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祝福》课件(共30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祝福》课件(共30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3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4 22:30: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祝 福
鲁 迅
《祝福》写于1924年,是《彷徨》的第一篇,是作者继《呐喊》之后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的力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经典名篇。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
小说集:________和________
历史小说集:_________
散文集:___________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 《热风》等十五部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朝花夕拾》
寒暄 送灶 陈抟 朱拓 荸荠
门槛 咀嚼 渣滓 炮烙 窈陷
草窠 蹙缩 歆享 牲醴 唾弃
蹒跚 一瞥 驯熟 俨然 醉醺醺
xuān
zào
tuán

bíqí
k n
j júe
z
páoluò
y o


xīn
l
tuò
pánshān
piē
xùn
y n
xūn
注音:
根据小说提供的信息,试列出祥林嫂年(年龄)谱
祥林嫂年(年龄)谱
二十六七岁以前——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岁。
二十八九岁——阿毛两岁。丈夫患伤寒死去。
二十九或三十岁——阿毛三岁。
三十或三十一岁——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秋天回到鲁镇做工。祭祠时很闲,只烧火。
三十一二岁——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冬季祭祖时节,仍不能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可能被赶出鲁四家。
三十四五岁到三十六七岁——沦落为乞丐。
三十七八岁——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序幕——“我”见到鲁镇祝福景象,
“我”见鲁四老爷及其书房。
结局——“我”亲见祥林嫂沦为乞丐,
“我”听到祥林嫂死去的消息
开端——外逃做佣,初到鲁镇
发展——被人劫走,被迫改嫁;
丧夫失子,再到鲁家
高潮——捐献门槛,未能赎罪;
被逐鲁家,沦为乞丐
尾声——“我”感到鲁镇沉浸在祝福的欢乐中。
情节安排
一个日子
在绍兴,一跨入农历十二月,人们就忙着准备过年:买酒、春糕、裹粽、掸尘、杀鸡宰鹅、买鱼买肉,准备新年穿戴的衣着鞋帽,购置馈赠亲友的礼物等等,可谓忙得不可开交,唯恐筹措不周,闹出笑话。 腊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上天,供奉一种富有粘性的糖,借此粘住灶神的牙齿,使他没法向玉皇大帝陈说人们的过失。送灶神之后,除夕之前,每户人家总要选择一个祝福的吉日,这是每家一年之中最为隆重的大祭典。所祭的神像有“南朝圣宗”四字,绍兴人叫祝福菩萨、大菩萨,据说是宋代的皇帝。南宋灭亡后,遗臣们慑于元朝统治者的淫威,不敢公开设祭大宋君王,因此只好在夜深人静时悄悄地进行。这种带有民族意识的祭记,后来不仅广为流传,而且增添了答谢神明保佑和祈求来年幸福的意义。照老年人的说法,天上的菩萨,不进不洁之家。因此,祝福之前,必须把厅堂、祭桌、祭器等掸扫、洗刷得干干净净。
“五牲福礼”煮好后,盛放在木制的朱漆大盘里。其摆法都有一定的规矩,如鸡鹅要跪着,头朝福神,表示欢迎;一尾活鲤鱼用红绳穿过其背刺吊在“龙门架”上,用红纸贴住鱼眼睛,是取“鲤鱼跳龙门”之意。祭典若在深夜举行,气氛更为庄严肃穆。男丁按辈份行三跪九叩大礼,妇女和个别忌生肖的男丁都要回避。别说祥林嫂,就是鲁府的太太、小姐们也是被剥夺祝福资格的。
一次是祥林嫂从婆家逃出,在鲁四家做工的时候,“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二次微笑
这是一种真心实意地笑,心满意足的笑,透过这“笑影”,我们领略到的是祥林嫂在婆家非人生活的辛酸和她随遇而安的保守心理。
祥林嫂的第二次笑,是在厨房里同柳妈闲聊的时候,柳妈取笑她改嫁反抗后的屈从,祥林嫂在无奈之中“笑了”
这是一种含羞的笑,是以“笑”来掩盖新婚之夜那些难以启齿的行动,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对过去短暂而和美生活的甜蜜回忆。
在写法上,这是伏笔,为鲁镇人嘲笑祥林嫂又提供新的资料,同时也是“以乐写哀倍增其哀”的反衬写法。
第一次是在小说34自然段,写她“顺着眼”,突出的是祥林嫂安分守己的性格;
三样眼神
第二次是在小说第66自然段,也是“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是她在又一次遭受夫死子亡打击后痛苦心灵的写照。
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鲁迅
第三次是小说开头,“我”看到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时的祥林嫂已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只在渴盼死后的安宁,精神已经完全麻木。
通过品读三次眼睛描写,我们可以勾画出祥林嫂一生悲苦命运的轨迹,从而更加清醒认识到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四场飞雪
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
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
第二处是在祥林嫂死后,表现“我”的雪样心情——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的心情。
第三处写雪穿插在柳妈同祥林嫂谈话之前和之间,有两句,点到即止:“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和“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这里一方面将过去短暂生活的甜美与现实生活的冷酷形成强烈对比,另一方面又暗示柳妈讲的雪样故事将对祥林嫂造成严重的精神打击。
第四处写雪在小说的结尾:远处的爆竹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这里借雪的猖狂,讽刺了封建势力暂时的得意,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样命运。
五张账单
①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
②初到鲁家的工钱:每月500文;
③婆婆从鲁家支走的工钱:1750文;
④卖祥林嫂的钱:八十千;娶亲费用:五十
千;剩余:十多千;
⑤捐门槛的价钱:十二千(十二元鹰洋)。
(1000文)
(8000文)
鲁四老爷
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政治上迂腐、保守,思想上守旧、反动,为人自私、冷酷。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祥林嫂初到鲁镇的时候,他皱了皱眉,讨厌她是一个寡妇,祥林嫂被婆家抢回,他一句“可恶!”
祥林嫂再到鲁镇,他说她“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祝福时不让她沾手。
祥林嫂死了,他还骂她是个“谬种”。他在精神上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路。
柳妈
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与人为善,和祥林嫂一样是旧社会中受压迫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虽然同情祥林嫂,但由于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毒害很深,在同情她的时候也把祥林嫂推向了更惨的深渊,最终也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我”
是全文的线索人物,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
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同情劳动人民,不满黑暗现实,但也有软弱和无能的一面。
四婶
鲁四婶是“大户人家的太太”,头一次留祥林嫂是看她能干,祥林嫂被婆家绑架走以后,她害怕给自己家惹麻烦。以后惦念祥林嫂不是因为关心她的命运,而是自己的用人没有祥林嫂那样可心。以后祥林嫂再来,她“起初还踌蹰”,后来倒是真心怜悯祥林嫂,留下她。但是祥林嫂不像过去那样能干活了,四婶开始“不满”,进而“警告”,最后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可以说四婶只是把祥林嫂当成一件工具罢了,没有把她当人来看。她实际上是鲁四老爷的帮凶。
勤劳善良
健康安分
外逃帮工
逼嫁反抗
丧夫失子
走投无路
赎罪不能
沦为乞丐
活不能
死不敢
惨死雪地
横遭辱骂
祥林嫂的人生遭遇
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丁玲
祥林嫂死因探究
外因:鲁四老爷
柳妈
婆婆
鲁镇
内因:追求与反抗
礼教吃人
政 权
族 权
神 权
夫 权
封建礼教
封建迷信
情节
事件
意义或作用
序幕
“我”见到鲁镇祝福景象
“我”见鲁四老爷及其书房
揭示了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为祥林嫂的悲剧人生伏笔。
结局
“我”亲见祥林嫂沦为乞丐
“我”听到祥林嫂死去的消息
反映鲁四老爷祥林嫂死的冷酷及社会上对祥林嫂死的冷淡。引出“我”对祥林嫂片段回忆。倒叙手法,造成悬念,渲染悲剧气氛。
开端
外逃做佣,初到鲁镇
祥林嫂勤劳能干,质朴善良。为了摆脱厄运,一再抗争,然而接二连三的遭遇不断降临,她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控制、被污辱、被剥夺做人的资格,最后被社会所吞噬。
发展
被人劫走,被迫改嫁
丧夫失子,再到鲁家
高潮
捐献门槛,未能赎罪
被逐鲁家,沦为乞丐
尾声
“我”感到鲁镇沉浸在祝福的欢乐中。
反衬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深化了主题。
(1)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情节结构上起线索作用。
(2)小说中“祝福”情景与祥林嫂的命运直接相关,一步一步地将祥林嫂逼到生命的尽头,她又死于鲁镇的祝福声中。通过标题,反衬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以“祝福”为题,有反讽的意味。
小说命名“祝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