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3】浙江中考科学考前易错点查漏补缺(十六):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3】浙江中考科学考前易错点查漏补缺(十六):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5-27 12:59: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在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示意图①~⑤中分别表示不同的消化液,纵向箭头表示消化液对相应营养物质的消化作用,b、c表示蛋白质和脂肪的最终消化产物。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是淀粉,先被唾液①分解为麦芽糖最终转化为葡萄糖
B.b为氨基酸是在②④的作用下由蛋白质转变来的
C.c为甘油在③⑤作用下由脂肪转变来的
D.X是小肠,只是吸收b、c的主要场所
2.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其中与吸收营养物质相适应的形态结构有(  )
①小肠长约5~6米,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
②小肠内有许多种由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如胰液、肠液等
③小肠内壁有许多皱襞,皱襞上有大量的小肠绒毛
④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如曲线图表示血液中某种成分含量变化趋势,下列各项中,该曲线不能表示的是(  )
A.血液流经肺部时氧气含量的变化
B.血液流经小肠时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C.血液流经肾脏时尿素尿酸含量的变化
D.血液流经大脑时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4.如图是某健康人汗液和尿液分泌量随外界温度变化的曲线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外界温度低于24℃时,人体尿液分泌量大于汗液分泌量
B.随着温度升高汗液分泌量增多,是因为排汗可以帮助人体调节体温
C.随着温度升高尿液分泌量减少,会导致体内尿素积累过多
D.人体通过排尿和排汗将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
5.图甲表示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图乙是将一定量的淀粉酶和足量的淀粉混合后,麦芽糖积累量随温度变化的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To 表示淀粉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
B.图甲中 Ta、Tb 时淀粉酶催化效率都很低,但对酶活性的影响有本质的区别
C.图乙中 Tb 到 Tc 的曲线表明随温度的升高,麦芽糖含量不再上升,表明酶的活性已达到最大
D.图乙中A点对应的温度为T0,因为麦芽糖含量增量最快
6.图甲为人体组织细胞的生命活动与部分系统的关系图,其中①~⑤表示生理活动过程或物质,图乙是进入和离开D系统中的某个器官的血液内四种物质相对含量的柱形图,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①表示消化的过程,该过程主要在消化道的小肠内进行
B.②表示氧气,通过呼吸作用完成了B系统内的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C.通过C系统内的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血液由静脉血变为了动脉血
D.根据图乙可以推测“D系统中的某个器官”应为泌尿系统中的肾脏
7.如图为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示意图,1~5分别表示不同的消化液,纵向箭头表示消化液对相应营养物质的消化作用,a、b、c分别表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最终消化产物。下列有关生物圈叙述正确的是(  )
A.X是大肠,只吸收a、b、c,不吸收维生素
B.④和⑤中的消化酶主要作用于小肠,但不水解蛋白质
C.①为唾液腺分泌的唾液,能将淀粉水解为麦芽糖
D.③内含有消化酶,对脂肪有乳化作用
8.如图为人体某处的血管及血流情况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若c处尿素浓度降低,则b为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
②若c处的葡萄糖含量增加,则b可能为消化道壁的毛细血管
③若c处氧含量增加,则b为组织内的毛细血管
④若c处含氧量降低,则b为肺泡外的毛细血管
⑤若c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则b为肺泡外的毛细血管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
9.如图是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部分物质交换示意图,a~f为各种血管,①、②为相关气体,③为相关液体。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与c相比,d中血液含氧量明显增多
B.与e相比,f中血液含氮废物含量明显减少
C.c血管中血液的定向流动是血管内瓣膜的作用
D.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时,气体②进入肺,氧气进入血液后首先到达心脏的右心房
10.如图是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部分物质交换示意图,a~f为各种血管,①、②为相关气体,③为相关液体。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与c相比,d中血液含氧量明显增多
B.与e相比,f中血液含氮废物含量明显减少
C.c血管中血液的定向流动是血管内瓣膜的作用
D.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时,气体②进入肺,氧气进入血液后首先到达心脏的右心房
11.科学家利用微穿刺法将显微操纵仪插入肾小囊腔中进行微量化学分析(如图)。
(1)正常情况下,微吸管提取的囊内液中不含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原因是经过
   作用,这两种成分无法透过。
(2)①内流动的是动脉血,②中流动的血液颜色是  的(选填“鲜红”“暗红”或“淡黄”)。
(3)由③刚流入④的液体中,含有下列哪些成分?   。
A.水B.无机盐C.尿素D.葡萄糖
(4)与①中液体相比,等量的④中的液体中尿素的含量    。(选填“增加”“减少”或“相等”)
12.受损伤的马铃薯细胞内酚氧化酶(PPO)和底物(酚类物质)直接接触,会引起马铃薯的褐变。某实验小组查阅资料得知酚氧化酶的活性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为进一步探究温度对PPO活性的影响,实验小组进行如下实验:
(1)PPO粗提液的提取:在低温下将新鲜马铃薯用蒸馏水洗净、去皮,取20g样品放入含50mLpH值为5.5的磷酸缓冲液中,同时加入少量石英砂,研磨,取上清液即为PPO的粗提液,加磷酸缓冲液且的是    。
(2)不同温度下PPO活性的测定(注:反应底物充足,“+”越多,褐色越深)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试管4 试管5 试管6 试管7
①PPO粗提液 2mL 2mL 2mL 2mL
②酚类底物 2mL 2mL 2mL
③反应 混合振荡 混合振荡 混合振荡 混合振荡
④温度预处理 0℃ 15℃ 30℃ 45℃
⑤保温 5min 5min 5min 5min
⑧记录结果 + ++++ ++++ ++
实验步骤顺序有不妥之处,请改正    。
(3)为进一步探究PPO活性最佳温度,可先在    范围内设置温度梯度进行多次实验。(选填“0﹣15℃”、“15﹣30℃”或“30﹣45℃”)
13.大菱鲆是我国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研究性学习小组尝试对大菱鲆消化道中的蛋白酶的活性进行研究。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测量消化液的酸碱度可用pH试纸,其具体操作是    。
(2)查询资料得知,18℃时,在不同pH条件下大菱鲆消化道各部位蛋白酶活性如图1,则由图可知,在各自最适pH下,三种蛋白酶催化效率最低的是    。
(3)资料表明大菱鲆人工养殖温度常年在15~18℃之间,学习小组假设:大菱鲆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在15~18℃间。他们设置15℃、16℃、17℃、18℃的实验温度,探究三种酶的最适温度。实验结果如图2,据此能否确认该假设成立,并说明理由?  。
14.生活中食用菠萝前用食盐水浸泡是一种习惯做法,其目的是使菠萝中的菠萝蛋白酶受到破坏。菠萝中有一种酶,如果直接食用,可能会引发过敏反应,出现腹泻、呕吐或头痛等症状,还可能对口腔黏膜和嘴唇的幼嫩表皮产生刺激。某研究小组查找文献得到以下资料。
资料1:菠萝蛋白酶还可以把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起到分解消化的作用。
资料2:削皮的菠萝100g放入榨汁机破碎打浆后用4层纱布过滤得菠萝汁,菠萝汁用滤纸过滤得粗酶液,为探究影响菠萝蛋白酶活性的因素,小科设计了如下实验。
编号 A B C D E F
加入物质 5ml粗酶液 5ml粗酶液 5ml粗酶液 5ml粗酶液 5ml粗酶液 5ml粗酶液
蒸馏水 1%氯化钠液 3%氯化钠液 5%氯化钠液 7%氯化钠液 9%氯化钠液
水温 37℃水浴
时间 20min
根据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该研究小组实验基于的假设是    。
(2)根据实验设计,小科将粗酶液混合氯化钠溶液后置于37℃下水浴的目的是    。
(3)实验结果如右图所示.小科认为菠萝蛋白酶的活性与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有关,你认为小柯的判断依据是    。
参考答案
1.解:A、a是淀粉,先被唾液①中的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最终在小肠中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转化为葡萄糖。A正确;
B、蛋白质在②胃液的作用下初步消化,然后再④⑤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分解成b氨基酸,B错误;
C、脂肪在③胆汁的作用下被分解成脂肪微粒,然后再④⑤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分解成c甘油和脂肪酸,C错误;
D、X是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吸收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和维生素等,D错误。
故选:A。
2.解:小肠适于吸收营养物质的结构特点是:小肠长,全长5~6米,小肠内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使小肠黏膜的表面积增加600倍,大大增加了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而小肠内有许多种由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如胰液、肠液等是与小肠的消化功能相适应的;
因此小肠的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只是与小肠的吸收功能有关系的。
故选:B。
3.解:A、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当血液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时,肺泡中的氧气向肺毛细血管中扩散,因而流出的血液氧气含量会增多,A不符合题意;
B、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当血液流经小肠时,消化道中的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会通过消化道壁进入血液,因此血液中葡萄糖等养料的含量增加,B不符合题意;
C、肾脏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场所,当血液流经肾脏时,血液中多余的水、无机盐和尿素等代谢废物在肾脏小肠尿液排出体外,所以,血液流经肾脏时尿素的含量会明显降低,D符合题意;
D、血液流经大脑后,大脑进行生理活动要消耗营养物质和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所以血液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如葡萄糖)都会相应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增加的,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解:A、由图可知,外界温度低于24℃时,人体尿液分泌量大于汗液分泌量,A正确。
B、随着温度升高汗液分泌量增多,汗液蒸发时带走身体一部分热量,调节体温,B正确。
C、人体排出尿,不仅起到排出废物的作用,而且对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含量,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也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温度升高尿液分泌量减少,是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不会导致体内尿素等废物积累过多,因为汗液分泌量增多,汗液可以排出水、尿素、无机盐等废物,C错误。
D、人体通过排尿和排汗将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D正确。
故选:C。
5.解:A、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在最适温度时,酶的催化效率最高,甲图中T0表示淀粉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A正确。
B、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图甲中,Ta、Tb时淀粉酶催化效率都很低,但对酶活性的影响有本质的区别:Ta 温度低酶的活性被抑制, Tb温度高使酶永久性失活。B正确。
C、图乙中Tb至Tc的曲线表明随温度的升高,麦芽糖量不再上升,说明淀粉已完全分解而不能说明酶的活性最大,C错误。
D、图乙中A点位于时间段的中间,跟甲图T0也是中间位置相对应,酶的催化效率最高,麦芽糖含量增量最快。D正确。
故选:C。
6.解:A、图甲中,①表示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A错误;
B、②表示氧气,B系统内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扩散完成的。B错误;
C、图中当C系统内的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完成气体交换之后,血液中氧气含量减少,血液由含氧量多的动脉血变为含氧量少的静脉血。C错误;
D、图乙中血液经过D系统中某器官后,尿素含量明显降低,可推测出该器官应为肾脏。D正确。
故选:D。
7.解:A、X表示小肠,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A错误;
B、④胰液和⑤肠液都通过导管进入十二指肠后,对三大营养物质进行消化,因此它们发挥作用的场所是小肠,B错误;
C、①为唾液腺分泌的唾液,能将淀粉水解为麦芽糖,C正确;
D、③是胆汁,不含消化酶,但对脂肪有乳化作用,能促进脂肪的消化,D错误。
故选:C。
8.解:①血液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液中的部分尿素等废物随尿液排出,因此从肾静脉流出的血液中,尿素等废物减少;因此若c处尿素浓度降低,则b为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①正确;
②血液流经消化道壁的毛细血管后,血液中的营养物质(葡萄糖)会明显增加,②正确;
③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这样,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③错误;
④当血液流经身体各部分的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将运来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供给细胞利用,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这样,血液就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了含氧较少、含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④错误;
⑤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这样,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若c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则b为肺泡外的毛细血管,⑤正确。
故选:B。
9.解:A、血液流经小肠时,由于小肠壁的细胞需要氧化分解有机物为其提供能量,因此血液中的氧气会减少,故与c小肠动脉相比,d小肠静脉内血液的含氧量会降低,A错误。
B、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血液流经肾脏时部分水、无机盐和含氮废物尿素等形成③尿液被排出体外,所以与血管e肾动脉相比,血管f肾静脉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尿素的含量明显减少。B正确。
C、c血管是小肠动脉,动脉血管内没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C错误。
D、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时,肺内气压降低,气体②进入肺,氧气进入血液后经b肺动脉首先到达心脏的左心房,D错误。
故选:B。
10.解:A、血液流经小肠时,由于小肠壁的细胞需要氧化分解有机物为其提供能量,因此血液中的氧气会减少,故与c小肠动脉相比,d小肠静脉内血液的含氧量会降低,A错误。
B、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血液流经肾脏时部分水、无机盐和含氮废物尿素等形成③尿液被排出体外,所以与血管e肾动脉相比,血管f肾静脉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尿素的含量明显减少。B正确。
C、c血管是小肠动脉,动脉血管内没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C错误。
D、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时,肺内气压降低,气体②进入肺,氧气进入血液后经b肺动脉首先到达心脏的左心房,D错误。
故选:B。
11.解:(1)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余物质被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微吸管提取的液体内不含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2)血液经过肾小球时没有发生气体交换,因此①出球小动脉、②入球小动脉都流动脉血,血液颜色是鲜红的动脉血。
(3)③是肾小囊腔,④是肾小管,③内含有的液体是原尿,原尿中含有水、无机盐、尿素和葡萄糖。
(4)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余物质被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肾小管重吸收了大量的水而不重吸收尿素,因此与①中液体相比,等量的④中液体尿素的含量增加。
故答案为:(1)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
(2)鲜红;
(3)ABCD;
(4)增加。
12.解:(1)PPO粗提液的提取在低温条件下将新鲜马铃薯用蒸馏水洗净、去皮,取20g样品放入含50mL磷酸缓冲液(pH值为5.5)的研钵中,同时加入少量石英砂,研磨、离心、上清液即为PPO的粗提液。由于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使酶失活,所以研磨时加缓冲液研磨的目的是防止酚氧化酶(PPO)失活。
(2)本实验应该将酶和底物先放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一段时间,再将相同温度下的酶和底物混合,故“反应”步骤改在“温度预处理”之后。
(3)15℃和30℃温度条件,PPO具有相同的活性,故该酶的最适温度位于15℃﹣30℃之间,故在15℃﹣30℃范围内设置温度梯度,可以进一步探究酶的最适温度。
故答案为:
(1)防止酚氧化酶(PPO)失活。
(2)“反应”步骤改在“温度预处理”之后。
(3)15﹣30℃。
13.解:(1)测定溶液的酸碱度用pH试纸,具体的操作方法为:取一片pH试纸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玻璃棒或胶头滴管蘸取消化液滴在pH试纸上,变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溶液的pH值。
(2)从图1可知,三种蛋白酶在各自最适pH值下,肠蛋白酶对应的酶活性值最小,所以催化效率最低。
(3)要验证大菱鲆蛋白酶的最适温度,要遵循单一变量、对照、重复等原则,并控制其他无关变量相同。由图2可以看出,当温度从~梯度变化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蛋白酶的活性一直在增强,酶活性峰值未出现,没有出现下降的拐点,因此,不能得出大菱鲆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在到。
故答案为:
(1)取一片pH试纸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玻璃棒或胶头滴管蘸取消化液滴在pH试纸上,变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溶液的pH值
(2)肠蛋白酶
(3)不能,由图可知随着温度提高酶活性逐步升高,酶活性峰值未出现。
14.解:(1)由题干信息可知,该研究小组实验基于的假设是盐水影响了菠萝蛋白酶的活性;故答案为:盐水影响了菠萝蛋白酶的活性;
(2)根据实验设计,小科将粗酶液混合氯化钠溶液后置于37℃下水浴的目的是模拟人体口腔温度;故答案为:模拟人体口腔温度;
(3)根据图示可知,不同浓度的盐水都能抑制菠萝蛋白酶的活性,且不同浓度的盐水对菠萝蛋白酶的活性的抑制作用是不同的,其中抑制作用最强的盐水浓度是3%;故答案为:不同浓度的盐水对菠萝蛋白酶的活性的抑制作用是不同的。
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
同课章节目录