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某生态环境中有不同毛色的同种兔子,调查其数量如图甲,多年后再调查其数量如图乙.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兔子毛色不同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
B.最不利于在此环境中生存的是白色兔
C.浅色兔子为适应环境毛色发生深色变异
D.不同毛色兔子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结果
2.某一鸟类种群中具有嘴型细长、厚短等不同类型的个体,皆以树洞里的昆虫为食。数百年后,生活在这一地区的该鸟类种群中嘴型细长的个体比例明显增加。根据自然选择理论解释此种现象,下列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嘴型细长的鸟是为适应特定环境而定向变异产生的
B.昆虫栖息场所对鸟类的嘴型起到了不定向的选择作用
C.嘴型细长的鸟在种群中所占比例增加受昆虫栖息场所的影响
D.嘴型厚短的鸟为了要吃到树洞里的昆虫而努力使嘴型变得细长
3.1976~1985年,格兰特对岛上地雀进行研究时发现:岛上先持续干旱,食物中大坚果的比例增大,地雀的喙变大;后来持续雨季,食物中小坚果比例增大,地雀的喙变小,下列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食物中的坚果对地雀进行了自然选择
B.地雀会因为坚果大小而改变自己的喙
C.大坚果不利于小喙地雀的生存
D.大喙地雀生下的后代可能会是小喙地雀
4.利用DNA鉴定技术判定他确是其人,这是因为DNA( )
A.是一种细胞核,每个人相同
B.是一种遗传物质,每个人不同
C.是一种蛋白质,每个人相同
D.是一种染色体,每个人不同
5.某科研小组利用基因“魔剪”编辑技术,开发出一种破坏艾滋病病毒(HIV﹣1)基因的有效方法,成功抑制HIV﹣1在感染细胞内的增殖。下列关于艾滋病病毒基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能控制某些性状 B.位于RNA上
C.具有遗传作用 D.是一种蛋白质
6.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于2018年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CCR5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这对双胞胎姐妹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数目不相同
B.编辑和改变基因,可以改变生物的性状
C.引起艾滋病的病原体,有完整的细胞结构
D.该婴儿的生物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系统
7.如图是某农田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群体密度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是( )
A.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
B.从曲线变化可知,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
C.人类施用农药使得害虫产生变异,属于人工选择
D.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群体的抗药性逐渐增强
8.从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来看,地球上现存的物种中,最高等的动物和植物是( )
A.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 B.爬行动物和种子植物
C.鸟类和被子植物 D.哺乳动物和裸子植物
9.2015年5月28日,我国发行首台人脸识别自动ATM取款机,它先经过人脸识别核实,再按程序操作才能取款。以达到即使被别人窃取信用卡信息,也无法被盗刷的目的。其原理是根据不同人的脸具有独特的性状特征。则决定每个人脸这一性状特征的是( )
A.蛋白质 B.DNA C.基因 D.大脑
10.如图所示人体细胞的部分结构。其中X最可能表示( )
A.一个基因B.一条染色体C.一个细胞核D.一个DNA分子
11.1997年2月23日,英国《自然》杂志宣布世界上首例来源于哺乳动物体细胞的克隆羊“多莉”问世。其过程是:将苏格羊黑面母羊的去核卵细胞和芬兰白色母羊乳腺上皮细胞的细胞核融合,形成重组细胞并促使其发育成早期胚胎,把胚胎植入另一只苏格兰黑面母羊的子宫中,由它孕育并产下克隆羊“多莉”。克隆羊“多莉”的性状很像芬兰白色母羊,这是因为芬兰白色母羊提供的乳腺上皮细胞的细胞核中含有控制生物性状的( )
A.基因 B.蛋白质 C.氨基酸 D.脂肪
12.若△、□、☆表示具有血缘关系的三类生物,如图是这三类生物的化石在不同地层中的出现情况,则三类生物的进化关系最可能是________ (用△、□、☆和→表示),现存各类生物的出现是________的结果。
13.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三位研究绿色荧光蛋白的科学家。如图为我国科学家借助该技术完成的首例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克隆猪的示意图,据图回答:
(1)荧光猪的后代也能发光,这种现象在科学上称为________。
(2)克隆出的荧光猪在性状上最接近甲猪,因为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中的________上。
(3)转基因技术是高端科技研究,但其应用中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引发关注。下列观点属于不支持转基因技术的是 (可多选)。
A.转基因生物从本质上讲属于新物种,可能威胁其他生物的生存。
B.转基因技术改变了生物的基因组成,植入的基因片段可能存在未知的风险。
C.转基因技术在农业、工业、环保、医药等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可造福于人类。
D.转基因食品安全的证据来自短期的实验结果,对人的危害可能是长期的、潜在的。
E.转基因食品能帮助解决因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人口剧增而造成的粮食短缺问题。
14.2018年7月22日,袁隆平“海水稻”团队试种的海水稻成熟,产量超出世界水稻平均亩产量。海水稻适宜在盐碱地大规模种植,不需施用肥料、农药,不需除草,稻米颜色呈胭脂红。
(1)海水稻稻米颜色呈胭脂红,这一性状是由 决定;
(2)大力发展海水稻种植的好处有 (填字母)。
A.有利于缓解粮食危机
B.减少农药用量,有利于环境保护
C.解决了所有农作物在盐碱地种植的问题
15.嘌呤是合成DNA的主要物质,广泛存在于细胞核中,嘌呤的化学式为C5H4N4,在人体内会被氧化成尿酸,血液中尿酸含量过高容易引起痛风。
(1)嘌呤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2)嘌呤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
(3)尿酸主要通过 (器官)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
(4)对于以上材料,以下观点或者推论正确的有 。
A.尿酸过高的人,应该控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
B 嘌呤是合成DNA的主要物质,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中都含嘌呤。
C 嘌呤是合成DNA的主要物质,摄入嘌呤会引起人体遗传物质的改变。
参考答案
1.解:A、基因决定性状,因此兔子毛色不同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A正确;
B、从图中的数据可知:甲图中白色兔最少,而乙图中没有白色兔,这说明“最不利于在此环境中生存的是白色兔”,A正确;
C、浅色兔子不适应环境被淘汰,而生存下来的是适应环境的深色兔子,因此不是“浅色兔子为适应环境毛色发生深色变异”,C不正确;
D、达尔文认为,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因此,“不同毛色兔子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结果”,D正确。
故选:C。
2.C
【解析】自然选择指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
A B、变异是不定向的,而选择是定向的;故A B错误;
C、鸟以树洞内的昆虫为食,如果昆虫栖息在较深的树洞中,则嘴短的鸟会因为缺少食物而减少,嘴型细长的鸟类则可以生存下来并越来越短;故C正确;
D、嘴型厚短的鸟在生存竞争中失败而逐渐减少,导致鸟群中嘴型细长的鸟会越来越多;故D错误;
3.解:A、岛上先持续干旱,食物中大坚果的比例增大,地雀的喙变大,说明食物中的坚果对地雀进行了自然选择,A正确。
B、地雀喙的大小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地雀不是因为坚果大小而改变自己的喙,B错误。
C、大坚果的比率增大不利于小喙地雀的生存,C正确。
D、变异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进化中地雀的喙会变得更大或更小,D正确。
故选:B。
4.解:由分析知道:DNA是一种遗传物质,每种生物的细胞内的DNA的数目都是一定的,但每一个人是不同的,可以通过生殖细胞遗传给子代,所以美国人捕获萨达姆之后,利用DNA鉴定技术判定确是其人。
故选:B。
5.解:A、艾滋病病毒基因能控制某些性状,A正确;
B、艾滋病病毒基因位于RNA上,B正确;
C、艾滋病病毒基因具有遗传作用,C正确;
D、艾滋病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是一种蛋白质,D错误。
故选:D。
6.解:A、同种生物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相同,所以这对双胞胎姐妹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数相同,A错误;
B、基因控制性状,因此编辑和改变基因,可以改变生物的性状,B正确;
C、引起艾滋病的病原体是艾滋病病毒,没有细胞结构,C错误;
D、该婴儿的生物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D错误。
故选:B。
7.解:A、由分析可知,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A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
B、从曲线变化可知,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B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
C、人类在施用农药前,害虫就已经产生了变异,农药对害虫起到了自然选择的作用,C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
D、由分析可知,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群体的抗药性逐渐增强,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D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
故选:C。
8.解:如图进化树
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和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而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相比出现了花与果实,使其繁殖能力更强、后代的成活率更高,适应能力更强,也就更高级。
动物进化的历程是:原始的单细胞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而脊椎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是: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和哺乳类。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主要的生殖发育特点,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哺乳类是目前动物界最高等的类群。因此,地球上现存的动、植物中,最高等的动物和植物分别是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
故选:A。
9.解: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做染色体,它是由DNA和蛋白质两部分组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一条染色体上包含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包含有多个基因,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 片段。生物的各种性状都是分别由这些不同的基因控制的,决定每个人脸这一性状的是基因。
故选:C。
10.解: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一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组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图中的X表示基因。
故选:A。
11.解:细胞遗传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遗传物质能经复制后传给子代,同时遗传物质还必须将其控制的生物性状特征表现出来,这些遗传物质绝大部分都存在于细胞核中。克隆羊“多莉”的性状很像芬兰白色母羊,这是因为芬兰白色母羊提供的乳腺上皮细胞的细胞核中含有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
故选:A。
12.△→□→☆;自然选择
【解析】生物进化是指一切生命形态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进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evolution,原义为“展开”,一般用以指事物的逐渐变化、发展,由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1762年,瑞士学者邦尼特最先将此词应用于生物学中。后来,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理论也是基于这一理论而诞生。
由图可知,最底层只有一种生物,而第二层有两种生物,第三层有三种生物,物种在进化过程中,是以变异为基础的,然后通过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所以越少的越早期,然后不同物种最终存活下来,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3.(1)遗传 (2)细胞核 (3)A,B,D
【解析】(1)生物体通过生殖产生子代,子代和亲代、子代和子代之间性状都很相似,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2)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有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信息。
【解答】(1)荧光猪的后代也能发光,这种获得与亲代相同的性状的现象在科学上称为遗传。
(2)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中的细胞核上。
(3)不支持转基因技术观点即是指认为该技术会带来不利或者负面的影响,ABD三个选择的说法符合题意。
14.解:(1)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因此海水稻稻米颜色呈胭脂红,这一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
(2)海水稻适宜在盐碱地大规模种植,不需施用肥料、农药,不需除草,因此大力发展海水稻种植的好处是:可减少农药用量,有利于环境保护;同时有利于缓解粮食危机。
故答案为:(1)基因;
(2)AB。
15.解:(1)嘌呤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5+1×4+14×4=120;故填:120;
(2)嘌呤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5):(1×4)=15:1;故填:15:1。
(3)尿酸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
(4)嘌呤是合成DNA的主要物质,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中都含嘌呤。广泛存在于细胞核中,嘌呤的化学式为C5H4N4,在人体内会被氧化成尿酸,血液中尿酸含量过高容易引起痛风。
故答案为:(1)120
(2)15:1
(3)肾脏
(4)AB
遗传与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