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 单元复习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02 体系构建
04 专题突破
目录
01 考情速递
03 知识梳理
05 能力提升
01 考情速递
考情速递
要点 选考要求 考察角度 真题考情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理解 近年来高考考查频率较高的考点之一,是 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的必考点。对本节内容的考查一般以区域图文资料为背景,考查学生结合区域地 理特征,运用综合思维,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分析环境 问题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全国卷选作题,第44题;
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危害、治理 应用 可持续发展 应用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理解
02 体系构建
思维导图
03 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环境问题的表现
3.全球性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循环经济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1.建立主体功能区
2.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3.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4.维护海洋权益
1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类对环境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环境效应。
2 环境问题的表现
(1)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
2 环境问题的表现
(2)环境问题表现的地区差异
2 可持续发展
(1)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2)内涵
2 可持续发展
(3)原则
可持续发展三个基本原则的判别方法
“公平性”侧重“权利”,强调享有权利的平等,即同代人之间、代与代之间、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共同性”侧重“义务”,强调全球为一个整体,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以及每个人共同的责任;
“持续性”侧重“发展”,强调发展的可持续。
3 循环经济
(1)循环经济的内涵
3 循环经济
(1)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农业中:生态农业
3 循环经济
(1)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工业中: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如下。
清洁生产并非不产生任何废弃物,只是与传统生产方式相比,产生的废弃物较少。
4 我国的海洋国情(我国海洋战略发展的背景)
5 我国的海洋权益
(1)海洋权益示意图
5 我国的海洋权益
(2)维护海洋权益的意义
6 我国主体功能区分类
各类主体功能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都很重要,只是主体功能不同,发展首要任务不同。明确一定区域的主体功能,并不排斥该区域发挥其他功能。
6 我国主体功能区分类
(1)优化开发区域
(2)重点开发区域
6 我国主体功能区分类
(3)限制开发区域
(4)禁止开发区域
04 专题突破
专题1 环境问题类试题的分析思路
(1)判断类型
(2)分析原因
专题1 环境问题类试题的分析思路
(3)防治措施
(2021 · 北京丰台区高一期末)农牧交错带指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草原牧区相连接的半干旱生态过渡带。下图为我国农牧交错带分布图。据此(1) ——(2)题。
(1)农牧交错带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表现为( )
①耕地减少 ②水土流失 ③土地荒漠化 ④物种多样性减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在农牧交错带宜( )
A.退耕还牧,扩大载畜量
B.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
C.退耕还林,大量植树造林
D.发展草、粮轮作,提高土壤肥力
典型例题
【答案】答案 (1)B (2)D
【分析】 ( 1)农牧交错带地处半干旱区向半湿润区过渡的地带,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贯穿农牧交错带,西北侧为草原牧区,东南侧为农耕区人类破坏植被后会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生态问题,②③正确;随着人口的增加,该过渡区域会出现草地减少,耕地增多的情况,①错误;该过渡区域物种多样性减少不明显,④错误。
(2)农牧交错带地处半干旱区向半湿润区过渡的地带,扩大载畜量、开垦荒地都容易导致植被破坏,A、B错误;农牧交错带水分条件较差,大量植树造林会造成水资源更加紧缺,C错误;发展森林蒸腾量大,耗水多草、粮轮作,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D正确。
专题2 主要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1.全球气候变暖
(1)成因和危害
专题2 主要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1.全球气候变暖
(2)应对措施
专题2 主要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2.臭氧层破坏
(1)成因和危害
(2)防治措施:减少控制氟氯烃等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发新型制冷系统
专题2 主要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3.酸雨(指PH值小于5.6的降水)
(1)成因和危害
(2)防治措施:
①最根本措施: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②具体措施:加强国际合作,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进行清洁生产;利用新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对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进行回收利用。
知识拓展
(2021山东青岛高一期末) 2021年全国两会,“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我国要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即2030年前某一年会是二氧化碳排放的极大值,之后会进入下降,至2060年实现“零排放”。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快产业升级转型,推动生产、生活方式根本改变,需要我们每个人在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行动起来,挖掘减排潜力。据此完成(1)—(2)题。
(1)“碳达峰”“碳中和”应对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酸雨蔓延 B.全球变暖C.臭氧层破坏 D.生物多样性减少
(2)下列措施中有利于我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是( )
A.中部地区开发风能 B.东部地区发展水电
C.西北地区全面造林 D.东北优化产业结构
典型例题
【答案】(1)B (2)D
【分析】 ( 1)由材料可知,“碳达峰”“碳中和”的目的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 “零排放”是实现“碳”的“零排放”,而二氧化碳增加是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可推知“碳达峰”“碳中和”会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遏制全球变暖问题。
(2)我国中部地区风能资源并不丰富,东部地区地形平坦,水能资源匮乏,A、B项错误;西北地区全面造林不切合实际,C项错误;东北地区为我国老工业基地,优化产业结构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实现“碳中和”,D项正确。
专题3 循环经济关联图的判读方法
循环经济关联图通常是运用文字框图和箭头、线条等连接有关地理事物,表示农业和工业等生产活动中相互联系的结构特征或演变规律的组合图形。常见的主要有生态农业关联图、清洁生产关联图等。现以下图为例,展示循环经济关联图的判读方法:
专题3 循环经济关联图的判读方法
1.把握主题,梳理过程
该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图中展示了该生产模式的资源投入、生产、产品消费及废弃物处理的过程。
2.分析演变,寻找突破
图中①与水源、技术同属于作物种植的区位条件,②是种植业为畜禽养殖提供的饲料,③④分别是农业对沼气和沼渣的利用,⑤表示沼气生产的原料来源于作物种植。因此,此图的突破点是按照箭头顺序厘清循环经济投入—产出的过程。
3.增添信息,验证关系
把要添加的信息依次填入该循环经济模式图中,重新按顺序理一遍,按照“资源一产品一再生产”的流程验证物质和能量在循环经济中的合理性。
4.联系理论,表述意义
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因其以资源减量化、再生化为原则,以经济活动生态化为目的,以对此类循环经济模式意义的分析,可以按照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内涵进行:(1)生态方面:节约资源,缓解生态环境问题。
(2)经济方面:减少成本,增加产出,提高收入。
(3)社会方面:安排就业,提高生活质量。
(2021 ·江苏徐州高三联考)每到夏收、秋收时节,农田里就会出现“狼烟四起”的现象,不少地方的村民在田间、地头随意焚烧农作物秸秆。秸秆作为循环经济的一种宝贵资源,加强其综合利用,既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又有直接的生态效益。下图为秸秆利用方式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村民在田间、地头随意焚烧秸秆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有( )
①造成大气污染 ②造成资源浪费 ③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④节省空间,防止土地资源浪费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2)在图示四种秸秆利用方式中,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最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典型例题
【答案】(1)A (2)D
【分析】
( 1)焚烧秸秆不仅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还会带走土壤水分,降低土壤肥力;而且会造成资源浪费。故选A。
(2)据图可知,④方式产业链最长,充分发挥了秸秆作为肥料、燃料等多方面的利用价值,且减少了污染和资源浪费,效益最好。故选D。
05 能力提升
一个区域可以同时具有多种功能,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被称为主体功能。建设主体功能区是生态文明理念下提出的国土开发和保护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规划促使区域发展由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转向依据主体功能因地制宜、有序开发。据此完成(1)一(2)题。
(1)下列区域的主体功能不合理的是( )
A.北部湾红树林区一提供生态产品 B.长三角地区—提供工业产品
C.东北平原地区一提供农业产品 D.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
(2)我国实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主要原因有( )
①后备土地资源充足 ②生态环境比较脆弱③自然资源丰富
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D
C
(2021·福建福州高一期末)山东省是我国海洋大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经济区。下图示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位置。据此完成5—6题。
5.我国在山东半岛所临海域维护的海洋权益主要有 ( )
①内水权益 ②领海权益
③毗连区权益 ④专属经济区权益 ⑤公海权益
A.①②④⑤ B.①②④⑤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6.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过程中需防御的主要海洋灾害是 ( )
A.海水入侵 B.海啸C.风暴潮 D.赤潮
D
C
(重庆重点中学高一期末)藏羚羊多栖息在海拔3500—5200米的青藏高原无人区,常在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草原荒漠和高寒荒漠的生态环境中生活。因适应高寒气候,藏羚羊绒轻软纤细,弹性好,保暖性极强,被称为“羊绒之王”,其昂贵的身价被称为“软黄金”。历史上,藏羚羊的数量曾达到百万只之多,目前这个古老的物种已经走向灭绝的边缘。据此完成6—7题。
6.藏羚羊濒临灭绝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人类活动使其栖息地丧失 B.人工引进外来物种,使其天敌增多
C.环境污染使其繁殖能力下降 D.盗猎者在其活动区域大肆偷猎
7人类活动导致藏羚羊濒临灭绝,这主要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