析:图中若有河流,应该形成于山谷中,由东北向西南流,A错误。
由图可知,地层先出现弯曲,然后在弯曲的地层上发生了断裂,因此挤压早于断裂,B错误。
乙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应该为山脊,山脊处不可能发育河流,故流水沉积作用不明显,C错误。
该地地层新老关系明显,具有清晰的层理构造,属于沉积岩的特征,因此可能存在化石,故选D。
√
√
命题点二 外力作用与地貌
(2022·高考全国卷甲)下图示意北美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某区域1890年以来海岸线的变化。读图,完成(1)~(2)题。
(1)在图示区域海岸线变化最快的时段,该区域可能经历了( )
A.强烈的地震
B.剧烈的海啸
C.频发的飓风
D.汹涌的洪水
√
(2)判断甲水域是湖泊而非海湾的依据是( )
①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
②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
③甲水域有河流汇入
④甲水域呈半圆形形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思维1:北美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海岸线由1890年到2010年逐渐向陆地退缩,说明受海水侵蚀作用强烈,其中___________年间,海岸线退缩范围最广,变化最快,海水侵蚀作用最强。
思维2:地震发生通常会引起地表形态的起伏变化,既可能会引起海岸线退缩,也可能会造成海岸线向海洋推进,而且地震持续时间短,不会每年都发生。
思维3: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等引起的破坏性海浪,会产生海水侵蚀,时间较短,不会每年都发生。
1950—1970
思维4:从经纬度可知,该地位于____________低纬度地区,靠近热带海域,每年会发生多次飓风,飓风会形成风暴潮,对海岸线产生强烈的侵蚀和破坏作用,因其频率较___,会使海岸线退缩范围广,变化快。
思维5:汹涌的洪水会从上游带来大量泥沙沉积到海岸,使海岸线向______推进。
北大西洋
高
海洋
(2)思维1:百年来海岸线不断退缩,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______,说明其与外海并未直接连通,而是受海岸与海岸沙堤隔离,使其几乎没有受到海浪的侵蚀。
思维2: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而甲水域岸线______,进一步说明甲水域长期受海岸和海岸沙堤的隔离,与外海分隔开来,是陆地上的一个湖泊。
稳定
弯曲
1.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与分析
(1)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堆积作用。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侵蚀、搬运、堆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
①石灰岩分布地区:因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
②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
③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④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2.外力作用与地貌
(1)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
区域 特点 外力作用
干旱、半干旱地区 植被稀疏,地表干燥 风力作用
湿润、半湿润地区 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 流水作用
高山地区 气温低、冰川发育 冰川作用
沿海地区 海水运动 海浪作用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地貌
①流水作用
区域 特点 典型地貌
河流上游地区 地形陡峭、落差大,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为主 峡谷、瀑布等流水侵蚀地貌
河流中下游地区 地形平坦、流速减慢,以堆积作用为主 河漫滩、三角洲等流水堆积地貌
②风力作用
地区 特点 典型地貌
风源地附近 风力强,以侵蚀作用为主 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风蚀地貌
风力搬运途中 风力减弱,以堆积作用为主 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风力堆积地貌
(3)不同尺度区域内的外力作用
①大尺度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
区域 主要外力作用及地貌
干旱、半干旱地区 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湿润、半湿润地区 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高山地区 多冰川作用,常见角峰、冰斗、槽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沿海地区 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②小尺度区域地貌形态的外力作用
地貌形态 外力作用
高山上的破碎岩石 风化作用
河谷中的碎石 流水的搬运、沉积作用
坡面的沟壑纵横 流水的侵蚀作用
峰林和溶洞 流水的溶蚀作用
沙丘 风力的搬运、沉积作用
海边的嶙峋海岸 主要为海浪的侵蚀作用
(2022·三明一模)外力搬运的不同方式挟带的颗粒物质粒径有所不同,雅鲁藏布江河谷冬季多大风,堆积了广泛的风沙沉积物。下图示意雅鲁藏布江某河段一河谷沙丘不同粒径的沉积物被搬运累积频率(%)统计曲线,其中蠕移—跃移的临界粒径为0.5 mm,跃移—悬移的临界粒径为0.088 mm。据此完成1~2题。
√
1.该河段河谷沙丘沉积物的搬运方式是( )
A.蠕移和悬移 B.跃移和悬移
C.蠕移和跃移 D.以悬移为主
解析:读图可知,粒径小于0.088 mm的沉积物占比仅约为2%,大于0.5 mm的沉积物占比约为25%,而粒径在0.088~0.5 mm之间的沉积物占比约为73%,这就说明该河段河谷沙丘沉积物的搬运方式主要是蠕移和跃移,C正确。
√
2.沙丘沉积物被搬运的累积频率说明该河段河谷沙丘沉积物( )
A.没有分选性 B.来源于河滩
C.搬运距离远 D.夏季堆积多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沙丘是位于雅鲁藏布江某河段的一个河谷沙丘,因此该河谷沙丘的沉积物应该来源于冬季该地的河滩,其形成是冬季河水水位低,河滩裸露,被河谷地区冬季盛行的大风搬运至岸上沉积形成,B正确。
√
(2022·石家庄模拟)倒置河床是一种地形高出周边地表的河流状正地貌,世界各大主要沙漠地区均有该地貌发育,其典型形成机制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3~4题。
3.沙漠地区倒置河床发育于( )
A.河流上游地区
B.松软物质之上
C.沙漠腹地区域
D.坚硬物质之上
解析:倒置河床地貌所在地区地形高出周边地表,区域周边地表整体被侵蚀导致地势降低,表明沙漠地区倒置河床发育于松软物质之上(下部物质松软,河床表层物质坚硬),物质松软更易被外力侵蚀,河床周边所在区域侵蚀速度更快,导致河床所在地区地势更高,B正确,D错误。
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河流中下游地区,A错误。
沙漠腹地气候干旱,很少有河流发育,C错误。
√
4.沙漠地区倒置河床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主要是因为 ( )
A.倒置河床形成后期风力侵蚀减轻
B.倒置河床流水侵蚀弱
C.倒置河床表层物质抗侵蚀能力强
D.倒置河床沉积物深厚
解析:倒置河床表层砾石等物质抗侵蚀能力强,对河床下部地层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所以周边地区被侵蚀,而河床部分侵蚀速度较慢,地势相对较高,C正确。
即便倒置河床形成后期风力侵蚀减轻或者沉积物深厚,但如果表层物质抗侵蚀能力弱,在长时间的侵蚀背景下,依然无法保存,A、D错误。
该地主要靠风力侵蚀,而不是流水侵蚀,B错误。
命题点三 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20·高考全国卷Ⅱ)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下图所示区域有1 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据此完成(1)~(2)题。
√
(1)与图示区域中地名“河”“梁”“柳”相关的自然要素依次是( )
A.水文、地貌、植被 B.地貌、水文、植被
C.植被、地貌、水文 D.水文、植被、地貌
(2)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地区( )
A.风俗习惯改变 B.土地利用结构稳定
C.人口迁徙频繁 D.自然环境变化较大
√
(1)思维1:地名中以“河”命名,往往是靠近某河流,与其相关的自然要素是______。
思维2:黄土高原中的特殊地貌是塬、梁、峁,故地名中的“梁”多与自然要素中的______相关。
思维3:地名中的“柳”是指柳树,相关的自然要素是______。
(2)思维1: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说明甲、乙两地某时期的______较多。
思维2:图中显示乙地河流很少,甲地河流较多,由此可推知乙地一些河流消失,表明乙地自然环境变化较___。
水文
地貌
植被
河流
大
地形对主要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
环境要素 主要影响
气候 ①迎风坡降水多,多地形雨,背风坡降水少;②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也发生变化,形成高山高原气候;③对冬季风的阻挡,使部分区域冬季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气温高,如四川盆地、云贵高原;④对热力环流的影响,如山谷风的形成;⑤影响气候类型的分布
河流 ①河流流向,从高处流向低处;②河流的落差及流速;③河网密度及河流长度,一般平坦地区河网密度大,山地地区河流短小
环境要素 主要影响
土壤 一般冲积平原、冲积扇、河口三角洲、部分冲积盆地、山间谷地等地区,土壤肥沃、水分条件好
农业 平原、盆地及山间谷地等平坦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便于机械化操作,而山区适宜发展牧业或林业,便于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工业 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区应布局在开阔的地形中,因为封闭的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会加重污染
环境要素 主要影响
交通 ①海港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受海岸线形态、沿岸水深等条件的影响;②影响交通运输线的走向,对铁路影响最为明显;③影响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平坦地形一般交通网密度大
城市 地形平坦、地势稍高、面积大的区域是建城的理想地区,有利于建筑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可减少投资
(2022·漳州模拟)土族传统村落大多分布于青海河湟地区的川水、浅山、脑山地区,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此地群山起伏,河流广布,地形复杂多样。下图示意土族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推测土族传统村落具有的建筑特点是( )
A.高墙合院
B.尖顶木屋
C.白墙黑瓦
D.宽门大窗
解析:土族传统村落所在区域(青海河湟地区)气候寒冷,高墙合院可防风避寒,A正确。
√
√
2.影响河湟地区河谷两岸土族传统村落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条件 B.土地面积
C.土壤肥力 D.生态环境
解析:由图可知,河流北岸(阳岸)村落数量多,且较高海拔处也有分布,而南岸(阴岸)村落数量少,且仅分布在低海拔处,说明气候(热量)条件是影响河湟地区河谷两岸土族传统村落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A正确。
√
3.图中四处聚落规模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丙处位于河流北岸(阳岸)低海拔地区,气候相对温暖、临近水源、地形平坦、土壤较为肥沃,适合居住和耕作,因此聚落规模最大,C正确;
甲、乙海拔高,坡度大,土地规模较小,离水源地远,A、B错误;
丁位于河流南岸,阴坡,光照条件较差,湿气重,居住条件差,聚落规模小,D错误。
(2022·白山一模)哈尼梯田主体位于中国西南部的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拔1 500~
2 000 m区域是哈尼梯田区民族聚居区。下图示意哈尼梯田区多民族共生的立体格局。据此完成4~5题。
√
4.推测傣族聚居区的主要自然环境特征是( )
A.地形起伏较大 B.梯田面积广阔
C.洪涝灾害频发 D.气候炎热,降水相对较少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傣族聚居区为海拔800 m以下的河谷区,地形起伏相对较小,降水较少;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故傣族聚居区气候炎热,D正确。
√
5.哈尼梯田区民族聚居区集中在海拔1 500~2 000 m区域的主要原因是( )
A.有河流流经,水运便利 B.气候适宜,耕作便利
C.资源丰富,承载力高 D.植被茂密,建材丰富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海拔1 500~2 000 m区域降水较多,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条件较好,适宜耕作,B正确;
地势起伏较大,不适宜发展水运,A错误;
没有体现自然资源的相关信息,C错误;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2 000 m以上区域植被更茂密,D错误。
冲淤平衡
冲淤平衡原理及其应用
冲淤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河段上游来沙量等于本河段水流挟沙力,下泄的沙量与进入河段的沙量基本保持相等的现象。河床的冲淤是上游来沙量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力不平衡引起的。
(1)冲淤平衡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①当上游来沙量大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淤积,河床升高;当上游来沙量小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冲刷,河床降低。
②同一河段,河流的侵蚀和堆积往往“你强我弱”,交替进行;流量大时(汛期),以侵蚀为主;流量小时(枯水期),以堆积为主。
③河口区域,河流和潮汐(海浪)共同影响,两者之间的强弱“此消彼长”:流水沉积+海浪侵蚀;流水侵蚀+海浪堆积。同时会引起海岸线的进退变化。
(2)影响冲淤平衡的因素
(2022·莆田一模)河流泥沙的淤积量与冲刷量之间的差值一般称为冲淤量(为正值,代表淤积大于冲刷;为负值,代表冲刷大于淤积)。下图示意长江口不同水深、不同时间段冲淤量的变化。据此完成1~2题。
√
1.2002—2010年,长江口冲淤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三峡等库坝拦蓄泥沙 B.入海径流量大幅减少
C.枯水期输沙能力减弱 D.流域内植被覆盖减少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2002—2010年,冲淤量减小以致数值小于0,说明淤积量小于冲刷量,流域内植被覆盖减少会加剧区域的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上升,进而使得淤积量增大,D错误;
入海径流量大幅减少,输沙能力减弱,均会加剧河流泥沙的淤积,B、C错误;
三峡等库坝拦蓄泥沙,会减少库区下游的河流含沙量,从而减少了淤积,A正确。
√
2.未来,5 m的水深线可能会( )
A.向北岸方向移动 B.向南岸方向移动
C.向海洋方向移动 D.向陆地方向移动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0 m到5 m水深范围,在2010—2015年时间段内的冲淤量接近于0,与前期相比冲淤量呈减小趋势,从而可以推测在未来一定时间段内,淤积减弱,冲刷增强,即侵蚀加剧,导致5 m水深线向陆地移动,D正确,C错误;
根据图文信息无法判断是向南岸还是向北岸移动,A、B错误。
黄河下游孟津至高村河段为典型的游荡段,长约284 km,游荡段平面上在较长范围内呈宽窄相间的藕节状,具有水流“宽浅散乱”、主流摆动频繁、河槽易淤善冲等演变特点。下图示意黄河全下游及游荡段累计冲淤量变化(冲淤量=淤积量-冲刷量)。据此完成3~5题。
√
3.该游荡段滩岸的土体特点是( )
A.黏粒含量小、抗蚀能力强
B.黏粒含量大、抗蚀能力强
C.黏粒含量小、抗蚀能力弱
D.黏粒含量大、抗蚀能力弱
解析:结合材料分析,该游荡段水流“宽浅散乱”、主流摆动频繁、河槽易淤善冲,说明滩岸的土体黏粒含量小,土质疏松,抗侵蚀能力弱,汛期时河流水位上涨,滩岸冲刷严重,河流含沙量大,汛期结束后水位下降,泥沙大量淤积,主流摆动频繁。故选C。
√
4.推断1986—1999年该游荡段出现冲淤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降水量 B.植被
C.含沙量 D.人类活动
解析:读图分析,龙羊峡水库运行后,1986—1999年累计冲淤量呈上升趋势,说明黄河下游淤积量大于冲刷量,主要原因是龙羊峡水库运行后,控制了汛期下游的水量,使黄河冲刷侵蚀能力减弱,汛期过后泥沙大量淤积,从而导致淤积量大于冲刷量,D正确。
5.1999—2016年,该游荡段断面形态趋向( )
A.宽深 B.窄深
C.宽浅 D.窄浅
解析:读图分析,小浪底水库运行后,1999—2016年累计冲淤量呈下降趋势,说明小浪底水库运行后调水调沙使黄河下游冲刷量大于淤积量,该游荡段断面形态趋向窄深,河道趋于稳定,B正确。
√
地质地貌的形成过程
1.从地质剖面图推断内力动态过程
(1)确定岩层形成的早晚
水平岩层→上面的形成晚,下面的形成早;发生断层→被切断岩层的形成早于断层的形成;侵入岩体→侵入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新。
(2)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
①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水平挤压发生弯曲→褶皱。
②水平岩层,受张力或挤压力→断裂并发生位移→形成断层→断块山(上升岩块)、谷地或洼地(下沉岩块)。
2.河流侵蚀地貌及形成过程
(1)“V”形谷(峡谷):地壳上升、流水下切侵蚀而成。
(2)峡湾:冰川侵蚀形成谷地→气候变暖,冰川消退→海水入侵淹没谷地,形成峡湾。
(3)曲流(河曲):一般见于地形平坦的草原地区。形成过程:地势平缓、河床由松散沉积物构成的平原上→河流流速缓慢,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草场茂盛,草根固土作用较强。
(4)曲峡:在早期的古平原上,地势平坦,河流流速缓慢,侧蚀作用强,形成曲流→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时保留了原来的曲流形态。
3.流水堆积地貌形成过程
(1)必要条件
①堆积物:风化或流水侵蚀→搬运→堆积物(存在颗粒大小差异)。
②流速减缓:地形平缓、河道弯曲、海水/湖水/河水顶托作用→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下降。
③沉积环境:可供沉积的空间、地壳抬升(下降)、地形条件、水域环境(海浪、洋流)→沉积环境(沉积空间)。
(2)区域差异:不同位置的堆积物、流速减缓的原因和沉积环境的差异,导致堆积地貌形成的位置、形态存在差异。如河流流出山口形成冲积扇,河流中游平原地区形成河漫滩平原,入海(湖)口处形成三角洲。
√
(2022·日照一模)贵州省某喀斯特地貌区有一处墙状山景观。该山形似墙板,墙面陡直,墙顶平整。据此完成1~3题。
1.与周围岩体比,墙状山的岩体( )
A.气孔构造发育 B.水平裂隙发育
C.岩性较坚硬 D.岩性较松散
解析:根据材料“喀斯特地貌区”“该山形似墙板,墙面陡直,墙顶平整”,可以判断该岩体属于沉积岩。气孔构造发育属于喷出岩的特征,故A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与周围岩体相比,墙状山被流水等外力作用侵蚀速度较慢,水平裂隙发育容易被流水侵蚀,故B错误;
与周围岩体相比,墙状山被流水等外力作用侵蚀速度较慢,说明该岩体岩性较为坚硬,故C正确;
岩性松散破碎,容易被流水等外力作用侵蚀,很难形成墙状山,故D错误。
√
2.形成该山墙状山体形态的地质作用依次是( )
A.风化侵蚀—垂直断裂—地壳抬升
B.地壳抬升—风化侵蚀—水平断裂
C.水平断裂—风化侵蚀—地壳抬升
D.地壳抬升—垂直断裂—风化侵蚀
解析:贵州省是石灰岩广布区,石灰岩是海相沉积岩或湖相沉积岩。首先经过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后来地壳上升,岩层被抬升,地壳运动导致岩层发生垂直断裂,形成高原、台地,经过流水、风化等外力作用,形成崎岖不平的喀斯特地貌。故地质过程为地壳抬升—垂直断裂—风化侵蚀。故选D。
3.经过漫长的地质过程,该墙状山将逐渐演变为( )
A.台地 B.孤峰
C.天坑 D.峡谷
解析:台地形成于初期,外力侵蚀作用还比较弱,比墙状山体时间要早,故A错误;
墙状山经过进一步风化侵蚀,可能会逐渐变成体积更小的孤峰,故B正确;
天坑是由溶洞演化而来,而非墙状山,故C错误;
峡谷形成于喀斯特地貌早期,由溶沟发育而来,岩性比较坚硬的墙状山很难发育成峡谷,故D错误。
√
4.(2022·莆田高三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某地突发山体滑坡,形成的堰塞体阻断了河流。下图示意该地堰塞体溃决之前的地形图。
(1)判断甲乙两地之间的河流流动方向,并解释判断理由。
答案:流动方向:西北流向东南。
理由:河谷地形等高线凸向高处,据此判断河流由乙处流向甲处;根据指向标确定乙地位于甲地西北方向,可判断河流的流向为西北流向东南。
(2)若堰塞体上游河流流量稳定。在下图中画出堰塞体阻断河流后乙处水位变化图,并说明水位变化的原因。
答案:绘图如下。
原因:堰塞体堵塞河道,在堰塞体溃决前,水位持续上涨;乙处位于峡谷,流量稳定的情况下,前期河道较窄,水位上升快;后期河道变宽,水位上升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