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追贼,贼辄驱良民前行,急则弃所掠逸去。官军所杀皆良民,以故捷书屡奏,而贼势不衰。明
年正月,六等复突霸州败,完师次平度,命副总兵张俊、李鋐分军邀其奔逸。贼走,连战皆大败
之,贼乃变服易马而遁,先后擒斩二千六百余人。会河南贼已平,刘六等势益衰,遂走湖广。夺
舟到夏口,遇都御史马炳然,杀之。复登陆,焚汉口,为指挥满弼等追及,刘六中流矢,与子仲准
赴水死。刘七、齐彦名率五百人舟行,顺流抵镇江。完疾趋而南。贼惧,弃舟走保狼山。完命
同知罗玮夜导军登山南蹙之。彦名中枪死,七中矢亦赴水死,余贼尽平。还朝,进完太子少保。
明年代何鉴为兵部尚书。时宸濠已萌异志。闻完为兵部,致书盛陈旧好,欲复护卫及屯田。完
答书,令以祖制为词。宸濠反,就执。中官张永搜其籍,得完平日交通事,上之。帝大怒,将置
极刑。以平贼功,遂得减死,戍福建靖海卫。竟卒于戍所。
(节选自《明史·陆完传》)
【注】①奄:通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德初/历江西按察使/宁王宸濠/雅重之时/召预曲宴/以金罍为赠/三年冬/擢右佥都
御史/巡抚宣府
B.正德初/历江西按察使/宁王宸濠雅重之/时召预曲宴/以金罍为赠/三年冬/擢右佥都御
史/巡抚宣府
C.正德初/历江西按察/使宁王宸濠/雅重之时/召预曲宴/以金罍为赠/三年冬/擢右金都
御史/巡抚宣府
D.正德初/历江西按察/使宁王宸濠雅重之/时召预曲宴/以金罍为赠/三年冬/擢右佥都御
史/巡抚宣府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生,古代经过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的生员,统称诸生。
B.极刑,也称为“死刑”“处决”,最古老的刑罚之一,也指结束一个人的生命。
C.御史,是朝廷官员,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其上级是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
D.“得完平日交通事”的“交通”是勾结的意思,与《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的“交通”含
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霸州贼寇刘六、刘七起兵造反,陆完统领军队讨伐他们。最后平定叛乱,荡平残贼。回
到朝廷,皇帝提升陆完担任太子少保。
B陆完做生员时,参与殴打中官王敬,王敬将其名字列于首位上奏皇帝。幸遇巡抚王恕极
力弹劾王敬的罪行,陆完才得以幸免。
C.反贼号称数万之众,但多是被胁迫随从的。他们又驱逐百姓行军,致使官军杀掉的多是
无辜百姓,以致捷报频传而叛军势力不减、
D.陆完为兵部尚书时,有异心的蕃王拉拢讨好他,他们之间的书信后来被朝廷发现,皇上
想要处他以极刑,但最后还是得以善终。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会副总兵许泰等败贼于霸州,贼南走,京师始解严。(4分)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领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分)
14.陆完能当上御史一职颇有传奇色彩,谈谈这中间的机缘巧合之处。(3分)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第6页(共8页)2023年春期六校第二次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A.由材料一最后一段中的“互文性意义并不完全
就是文本本身的意义……因此,互文性理论,使我们的文本解读有了新的解读视角和更多的
支撑与依傍,也为我们多元解读文本指明了新的方向与思路”可知,材料说的是借助互文性的
解读只是使文本多了更多的解读,而非“如果不能借助互文性的解读,文本隐含的多重信息和
意义就不会得到合理的阐释”,选项表述放大了互文性解读的作用。C.由材料二第 2段中的“唐
朝诗僧皎然的《诗式》将文本的相似概括为语、意、势三个层次的‘三同’……偷意之例,如
柳恽的《从武帝登景阳楼》有‘太液沧波起,长杨高树秋’句,沈佺期的《酬苏员外味道夏晚
寓直省中见赠》化作‘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和“皎然的‘三偷’之说虽从语词、取景、立意
的不同角度区分了诗歌文本中不同类型的模仿,但由于唐代诗学的中心问题在于意象和造句,
所以‘三偷’所论的模仿也只限于句与联的范围,集中在语词的层面”可知,沈佺期的诗对柳恽
的《从武帝登景阳楼》的刻意模仿集中在语词的层面,并未上升到主题与立意的层面。D.由
材料二第 2段中的“如果按照后人的习惯用法……那么偷语,偷意、偷势就可以概括为语词、
主题、结构三方面的模仿”可知,“‘三偷’就是对语词、主题、结构三方面的模仿”是后人的习
惯说法,而非贺裳的说法。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D.由材料二最后一段中的“对文学史上的
因袭或文本间的相似就不能简单地以模仿二字概之,而应该从互文性的立场去审视其间意义
的实现与增殖”可知,材料并未说对文学史上的所有因袭或文本间的相似都不能简单地以模仿
二字概之,且也未说对这些不应因“模仿”而都不能加以藐视。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和论据。由材料二最后一段中的“这就是互文性理论所要揭示的
问题:文本可以通过吸收其他文本来实现意义的增殖”可知,材料二主要论述的是一个文本可
以通过吸收其他文本来实现意义的增殖,而“吸收”指的就是拟古或模仿。A.这两句诗强调向
今人和古人学习,才能写出清丽佳句。符合材料二的观点。B.这两句诗是说诗歌的文辞靠自
己悉心揣摩、独创得来才是最可贵的,老是模仿前人,不是真功夫,强调的是创新。C.这两
句诗是说应该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不能一味借鉴,强调的是个体的独特性。D.这两句诗强
调诗歌应从诗人的肺腑中发出,切忌跟在别人的脚后走,模仿别人。
4.【答案】
①首先提出观点:文学创作始于模仿,互文性是中国古典诗歌最突出的文本特征,也是
古典诗歌作品最普遍的现象。(1分)②然后围绕中心论点,以钟嵘、皎然等历代文论家的有
关论述和事例为论据,论证诗歌史上存在普遍的模仿和因袭关系,揭示模仿和因袭间的传承
和影响关系,挖掘“其实质正是出于对其作品互文性的体认”的内涵。(1分)③最后写历史上
拟古或模仿很少得到正面的评价,以此引出互文性理论所要揭示的问题——“文本可以通过吸
1 5
高一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第 页(共 页)
收其他文本来实现意义的增殖”,论述了互文性的增殖作用。(1分)④全文采用递进式的论
证结构,思路清晰,论证充分。(1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行文思路和概括材料内容。材料二共有三段。第 1段首句“人
类的一切活动都始于模仿,文学创作同样也不例外”具有统摄作用,提出了材料二的观点——
文学创作始于模仿。第 1段又借陆机、谢灵运、江淹、李白等诗人的创作中而清晰的互文关
系。由此得出作者的观点——“互文性是中国古典诗歌最突出的文本特征,也是古典诗歌作品
最普遍的现象”。第 2段先列举了南朝梁文学批评家钟嵘的《诗品》用推源溯流之法论列历代
诗人,唐朝诗僧皎然的《诗式》将文本的相似概括为“三同”两个例子,论证了诗歌史上存在
普遍的模仿和因袭关系,接着又列举了偷语、偷意、偷势三种“偷”的例子,指出“偷语、偷意、
偷势就可以概括为语词、主题、结构三方面的模仿”,揭示模仿和因袭间的传承和影响关系,
挖掘“其实质正是出于对其作品互文性的体认”的内涵。第 3段先写历史上拟古或模仿很少得
到正面的评价,再引出互文性理论所要揭示的问题—“文本可以通过吸收其他文本来实现意义
的增殖”,即“文学史上的因袭或文本间的相似就不能简单地以模仿二字概之,而应该从互文
性的立场去审视其间意义的实现与增殖”。全文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思路清晰,论证充分。
5.【答案】
①进行互文性文本解读,通过横向延伸与纵向拓展,发掘更丰富、更有价值的文本意蕴。
(2分)②利用互文性文本解读,使学生的文本解读有了新的解读视角和更多的支撑与依傍,
也为学生多元解读文本指明了新的方向与思路。(1分)③采用互文性文本解读,可以实现文
本意义的增殖。(1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拓展。由材料一第 1段中的“由于文本的意蕴隐
藏得很深,有时仅从‘这一篇’中无法发掘更丰富、更有价值的意义,这时就需要我们开阔视
野,本着基于文本、超越文本而又不偏离文本的原则……进行互文性文本解读”可知,仅阅读
《鸿门宴》这一篇可能无法发掘文本更加丰富的内涵,无法开阔视野,拓展阅读《项羽本纪》
《高祖本纪》,可以通过横向延伸与纵向拓展,发掘文本更丰富的意蕴。由材料一第 3段中
的“互文性文本解读通过构成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差异关系,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差异性,造成了
文本的意义延宕,消解了文本的意义中心,让文本充满了复义”可知,通过综合阅读《项羽本
纪》和《高祖本纪》,可以从两者的差异关系中,找到更多的文本复义,使学生的文本解读
有了新的解读视角和更多的支撑与依傍,也为学生多元解读文本指明了新的方向与思路。由
材料二最后一段中的“文本可以通过吸收其他文本来实现意义的增殖”可知,通过吸收《项羽
本纪》《高祖本纪》的内容,可以实现《鸿门宴》意义的增殖。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相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C项,“再比如首尾出现的‘头
顶的月光’……也渲染了战地环境的恶劣”错误。根据原文语境,“头顶上有月光”和“头顶的月
亮”有首尾照应的作用,但并没有渲染战地环境的恶劣。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并理解的能力。A项,“透过美国人的视角表达了对……中国战
士的崇敬之意”错误。根据原文第 7段“我不想激怒你,但我给自己的答案是,你们是不太文
明的野蛮人……你们的勇敢是野蛮人的勇敢,或许不能叫勇敢,而只能叫疯狂”以及其后的相
2 5
高一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第 页(共 页)
关语段可知,美国人布宁始终认为中国战士的勇敢是一种“野蛮人的勇敢”,并无“崇敬之意”。
8.【答案】
标题和文中的“文明”“野蛮”均使用反语。(2分)①“文明”:表面是指美国文化和精神,
而这种文明必须用战争来推广。这种典型的美式思维用极其霸道、自以为是的大棒式武力侵
略来强行灌输自己所谓的文明,而根本不在意被侵略者是否能接受,这种方式恰恰是最野蛮
的行径。(2分)②“野蛮”:表面是指中国人的“不惜生命的疯狂”,其实是指被迫用战争来捍
卫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尊严的行为,是指经历了无数苦难的洗礼之后的中华民族最朴素、最
真挚的信念,这正是最高程度的民族自觉,这才是真正的文明。(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阅读
文章可知,“文明”和“野蛮”这两个词语均使用反语。根据原文第 7段“你们是不太文明的野蛮
人,人的生命最重要,这是文明人的共识……所以,你们的勇敢是野蛮人的勇敢,或许不能
叫勇敢,而只能叫疯狂”,第 15段“挨揍的那些国家本来就是强盗,那是他们应得的,他们应
该受到教训,然后改过自新”,可以发现布宁口中的“文明”是一种典型的美式思维下的“文明”,
由此可以概括出参考答案第一点。根据原文第 9段“被叫作文明人或野蛮人有那么重要吗?我
们的苦难你们经受过吗?你们理解吗?我们为什么要在乎你们的看法呢?”,第 12段“中国人
骨子里头是很善良的。可是善良人只有流泪,泪流干了,也就清醒了,现在把善良收起来了!”
可以发现,所谓的中国人的“野蛮”,其实是指被迫用战争来捍卫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尊严的
行为,由此可以概括出参考答案第二点。
9.【答案】
①留白式结尾。谁也“没听懂”对方的话与前文二人交流的顺畅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结尾
处的“没听懂”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思考的空间。②塑造鲜明形象。谁也“没听懂”是将同为军人,
但来自两个完全不同世界的人物对立起来;对比的设计鲜明塑造了人物形象,使读者能走进
人物的心灵深处。③彰显小说的主题。“没听懂”是一种象征手法,暗示了两种思想文化的隔
阂:两者格格不入,在文化上存在深深的隔阂和误解。(每点 2分,共 6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本题设题的出发点
是“小说以对话展开情节,却以谁也‘没听懂’对方的话作结”,可先从阅读效果方面分析这一
情节安排的作用,文章开放式的结尾属于留白式结尾,留白式结尾的作用即留以悬念,给读
者留下思考的空间;紧接着分析这一情节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作用,小说人物分别为志愿军战
士王尽美和美军战俘布宁,小说以二者的对话展开,以二者的互不理解作结,显然这符合作
者在塑造人物时运用的对比的表现手法,“没听懂”的结局一方面凸显两个人物不同的身份,
亦能从整体上增加小说的真实性;最后应结合小说的主题进行分析,表面上是一人“没听懂”
对方的话,实际上暴露出的是两种思想文化的隔阂,这是一种象征手法的运用。据此分别归
纳概括,即可得出这一情节安排的写作效果。
10.【答案】B
【解析】考查对相关文化常识及相关词语、句意的理解。“按察使”是个官名,不可分开,
故后两个选项是不对的。第一个句子中,“宁王宸濠”是主语,与后面“雅重之”不必分开。
11.【答案】D
【解析】考查对文化知识及相关词语的理解。这里交通与阡陌交通的交通不一样。前者是
勾结,后者是交错相通。
3 5
高一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第 页(共 页)
12.【答案】B
【解析】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陆完没有参与殴打宦官王敬。
13.【答案】
(1)恰逢副总兵许泰等人在霸州击败贼寇,贼寇向南逃跑,北京才解除戒严。
(“走”“解严”各 1分,“败贼于霸州”状语后置句式没有翻译出来要扣 1分,大意 1分。)
(2)慎重办理学校教育,告诫年轻人孝敬父母、敬重兄长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
着或顶着重物走在道路上了。
(“孝”“悌”“颁”各 1分,大意 1分。)
14.【答案】
①陆完为诸生时,并没有参与殴击宦官王敬,但因受人诬陷并被王敬以首恶报告朝廷。
②因王恕得以免罪,并被王恕所知。③陆完中进士之后,王恕恰在吏部任职。(每点 1分,
共 3分。)
【考点】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总体理解与归纳能力。
参考译文:
陆完,字全卿,长洲人。作生员时,宦官王敬到苏州,以事推搡激怒生员。生员们争着
奋起殴打王敬,陆完没有参与。憎恶陆完的人中伤他,王敬于是将陆完的名字列于首位上奏
皇帝。巡抚王恕极力弹劾王敬的罪行,陆完才得以免受惩罚。考中成化二十三年进士。赴吏
部应选,王恕正主管吏部,说:“这是曾经击打宦官的人,应当担任御史。”进入御史台,果
然有名声。正德初年,历任江西按察使,宁王朱宸濠赏识器重他,经常邀请他赴私宴,以金
罍相赠。正德三年冬天,提拔担任右金都御史,巡抚宣府。第二年,霸州贼寇刘六、刘七等
起兵造反。八月,诏令陆完监督管理军务,统领军队讨伐他们。行军到涿州时,忽然传闻贼
寇将要威逼北京,命令回师入京保卫。恰逢副总兵许泰等人在霸州击败贼寇,贼寇向南逃跑,
北京才解除戒严。正当这个时候,刘六等人号称有数万士兵,但大多数是胁迫随从的,精锐
部队不过一千多人。官军追击贼寇,贼寇便驱赶百姓前进,危急时就抛弃所劫掠的百姓仓皇
而逃。官军杀掉的都是无辜的百姓,因此捷书频频上奏皇帝,但贼寇势力没衰减。第二年正
月,刘六等人又突袭霸州失败,陆完的军队驻扎在平度,命副总兵张俊、李鋐分兵拦截逃亡
的敌军。贼寇仓皇而逃,接连几次大战都大败敌军。敌军于是改换服装更换马匹逃跑,先后
擒获斩杀二千六百余人。恰逢河南贼寇已被平定,刘六等人势力更加衰减,于是逃奔湖广。
抢夺船只逃到夏口,遇到都御史马炳然,将其杀掉。又登陆,焚烧汉口,被指挥满弼等人追
赶上,刘六被乱箭射中,和儿子刘仲淮投水而死。刘七、齐彦名率领五百人乘船而行,顺流
抵达镇江。陆完快速向南进军。贼寇害怕,弃船而逃,退守狼山。陆完命令同知罗玮连夜率
军登上狼山向南围困贼寇。齐彦名中枪而死,刘七被箭射中也投水而死,其余残贼也被全部
铲平。回到朝廷,皇帝提升陆完为太子少保。第二年代替何鉴担任兵部尚书。当时朱宸濠已
经萌发异心。听闻陆完掌管兵部,致信极力陈述旧日友情,想要恢复护卫和屯田制度。陆完
回信,让他以祖制为由拟写奏书。朱宸濠反,被逮捕。宦官张永搜查他的家产,得知陆完往
日与其勾结的事情,上奏皇帝。皇帝大怒,将要判处陆完死刑。因为平息叛贼有功,才得以
减免死罪,戍卫福建靖海卫。最后死在戍卫之地。
15.【答案】C
【解析】考查对原诗的理解。原意是如果摘下,是假设。
4 5
高一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第 页(共 页)
16.【答案】
诗人借鹰言志,(2分)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飞动的神情和搏击的激情,塑造
了气势不凡、志向高远的苍鹰形象,(2分)借以表现诗人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积极进取的志
向和鄙视庸碌、志存高远的精神。(2分)
【考点】考查对原诗的总体内容及写作的理解与归纳能力。
17.【答案】
(1)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2)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3)骐骥一跃 驽马十驾
(6分,一空 1分。该空有一个错别字就不给分。)
18.【答案】
爱恨交织或爱恨交加 各执一词或互不相让 相持不下或僵持不下
(3分。答对一个 1分,有错别字不给分,有其他答案,合理的也可给分。)
19.【答案】
①决定完全废除核能
②甚至对能源自主的考虑更超越环保
③也做出许多承诺(6分,每句 2分)
20.【答案】
答案一:主要原因是担心在俄乌战争持续的情况下,今后的能源供应不足和价格攀升的
问题。(或是:主要原因是担心在俄乌战争持续的情况下,今后的能源供应和价格问题。)
答案二:主要是因为担心在俄乌战争持续的情况下,今后的能源供应不足和价格攀升的
问题。(或是:主要是因为担心在俄乌战争持续的情况下,今后的能源供应和价格问题。)
(4分,改对一处 2分。)
【解析】去掉“原因”或“因为”,原因与因为保留一个即可;后面去掉“攀升”或供应后加“不足”。
21.【答案】
①食堂菜品不够新鲜,口味太重。
②学生珍惜、节约食品意识不够。
(4分,每条 2分)
【考点】考查概括表达能力。
22.【答案】
①珍惜一粒大米,传承优良传统。(借代)
②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节约粮食,从我做起。(引用)
(3分,任答一条即可,有其他答案,合理的也可给分。)
23.【写作提示】
1.正确对待错误,神灵也会犯错,何况我们一般人呢?
2.人都应当有所担当。担当超过自身的重物,负载起生活的重担,不能过躺平式的生
活,否则就是残疾人。
5 5
高一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第 页(共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